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题记
2016年5月,杨绛先生的仙逝,我是在新闻头条上看到的,比起大家的博览群书,纷纷发表杨绛先生生前文章中的句子作为悼念,我只能坦白的承认,原谅我,我并不知道她是谁,做过什么,我的第一感觉就是105岁,好长寿的老人。这是积累了多大的福泽。只是出于好奇,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她的信息,原来她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这是我喜爱的一位作家。《围城》风格独特的描写更是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而杨绛先生的原名杨季康和杨绛这个发音的奇妙之处,更是让我深信这一定是一位奇女子。我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买了本《我们仨》,处于对作者的尊敬,我买的还是精装版。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后悔,我竟这么晚才看到这本好书。我没想过这细腻的感情和真挚的语言竟如此触动我,以至于看完了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写读后感,甚至一仰头看到书架上这本书的封皮时,我都会心头一颤。好似亲眼见到杨绛先生用颤动的双手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的孤独,凄凉和沉重。我更羡慕她笔下的三个人,温馨的家庭我也见过不少,这般平凡中鉴证着的幸福也让我心之向往。如果身为这仨人中的任何一个,也恐怕要兴奋的飘飘然了吧。而那句“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在经历了丈夫的逝世,送走了杨绛先生的一生挚爱,又接着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时,我不禁开始心疼起这个女子。·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我心疼他们爱的那么灼热细腻,人走灯灭的黑暗里她如何独自走过!
而不让人失望的是,这位坚强的女子在丈夫和爱女的相继离世的打击中,她比世人眼中的她坚强的太多,当人们以为她会因此不问世事时,她以“我们仨”的名义成立了“好读书”图书基金会,旨为资助更多因家庭条件困难上不起学的好读书的年轻人,她说:“在钟书的病床前,圆圆我们仨共同决定。”说这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坚定与幸福,好像她永远不是一个人。而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她用这润泽的句子描写这些往事时,她不枝不蔓的冷静,比起只注重无病呻吟的扩大痛苦,更能让人随着她的感情和笔触走进她的心境。我也羡慕那样的爱情,那样的家庭。可我想,正如那个唯心哲学一样,你对着世界笑,世界才会回应你温柔。我想,恐怕也只有这样豁达,宽容,温柔的女子,才配得上这世上最动人心弦的情。
《致橡树》里说,希望爱是两株相互依偎的木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觉得杨绛先生笔下的爱情就是这样,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啊。而杨绛先生的离去,对中国文学固然是一种遗憾,而先生自己,再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我们仨,也终于团聚了!作者:胡广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