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老师、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策划学术委员詹大年老师、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老师在2022全国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坛做的《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坛内容,版权所有,严禁摘抄、转载,侵权必究!
教育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更多的是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遵循孩子的个性发展,同时要做好孩子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孩子自主的思维,社会关系的拓展,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必须一起抓
孙时进老师:
陆教授是从国家解读的角度解读家庭教育(家庭与下一代——“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思想解读),而詹校长是从实践一线来看这个问题(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他在10多年时间中,让3000多个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回归到正常的生命状态。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家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陆老师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五年规划》进行了清晰地解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在生物革命中,甚至有人认为再过10年,人类可以长生不老等等。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进步对全人类的贡献,尤其对中国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我借用荣格的话:往外走是梦想,往内走是觉醒。如果把科学技术比喻是梦想是往外走,我们心灵的幸福感应该就是往内走的觉醒。
出自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外王”,我的理解“外王”如果是世俗意义上的科技物质,那么“内圣”就是人类的情感、幸福与爱。我们如果只是往外走,没有往内走,那就相当于是一棵无本之木的大树,一阵风就刮倒了,所有东西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我们过去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成就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可能还会带来麻烦。所以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是虚化,我们不再只是求“真”,要把“真、善、美”三位一体结合起来。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当求“真”的时候,如果忘记了“善”与“美”的话,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一个单向度的人,就会枯竭。
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满足。而家庭中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建设是从根本上培养这些幸福的土壤。
结合当前的疫情,我认为除了科技抗疫之外,还需要人文的抗疫,而且疫情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人与自己的分裂、人与人的分裂、人与整个环境的分裂。只有成为完整幸福的人,才能根本解决疫情问题。
如果我们只认为生产出科技药物就可以战胜疫情,已然忘记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认为只靠物质就能解决问题,那下一次的灾难会更大。
反思中我在想,即便没有疫苗的话,如果人与人之间真的是互信互爱、真诚相待,疫情甚至就走不出它的发生地。
所以,精神文明的建设,从改革开放之初是从我做起,那么现在我认为是从修身、正心、诚意走到家庭,这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价值观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
陆士桢老师:
刚才孙老师讲得非常好。的确是人生百态,这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层面,包括他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以及行为模式等等。这些东西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历程当中形成的,一定是来自于他们的原生家庭。
所以,我认为提高人的“美”的原因很重要的方面是心理因素。
许多人认为,心理问题只是心理层面,或者是自己的思路不对等等,其实真正好的心理状态还是要有价值观,就是自己对周围、对社会、对未来要有一些基本的看法。打牢价值观的基础,是良好心理状态的根本步骤。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我们确实要从根本上抓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要提升专业水平,从技术层面,比如把一些儿童工作的方法、互动式成长小组等用上来。但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长对孩子成才等议题的认知。
“双减”的核心是教育观和儿童观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改变基本认知,不改变行为模式,不调整自己的情感,教育就会出问题,孩子就会出问题。
家庭当中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自己价值观的支撑。从这个角度讲,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真正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守纪律的人,这样才可能培养优秀的子孙后代。
努力培养“真善美”完整的人
孙时进老师:
为什么现在提出“双减”?时代背景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濒临崩溃的中国,急需改变整个社会物资匮乏的状况,培养的人才是建设者,某种意义上是培养以工具性为主的人才。但是今天我们才发现,培养一个幸福的人更重要,而不只是一个工具。
刚才,我反复听到詹大年校长讲到,教育是一种生活,而且谈到家庭是一个系统,一种关系,是完整的。现在减掉的就是那种知识性、技术性的,把人当做工具培养的教育,需要增加的是怎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怎么在善、美、爱上增加一些教育。
我一直关注一线的教育,前几天看到一个应用博士的论文,他做的是一个通过24节气与孩子的教育,让人重新回到自然,与自然连为一体的课程。我认为这样的课程就不是要减,而是要加。
接下来的生命教育,要多开发这样的课程。我的一个博士后,他做的是让孩子如何与别人、与世界、与自己相处的一些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这样的课程就是在“双减”之后,要去开发的、新的、让人幸福的课程。
疫情背后有深层分裂,如果我们与大自然分裂,破坏大自然,忘记了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但找不到幸福,而且可能把自己都毁掉了。
詹校长刚才还讲到,那群出现问题的孩子家长,都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如果很底层老百姓的孩子,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那这一群所谓高社会地位的人更有可能按照幸福的方式培养孩子,而不是给孩子单纯谋生的工具,但是他们用错的理念培养孩子,显得悲剧性更强。
能给这么厉害的家长带来困惑的孩子,都是极有能量的,我们把本来成“佛”的孩子变成“魔”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如果说这些能让家长头疼的孩子还有希望,詹校长通过“佛””魔”转变的过程,把他们转化成正向的孩子,我认为这种孩子应该更富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他们有条件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会为生存而发愁。
保护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主体价值
詹大年老师:
刚刚讲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很多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破坏规则,看起来好像与精神文明、道德品质有关系。
其实,通过几十年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孩子破坏规则,与道德品质没有关系,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是因为道德品质有问题,绝大部分孩子的问题,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在心理上找不到主体存在,需求没有被真正看见,所以他就以破坏规矩的方式去满足需求。
因此,很多问题真的不是教育本身能解决的,有的问题真的是生物学问题。比如大脑发育的问题,能量供给的问题等。例如一个孩子个子长得太快,突然长到一米八高,加上他学习任务重,体力消耗大,所以他就有可能上课要睡觉。
老师认为这个孩子破坏纪律,事实上他不是破坏纪律,他只是要睡觉。而有的孩子或者想放松一下,去打一下牌,偷偷地抽一支烟,其实不是他道德品质有问题,他只是想放松一下。
有的是生物学问题,有的是心理学问题,有的是教育学问题。而有的孩子的问题是未知的,我们搞了长时间的研究,对有的孩子真的是束手无策,其他人也束手无策,为什么?
因为生命本就是奇迹,他既是未知的,也是可知的。人类对生命知之甚少,很多问题没有答案。要真正地去保护他,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主体价值,你去保护一个孩子,他就好像找到了善良,一旦长大了,可能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我个人认为,双减就是减少知识对孩子主体的绑架,而现在知识的标准答案就会绑架孩子,会奴役孩子,孩子就没有自己的主体存在。双减就是减少知识对孩子的绑架,把孩子的主体还给孩子,让他有主体思考,有主体探索,让孩子有思考的自由,学习的自由。
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孩子。丑小鸭学校的所有老师每个星期天晚上都在一起,把上个星期遇到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困惑的问题放在一起,搞一个问题沙龙。
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当我们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去盲目的寻找答案。保护好他,不要伤害他,也不要让他自己伤害自己,慢慢地他就长大了。所以教育要真的告别焦虑,静待花开,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
遵守法制必须做到人人参与
孙时进老师:
詹校长讲得实际上是个性化的教育,是静待花开,不是拔苗助长。每一个人成长有不同的速度,比如说男孩子在语言发育上就比女孩子要稍微晚些,就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以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能不能被贯彻执行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教育除了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读懂与理解,是不是能够读懂他,理解他。你爱一朵花,不是你以为的要浇水晒太阳就行,而是根据它的个性,什么时候需要水的时候就有水,需要阳光的时候有阳光。我们读懂孩子的时候,才是真正理想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了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且还强调了道德教育,强调了孩子的法制。我认为重点是理解法制,指的是在家庭和学校中要贯彻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核心是自由、是平等、是法制。
家规是家庭中所有人制定的,家庭版的法制就是对于家庭中每一个人违背都必须受到惩罚,不违背家规,我就是自由安全的。而家规不只是为父亲、母亲,或者是孩子制定的,而是家庭认为要共同保护每一个人,每个人在这个家规之下是自由的。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就有自尊、有自信。
所以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为什么强调孩子要遵守,我认为可能也有此含义。
在社会治理中,所有的社会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大家的利益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前提下,用法保护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我们才认为是安全的。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注重法制的建设,因为这些因素不仅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对心理也会造成伤害。
在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詹校长学校的特点就是,对待孩子,去听懂他,去理解他,而不是强加给他,是在听懂、读懂、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的情况下,在包容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学生。而这些价值观背后的一个理念,如果忘记了,只是一种技术性的思路是不够的。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
就是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变成别人的样子。如果自己的样子是完整的,他就是真善美完整结合的。一个数学家,不是为了拿奖或者赚钱去读数学,而是凭着他的爱好,这样一个人完整的成长才是幸福的,这是我们学校要培养人的终极目的。
社会发展、物质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从把人作为工具,逐步地把人本身作为一种目的,培养幸福的人。当机器人代替人的时候,人就是朝着幸福的路上走。
我认为机器人可以消灭学霸,但是所谓的“学渣”,比如詹校长学校被当成“学渣”的孩子,以为是“魔”,实际上是“佛”,机器人取代他们很困难,他们都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对他的转化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改造。我很怕对学生用体罚的手段,会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詹校长十几年来,实际上是把孩子培养成他本来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们认为应该的样子。
因材施教,静待花开
陆士桢老师 :
我再补充一下,静待花开,这个“静”不是被动的管,也不是任由他自由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认为“唤醒”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对于未成年人,有两点需要把握的,一个是政治价值观、思想行为的引领是不可缺少的,家长也是如此,你要引领,运用刚才詹校长讲的很多方法,积极的引领。
同时,孩子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本身在生活中实现社会化,家长要理解“静待”,是指你不能焦虑,不能拔苗助长,不能逼孩子,更不能替代。
但是“静待”不是无作为,而是要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你要实施积极健康的政治引领、价值观引领、生活行为引领和情感引领,让他能够在从一个自由的、自然的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接受正确的社会价值,学会社会本领,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个过程需要引领,引领不是强制,是唤醒他根本的发展动力。
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去尊重他,教育法中其实提了很多,比如尊重他的发展权利,尊重他的个性等等,包括很多从孩子自身出发的东西。
詹校长也讲了很多,比如道德,有些行为不规范,他不是品质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有情绪问题。比如与父母较劲,他也知道不对。这种状况下,需要在“静待”当中通过多种途径去引领,特别是不能把孩子封闭在家里边,只局限于在学习生活上,要把广阔的社会作为孩子成长的背景。
第一,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合格的公民过自己愿意的幸福生活。这里谈的要做合格的公民,又要过独属于你的快乐自由的生活,其实谈人性,它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体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二,一定要把不断拓展社会生活作为孩子成长的最基本的场域。
第三,要坚持积极有效的引领与孩子自己的独立思考、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根本的方式。
在参与教育部中学思品课课标课题组的过程中,我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和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们一起,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认为人的发展最重要是三个问题,即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来实现、基本方法是什么?家庭教育家长育儿,说到底也是要准确把握这三个问题。
孙时进老师 :
为什么心理学很重要,就是“静待”。刚才陆老师也讲到,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当他有需求的时候给他。
比如心理学中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两个孩子爬梯子,一个孩子很早就开始,但是训练进步并不大。另一个孩子首先进行力量肌肉训练,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与第一个孩子一样,而第一个孩子拔苗助长的方式,会对他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伤害。
要理解背后的发展规律,要尊重他的规律,就会使他更好。所以心理学就是要了解孩子独特的规律。前苏联教育家讲,跳一跳摘桃子,包括中国过去说的“不丢不顶”,当他需要的时候适时地给他,这是需要科学研究去认识的。
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自律能力
孙时进老师:
自律能力跟家长有关。比如家庭的规矩,家庭所有人都要遵守,孩子也同意规矩,如果违反了规矩他将付出代价,惩罚可以培养自律能力的。
但是如果规矩只是家长制定的,而不是他参与制定的,对他是不公平的,不但不能增加他的自律,反而那些规矩只能教会他说谎,只能教会他跟家长斗智斗勇。
家庭若一定有惩罚的话,甚至是肉体的惩罚,必须要所有人都认可。比如在家里乱扔垃圾,谁乱扔垃圾必须打屁股,孩子与家长都同意这一条家规,这个惩罚不会造成生理伤害,而是通过规矩要孩子学会自立。
如果家长犯错了,孩子同样知道按照规矩怎么办,这就是家规。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非常重要,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体现了这些东西。规矩是怎么立的,它的来源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詹大年老师 :
孩子一定要是参与的主体,参与不是参加,他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守护者,也是规则的被约束者。孩子是一个主体的人,有时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小孩,孩子是主体的人。
举个例子,孩子为什么挑食,原因很简单,因为菜是成年人买的,而你让孩子去买菜,他就不挑了。主体要自律,自是主体,不是他律,就是自己管理自己。
在规矩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之间,孩子是不是主体,适不适合他,如果适合他,他就一定能自律。
孙时进老师 :
詹校长强调的主体,是指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制定规矩的权利中都是一样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的想法为唯一正确,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只有在这种平等的情况下,孩子才能感受到自由。
否则规矩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根本不认可。他就想方设法对付家长,或者对付这个规矩,就要说谎、骗人等等。
整理人/孙小晰
审/泉铭 晨迎
编/晨迎
孙老师部分未及专家本人审核
以上则为【陆士桢 詹大年 孙时进: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