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比金坚,海枯石烂 ――读《我们仨》有感
读完《我们仨》的那一刻, 我的心里无限惆怅。就好像听着一个温柔的老人平淡的诉说着她的家事,可是每个字、每句话都包含着她深沉的爱,每个停顿都充满着她无限的思念。我才明白“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的作品,说是随笔集,更像是一本回忆录。杨绛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的落叶,像的暖阳,平静而柔和。就像她和钱锺书的爱情,和钱瑗的亲情。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杨绛先生和钱锺书自由结婚,一起前往牛津读书。为了照顾吃不惯房东家伙食多少钱锺书,连嫌弃蚕豆“壳太厚,豆太小”的杨绛甚至学会了为他做红烧肉。同样,当杨绛在牛津生孩子时,钱锺书一天来医院看望她四次。出院后,“大阿官”钱锺书也专门包了鸡汤伺候她,从牛津开始为她做了一辈子早餐。在他们意见不合时,往往双方会先保留意见,因此他们从不争吵。进入暮年,他们仍然保持着“”的习惯,一起散步,探索新事物。他们也会争,争着读女儿的家信。甚至还相互理发,钱锺书用剪刀,杨绛用电推子。在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上,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成为互相的精神支柱。他们的感情从无轰轰烈烈,而是清风吹拂,晚波荡漾。
1937年,牛津出生了第二位中国宝宝――钱瑗。钱锺书抱着她看了半天,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钱瑗也说“和最‘哥们儿’”。钱瑗在日后的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与相似的地方:翻书时两根指头夹着书页,甚至走路姿势都极为相像。钱瑗每次书写家信都用记号笔,只因钱锺书高度近视。在这三口之家中,杨绛先生似乎才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一方,钱锺书离家还特地嘱咐钱瑗“照顾好”。小时,钱瑗陪走夜路,大了,钱瑗住院时给妈妈写信还不忘教她做一些简单的饭菜。钱瑗生为女儿让父母欣慰,身为学者、又让他们骄傲。钱瑗在职期间修订教材、熬夜备课,若不是生病,她不知还要多久才愿意退休。钱瑗对于二老来说,不仅仅是女儿,更是一位好。他们之间的亲情,就像的手炉,天气愈冷,手炉愈暖。
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曾经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个形影孤寒。杨绛先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任凭命运的种种,她早已释怀。因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