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800字:
一本《何谓文化》前前后后看了有4-5个月,每周只能消化一个章节。首先还是不习惯借书看,首先不能在书上随意写写画画,也导致了最终看完并不知道用时多久。曾经每次买书都会入手后马上在第一页(一般是序言那里)写上“于某某年某月某日-Mr_Song”,感觉只有写下这几句话这本书才算真真切切买到而且是自己独享。这也跟《何谓文化》里面讲的一样,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仪式,中国的文化所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大多数也都是通过仪式来体现的。
我想最开始在确定一个习惯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文化,比如餐桌文化。人到齐了才能就餐,长辈要坐在最里面,主陪、副陪所坐的位置(当然自己家吃饭就看有没有这么讲究了),长辈先动筷子然后小辈才可以动筷子,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嗒嘴,拿筷子的时候小手指不能翘起来,吃饭要把米粒吃完(小时候父母说的是不吃完脸上会长雀斑)等等。这些仪式在最开始的时候相信只是为了方便就餐和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等。但长久的习惯最终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
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中国三大怪象:
1.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这是作者在早几年前概括的),当然最近有所改观,但这确实是中国文化(www.simayi.net)较大的弊病之一;2.文化较难独立,政治下的文化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3.在文革期间所消失的部分文化正是需要我们重新拾起的,但是从我个人而言觉得这是一个断层。起码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了解基本为零。除了古代文化、抗战时期毛泽东、鲁迅等列入教材的文化产品,通过断层以后就是郭敬明、韩寒这段时间的文化。从1950年到我上高中期间的文化产品确实少的可怜。
所感所学:在工作中也好、家庭生活中也罢,甚至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都要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说要弄一个“家风家训”,起码也要给后代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活一世,教育好2-3代子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