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优秀读后感系列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每个人,似乎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本书的主人公。
01第一篇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作者于不惑之年的困难时期写作,直指心灵,像是人生每个阶段的影子。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本书讲的就是悉达多的修行、成就,回归乔达摩之路。
贵族悉达多–求知与探索
起初,贵族的悉达多是一个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婆罗门之子,有希望继承着优渥的经济条件、崇高的地位,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圆满”。但作为一个少年,他的内心却无法得到满足,他怀揣着少年的求知与好奇,希望寻找生命中那最根本的东西,找到那条通向神的路径。他认为除了这一最终的目标,其它的科学、智慧的经验全都不值一提,于是他毅然跟随沙门远走家乡,苦修,斋戒,冥想,去寻找自我,认识自己。
沙门悉达多–思考、等待、斋戒
沙门的苦行围绕的是去我,通过战胜肉体的各种欲望,磨灭我的概念。从沙门那里悉达多学会了很多脱离自我的方法。在经历了痛苦,自愿受罪,克服了苦恼、饥饿和渴望之后,他的确越来越熟练地摆脱自我,停留于虚无之中,但无论多少次的脱离,最终的结果仍是回归自我。我们没必要像悉达多这么极端,但是我们却可以体悟思考、等待、斋戒是多么的重要。在面对一段行情中,首先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耐心等待量能、时机的到来,过早的左侧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止盈落袋为安战胜贪欲,止损戒断侥幸心理的能力更尤为重要。
后来他遇上了佛陀,悉达多与佛陀交流后获得了新生,他不再否定、逃避自我,而是与自我同行。他以不再受到阴影笼罩的眼光看待这个和他一起新生的世界,继续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并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觉醒。
富商悉达多–追随自我
悉达多再次步入凡尘,追随本心,很快,作为一名英俊且睿智的前贵族,他借一名妓女寻找到了爱情,通过这些年苦行的心境经商,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可是,几十年过去,他感觉到心中的“小鸟”正在死去,那只小鸟代表着对“自我”的追寻,对那“最重要的东西”的追寻和觉悟。他感觉到自己在改变,从一个清高的求道者,苦行僧,变成一个孩子似的俗人。以前他最鄙视,当作游戏、玩物的世俗中的钱财、名望、享乐,现在已经成为了他的自身。追求财富,享受欢乐并不是罪恶,只不过却容易迷失,清醒如悉达多,还是在这一阶段迷失了本性。
摆渡人悉达多–活在当下
悉达多厌恶透了这样的自己,舍下半生财富,准备用投河的方式结束自己荒唐的一生,脑海里却突然闯入了一个“唵”字。这个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和统一与完美,让他放弃了死亡的愿望。也明白了一直以来阻碍自己的是那颗一定要求甚解、继而不能爱任何人、任何事的心。至此,他认为河流也许能教给他生命的奥义,于是拜船夫为师。在船夫的指引下,他看到了时间的河,时间在河流里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是虚无的,万事万物都只存在于现在。
同时叛逆的儿子的出逃,让他感觉到了此生最大的伤痛。他想起了当初与父亲的告别,父亲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一个轮回。最终放弃了为他好的想法,任儿子去面对他该面对的失败与成功,体味悲伤与欢乐。我想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上,必将以尊重和体验为主,不去过多强加自己的意见,如果他来向我询问指导,告诉他自己的经历和建议,然后让他自己思考做出决定,自己承担后果。有些弯路,注定要自己亲身去经历。就像,悉达多不愿意归一佛,而是去亲自去经历,一步步达到像佛一样的欢乐境界。
悉达多的求道过程,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修行、会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而我们亦应该认识自己,去追寻自己,在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好好生活,这亦是修行。正如每个当下,也是时间这条长河中独一无二又永恒的存在。
02 第二篇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每个人,似乎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本书的主人公。
如火的骄阳下,潮湿的雨林中,荒无人烟的荒漠,苍鹰栖居的山峦……一位身间只着一条遮羞布、披一件开裂未缝补的土色斗篷、骨瘦如柴充满沧桑的少年出没其中,你很难想象,曾几何时,他是一位贵族——一位婆罗门之子。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悉达多。
他也曾嬉戏于阳光洒满的芒果林中,沐浴在神圣的祭祀和洗礼中,曾陶醉于母亲的歌声中,沉浸于父亲的谆谆教诲中,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优雅生活,也将在智者的指引下汲取知识成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最终成长为婆罗门之王。
然而,他——悉达多却没有选择这一条早已命中注定的道路,命运的安排总与人背离,悉达多为寻找阿特曼——内心的“自我”,探求如何真正获得属于自我的安宁而开始了一段不归的旅程。
每个人的一生的终极目标都是在寻找自我,找寻内心中最深处的自己。
悉达多在与乔文达在成长为沙门的路上鄙视过一切——人类的贪婪、欲望、虚荣,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愚昧、卑劣的。在众多僧侣穿梭其中、壮丽的祗园中,悉达多和乔文达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宣法,佛陀安宁、美满、平和的声音传达的法义似乎能容纳这世间万物,皈依这完美无瑕的法义、跟随佛陀即可能够脱离苦海,似乎这一切看似完美无缺,但悉达多选择了放弃,他决定放弃超世拔俗、令人获得解脱的法义,亲自去体会那些他曾经鄙夷过的一切,从而获取心灵上的解脱。
在路上,他遇到了在林苑中,他遇到了爱慕金钱的名妓伽摩罗,在伽摩罗的引荐下,他也曾逐渐成为一名富商,曾与名妓伽摩罗风花雪月……他也曾视这一切为游戏,不记挂于心。然而直到他日进斗金,他也曾沾染了世人的幼稚与胆怯。认真的体会了这现实中的一切,终于回到那一个字的意义中:唵。他理解了世人,理解了所谓的人生,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他感同身受。尽管他已近乎完人,只承受着最后的伤痛,却视世人如兄弟。他不再嘲笑他们的虚荣、欲望和荒谬,反而通晓他们,爱戴敬重他们。对现在的悉达多来说,所有这些本能、简单、愚蠢,却极为强烈鲜活的欲望不再幼稚。
“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悉达多的故事映射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或许终究是映了尼采那句名言: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或许曾经鄙夷的一切会随着经历与体验逐渐发生演变。人总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人找寻自我的意义终究在于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和一切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