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孤独河畔——《呼兰河传》读后感2500字: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心中莫名的有几分伤感升起来。大概是读到了几分与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的孤独感与无奈罢。
萧红的这部小说,乍看上去觉得趣味十足,充满童趣和幽默,但细细品味,就发现了其间无处不在的孤独和无奈。
在小说里,萧红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为线索,讲述了呼河兰这个地方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狠狠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来残留下来的封建陋习在社会上形成的毒瘤,以及这些陋习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害。
并试图唤醒那些仍旧沉睡在无知与封建罐子里的“中国人”们。哪位会说了,这是司空见惯的“套路”和写作手法,不正是鲁迅先生当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嗯,还真在点子上了,萧红当年还真是师从鲁迅先生,与鲁迅有着很深厚的关系,当然,写作风格上多多少少也就有了鲁迅的影子。哪位又会说了,要批判封建社会陋习和唤醒麻木的中国人,何必用一小孩的口吻,倒不如直接“抨击”来得痛快些?
嗯,这正是我想说的部分,萧红在这本小说里用自己四五岁时候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来评论这个社会,看似啥都没有表达出来,实则处处都是痛点。
依我看来,萧红的这种角度是受人喜爱的,一则让人更能接受这残酷的现状,二则通过孩子的眼神,把所看到的内容、把所想到的东西直直白白地展现出来。
毕竟,娃娃的心灵是纯洁的,是诚实的……这像极了一本书的视角:《梦想家彼得》,但更深层些。读这本书的人,大多看到了萧红的孤独,我想,这种孤独不是单纯地指没有小伙伴与她玩耍、没有好吃的糖果与梨子,而是整个封建庸俗的社会气氛下,找不到透气口和光亮。
我想她表达的大概不只是小时候的孤独,更是当下无人理解的孤独。毕竟看看萧红的身世和经历,就知道她有多苦……
通常我们总说,字如其人,文更是如此,小说读完,萧红的样子早已浮现:
远远的,似乎就出现了,站在冰天雪地的呼兰河畔,穿着厚厚的棉袄和五条棉裤,小短发,却没有挡住她的脸,圆圆的,红红的,像极了一颗大红枣子,手里拉着个人,往上再看——这是她的祖父,他们周围是村庄,石城镇,却不见一人……
文中几个部分直接写到了我的心坎上,仿佛就是在帮我说出心声一般。这本书写于1940年,到现在快有80年了,再看时,发现,那些令小小萧红所无奈伤感的东西,如今并没有改变什么。
1、萧红第一部分为我们讲的,是呼兰河小镇的总体“风貌”(大概也就是中国当时的风貌吧),讲了有几家店,哪家店卖点什么,人们怎么生活的,又怎么营生的。
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那个一直都没填满的大泥坑子……
这泥坑子据说“传了”几代人了,这是路过此地必须要经过的路段,一到雨天就会有马车掉在里面,再不小心会有小孩掉在里面,哪天还会有猪泡在里面了……
马车被泥坑困住啦,全村老小也有帮忙的,更多的是起哄的、看热闹的;猪泡在里面啦,于是全村都有了唠嗑的话题,吃起瘟猪肉来就大胆了,安慰自己说是被泥坑子淹死的;
小孩子掉里面,那又正是更好的闲谈话题呢……大泥坑子就这样一直搁在那里,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咱把它给填了吧!想想,其实现在的生活里,这样的“大泥坑子”也不少。2、另外一个让我吃惊的故事,便是团圆媳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思考了很久,是怎样一种习俗,才能制造出这“残酷”的“团圆”。团圆媳妇是老胡家娶来的媳妇,约莫着是指腹为婚的产物罢!那媳妇www.simayi.net来的时候,说与别人是14岁了,实际上才十二岁……来了罢,你就好生待她,凡事总有对错,教导便是,于是老胡家这做婆婆的竟百般虐待那团圆媳妇。
至于原因嘛:哪个做媳妇的居然有这般大手大脚大人个,见了生人还不知害羞,竟咯咯咯地笑,不该打?难道!再不打他要上天了。
看热闹的村民们竟也都赞同,说该打……不打不成方圆。后来团圆媳妇就病了,于是又请跳大神的来,说是团圆媳妇的福气,于是又是百般折磨。直到后来,团圆媳妇,死了。这一章,是让我最心痛的一章,感叹的是,现在总算是个还算蛮好的时代。而在那个年代,她们的命啊——正如小说里的一段话:
她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3、后面,写了些人物,比如有二伯,比如冯歪嘴子……
让我意外的,是写冯歪嘴子的部分。萧红是要批判那个毒辣的封建社会,但,她也赞扬那些个明事理儿,不管流言蜚语,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比如: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穷。打梆子的,推磨的,小小的磨房里,有驴,有磨,有他的一切。冯歪嘴子,丑。嘴很歪,难看极了,村里的人都瞧不起他,说他这说他那。他却笑呵呵,即使嘴笑歪了,也不影响。
冯歪嘴子,娶了个漂亮媳妇,还有孩子啦!!!重点他们是自由恋爱呢!村里人眼睛都直了!说他……可冯歪嘴子一家几口幸福着呢,哪管他人说三道四,穷,但是他很努力,没钱怎么了,很幸福啊!
萧红在这里给我们树立的这个形象,估摸着能激励好一些人呢!当然了,故事里,祖父是我最爱的人物,老,但童趣,明事理儿。现在说说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内心有几分悲凉、伤感和无奈。
我想,大概是我生长的地方很落后很偏僻所致吧!这些个《呼兰河传》里边的故事和人物,就好似早就见过似的。我出生在云南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注:不是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在某些方面人情世故上的开放程度,怕是领先全国大多数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岂止是小说里那般残忍,在那里,更加“血腥”的柔软故事天天发生着。
跳大神,搞些无端的神神鬼鬼,有的。人死了,装模作样使劲哭,哭完了竟没看见几滴泪然后与众人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有的。
重男轻女,哪家要是没个儿子,定是抬不起头来了,然后就拼命躲着生孩子,听爸讲过,哪儿有一家人,连生了十个姑娘,也有的发现生下来是姑娘,便放去山里了或是放在街头了,有的。
不愿多讲,实在令人难堪。何其所幸,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开放,能够自我主导的时代。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作者:人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