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鼠年春晚,全网都在刷屏佟丽娅的”盛世美颜”,但是我却感慨”怎么贾玲都开始演婆婆了”。不过别说,卷曲短发,深红毛衣,黑色的裤子,平底棉鞋….再加上发福的身材,贾玲这一扮,还真是抓住了”婆婆”们的精髓,简直是”婆婆”的原型重现。
从细节入手进入生活,是贾玲小品一贯的调性,而今年这个小品更是颇具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婆媳问题都是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论坛上的八卦贴中,婆媳关系绝对能占据半壁江山。昨天我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说大年三十一家人坐在一起看这个小品气氛超级尴尬,全家人”各怀鬼胎”,谁都笑不出来,公公倒是一个劲的评论小品里的儿媳妇不懂事…这评论的画面感相当强。
婆媳关系为什么这么难处?这可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02
在某期《圆桌派》上,请来了心理专家武志红,他提到中国文化是”找妈的文化”,而父亲的角色被阉割,这个观点意味深长。
中国的文化中,”母亲”被赋予了最高的荣誉,这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我们会说”祖国母亲”,会把黄河比喻成”母亲河”….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的西方文化中,祖国却被称为 fatherland,是父亲为主的文化。
所以,中国的文化是”集体找妈”,而西方的文化则集中于俄狄浦斯冲突,是弑父的文化。
这就很有意思了。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几乎是深入骨髓的集体潜意识,建国之后男女平等,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是另一方面,”母亲”这个角色又被赋予了超常的地位和至高的荣誉。这是一对矛盾,但却真实的存在。
这个矛盾会导致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在中国,女性在集体潜意识里被轻视,但是一个女性一旦成为母亲,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才会有”多年的婆婆熬成婆”这样的说法——媳妇很悲催,但是一旦媳妇当上了婆婆,就可以享受曾经婆婆的无上权威。
从这个角度看,婆媳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矛盾属性。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旧社会的情况,而现在是新社会,不存在这种情况。的确,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女性的经济独立,对婆婆家依附的程度越来越轻,所以,婆媳之间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剑拔弩张。但是”你妈和你老婆都掉进河里,你先救谁”的问题,还依然热度不减,这说明集体潜意识发挥的作用,远不是随着意识层面观念的改变就能烟消云散的。
所以说到底,婆媳矛盾最显而易见的本质,是家庭关系中的权力之争。
03
说到”权力之争”,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一般人会认为,权力之争发生在职场和家庭以外的世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家庭里也存在权力之争。但其实它并不奇怪。父母和孩子之间,婆媳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有不易觉察的权力之争。
所谓权力之争,说白了就是”争夺谁说了算”的斗争,而在生活里,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其实都想说了算。这个欲望如此强烈,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很难说了算。
大年初一开始在头条上映的《囧妈》,很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模式。儿子拿着手机布置工作,老妈在一旁不停地往他嘴里塞东西吃,一会儿一个小番茄,到最后还塞了一个茶叶蛋,一直吃到他吐,在餐厅里,喜滋滋的看着儿子吃一盒红烧肉的是老妈,但是剩下最后一块不允许儿子再吃,”担心他血脂高”的人,也是老妈,徐峥饰演的儿子愤愤的喊道:”在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幻象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吗?!”
很多人的生活被父母”说了算”,等他们长大之后,就希望成为掌控别人的人。
一个人想干涉,另一个人不允许插手,于是一场权力之争就此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权力斗争的中心,还都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人——一个是”我”儿子,另一个是”我”丈夫,占有欲和排他性,让每一个都渴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同时,不允许第三方的介入,所以,两个人的矛盾就此展开。
04
说到占有欲和排他性,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人际关系的粘稠。相比较西方文化,我们更喜欢”无缝亲密”的状态,东方文化的边界意识相对薄弱,这是一种”更强调集体重要性”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社会,亲子之间常伴有程度不同的共生关系,比如孩子不写作业,妈妈比孩子还要着急的多,比如父母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荣一辱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当然也包括父母进入儿子的婚姻生活”指手画脚”。
契约关系是一种边界清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会让人感觉冰冷,就像很多国人都表示像外国人那样老子进儿子家打开冰箱喝一罐饮料还需要征得儿子的同意——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没人情味了,相比而言,我们传统的边界模糊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亲密的温暖”。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一个矛盾,如果享受了亲密无间的温暖,就可能会制造亲密无间的矛盾。距离之所以会产生美,是因为没有距离之后,矛盾也很容易放大。尤其是涉及”边界和地盘”的问题,更是如此。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的亲情关系可能是”亲密有间”:我和你有深层次的情感链接,但是我们始终还是两个独立的人。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婆媳,对于母亲和儿子,或者是夫妻之间,也同样适用~
05
抛开这些相对容易理解的层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婆媳矛盾还有更深层的解释。其中一个就是投射。
每个人在早年的生活里都不可避免的会有”未完成事件”,这种未完成事件一般来说是创伤性的,而在成年之后,我们常常会自动切入早年的频道,以早年的经验处理现在的问题。
这么说有点晦涩。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小孩小时候和父亲关系不好——这种不好,可能是显现出来的,也可能是压抑的,但总之,都不是一种健康的关系。那么他长大之后就可能会将早年与父亲的关系投射到和领导的关系上,因为父亲和领导,都是”权威”,这种情况就是对权威的泛化的敌意。
婆媳关系也是如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早年和父母的关系。在成年之后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只不过是早年跟父母关系的翻版而已。所以,如果媳妇早年和自己的母亲之间有”未完成事件”,就有可能会将这种创伤投射到成年之后和婆婆的关系中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未完成事件大部分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在意识层面,自己可能都忘掉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减少婆媳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活在”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纠正时空错置的错误,从自己早年的经验中走出来,活在当下。
06
除此之外,不少儿媳反应,婆婆”嫉妒”自己和丈夫的亲密,她们能从婆婆身上感受到浓浓的”敌意”,表面上看,这种敌意来自于争夺儿子(老公)的权力之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却有可能是来自于婆婆无法享受自己的亲密关系,而把它向外转化,转化成对晚辈的爱。而毫无疑问,这种爱会带给晚辈窒息感,引发反抗。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年人提前过上了”没有性别”的生活,比如公公在老家务农,而婆婆独自一人在城市的儿子家帮儿子照看孙子,夫妻二人长期两地分居。在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家庭关系来自于夫妻关系,而亲子关系是核心关系的外延。但是在中国家庭中,情况常常是相反的——为了儿子的利益,公婆二人放弃了自己家庭中的核心关系。
但是很多人对此无感。甚至还会有一种想法:如果这么大岁数的夫妻还不离不弃,分开就难受,那实在是太”丢人”了。相比之下,关照儿子的小家庭,解决孩子的实际困难,才是更具”道德感”的选择。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甜蜜和富有激情的亲密关系是可耻和堕落的,而带有责任感的和晚辈之间的关系才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又会不可避免的向晚辈投射亲密关系里才有的亲密元素,这种行为势必会激发原本处于这个地位的人,比如媳妇的反抗。于是,冲突就此展开。
媳妇和婆婆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是媳妇代表不堪重负的儿子(孙子)的抵抗,用以摆脱这种高浓度的关系。
07
婆媳关系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生活中真正相处得当的婆媳却少之又少。如何破解婆媳矛盾的魔咒?我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梳理边界。
从地理边界到心理边界,当边界清晰之后,很多矛盾也就随之消失了。在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年轻人一边享受着边界不清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又排斥着边界不清带来的入侵,这种双标的做法本身,就是在制造矛盾。
边界清晰,讲的不仅仅是义务,更是责任,尤其是自我负责。一个人如果真的有能力为自己负责,那么它本身一定会坚定的向外释放这个信号,事实上,很多人找很多客观理由表示是对方纠缠自己,其实本质上说,是自己不愿意摆脱被纠缠的命运——摆脱矛盾,取决于你从意识到潜意识,全方位的真正想要摆脱它的意愿。
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向你让路。
至于很多人说制造婆媳冲突的主要人物”儿子”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的反应才是婆媳冲突的首要因素,借用曾奇峰老师的话说:”两只老虎打架,兔子其实不起什么作用”,所以,不说也罢。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欢迎互动,点赞,打赏…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以上则为【春晚贾玲都当婆婆了:心理学深度解析“婆媳关系”为啥这么难?(贾玲小品婆婆妈妈讲的是啥)】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