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位读者写给方鸿渐的信
亲爱的方鸿渐:
寒暄省略
你必定不认识我,但我必定认识你,你半生岁月被我览得一清二楚;你半身糊涂让我记忆犹新,你半生蹉跎不得不让我对你说几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那个时代,《增广贤文》你必定读过吧,可是你这句话确实是没有记于心间吧。周家本来的彩礼全部给你去留学,当你踏上出国的航船,载着金钱,载着方家和周家的期盼,也载着需要你的,国难当头的祖国啊!可惜你到了国外,荒废了学业,糟蹋了金钱,这是何等的羞耻啊!养育你的祖国,需要你的祖国,国难当头的祖国,你报答她的却是价值几十美元的假文凭,形如一张废纸。对于当时的你已经很满足了吧,但你完全没有料到,在回国的船上认识了同行的苏文纨,被她看破;但你完全没有料到在吕校长面前的稿子遗漏,但你完全没有料到,韩学愈和你一样有假文凭,令你大为震惊。这几年,不用讲,没有深造的你,度过这几年是极为艰难的。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欲渡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你确实对收到三闾大学的聘书感到高兴,但在高兴之余,你没有注意到路途遥远以及国难当头。你们一行有五人,只有辛楣是真诚的对待你的,这且不说,在你那个时代,从上海到湘西是多么遥远啊,李梅亭却在这么遥远的路上少带了许旅费。最后找到了妇女协会,才把旅费取了出来。我想对于你而言,在路上最让你记忆深刻的是李梅亭的大铁箱子和在路上遇到的风雨吧:辛楣讲“有了上半箱的卡片,中国书烧完了,李先生一个人可以教中国文学;有了下半箱的药,中国人全病死了,李先生还可以活着。”你应该打心眼里认同他讲的话吧!下大雨那天,你也不好受吧?那天不用体会都知道冷,但你却因李梅亭的受伤多探了几十里的路,你也真苦啊!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对这个社会确实不熟悉,栽给了感情里的“高端玩家”的鲍小姐。未料一下回国的船变投入了“和你相貌像极了。”的未婚夫。这个李医生,这个黑胖子,和你长的很像?笑话。只不过她利用了你的好奇心。你的妻子,孙柔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三闾大学时她和你,确实称得上是。她跟你讲了韩学愈为你设的陷阱。但你还并不了解她,你还不了解外表柔顺的她,你还并不了解工于心计的她。赵辛楣连夜出逃之后的那段时间,你与同事的关系变得更坏,因为别人的闲话和她的伎俩,你身心疲倦,没精神应付,随口答应了与她的订婚。回上海后,生活不和,她的姑妈Auntie和用人的挑唆,你发现家里和三闾大学一样是个非窝,总会发现娶的不是原来的人。可是时为已晚啊!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恕我直言,你是一个意志薄弱、优柔寡断、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也许你还记得苏文纨小姐对你说的话吧。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第2篇】
人生如城
一一读《围城》有感
起初读钱锺书先生的《围城》这部著作时,对我来说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细细的去品嚼的时候才会慢慢的理解其中蕴含的一些人生道理。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电视剧般的演绎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现实与理想虚幻两者之间飘忽不定的穿梭着。
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这个人物,钱先生对他的形象刻画以及性格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他是一个无能、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的人。对于整篇文章而言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缺乏对现实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
书中方鸿渐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剩的葡萄里最坏的。而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原因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首次看到这句话也是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二种人,
其实联系自己本身和学习亦如此,学习就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只有在学生时代不怕苦 不怕累的努力学习,以后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做理想的工作。
钱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而方鸿渐处在的环境就是一座“围城”。同理,现今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渴望长大成人脱离和家长的管束;但是透过这本书,又看到了成年人对于婚姻、工作的烦恼。由此可见,我们现今所处在的社会也仿佛是一座“围城”。
围城不仅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产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