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文:杨永峰。《梁家河》通过纪实写法,细腻生动的历史细节,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以及近40年来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深受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树高千层忘不了根——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历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经过4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只有1993年和2015年两次回到梁家河,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在目,能非常熟悉地喊出伙伴的小名,一件件小事脱口而出,更加说明习总书记心中装着百姓,不忘根,不忘本。
二、“窑洞里长满了做事——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由于父亲习仲勋同志的冤假错案,牵连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大城市”到梁家河“小村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让北京知青们不得不改变,其中包括习近平,由被动到主动,当地村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习近平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心迹;融入群众,融入乡村,使习近平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闲暇之余,不忘继续学习。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习近平始终脚踏实地地做事。正是这种精神,培养出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一声声喊我小名——四十多年过去了,铁柱、黑子、王栓……习近平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身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书中通过习近平“伙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从身边小事做起,也能为人民群众和国家做出贡献。就像王宪平说: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扎根群众,才能活的充实。
四、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成的村道……梁家河,从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精彩故事。走进新时代,这个被习近平视为第二故乡www.simayi.net的小山村,正在续写着令人向往的新篇章。梁家河的巨大变化,深深包含着为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恒心,埋头苦干的精神,攻坚克难的意志,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更是多数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熟读梁家河,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的路上,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四讲四有,坚定理想,提高能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大成绩,不好高骛远,在新时代的伟大时期,要以踏实的脚步踩好每一步,勤奋努力,不忘永志,积极参与各项组织活动,建言献策,培养阅读习惯,时刻等待党对我们的召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微薄之力。我想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算真正领悟了《梁家河》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