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需要学习》5、如何破解婆媳关系的难题?(处理婆媳关系最牛的方法)

我们正在解读《爱,需要学习》,作者陈海贤。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如何应对原生家庭给夫妻关系带来的挑战。”

孩子一定要“背叛”父母

我们离开父母,结婚生子,从原生家庭到组建自己的新家庭,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特别的线索——忠诚地转移。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是忠诚于父母,之后是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再到忠诚于我们的伴侣和孩子。

父母都是带着不舍从我们的生活舞台中央谢幕的,同样我们自己作为父母,也有一天会从自己孩子的舞台中央谢幕,而生命就是在这忠诚转移的过程中不断传承下去。

婚礼上都有这样一个仪式:

父亲在所有亲朋的见证之下,亲自将女儿的手交到另一个男人的手里。眼里含着泪,带着不舍与祝福:“我女儿交给你了,未来的路你们好好走,好好的生活。”

从此之后,女生就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更是丈夫的妻子。夫妻都要从原来的家庭中独立出来,把对父母的忠诚转移到自己的新家庭当中。

很多时候,建立新家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来自于外界,而就是来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

刚结婚的时候,我们对原生家庭有很多的依恋,对小家庭的忠诚还需要慢慢地建立。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家庭与原生家庭出现了矛盾,那当然给我们带来撕裂与痛苦。

结婚之前谈彩礼谈崩的不少。女方跟男方要20万的彩礼,过分吗?或许根据当地习俗就是这样的,不过分,但是男方觉得多了,就让男生和女生商量能不能少一些。女生很孝顺,为自己的家庭据理力争。最后,彩礼没有谈成,两个人也不欢而散了。

两个孩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这有错吗?并没有。关键在于,这时候他俩已经不是一对恋人了,而变成了两个家庭的谈判代表,拼命维护自己家庭的利益。

不仅是恋人,夫妻之间也会不自觉地维护原生家庭。如果两个人以各自原生家庭代表的身份生活在一起的话,那关系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有一对夫妻,双方父母轮流带孩子,这本来是好事儿,但是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待见自己的父母,总是出面维护自己父母的利益。

有一天,夫妻俩在小区里遛娃,邻居问说:“哎呀这孩子带得真好,是谁带的啊?”妻子随口一句:“我爸妈。”丈夫很生气:“什么你爸妈?我爸妈没带啊?”妻子也火了:“你这么敏感干嘛?我就随口一说。再说明明就是我爸妈带得多。”夫妻大吵了起来。

我们能感觉到,在这对夫妻之间有一条明显分界线,他们俩是归属到各自的原生家庭里的。

我们都说:“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这句话误导了很多年轻人。新家的建立,确实很需要原生家庭的帮助,但是夫妻作为新家的建立者与主人,一定要把忠诚从原生家庭转移到自己的小家庭,致力于和爱人打造属于两个人的共同体感觉。

这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

对于父母来说,要接受孩子的这种“背叛”,孩子“背叛”父母,转移忠诚这不是问题,反而孩子过于忠诚,以至于离不开家,这才是大问题。

作为父母请收起你的担心与控制,让孩子们决定自己的人生,恭喜他们长大成人,带着祝福目送他们的离开。

明事理的婆婆应该知道怎么劝自己的儿子好好对待媳妇儿,而当受气的媳妇儿跑回娘家的时候,娘家人绝不应该打上门去讨公道,而是劝孩子回去自己解决。这些举动都是在说:“你们才是一家人,问题需要你们自己去解决,这些事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替你去做。”

有不少小夫妻结婚之后还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之间吵个架拌个嘴在正常不过了,但请不要当着父母的面爆发。明事理的父母如果看见,都会赶紧躲进自己的房间,或者出门去转转,故意避开,让小两口自己解决,但是作为孩子也不要给父母出这样的难题,他们是管还是不管?这就把它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还有夫妻之间不要说对方原生家庭的坏话,说对方父母的不好。为什么?很简单啊。因为这样你就等于给伴侣出了一道两难的死题。你说对方是附和你呢?还是向着自己的父母呢?如果站自己父母那边,你会责怪他怎么不向着你;如果附和你,你会不会觉得他又是一个不孝顺不感恩的人呢?

我们结婚之后就要意识到,新家庭的夫妻应该站在一起的,要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个适当的边界。

伴侣的家人是“重要客户”

怎么与伴侣的原生家庭相处,陈海贤说,你是怎么维护自己工作上的重要客户的,就怎么去维护和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们可能会觉得,既然结婚了,那伴侣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了,当然应该相亲相爱。可我们爱的是伴侣,和他的家人有没有啥感情基础。能相处融洽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是处不拢怎么办呢?

如果你和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不是很好,也并不需要逼迫自己与他们培养起深厚的感情,只要尊重客气就行了。

想想看,那种我们不是很喜欢,但是很重要的客户是如何对待的?我们不会想要改变对方吧?不会要求对方与我们有一样的价值观吧?更不会因为怠慢了我们就不做他的生意吧?对于客户,我们多半都可以做到放下不愉快,礼貌尊重,得体周到,甚至还会主动去想他们需要什么。

伴侣的原生家庭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而且还是终身制的。所以我们就该想想看怎么维护好与他们的关系,把“生意”一直做下去就好了。

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接下来我们说说那个千古难题,婆媳问题。媳妇和婆婆关系好的家庭也很多的,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当然最好。

那为什么有很多人处理不好这个关系呢?简单来说:老公是自己选的,但是婆婆买一赠一送的。媳妇和老公之间肯定是有感情的,但是和婆婆之间却未必。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还要配合着一起做家务事,那自然会有很大的问题。

媳妇和婆婆在一起即使互相不那么喜欢,为了这个家和共同爱的男人,表面上总要过得去,起码的相互尊重当然是要有的,也不能说婆媳之间有矛盾就说是媳妇不孝顺。

但是想要维持这种表面上的尊重也不容易,我们要搞懂婆媳关系背后双方深层的心理活动。

有这样一个家庭,小两口自己过的挺好的,后来有了孩子之后,婆婆就来帮忙照顾,矛盾就开始出现了。

婆婆洗碗不晾干的习惯,给孩子喂奶的频率,以及带孩子的方式,媳妇对这些都有很大的意见。于是就跟婆婆直接说,而婆婆听到这些意见,嘴上没说什么,但还是我行我素,一点儿也没改。

结果情况就变成了媳妇追着婆婆嚷嚷:“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而婆婆用沉默来抵抗。

老公看到自己的妈妈总是被媳妇说,心里也不痛快,经常就帮着妈妈,因此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没之前好了。

一个家出现了两个女人,实际上是隐藏着某种竞争关系的,除了竞争丈夫的感情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是“这个家应该谁说了算。”

其实妻子对于婆婆的所有不满,都是在确认这件事情。碗要怎么洗,孩子应该怎么带,老公应该听谁的,都会变成竞争的议题。

但是作为婆婆的内心来说呢,虽然这里确实是你的家,你是这里的女主人。但是儿子是我带大的,母子之间的感情不会比夫妻差吧。而且我年纪比你大,这些事情我都有经验,我干嘛非要听你的指挥?再有我是来帮忙带孩子的,我是无偿付出啊,你应该感谢我,而不是埋怨我。

婆婆这样想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

这时候就轮到老公左右为难了,无论站哪边另一边,另一边都不高兴。我想大多数老公的态度应该是我也不偏向谁,我们就事论事,谁有理我就帮谁。这总可以了吧?

这样做看起来很明事理,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看到婆媳矛盾背后真正的症结。就像是我们刚才说的,婆婆和媳妇并不是为了具体的某件事情在争,而是在争家庭角色,她们是在争这个家里的话语权,所以才会事事都有矛盾。

作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该怎么办?陈海贤给出的答案很直接:站媳妇!不用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要婆婆和媳妇闹毛了,丈夫就是应该维护媳妇的地位。如果是女婿和丈母娘之间有矛盾了,妻子同样也应该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这跟具体的事件无关,他们吵什么不重要,这只跟他们在家里的位置有关系。

在家庭关系当中,无论是之前节目中我们说的面对子女,还是今天说的面对老人,夫妻关系都要排在首位,伴侣就是要放在家人之前。无论是和孩子结盟孤立伴侣,还是和自己原生家庭结盟,都会让夫妻俩的小家变得极其不稳定,摇摇欲坠。

如果丈夫和自己的妈妈表态:“妈,你就别说了,我们家里的事情,还是听我老婆的吧。”哪怕男生这样做会让妈妈难过也要说,这是为了自己家庭的顺利运作。

如果丈夫这样表明了态度,那妻子就会知道丈夫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自己既然是家里的女主人,那她就会行使女主人的职责,和丈夫相互扶持,一起商量修补处理好与婆婆之间的关系,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

相反,如果妻子没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她也就很难考虑如何维持家庭的和谐,反而是很在意怎么做才能去争夺女主人这个位置。

丈夫主动维护妻子的位置,妻子保持宽容,这是所有家庭的幸福之道。

婆媳问题也是夫妻问题

有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婆媳问题,但其实本质上还是夫妻问题。

有这样一对年轻夫妻,过年的时候,老公一家人过来一起生活,就有了许多小别扭。妻子便和婆婆说:“你们没来的时候,我们过得挺好,你们一来,矛盾就多起来了。”结果丈夫接了一句:“原来我们也没有多好。”妻子一下就炸了,大吵了起来。

事后妻子说:“其实我也并没有那么生婆婆的气,她来了我只是觉得有些不自在。真正让我感觉受伤的是我老公的态度,他不仅不保护我,不帮我,还呛着我。”

这个案例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婆媳发生矛盾,妻子真正生气的对象其实都不是婆婆,而是老公没有维护自己。

还是之前说的那样,面对伴侣我们需要坦诚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期待,说出对彼此的委屈与不满,然后共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维护好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与伴侣原生家庭关系的终极解决之道。

以上则为【解读《爱,需要学习》5、如何破解婆媳关系的难题?(处理婆媳关系最牛的方法)】的相关内容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870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2日 05:25
下一篇 2023年5月2日 05:25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