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者无法倒着叙述事情
从谎言的形式上我们可以把谎言分为两种,一种是掩盖事实,另一种是编造或者篡改事实。掩盖事实比较容易,而编造和篡改相对来说需要比较高明的说谎技巧,因为它需要说谎者无中生有,而既然是无中生有,就很容易露出破绽。当说谎者不断重复谎言时,难免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分析,就很容易识破谎言。美剧《别对我说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识谎专家负责调查一位国会议员,当专家询问议员:“你上周五晚上是怎么度过的?”议员为了掩盖自己经常出入俱乐部的事实,于是开始编造所谓的“不在场证明”,他说:“我去国会的健身房游泳,然后回家看文件,吃过晚饭之后,我出席了一场社交活动。”这位议员的表述十分平静自然,似乎看不出什么破绽,然而 专家要求他倒着再描述一次,即从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开始往回说。议员立刻显示出来不安和惊慌,他开始语无伦次,不符合之前所描述的情形。这是因为,当人们编造谎言时,倒着时间顺序来描述会非常困难,因为他先前编造出来的情形并不是真正的记忆、虽然说谎者会实现准备好要怎么回答,却几乎从来不会想过还要倒着顺序准备一遍,因此会显得惊慌失措,立刻就暴露了自己。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事例可供参考:唐朝初年,有一位刺史叫李靖,被人诬告意欲谋反,唐高祖指派一名御史调查此事。恰巧这位御史是李靖的故交,他知道李靖做人正派、为官清廉,绝不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一定是遭人陷害。这位御史左思右想,想到条妙计。他向皇帝请旨,请告密者共同前去查办此案。皇帝欣然应允。途中,御史假装丢失了告密者的检举信件,四处寻找,假装非常害怕的样子对告密者说:“这下完了,重要的证据被我弄丢了,不过还好,有您在,劳烦您再写一份就是了。”
那告密者无从推脱,只好硬着头皮,凭着记忆、又编造一份假证据。御史将这份新检举信与原件一比较,除了告李请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所列举的证据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显然是恶意编造的诬告信。御史巧妙地引出告密者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的证据,揭穿了诬告谎言,使案件水落石出。与前面倒着叙述的方法相类似,要求说谎者在不同的时间重复自己所编造的谎言同样可以让对方大乱阵脚。因为临时遗忘而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他也无法预期对方反间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而且,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当时的情况也会引出突发事件,本来说词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出现漏洞。
说谎大王都是“记忆专家
说谎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常常对同样的问题编造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因为他自己也记不清自己上一次被问到时是怎么说的了。然而,如果说谎者事先知道将要面临询问,精心编造好一套说辞,那么他就立刻变身为记忆专家”,不仅很久以前的小事都能够记得,而且每次回答的答案都一字不差,完全吻合。
警察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经常运用这个特征,如果警察讯问嫌疑人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假如嫌疑人能够说出那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就非常值得怀疑了。除非这一天是某人的生日或者其他意义特殊的日子,否则,正常情况下人们连一个星期前的一天做了什么可能记不清了,何况是几个月之前。
用暗示的方法回应,不作正面回答
文学作品的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谎言也是如此。说谎的人通常不愿意正面回答你的问题,他们既不想承认事实,又不想撒谎,所以往往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来应付你的提问,那就是暗示性的回答。
老师问小玉:“我发现最近你的作业和小芳很相像,她做对的你也做对,她错的你也做错,你们俩是不是互相抄袭作业了?”
小玉低声说:“我和小芳平时都不在一起玩,我妈妈每天都守着我写作业呢。
像小玉这样的回答等于根本没有回答,面对老师的问话,她不能不回答,但又害怕被老师责骂,所以只能用“妈妈守着我写作业”来暗示自己是诚实的。暗示性的回答一方面避免了承认错误的麻烦,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自己说谎的内疚感。除了暗示的回答方式之外,说谎者惯用的答话方式有下面5种:
1.套用你的话回应你,拖延时间
说谎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盘问时,一时间来不及编造好答案,往往套用对方的问话来回应,以此拖延时间,来准备好一套说辞,对于说谎的人来说,一秒钟比一分钟还长,这个时间足以做好准备。
妻子问丈夫:“你是不是偷看我手机短信了?”丈夫有些慌张地反问道谁偷看你手机短信了?”妻子又问:“那你刚才拿我手机干吗?”丈夫说:“我拿你手机干吗?我以为有电话就帮你看了一下。”
套用你的话作为回应,不需要进行思考而且显得反应迅速,这就像早上上班时同事之间互道“早安”一样自然,根本不需要用大脑思考,就按照对方的话进行回应。除了反问和重复对方的话之外,另一种套用方式就是把背定句换成否定句作为回答,如果对方说:“你撒谎了。”心虚的人会回答:“我没有撒谎。”而清白的人更大概率会回答:“我说的是实话。”
2.利用反问来拖延时间
就像套用你的话来回应一样,反问也是故意拖延时间编造谎言的手段。反问对方有时比套用对方的话更有效,因为反问过后对方还需要时间回答,反问使说谎者进一步争取到了编造说辞的时间。常见的反问伎俩例如:“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怎么会问我这种问题?”“你听谁说的?”“你觉得呢?”说谎者不但利用反问来争取思考的时间,还可以突现自己的气势,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有时甚至会以此震慑对方,不敢再多问。
3.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
说谎的人知道,如果自己什么都不说,正是心虚的表现。因此,他们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大大方方地回答你的问题,而且还主动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一直到对方相信了为止。
妈妈盘问儿子周六一整天都去了哪里,儿子撒谎说去市图书馆看书了,见妈妈一脸的怀疑,儿子又接着说:“我还在图书馆遇见小明了,他说他每个周六都去那儿看书。”妈妈没说话,转身接着切莱。儿子赶紧又说:“小明还让我下周五去他家给他过生日,他还请了好多同学。”
就像这样,说谎的人急于确认你理解了他的意思,如果你表现出怀疑的神情,他就会继续提供更多的“信息”作为证据,可能会牵涉到更多的人物和事件,因为人们往往相信,描述得越具体的事情越有可能是真的。
4.说漏了嘴
很多说谎者都是由于言辞方面的失误而露馅的,他们没能仔细地编造好想说的话。即使是十分谨慎的说谎者,也会有失口露馅的时候,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口误。人们常会在言辞中违逆自己意思,同时在内心中潜藏着矛盾,以致稍一大意就会说出本不想说的或相反的话,从而在口误之中暴露了内心的不诚实。因此,口误的一大情形便是说话者要抑制自己不提到某件事或不说出自己所不愿说的东西,但又因某种原因而“说走了样”。因此,偶然出现的口误有时恰恰就是真相所在。
5.漫不经心地描述一件重要的事
当我们不希望某件事情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我们会尽量使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述,最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也是说谎者常用的手段,他们对那些可能引起你怀疑的事情进行淡化处理。例如,你和妻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她忽然说:“哦,对了,我明天晚上要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咱爸的生日也快到了,我们想想准备什么礼物吧。如果你的妻子平时除了工作以外很少出门,更不喜欢去人多闹腾的地方凑热闹,而朋友的生日聚会她却一点儿也不重视,那么明天的活动就疑点重重。快速地转移到父亲的生日话题上,表明她企图转移你的注意力,可见事情一定有蹊跷。
说话声音高而缺乏变化,是明显紧张的表现
人们说话时,不仅说话的内容在传达信息,说话的声音也能表达含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说什么,但很难控制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在说谎时情绪紧张的状态下,即使能够毫不费力地控制措辞,也很难掩饰自己声音的变化。情绪会影响我们说话的音调、音质和音量。人们在说谎时声音会变高,而且声调平平、缺乏抑扬顿挫,这是因为说谎者的声带像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一样,因压力而紧绷,所以音调变高,带有欺骗性质的陈述不会像发自内心的坚定观点那样带有抑扬顿挫,而是缺乏变化的平淡无味的声调。
说谎者的情绪差别也会导致不同的声调变化。有研究发现,当说谎者觉得自己有罪时,声音会变得像愤怒的时候一样,更快、更高、更大声;当说谎者觉得非常羞愧时,声音会变得像忧伤的时候一样,更慢、更低、更平缓。通过语速也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平时少言寡语的人突然间高谈阔论起来,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测这个人有可能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平时快人快语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测这个人很可能想要回避正在谈论的话题,或者对谈话对象怀有敌意和不满之情。
除了声音的变化和语速之外,人们在说说时还会有其他一些典型的语言特点。例如在谈话中停顿的时间过长或过于频繁,会延长用来停顿的语气词,如“嗯……”、“哦……”,说谎者利用停顿的时间来想好下一步应该怎么说,或者直接因为紧张而变得结结巴巴。
根据有关研究,人们说谎时流露出的各种信号的发生率,如下所示:
(1)过多地说些拖延时间的汇,比如,“啊”“那”等词占到40%
(2)转换话题率为25%,比如,“因为临时有事情,那天去不了。”
(3)语言反复率为20%,例如,“本周的星期天吗?星期天要加班?
(4)口吃现象为9%,例如,“什,什么?
(5)省略讲话内容,欲言又止占5%
(6)说些摸不着头脑的话
(7)说话内容自相矛盾
(8)偷换概念
以上信号中,如果在对方讲话时有好几处得以验证的话,那就表明他是在说谎或者是有难言之隐。当然,这只是研究得出概率统计,仅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声音变化是判断一个人说谎与否的重要线索,当我们听别人说什么的时候,也要留心他是如何说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识别谎言。
提到的数字都是同一个数,或是它的倍数
前面提到过,说谎大王通常都能清楚地记得很久以前的某一天自己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事先编造好的说辞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字不差。但是,一旦事情涉及数字,就没那么简单了。编造出来的数字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说谎者为了让自己的说辞显得流利顺畅,通常会落入数字的陷阱中,为了不出错,他们总是使用相同的数字或者同一个数的倍数。在一次面试中,面试官询问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验。
面试官:“你做过几年的销售工作?”
应聘者:“我做过6年销售工作,分别在3家不同的家电公司。
面试官:“谈谈你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情况。”
应聘者:“我负责一个6人的销售团队,曾经连续3个月获得最佳销售团队’的称号。”
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反复提到3和6这两个数字,如果面试官足够聪明,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数字信息重复出现时,往往并不是“纯属巧合”。
虚构的情节总会显现出一些特征,除了重复出现的数字之外,事完美的情节也是虚构事件的典型特征。诚实的回答通常同时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情节,例如对方告诉你今天虽然路上堵车,但是他见到了多年的老同学,俩人聊得很开心。而虚构的情节总是事事完美。人们在撒谎吋总是会忽略掉那些负面的东西,好让别人听起来更容易相信,而这恰恰就是谎言的破绽之一,把手机忘在出租车上、飞机晚点等信息是不会出现在虚构的情节中的。另外,如果你要求对方解释约会迟到的原因,他会告诉你路上塞车、出门忘带东西又返回去取等理由,在对这类问题撒谎时,大多数人则会编造一些令人头疼的负面的情节,这就要另当别论。
虚构情节的第三个特征是不涉及他人的观点,即第三人的想法和态度。尽管人们说谎时会非常谨慎地编造故事情节,但是他们通常只能够顾及自己的思维层面,要把其他人的观点加进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谎言被识破的风险会立刻增加一倍。因此,虽然人们的谎言中常常涉及他人,但是几乎不会把他人的观点纳入其中。
例如,你问女友周日的行踪,她说和朋友出去逛街了,具体又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描述:(1)“我和娟姐去西单逛街了,她买了两条裙子,我本来看上一双高跟凉鞋,可惜没有我的尺码。”(2)“我和娟姐去西单逛街了,她买了两条裙子,她说我的眼光真好,帮她挑的裙子都特别适合她。我本来也看上一双鞋子,可惜没有我的尺码。”乍看之下,这两个回答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二个回答包含了第三人的观点,即娟姐对“我”挑衣服眼光的评价,这样的回答更可信。而如果女朋友的回答是第一种,那么你或许应该再多问几个问题来试探真假。虽然不涉及他人观点的回答未必一定是假的,但包含了他人观点的回答,通常是值得相信的。
总之,当提到的数字都是相似的,或者是这个数字的倍数,或者不涉及第三者的评价时,有可能是在说谎。
谎言往往这样开始
经验丰富的撒谎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说谎套路,他们知道怎样说谎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识破说谎者惯用的伎俩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辨别谎言,一般来说,说谎者往往会运用下面这几种方式:
1.半真半假,真话假话混着说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有保护色,不容易被自己的天敌发现。谎言也往往有“保护色”,那就是谎话里面穿插的真话。高明的说谎者惯用的伎俩之就是用真话来掩饰谎话,说话时真真假假的成分掺杂其中,让人难以分辨。
2.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
精于撒谎的人通常也是洞悉人性的高手,懂得利用对方的心理。例如说谎者常常会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但他亮出的只是一个假的“私心”或小的“私心”,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真的“私心”或大的“私心”,他是不会说的。例如,导游在带领游客到商场购物时,会事先主动告诉游客,自己可以从中拿到回扣,但是只有5%而已。比起那些拒绝承认回扣一事的导游来说,游客们觉得这位导游很实在,因此不会有抵触的情绪,反而会多买一些商品。其实这位导游拿到的真正的回扣可能超过了20%。这种谎言利用的是人们“以诚相待”的心理,即用“小诚”来换你的大诚”。
3.贬低自己
人们往往以为那些自吹自擂、夸夸其谈的人更容易撒谎,其实高明的撒谎者反而会做出谦虚谨慎的样子,故意贬低自己,从而降低对方的防范意识,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待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再开始“大动作”。
总得来说,如果人们开始出现以上几种行为时,他们有可能要说谎了。
以上则为【简单心理学 从说话方式发现撒谎的线索(最实用的心理暗示方法)】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