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梁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直到读了《梁家河》,才慢慢走进习总书记梦起的地方。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来到了陕北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打破了这个村子原有的宁静,让这个不通公路、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方开始有了改变。在这群穿越黄土高原来到村子的知青中就有习近平,而这个无名的村落就是梁家河。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带着对这句话的疑惑慢慢走进了习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
在那段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从乡村教师那儿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看,夜晚还在看。不满16岁的他将修身做到极致。他从书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是书本让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也让他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不断努力奋斗。
从北京的城里娃到陕北的农村娃,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在这期间,他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在这里他从一名懵懂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始终扎根群众,将群众的困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时做饭难,村民为了找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有人丢掉生命,他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通过实践和摸索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当地人民做饭难的问题。当上大队支部书记后带领农民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对青年习近平而言,梁家河就是一所学校,教给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形成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他将对梁家河人民的小爱化成了大爱,将为梁家河人民谋实事变成了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谋福祉。习总书记从知青到大队支部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石油科研工作者,面对国家能源紧缺,我们要根植油田努力创新,使我们的油田能够高效开发,为国家能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公司稳产3000万吨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作者: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