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食记》读后感
众里寻他百度,得来确需工夫
《燕食记》让我深深感慨:但凡世上精湛事,得来必然费工夫,而且是“大工夫”。
阅读完此书,确需大工夫。阅读前,一直猜测书名是什么意思,翻开扉页才释然:“燕食,谓日中与夕食。”。此书16开,很厚,527页。密密麻麻的小字,让我有晕眩之感。但当我翻开《引首 一盅两件》,一下子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像吃了一道开胃菜,不能停箸,一直废寝忘食地追寻……
《燕食记》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时代风云变化。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之家、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小说故事引人入胜,文笔细致入微,全篇以美食串联,阅读的过程就像在我脑海里放着精彩的电视连续剧。
品读此书,正值中秋前后,眼前恍惚间出现同钦楼的陈五举炒莲蓉:“一口大锅,像是小艇,锅铲像是船桨。他就滑呀滑呀,那莲蓉渐渐地,就滑了、黏了、稠了。”仅仅这月饼里的“炒莲蓉”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活,慢慢炒,急不得,得来不易。
文学界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为了一字传神,反复推敲。而品读此书,我看到了饮食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过之无不及:荣贻生、陈五举师徒倾其一生的执着与钻研,百折不挠的坚守与传承,不仅仅是为了这舌尖上的美味,更有一种人文精神与民族情怀,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湛。
最为共鸣的是此书后记所言:“‘常与变’植根于岭南,放在了一对师徒身上。‘大按’师傅在行内,因其地位,自有一套谨严的法度。守得住,薪火相传,是本分。要脱颖而出,得求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如是,庖理亦然。”——直击我心。“常”是守,守初心,守热爱,守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变”是永恒,是与时俱进,是不断学习与提升的精神。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常与变”不仅植根于岭南,还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需要我们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确需大工夫。
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确需费工夫,而我,将乐此不疲,而且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