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1500字:
文:三花。家里是有一副向日葵的数字油画的,当时只觉得这画好看,非常的有生命力;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梵高画的。至于梵高为何如此声名远扬,又为何英年早逝,是完全不了解的。所以温森特梵高给我的就是一种神秘的、高级的感觉。
前段时间借着京东图书大减价,一眼就相中了这本书,买回来。陆陆续续的看了这么久才看完,不得不说,是有很多令人震撼的地方,也对温森特梵高这个画家,这个善良而神经质的艺术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梵高家族在欧洲画廊界的地位,就注定了温森特要与画有着不浅的缘分。早年在古比尔画廊的工作使其对画、画家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相应的也因为他鲜明的性格也让他对画画有着近乎偏执的好恶,他更倾向于印象流而多于写实性,更偏爱画画艺术性的表达而多于精准性的写实。这就为其后来在巴黎与各位年轻的印象派画家的共同借鉴而互相启迪的生活而留下了伏笔。
温森特是善良的,这种善良贯穿了他贫困而坎坷的一生。他一生都在想着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如何去帮助困苦的人们。这自然使他同他那个处在上层阶级的梵高家族割裂开来,但也是这种善良使他能在艰苦的矿区里为可怜的矿工布道,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使他在面对与自己意见相悖或者更甚的朋友时更多的是精神上无助的反驳与情感上卑微的求饶。也使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能认真而不带阶级视角的观察与帮助那些被当时普通人所歧视的人群,如妓女、底层劳动人民及流浪汉等。
但温森特也是纤细的,源于他性格深处的神经质的特性。当他发现即使他拿出了所有微薄的薪水、所有剩余的衣物和粮食都拯救不了那些可怜的矿工,而上帝或者说教会拒绝伸以援手时他崩溃了,无助而颓废,他失去了人生意义,失去为之努力的方向。他如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的抓住了手中的一直笔,将那些无法反抗安于天命的矿工们画下来,这是他当时对那些他感到万分愧疚的可怜人的唯一的精神弥补,也是这样,他找到了为之付出一生的艺术事业。
在此之后温森特辗转于欧洲各地学习绘画,向画家毛威表哥求教、向当时各种小有名气的画家学习,在暴风雨的码头上不断习画。他像一个初生的婴孩一样,初学步却不得章法,所以努力吸收各家长处。但是正于他的纤细和极强的自我表达的愿望,使他不能适应城市里的艺术氛围或者说是艺术特性,他注定是要去到乡下去到田野去到农村的,去向大自然学习,去向光和色彩请教的。两次回到父母的身边的那段时光都是他最能安心画画的时候。有乡间美丽的风景和无后顾的生活保障,令他更能捕捉他绘画中的特质或者说生命力,但是还不够,他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
他又回到了巴黎。认识了一群性格特异的年轻的天才画家们,他们无疑正引领着即将到来的绘画艺术的新的革命。正是在这里他对于色彩和颜料的运用更加的娴熟,当然也是在这里,在这片艺术的温床上他差点迷失了自己。幸好,迷途知返。
阿尔地区。这个地方成就了温森特,也毁了他。长年的烈日使阿尔地区的地貌及人文色彩丰富夺目,目眩神迷,自然也使温森特的灵感无限蓬发,他像一个极度饥饿的狂徒,拼命的把他所见呕血般的画下来。顶着烧灼的烈日,从太阳初升一直画到日暮西沉。这是一段他最高产,艺术成就最辉煌的时段,他把自己当成了阿尔的太阳不断燃烧自己,在画布上喷洒心血。此时他的画充满了生命力,用色大胆、生机蓬勃。但也正是阿尔的太阳和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使他患了癫痫,那时称日射病,间断发作的癫痫不仅严重干扰他正常的绘画工作,使他割掉了自己的右耳,而且由于发作时的攻击性使他不得不在精神病院疗养,他在疗养院也坚持进行着间断的绘画,但最终都由于癫痫的发作不得不做罢。
最终他怀着对癫痫再次复发的恐惧、对艺术生命已耗尽的无望以及对不愿拖累自己的弟弟—提奥的决心,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温森特梵高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不是专业人士我也无法准确评价。但他为追求艺术的而坎坷的一生更令人唏嘘,他明明有一条更好的路走,跟他的弟弟提奥一样做一个出色的画商,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一条完全未知的、不知尽头的路,为了追求自己最真实的表达、为了画出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特质,他一生困苦,不疯魔不成活。我等平凡人虽然不可能有如他这般天才的艺术成就,但他穷其一生都不懈追求的坚韧品行确实值得我深思、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