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有很大的相似性,现总结如下,旨在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从注释破解难点。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学生关注不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不少于80个字)
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注释在考试中,除了对原作的解释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出题点。在注释中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出题者的意图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从题干得到启示。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被遗漏。如例1中对字数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试的时候,你的字数不够,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减分点。再如,对题干中的“哪些”和“哪个”(或“哪种”),没有分清,导致考试的时候,答题丢掉了得分点。
第三,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学生对作者本身没有好好考虑,导致失分。
例2.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
请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这是一首乐景乐情,诗意淡远的写景诗。诗人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独自居住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我喜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随着潺潺的流水漂向远方,我真疑似来到了人间仙境。
在解题中,不少学生没注意到李白这一关键点,所以,他们把答案写为:抒发了作者要隐居的思想感情,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结合李白的生平。李白的一生的思想,是介于儒释道三家之间,始终在入仕和出仕之间,所以,李白的一生是不会归隐的,只是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罢了。因此,虽然有的题目没有出现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但如果这是一位很着名的诗人,也要关注到作者的有关情况,否则,就要把题意理解答偏了。
第四,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有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没有对诗歌进行理解,就把诗歌当成了用典。
我们再看例2,有的学生把诗中的“桃花”,看作是用典,认为这里的“桃花”是用的《桃花源记》里的典故。这样的理解其实仍然是没有对题干进行认真分析。
第五,从首联找到特点,把握体式。有的学生把写景诗中的意象盲目的当成象征义。
例3.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诗歌是怎样写“雪”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有的同学把它看成了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把诗中“竹”字,当成了象征义,即清高和高洁的象征。这样,他们把诗歌的主旨理解为反映了社会对忠良的迫害,完全曲解了诗歌的原意。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确定诗歌用的意象的象征义呢?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在托物言志类的咏物诗中,意象才最容易成为象征义,而其他类的诗歌中,意象一般不会是象征义。
第六,答题要全面、具体。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答题不全或不点题。
答题的时候尽量做到全面、具体,做必要的分析。如例1中要求“指出其写作方法”,不要仅答出比喻或双关等手法,不做具体的分析,得分是很低的。其实,只要不是蒙的,那么,你就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是理解的,结合诗句分析也就行了,得个理想的分数是理所应当的。再如例3题干中的要求是“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诗歌是怎样写‘雪’的?”(因前面没有用到这个题目,所以,在前面没有写出)有的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答出了在视觉和听觉对雪的描写,但没有答出总括性的话语“侧面描写”,所以,给阅卷的老师们一种综合能力不强的感受。因此,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要尽量向前走一步。
第七,做到不引文不答题。
不少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答得不到位,在这里给大家一种建议,那就是不引文不答题。在答题的时候,把你的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分析中,这将极大地增强制订的答案的规范性。
古诗词试题答题方法步骤及答题模式
古诗词答题方法和步骤
(1)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总(概括知识点)后分(分析阐释),纲举目张。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类的解题: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求同,析异;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3)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4)做到不引文不答题。答题时,一定把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分析中,这将极大的增强答案的规范性。
鉴赏口诀:①从题目认识对象,②从字面读出感觉,③从注释破解难点,④从作者了解背景,⑤从原作找到根据,⑥从题干得到启示,⑦从首联找到特点,⑧从尾句参透主旨,⑨从景物把握情感,⑩从意境洞察心胸。
运用答题模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杆)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阕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感谢您访问:
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
https://meiwenyun.com/10100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