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不惜
上午的时候,我孩子奶奶给我家宝宝送来了一大袋子旧衣服。
我家是女儿,我收到的衣服是下面这种,我看了后,瞬间就不高兴了。
作为妈妈,我并不反对孩子穿旧衣服,可我反对的是给孩子穿不合适的旧衣服。
我们一女孩儿,怎么也没穷到去穿男孩子衣服的地步。
所以,我就发圈吐槽了一下,结果就有好心的朋友来告诉我,觉得我不该说出来,她的理由是,老人是好心,你可以不要,但也没必要让大家不高兴,自己私下扔了就可以。
我承认,这种处理方式很好,给了老人面子,避免了家庭矛盾。
但我也不认为,我处理问题有什么不妥。
每个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很难说谁比谁的处理方式更好,也没有对错之说。
不要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地图。
关于我家的婆媳关系,我自己再清楚不过。
婆媳关系,自古是千年难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理方式,有的人觉得老人吧,顺着、哄着她就好,这样的家庭一般来说,家庭矛盾会相对少一些,至少表面是一片和气。
也有一种婆媳关系,当两代人起冲突,或存在养育分歧、代沟问题时,两个人能及时沟通,双方都能迁就一下,老人能听得进劝,会尊重年轻一代的习惯,媳妇也能尊重老人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大家各退一步,这也算一种双向奔赴。
还有一种婆媳关系,媳妇比较直接,比如我这种,不会顺着、哄着婆婆,但会开诚布公说出自己的底线,比如小孩穿旧衣服的事情,我明确表示不要给我们往家里拿这类,我们不要了,而家里老人又比较强势,根本不理会你说啥,该干嘛还是干嘛的。那这类婆媳关系就是越来越淡,两个人永远不可能双向奔赴。
我也知道那种哄着顺着,大家关系马马虎虎就行,可为什么我非要说出来,让老人不高兴呢?
很简单,我不想委屈自己!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一书中说:有所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如果你的情绪总是被卡在某个点,总是在某处一触即发,你就可以把关注点从事情本身转移到自己身上。看看你是不是有一些遗留的问题并未得到处理,从而影响了你现在的决定。反思问题的源头,可以増进自我了解,并帮助你尽可能地降低情绪失控的可能性。事实上,当我们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指责时,就已经迈出成功的一步了。
我很赞成书中这个观点,我也一直知道我们婆媳关系的卡点在哪里,我也向内看了。
如果说我儿时哪些问题没处理好,那得回到我的原生家庭中去,我奶奶去世前,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
奶奶是个强势的婆婆,我妈属于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我目睹了我妈怎么委曲求全,以一个人的不快乐换取所有人的快乐的整个过程。
我曾经和我妈说,我将来结婚,一定找个家里没有婆婆的,我还曾经和我妈说,我宁可把别人都气死,也不能把自己憋屈死。
当然,那都是年少时候的话,现在看来,那并不只是戏言。
回看来路,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痕迹。
所以,我在婚姻中,处理婆媳关系,一直是比较直接的,就是我感觉委屈了,我就表达出来了,我把自己的诉求说得明明白白。可能很多人对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所误解,觉得这就是找茬,就是找不痛快。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一个人懂得向内看,能觉察自己的情绪,也能合理表达出来自己的诉求,本来就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因为在我自己的观念里,衡量孝顺的标准,是我尽到我该尽的义务,生病了我们出钱出力都行,老了不能动了,赡养也没问题。
但我理解的孝顺,不是让自己把情绪装到口袋里,连合理表达自己诉求的路径都堵死。
有人说,好的婆媳关系,要保持好一碗汤的距离。
事实上,婆媳关系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各自守好界限,年轻人能尊重老年人的一些习惯,老年人也要适应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为了家庭和睦,两个人折中一下,在某个点上达成共识。
就说旧衣服这事情,媳妇既然明确表态了,婆婆就理当识趣,把旧衣服私下里处理掉就是了。
又比如,婆婆爱吃剩菜,多次劝说无果,那就让她吃去吧,媳妇自己不吃就行了,也不要多嘴,说什么剩菜吃多了不好。
相互各让一步,也是一种双向奔赴。
当然,最理想的双向奔赴是,婆婆和媳妇既能亲密无间,又能亲疏有度,各自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以上则为【好的婆媳关系,是一场双向奔赴(好的婆媳关系都离不开这些)】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