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好像看起来很不错,在一开始相处的时候也很礼貌,很体贴。
有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热情。
一旦你想让你们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你就会突然感觉到这个人对你开始疏远和冷淡。
当你遇到了回避型依恋的另一半,我希望你好好思考一下你们到底适不适合在一起,而不要着急地赶紧把这个人要得给ta。
你谈过一场真正的恋爱吗?——好像没有
没有恋爱的时候
觉得内心空空的
同时也享受着独行侠的潇洒
有那么一个人,你恋爱了
感觉很甜蜜
过了一段时间
内心的空洞还是存在
想要很多的空间
不想找不想聊
直到焦虑地出现……
他们要的东西不多,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做到:
是那种最坚定的,最持续的,最不离不弃的爱。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依恋理论”,首次指出了情感方面三种主要的依恋型人格:
(1)安全型:人们可以轻易建立爱与信任。
(2)焦虑型:人们渴望与他人亲近,却经常害怕被拒绝,有时过于亲密的行为会起到反作用,导致关系破裂。
(3)回避型:这种人对待感情经常会感到矛盾,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依恋,既害怕被抛弃也害怕被控制,在感情中摇摆不定,若即若离。
回避型依恋(Lithromantic)?
回避型的具体成因也许每个人多少有些细节差异,但共性很明显。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 童年的创伤 ,特别是 原生家庭 的影响。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照料者和ta分离时,并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不像有些孩子一样哭闹。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不会抗议,也不会过多地去表达伤心、焦虑,而等到照料者回来时,也不会去寻求亲近,而是持续保持自己和照料者之间的距离。
大多数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照料者和其他陌生人不会有太大区别,照料者在或者不在,对ta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是在童年早期形成母婴依恋时,遭受过父母的情感忽视。婴幼儿因为弱小,天生对父母会产生依恋的需求。
当他们产生亲密的渴望时,如若父母给予积极的回应,那么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被爱的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反,如若父母比较冷漠,拒绝回应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和痛苦。
小时候,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长大后就如何处理和爱人的关系。
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并不是只有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才会害怕,实际上,这里面绝大部分人在接近普通的人的时候也会害怕。
只不过这种害怕出现得太早,他们在漫长的成长中已经学会了某些应对策略——一般是使用“假自我”与人交往,也就是通过扮演一个别人可能会喜欢的我来跟别人互动,而不是用真实的自我跟别人互动。
毕竟连自己的父母都会嫌弃真实的自己,都需要自己假装一个讨人喜欢的自己来取悦他们,何况是别人呢?
回避型依恋的人群中很多人可能都有社恐的经历,所以害怕别人这件事不一定面对喜欢的人会。
在早年面对其他人时一样也会,只是其他人出现的几率太多了,慢慢的他们就习惯了应对表面的社交场合,甚至还发展出很多有魅力的社交技能,来获取外界的赞赏。
很多“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小时候,不仅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稳定持久的陪伴和关爱,还常常受到严苛的对待。
比如总是被父母“泼冷水”:
你看你怎么比不上那谁谁谁?
怎么这点小事也做不好?
你这样长大了该怎么办啊?
就这点小成绩就高兴了?
你怎么这么蠢?
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
你能不能懂事点?
怎么就生了你这个······
没有被爱过的人,遇见爱会恐慌不安 。
也许ta看上去独立、固执,好像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者太过于自我,容易忽视恋人的需要;
ta貌似只会看到你的缺点,不善于发现你的优点,即使你给ta关爱和温暖,ta也会毫不留情地贬损你。
同时要察觉到,这些表现背后可能是ta潜在的恐慌感在作祟。
亲密让ta感觉个人空间受到了威胁、喘不过气,所以ta们才发展了这种应对机制,以帮助他们穿越成长的“情感沙漠”。
所以为彼此预留出的空间很重要。
不要指责ta,用温和的态度,表达具体的需求。
例如:你那天没有联系我……(我的感受和想法)
你说爱我却做了什么事……(我的感受和想法)
有时候你也需要更大胆地说出你所认为的ta的需要和渴望,虽然这很冒险或者会引起ta对你的攻击。
99%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创伤,在糟糕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创伤,也能在好的人际关系中疗愈。
创伤,在糟糕的人际关系中形成;
创伤,也能在好的人际关系中疗愈。
解决回避型依恋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让自我界限变得不那么僵硬,使“界限”柔软起来。
通俗来讲,就是学会低头,慢慢敞开内心。
因此需要建立一段深度联结的关系。
如果从亲密关系开始比较困难的话,那我们可以从朋友,或者家人开始。
当然,如果可以找个心理咨询师,那效果肯定更棒。
回避型依恋人群并不是情感极端主义者。
他们也渴望被爱,但由于自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而害怕失去,所以他们越是喜欢就越是回避。
在他们看来:“只要我回避,我就不会失去。”
以上只是简单地说了典型的表现。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复合型依恋者。
或者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依恋类型。
把自己的不健康依恋类型变成健康的依恋类型,会大大改善我们的亲密关系,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理论并不能解释复杂多变的生活。
依恋模式只是人格中的一个维度,彼此吸引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才华、财富、人品、相貌等等。
彼此吸引只是关系的开始,在亲密关系中是否被爱,是否幸福,以及能走多远则很大程度取决于两人的依恋模式是否匹配和稳固。
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爱的潜能。
人生很长,我们仍然有机会,在每一段关系中,在每一个时刻,选择成长。
鲁米曾经说过:
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只是寻找并发现你内心构筑起来的反抗它的障碍。
关键是,你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呢?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爱ta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小贤心理我们的服务?心理咨询 ?情感咨询?催眠疗愈 ?身心成长?企业内训 ?心灵沙龙自由书写训练营在生活中修行,做回真实的自我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实用心理学
本篇文章为【爱情心理学依恋(回避型依恋男生真正爱上一个人)】的相关内容,情感在线已为你全部介绍完毕,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情感在线的“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