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读后感
“我们应当有三个部分自我,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要求,一部分用于满足自我期待,还有一部分,要用于自我关怀。”
1、 本书揭示了一个与福柯的规训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功绩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规训社会里随处可见的“否定性”消失不见,反而是“绝对的肯定性”、“积极性”充盈其中。效率成为主题,每个人都在为“更快”、“更好”而劳碌奔波。它将控制权完全地交与个人自身,让个人自身去“追求卓越”。个人成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结合体。自己控制自己,自己“为难”自己,直到“自己”再也无法承受那些“要求”,便发展成“自我否定”,对自己、对围绕在“自我”周围的一切都抱以“否定”,将自己“围起来”,与“否定”产生的“抑郁”共生。
2、现代社会里,“抑郁”越来越多,这本书的这一观点的确给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抑郁症。对“积极性”的过度吹捧与肯定导致个体无法接纳自身在繁忙的“自我追求”中产生的“看似”消极的情绪、行为与想法,例如休息。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必然会产生的想要停顿、想要休息的想法被个体所否定。个体不停的在社会要求与自我要求之中打转,疲于奔命。他们将自己视为“追赶效率”的机器,在追求“自我卓越”的过程中无视自己“需要休息片刻”的需求。当负重过多,自我无法再承受时,个体开始怀疑自身,或者说否定自身,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而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
3、观察社会的运作,了解自身“行动”背后的驱动机制,警惕对“自我卓越”、“自我实现”的过度追求,在满足社会要求和自我期待的“需要不断输出自我资源与能量”的过程中,保持对“自我能量”的敏锐觉察,即我现有的能量是否还可以支撑我继续输出这一问题的思考,及时地把自己从过度的社会与自我期待中抽离,给自己一些停顿、休息的时间,为自己输入能量与资源,是保持自我真正的完整性的方法。
个体应当被分成A B C三份。A是指社会要求,B是指自我期待,还有一份,C,应当是自我关怀。它们的组合呈现“倒三角”形式。社会要求与自我期待并列于上方,而自我关怀则在下方。用数学来打比方,当我们处于A并B并C的集合体之中,就是比较完美的状态,即“完美的子集”。此时,我们可以在社会要求、自我期待与自我关怀中获得动态平衡,不会因为过度关注或满足社会要求与自我期待二者而陷入“自我为难”“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的沼泽之中,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需要休息片刻”的需求,在满足社会要求和自我期待中仍然能够保持自我关怀。
4、当然,作为一个人类,受到外界和自己“完美主义”的影响,我们并不能一直都处于这样一个完美的状态,有时我们会偏离“完美的子集”。甚至,偏离这个“子集”而不知,因此,我们需要觉察。时刻觉察自己的能量是否足以支撑我们继续满足社会要求与自我期待,觉察我们的“血条”是否能够在面对社会与自我的“绝杀”中不会消耗殆尽。当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能量已不足够时,请学会慢下来,客观、冷静的沉思一会儿,在社会要求与自我期待的“喧嚣”之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的声音”,给予自己“专注”和“宁静”,“专注”与“宁静”能够让我们脱离“被缚”,回归自己本身,关注自己此刻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如果它是“哀叹”的,请给予其抚慰。如果它是“疲惫”的,请给予其休憩。通过觉察与调整,为自己“加血”,保持“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才能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健康与自由。一种不会盲目“否定自己”的健康,与一种行为、选择都在体现着自我意志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