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境内客家人占绝大多数,湘赣民系的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习俗日渐被客家习俗同化。因此,兴国县域内主要流行客家习俗,各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大抵相同。
中国人喜欢把“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看做人生最高兴的事,兴国人也把男婚女嫁看做“人生第一大事”。
旧时传统婚姻习俗中,大抵包括六个环节,即“相亲”、“看妹子”、“看东道”、“过礼”、“迎娶”。
“相亲”。 男女婚嫁始于说媒。旧时相亲,男女青年不见面,而是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给双方父母说合后,先将女方的“生庚八字”开给男家,男家再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果“合得来”,婚事便初定。可见,旧社会的男婚女嫁是毫无自主可言的。即便有些追求自由结合的青年男女,暗中相恋定了情,也不敢违背“明媒正娶”习俗,仍要请媒人跟双方父母商洽,才有可能顺利缔结姻缘。新社会实行新婚姻法,婚姻自由。
“看妹子”。即根据媒妁之言及双方家庭都有结亲意愿后,男方察看女方。择好吉日,男方的父母、成年兄长、亲戚组成“亲友团”,前往女家“考察”。重点考察女方家业、人品及人际关系。重点是男主与女主的第一次见面接触哦,男主要给女主见面礼哦,要是能进入女主的闺房窃窃私语那这门亲事就十有八九了。
“看东道”。即女方查看男方的家庭情况和订亲,往往择吉日在男方家进行。届时,女方“亲友团”去男方家并同男方家长商谈婚事细节,写礼单。男方须给女方的家人见面礼,一般是红包。“亲友团”中的成员,自然也少不了一份。亲友团的阵容一般比较大,女方的直系亲属,舅舅、叔叔、姑姑,哥姐弟们肯定要包括在其中。
“过礼”。即男方按女方礼单,在迎娶之前如数将钱物送至女家,礼物种类、多寡,受家境条件、生活水平限制,各有不同,一般是日常生活用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家用电器、摩托车等高挡礼品也频频出现在“礼单”上。
“迎娶”。迎娶是大喜事,须选吉日进行,迎娶当日男女双方大门贴婚联,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迎亲的仪式是隆重的,迎亲队在鞭炮、唢呐声中出发。一个英俊少年手擎竹竿梢系着红布的彩红开道,接着是“清乐”师傅一路鼓腮吹奏,四个汉子抬着花轿(现在花轿已逐步演变为骑马、单车、摩托车、轿车或其它机动车辆),后面跟着一班准备挑嫁妆的后生和姑娘。去时人数逢单,归时添上新娘恰好逢双。
迎亲队伍到女家门口,女方须燃放爆竹迎接。此时,新娘开始在闺房哭嫁。新娘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等,连哭带诉,有板有眼。据说新娘哭得越厉害命越好,也意味着对父母有良心,对乡亲有感情,同时还能获得不少前来安慰的亲友们送来的红包。
此后,唢呐再次吹响,新娘止住哭声,戴上红盖头,由她的长兄,或父亲背着,陪娘拿贴着大红双喜字的米筛遮住脸,送上轿。燃放鞭炮,唢呐响起,迎亲队抬着扛盒、礼担上路了,一大帮送嫁的姐妹、亲戚相跟着,直送到村头。
花轿到男家后,喜爆连天,管弦齐奏。花轿抬到大门口,鞭炮大作,早候在院子里的亲友们围上来,一位举止庄重的礼生右手持刀,左手执雄鸡走向花轿前,拖腔拖调地赞道:“日起良辰大吉昌,新娘归门正相当,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掌钱粮……”赞毕,刀割雄鸡头,绕轿一周滴血,其中空开一个缺口,谓之“斩轿煞”,取其“网开一面,让恶鬼凶神逃走”之意。随后,唢呐响起,新郎红着脸把新娘背下轿,接娘用贴有双喜大红字的米筛挡住新娘脸面扶进客厅,安置在盘篮的椅子上,据说这样一坐可以坐落“脾性”,日后性子不急不躁。当唢呐再次响起时,新郎新娘开始拜堂,仪式包括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时,亲友们用杉条剌新郎新娘的颈脖,有的甚至剌得鲜血淋漓,新人却要笑脸相对,据说是“越剌越发”。新郎新娘吃了合卺(交杯)酒后送入洞房。这时,大人小孩开始争抡新娘口袋中的果品,无非是莲子(连连生子)、花生(生男生女花着生)、枣子(早生贵子)、糖果(甜甜密密)、柑子(做官做员)之类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北方习俗的“闹房”形式。这道程序完成之后,婚礼始告结束。
以上则为【兴国县客家婚姻习俗(从化客家结婚习俗)】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