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的选择——《活着》读后感1500字:
《活着》讲述了从解放前期、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直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主人公福贵坎坷而惨淡的一生。
福贵是一名富家少爷,年少轻狂目中无人,不管家中妻儿老小,只知道吃喝嫖赌而败光了殷实的家产,甚至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此走向没落。曾经的阔少爷成为了佃户,福贵脱下绸衣换上粗布衣服,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而生活的残酷和艰难才刚刚开始。福贵稀里糊涂被抓去当壮丁经历了可怕的战争,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与妻儿团聚,却得知母亲病死,女儿凤霞因病成了哑巴。后来到了小儿子有庆上学的年纪,因为家里太穷养不起两个孩子,福贵甚至忍痛动了将凤霞送人的念头。手心手背都是肉,那时家里穷得只剩亲人了,夫妇俩终于还是将女儿留在了身边。妻子贤惠,两个孩子懂事,虽然日子清苦,一家人在一起倒也踏实。转眼到了人心浮躁的人民公社运动,接着是三年饥荒。活着的饿到挖树根、吃树皮,为了与人抢一块野地瓜几乎闹出人命。饿成了皮包骨头,终于熬过了那段差点没饿死的岁月。此时福贵的妻子家珍不幸得了软骨病,落下病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文化大革命那段泯灭人性、扭曲灵魂的年代。福贵十三岁的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妻子的命,被医生抽血过量而结束了生命。有庆年纪虽小,却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啊。一家人心痛不已,却也只能祈祷逝者安息,毕竟生者的生活还要继续。女儿凤霞嫁给了老实的二喜,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凤霞来告诉福贵夫妇她怀上孩子的那天,福贵一家围着桌子哭哭笑笑,令人唏嘘和动容。然而时间总是在不断抚平旧伤口时,在不经意间给人当头一棒。凤霞在生下苦根的那天,大出血而死。家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妻子家珍的病也越来越重了,最终也安安静静地走了。女婿二喜,因工地的一场事故,追随凤霞而去。家里只有福贵和苦根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然而在那个贫苦年代,幼小的苦根被半锅豆子撑死了。剩下福贵,亲手给全家人送了葬。终于,福贵孤身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依。
故事似乎是无情而残酷的,乍看福贵的一生仿佛只有泪水与磨难。然而,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语气是轻快而平淡的,没有大悲大恸,甚至在感到自己的身世受到倾听者的重视时,还显露出了喜悦之情。回首这一生,福贵算是幸运的,在那样动荡和扭曲的年代,见证了硝烟四起的兵荒马乱和荒诞无稽的文化浩劫,还能好好地活着。福贵亦是勇敢的,岁月夺走了一个个他爱的人,让他不断经历割舍之痛,使他孤苦伶仃、老无所依;岁月凛冽的风在他脸上割出一道道皱纹,他已风烛残年、步履蹒跚,但他仍然选择坚强地活,并乐呵呵地向别人诉说自己的故事。
福贵说过:“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那是文革时福贵得知县长因为受不了红卫兵折磨而上吊死了的时候说的。读后感m.simayi.net福贵这跌宕的一生,就是在生活的磨难中不断地选择拥抱生命、不断地选择要活的意志而坚忍往前着。这一生是可悲的可怜的,而这一生也是可敬的可爱的。当生命经历过如此多苦难的考验后,我们在感到生命脆弱和无常的同时,一定也会讶异于生命的强大而坚韧吧。
佛教四谛之一是“苦”,指世界的本质是苦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而不断变化的,有所得必然会导致因失去而带来苦的结果。世法皆是相对的,有生就有死,有聚即有散。福贵浮浮沉沉跌跌撞撞的一生,布满老茧的手不断地告别着一个又一个同行的人,拭去心痛的泪水之后,他知道还得继续地前行。人生走到此刻,福贵大抵早已看清人生苦短了吧,但他也更明白,只有选择活着才能体会残忍的美好和甜蜜的苦难。
英国作家J.K罗琳曾写过:“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而到了富贵这里,恐怕只剩下“决定自己要生还是要死,只是自己的选择”了吧。生命,似乎已经成为福贵唯一能放弃的东西,而选择活着,则是福贵身上不可被夺走的意志。活着,本身就是一首赞歌。正如作者余华所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令狐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