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读后感
小时候看过一本民间故事集,里面讲过一个关于张居正的故事。故事讲,艾自修与张居正同科中举,艾自修名列最后。张居正顺口占出一复联: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艾自修心中很是生气,但也百般无奈。后来,张居正成了大明首辅,艾自修发现张竟然与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有染,于是想到了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这个故事,应该是因张居正变法得罪了清流,那些酸腐读书人故意编排他。小时候不懂这些,只觉得这个张居正嘲笑同侪,还敢“偷太后”,那肯定是个大奸臣。后来,上了中学,学了中国古代史,才发现张居正原来是个变法名臣、干练循吏。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自古以来,要想振衰起弊、力推改革,必然会得罪大族,得罪崇尚空谈的清流,最后常常会被清算。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个人下场都不好。但相对于商鞅的车裂,抄家的张居正、郁郁而终的王安石算是好的了。然而,相比于王、张二人的人走政亡,商鞅却可以含笑九泉,因为他个人虽已身死,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
张居正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于升斗小民而言,并未得到太多实惠。改革又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抗。
张居正御下极严,要求清廉持正,但个人却好美食、好美女,为了变法更与内廷进行权力勾兑。“两面人”的个人做派,让其不可能成为士林楷模。
谈历史,我们常讲“历史局限性”,古时的变法就常常有“重刑罚,轻引导”的局限性。商鞅尚有“城门立木”“奖励耕战”,但张居正却无这种“取信于民”的做法,更多的是取信于太后,取信于皇上。缺少了民间力量的推动,人亡政息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
明朝中后期,曾经也出现过思想启蒙,特别是私人书院的兴起,更是推动了思想的解放,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之争。不管是张居正本人的守制与夺情,还是后面的查禁私人书院,其实都可以算作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争。这种斗争,甚至关乎着张氏新政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引导与教化必不可少,对阳明“心学”善加利用,进而推进变法,应该提上议程,但张居正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依靠皇权霸道,打到你服。最终,张居正自己也毁于皇权霸道。
顺势而为,无往不利;逆势而行,步履维艰。秦帝国走的是上坡路,开展变法虽然阻力也很大,但容易存留下来。大明朝走的是下坡路,帝国迟暮、阶层固化、板荡不安,已经是弊病丛生、积重难返,朱洪武一手设计的完美制度也已漏洞百出,变得不再完美。这个时候,即使出现了铁血宰相、铁腕首辅张居正,依然无法扭转乾坤,只能苟延残喘、再续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