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梁家河——《梁家河》读后感2500字:
昨天公司党委给所有的干部党团员发放了一本书叫做《梁家河》,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报纸上说,5月21日陕西省委中心组集体围绕《梁家河》一书进行交流研讨时,常委们一致认为:梁家河有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
原本想闲了抽时间看看,可看了报纸上的报导,就忍不住“日夜兼程”的看看,快速通读完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我虽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在很短的时期内感受过陕北的“苦”“乐”滋味。我是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接界的地方,我家属于渭南地区,我外婆家属于延安地区。因为是长孙和长外孙,所以小的时候就经常被大人们当做宝贝疙瘩这几天在我家,那几天在外婆家,以至于我外婆经常说我们家的老头子(我爷爷)不愿意叫他孙子去她们家,可外婆照样过一段时间还是要把我接到她们家。
小时候我感觉陕北还不错,至少那个叫做黄龙山的陕北小村子还不错,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从我们家到外婆家大约要走十五里路,那时候外公外婆还比较年轻,基本上是背着我,架着我去她们家的,外公每次把我放在他们家炕上,气喘吁吁的说我这娃难伺候得很,抱着嫌勒,背着嫌咯,架在脖子上闲高。那时候我才不管外公怎么说呢,因为外婆早就把一碗甜甜糖水端到我跟前了,大口的喝下去真是美极了。那时候人穷,到谁家能有一碗糖水就算是最高规格的接待了。就像我不高兴的时候,他们给我一个糖瓶子,一根筷子,用筷子蘸着糖哄我。
我至现在都不太喜欢吃土豆,当地人叫洋芋。那时候外婆她们那个片地方因为干旱和土质的原因盛产洋芋,所以洋芋既是主食又是菜,有可多种做法。整个的洋芋可以蒸、煮、烤,可以切丝炒菜,可以和面和在一起烙饼子,也可以凉拌或者做成麦饭。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大家就变着花样吃洋芋。早上睡在炕上,外婆就会把灶火里烤好的洋芋给我扔到炕上叫“小懒虫”吃,我的早餐基本上是在被窝吃的,吃早饭的时候会用一种叫做炭勺的炒菜器具炒一小份洋芋丝,倒在很小的洋瓷盘里,那时候炒菜就是淋几滴油,(那时候的油很金贵,好一点的家庭会用这个月吃了多少油来表示日子好),但不管怎么吃它还是洋芋,吃多了就吃厌烦了。很小的洋芋就在锅里煮到洋芋皮裂开,然后倒在盆里用木棍捣成泥状喂猪吃,所以我现在看到小土豆炖排骨,我经常说,过去这土豆我们都是喂猪的,多数时候会惹来一脸的惊诧。
陕北的小吃很多,金银馒头就是一种,粮食不够吃,就是用白面和玉米面蒸的馍,还有钢丝饸烙,其实就是玉米面压的很劲道的饸烙,吃多了也不好吃,还有软糜子饼,还有用红薯粉或者洋芋粉做的凉粉等等。
陕北很多地方是缺水的,《梁家河》一书中说到的挑水,当地人叫做担水。有一年放暑假我也主动的加入担水的行列,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沟里担水,村里的老老少少到沟里一个山泉畔排队担水,早上刚起来水质很清澈,能看见泉底的水草。外婆怕我不会用水担,就给水担上穿了一只棉套袖(陕北人冬天防手腕冻的),我挑着一担水摇摇晃晃的跟在队伍里,慢慢的就落在了后面,去沟里的山路崎岖不平,(www.simayi.net)只有上了沟坡才有平处可以歇脚,可是我不行,累的实在走不动,肩膀也被水担磨红肿了,在半坡上休息,还必须让水担吃上劲,因为地面不平,水桶一半悬空,要保持平衡,否则水就会流出来。就这样走走歇歇总算把水担回去了,到家里也只剩下多半桶了,半路上遇到人家返二趟的就感觉很丢人。山里人很朴实,有的笑着点点头,有的鼓励我说慢慢走,步子要稳,要不然水就漾出来了。就这多半桶水让外公外婆高兴了好长时间,见人就说,我娃长大了,能担水了。
正如《梁家河》里所说的那样,陕北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很多人病了就是扛着,或者用土办法自己治,我都记得有些小孩子晚上不停地哭,他们就写:“天皇皇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贴在村子人容易看到经过的地方,现在谁都知道肯定是孩子哪里不舒服。我的舅舅也就是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里殁的,其实就是拉痢疾脱水把命要了,等感觉人没有力气,起不了炕,送到乡上卫生院已经晚了。
陕北人很淳朴,很厚道,也老实。用路不拾遗形容那个小村子的人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们就把猪啊羊啊什么的养在大门外,也没有人偷,有时候鸡下蛋下到邻居家院子,他们都会给主人家送回来,村里人去地里干活根本不锁门,害怕牲畜跑院里就在门栓上插个树棍棍就可以了。谁家来亲戚了,邻家会把他们家种的菜送一些,让给客人变饭(就是做好吃的)。谁家有人生病了,她们会用手绢包几个鸡蛋送来看望,或者买一斤白糖或者一把挂面。
外婆家的村子有个小的集会,每月阴历逢4和7过会,周边各村的人都来上会,基本上就是买土特产,布匹,交易牲口,还有卖吃的,那时候就没有假货这一说。我就曾经在集市上卖过水,2分钱和5分钱两种,2分钱的是小杯糖精水,5分钱的是大杯白糖水。卖吃的基本上是油条油糕,饸烙面皮,凉粉等当地的小吃,也有面人、糖人之类的。我最喜欢看的是买卖牲口,当地人不谈价,而是由经纪(就是现在的中间人)把手伸到对方的袖子里捏价钱,我感觉很神奇,摇摇头,点点头,两面就捏合适了,生意就谈妥了。
其实陕北的有些山上有很多宝贝,不纯粹是光秃秃的卯梁,我就跟村里人挖过药材,像黄芪、远志、柴胡等等,还有野酸枣仁也能入药,交给药材店卖钱。晚上拿着手电逮蝎子,蝎子是很贵的,论两卖,一两好几十元呢,不过很不好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活了,自留地承包地,小商小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回去看到的是一排排的青砖瓦房,甚至是平房或者二层小楼,陕北人的观念变了,不再认为土窑洞冬暖夏凉是最好的,喜欢住窑洞的也盖成了砖窑、石窑。到处绿茵成林、瓜果飘香、水泥路柏油路、通村客车、各家门口不是小轿车就是农用车,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漂亮的村委会、健身场,父老乡亲,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也跳起了广场舞。
习总书记说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其实陕北有很多地方和梁家河很像,我想总书记说的大学问,应该是陕北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地方,敢于和天斗和地斗,用自己艰苦的劳作,坚忍不拔的精神,经过长期的奋斗实现了“陕北小江南”的再造;应该是陕北人民在解放后依然保持了昂扬斗志和大无畏精神,把原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到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去,甚至激发到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去;应该是陕北人民保持和发扬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始终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作者:畅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