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为己用——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三部分,选将,告诉我们“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四部分,据为己用。
一、兵法解析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为胜敌而益强。
意思就是:在车战中,凡一次缴纳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那个最先抢到战车的人,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将战俘与我方士卒混合配置乘坐,编入我方车队。这就叫做战胜了敌人又更加壮大了自己。
孙子在这里提出怎么处理战场上的俘虏与战利品。以战养战不单纯指“因粮于敌”,而且夺得车辆、俘虏士兵,也要有遵循原则,这就是“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
孙子提出对待俘虏要视同自己的士卒,同乘兵车,供给同样的食物,友善地教育他们,这不仅体现了一种人道的观点,也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特殊形式。因为杀敌一士,则树百敌,只能逼敌死战。而降敌一卒,则得众心,最终会瓦解敌军士气。
因此“卒善而养之”是明智的兵家常用的谋略。古今中外兵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卒善而养之”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类:
一是“以义感召”。对从义者不计前怨,以大局为重,从道义上征服对手。
二是“弃仇善待”。以坦荡的君子之心,抛弃个人恩怨,收降纳将。
“卒善而养之”是一种兵不血刃、瓦解敌围的谋略。
公元25年秋,汉光帝刘秀发病攻打洛阳。当时洛阳由绿林军主帅朱鲔(wei)拥兵三十万把持着,刘秀认为敌强我弱,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就换来原属朱鲔下属的岑彭,让其劝降。
岑彭领命前往,至洛阳对朱鲔陈说利害。朱鲔心动,但又担心自己曾杀害过刘秀之兄,后又反对更始帝刘玄派刘秀领尉河北,恐怕刘秀会计前嫌而不敢投降。
刘秀闻知后以大局为重,让岑彭转告朱鲔“适大事者,不忌不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并赌咒发誓,决不食言。
朱鲔得到刘秀的保证后,乃自缚出城向刘秀投降。刘秀亲解其缚,待之以礼。当夜,朱鲔返程,于次日举城投降。
刘秀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洛阳,还收编了三十多万军队。这样的事例在战史上还很多。
“卒善而养之”的方法甚多,其关键是以德善养,攻心为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可谓“善而养之”的生动一例。
三国时期,南方部落酋长孟获屡次侵扰蜀境,为解决北伐之忧,诸葛亮率大军南征。
孟获带兵迎战,蜀军诈败而逃,将孟获部队引入伏击圈,活擒孟获。诸葛亮对数千俘虏经过教育释放回家。但孟获不服,称只是中了埋伏而被擒,若放他回去,定重整人马与蜀军决战。若再能捉住他,方才心服。于是诸葛亮释放了他。孟获回寨后,逼迫部属出击蜀军。众将感诸葛亮不杀之恩,反而[www.simayi.net]绑了孟获投蜀。孟获以“手下人相害”为由,请诸葛亮再次放他回营。孟获派其弟孟优托辞上门谢恩,带领百余南军潜入蜀营为内应。诸葛亮将计就计,将其弟及部署灌醉。夜里孟获率军攻击,又中埋伏。孟获又说其弟贪杯误事,于是诸葛亮第三次将其释放。
这一次孟获四处求兵,集中了十万人马准备再战。蜀军佯败,弃营撤退,营中留下很多粮草。孟获误以为蜀国内部出了急事才匆匆撤兵,穷起直追。岂料蜀军埋伏于身后,前后夹击,孟获再度被俘。但其仍不心服,诸葛亮第四次放他回去。
孟获改变策略,退避山中,以山高路险,蛇蝎暑瘴阻挡蜀军,打算待蜀军兵疲粮尽后出兵。不料蜀军从小路进山,破除了天险,直奔而来。孟获一意与蜀为敌,已众叛亲离。又被手下擒获,押至蜀营。孟获又是不服,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
孟获设计诈降,身后跟精兵两千,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孟获道:“这是我自己来送死,不算你的本事。”诸葛亮怒斥道:“再放你一次,下次抓住,如不服决不轻饶。”
孟获如丧家之犬,找到乌戈国王,讨来三万身着刀枪不入的藤甲的蛮兵,决计复仇。初次交战,蜀军因不熟悉对方吃了亏。诸葛亮设计将其引入峡谷,前后堵住,用火烧杀,使藤甲军全军覆没,孟获被活捉。
这时,孟获对诸葛亮垂泪拜道:“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该是好歹了。”表示心悦诚服,永不叛蜀。
诸葛亮仍以孟获为部落之主,班师回朝。从此,扰攘混乱的南中,展现一派和平景象。
古代诗人胡曾《泸水》诗称赞诸葛亮南征:“五月驰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交。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二、读后感
据为己有,不是霸道的占有,而是友善同等的对待,像对待自己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得众心,得众心者才能得天下。
据为己有,我认识是达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结果,而且,他可以使公司在竞争中发展。作者:浩瀚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