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读后感2000字

读书之《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读后感2000字:

看懂孩子每个年龄的行为举止,是育儿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观察的家长,我想你一定非常认同这种感觉:当我们能觉察到孩子的细微变化时,内心是兴奋的、喜悦的,因为我们看懂了孩子在哪个点有了进步,并知道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什么。有些变化非常直观和具象,比如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开口发出一个词;有些变化小的微不足道,且有些不学习的大人认为本该如此,比如孩子分辨出了颜色、停止了用嘴巴吸吮东西,转为用手到处触碰等。

在我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我也能感受到女儿很多细节的变化。我隐约感觉到,我喜欢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能够帮助我在育儿道路上走得比较顺畅。为了印证我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我去阅读了很多育儿书籍。我很多观点,确实得到了印证,这种感觉非常微妙,也许这就是一个人所与生俱来擅长某个领域的潜力。

当然,我得承认,大量的阅读让我的教育观更加饱满、充实和科学。在陪伴女儿成长的五年里,我大约读了上百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现在陆陆续续地用分享的方式,再次巩固书中精华部分。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给初为父母的我们输入了一个重要思维:育儿的前提,要看懂孩子的行为,看懂不同时期的敏感期。当然,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称不上经典。理由如下:把婴儿过多的行为归为敏感期,没有区分父母的行为引导及天然敏感期的主次因果关系。比如,审美的敏感期,作者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孩子在2岁时,因为苹果被切成一半而大哭,孩子觉得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苹果,不美了。所以,得出结论:在孩子的世界里,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宏观的审美悄悄地走进了人类早期的感觉和思维中。可能有些孩子有这样的反应,有明显的宏观审美敏感期。但这不具有普遍性,与敏感期联系起来,我认为有些牵强。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启发性。作者认为,孩子一切行为背后都藏有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下面,我挑选几个角度,具体阐述一下敏感期体现在什么方面。

口——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和舌头。

口腔敏感期,大约在6个月左右来临,此时婴儿开始用嘴巴来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孙瑞雪指出,在孩子长牙时期,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掉,再咀嚼,但从不下咽。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可能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起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

有一次,一个2岁的小男孩伟伟把另外一个孩子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伟伟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了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伟伟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有发现有他有侵犯性行为。其实,伟伟在前些日子,常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

孙瑞雪说,我们发现一些2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2岁之前完成。伟伟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她就建议伟伟的妈妈:给他提供可以咬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以满足他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婴儿在八九个月时,手非常喜欢抓黏稠和软的东西。反复抓捏之后,再放进嘴里尝一下。抓面条、抓草莓、抓香蕉、抓蛋糕……抓到父母抓狂。其实,孩子在用手感知各种物体的特质。

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手很笨,这都和他们童年时期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有关。

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表现在儿童身上,甚至可以说: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的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

空间敏感期——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儿童空间敏感期的发展,从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而最早的空间敏感期是这样的:婴儿首先会发现一个物体与另外一个物体是分离的,随后他会尝试(www.simayi.net)把物体从高处仍到地上,再拿起来,继续扔。1岁左右,婴儿会发现,一个空间里的物体可以被抖出来,也可以把物体塞进去,所以一见到有洞洞之类物体,孩子就喜欢去填塞它。此外,垒高、推倒物体,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

孩子再大一些,会喜欢一些狭小的空间,比如钻到衣橱里,桌子底下等。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捉迷藏。

空间的敏感性,可能会造成很多家长的头疼,尤其是妈妈们。妈妈们会认为孩子在做一些危险的、或者是会弄脏身体的事情。作者建议,我们家长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要没玩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限制。弄脏身体,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们自身要转变看法:给孩子探索空间的机会比身体保持干净重要。妈妈需要提升一些心理承受力。

语言敏感期——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语言的敏感期比较长,从牙牙学语到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不断地输入,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语言库。6岁前,孩子建立的词汇库是今后语言发展良好的基石。

美国堪萨斯大学两位博士贝蒂·哈特&托德·雷斯利就做过这样的实验:找到42个家庭,分别属于专业人员家庭、工薪家庭和福利家庭,随后从孩子7个月时,研究人员每个月去每个家庭录音一小时,实验做了3年多。到孩子4岁时,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差距: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会听到4500万词,工薪家庭的孩子会听到2600万词,而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词,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和福利家庭的孩子词汇量差距高达3200万。更令人惊叹的是,两组孩子的智商测试结果是:117&79.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早期词汇量积累的多少、表达能力的强弱与家庭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父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尤为重要。作者:逸爸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3597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24日 04:22
下一篇 2023年4月24日 04:22

相关推荐

  • 那个曾经的世界_读《弟子规》有感700字

      中华文化长河连绵不断,熠熠生辉。在那文化长河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那是曾经的那个时代所传诵的,它就是《弟子规》。教导着一代代人学孝,向善,治身。   “学习《弟子规》…

    2022年11月24日
    219
  • 《北京折叠》读后感800字

    《北京折叠》这本书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写的,这部科幻小说获得了雨果奖,《北京折叠》这本书是短篇科幻小说,只有四十页。科幻小说是很难读懂的,必须要细细品味,才能找到书中的精华,才能找到…

    2024年4月11日
    169
  • 小桔灯读书笔记400字

    【第1篇】 爱 《小桔灯》是冰心的作品。它成为了永久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 《小桔灯》这本书中的全部篇章几乎全都汇成了一个字:爱。如《一只小鸟》,写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

    2023年6月9日
    221
  • 《从巨婴到大咖》读后感500字

    《从巨婴到大咖》读后感500字: 读了这本书,我想了很多,转眼间工作二十多年了,这期间经历了很多部门和岗位,工作内容也转变很多。读了这本书,回想起来这些年的经历,发现自己有很多需要…

    2023年3月15日
    227
  • 《哥哥爸爸我爱你》读后感200字

    《我爱你》是辫子写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爱你》最后一篇的《小耳朵去天堂》,因为这一篇令我非常感动。 小耳朵去天堂的时候,他的哥哥爸爸杨梵依旧保存着小耳朵和他的回忆,因为这是他当哥…

    2024年7月22日
    118
  • 《毛毛虫的天空》读后感500字

    原来我不喜欢毛毛虫,但这书里这只不同,它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原来我还不想看,却被书的神奇题目《毛毛虫的天空》吸引了。看完让我感受到这真是本好书。 我最先想到的是,花蝴蝶对毛毛虫说:“…

    2024年4月20日
    12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