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写的诗词,主要说的是新嫁来的娘子,因为不知道婆婆的饮食习惯,为了能够迎合婆婆的口味,做饭菜的时候让小姑先尝尝。
其实这也反映了当代新婚姑娘为了能够与婆婆处好关系而讨好婆婆的事例。即使如此,当今最难搞的还是婆媳关系。很多家庭也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好而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都是善良的,刚进门的媳妇儿也都是想和婆婆处好关系的。可是婆媳在相处的过程之中,总是少不了磕磕碰碰,严重的还会恶语相向,大打出手。婆媳的相处之道,真的很难吗?
婆媳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够感同身受
糟糕的婆媳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够感同身受,也就是说,不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经常我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两个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底下,这可以说是一种缘分。而这两个女人却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分歧,严重的还会导致离婚。
婆媳之间的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上,那么,相隔20年以上的两个女人在观念上、生活习性上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婆婆——儿媳
当儿媳第一次当妈的时候,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生娃的痛苦,带娃的劳累。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婆婆都会这样念叨:
每个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想当年,我们那时候,生五六个孩子,不都是自己一个人带,还要去干农活,现在的人怎么就那么矫情了?生个孩子还带不了了。
又或者是
以前我们那年代的人,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生,既省事又不花钱。而现在的人呢?怕疼,要求剖腹产,上一趟医院,不知要花多少钱?
最要命的是
你肚子怎么就那么不争气?生了几个都是赔钱货,我家不能在你这里绝后啊!
是啊,婆婆总是以这样的经验“教导”儿媳。可是婆婆是否感受过儿媳的感受呢?每个婆婆也都是从儿媳过来的,每个女人在面临第一次生娃的时候都是恐惧的,每个女人在第一次日夜带娃的时候也都是崩溃的,每个女人在生娃的时候也不希望每次都是女娃的。
可是,作为同为女性的婆婆又是否考虑过儿媳的感受呢?以前生孩子都是在家里,那是因为条件不允许。现在条件好了,敢情还有谁愿意在家里生?再说了,生儿生女也不是儿媳一个人说了算。
很多婆婆都是从穷生活,苦日子走过来的,所以有关于钱的问题,也是比较看重。比如说生孩子这个事儿吧!剖腹产花的一般都比顺产多,所以这也是很多婆婆反对儿媳剖腹产的原因之一。
在前几年有一个叫马某某的,因为丈夫和婆婆不同意剖腹产,不愿意手术签字,在痛的死去活来的情况下,她选择了跳楼。敢问:一个人是在多绝望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自杀?
的确,钱重要,但是命更重要。如果当时婆婆和丈夫能够感同身受,能够体谅儿媳或妻子的身心痛苦,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婆媳的观念不一致,总是会听到一些婆婆的碎碎念,比如说娇气,爱花钱等。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你耳边念叨着一些有的没的,时间一长就会给人带来一种烦躁的心理,这种烦躁甚至会驱使人叛逆。如果婆婆能够与儿媳产生共情,就不会喋喋不休的念叨着。
“超限效应”提醒人们:人的心理对任何刺激,通常都会有一个承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像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儿媳——婆婆
当婆婆第一次当奶奶时,心里应该说是无比的欣喜。在帮忙带娃的过程中,也总是会遭到儿媳的嫌弃:
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孩子喝剩的牛奶一定要倒掉,不要留到下一餐又给孩子喝,这样会吃坏肚子。孩子的奶瓶在冲牛奶前一定要消毒过,你不消毒就算了,连个奶瓶都洗不干净。
婆婆级别的人一般也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过惯了苦日子,就会觉得喝剩的牛奶倒掉太可惜了。我们可以跟婆婆说,不能再给孩子喝,但一定要注意态度。
又或者是
家里脏兮兮的,每天那么有空,也不懂得搞一下卫生。
婆婆不是我们的佣人,搞卫生也并不是婆婆一个人的事。将来我们也是要做婆婆的人,如果我们的儿媳也把家务活都丢给我们来做,我们又做何感想?
最要命的是
你每天一起床不是跟我说头痛,腰痛,手痛,就是说昨晚睡不着,你不舒服就可以不帮忙带娃了。
一般当婆婆的人,年龄基本上都有50岁以上了。一个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难保证说是很健康的。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们也都是有妈妈的人,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也许对方是真的不舒服,我们不能够要求一个生病的人,继续为我们服务吧!
所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让婆媳之间的矛盾悄悄的销声匿迹。
用语言化解婆媳矛盾
婆媳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当的言语引起,要化解婆媳之间的矛盾,我们也完全可以用语言来化解。
在外多念对方的好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明.洪应明
在农村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几个奶奶级别的人围在一起说谁家的媳妇懒、花钱多、不懂孝道等;或者是几个媳妇儿坐在一起说谁家婆婆不帮忙带娃、整天唠唠叨叨说这说那。然而这些在背后偷偷嚼的舌根,总是会不经意的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这必然就会引发一场婆媳大战。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想,我们多想想对方的好,在外多说说对方的好。比如在外头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别人说:“我家婆婆对我可好了,我累了,就帮我带娃、做饭给我吃,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我心里挺感激她的”。或者是“我家媳妇可好了,孩子都是媳妇儿带,我每天做工回来她都做好饭了,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么好的儿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
当这些话语传到对方耳朵里时,心里更多的是感激,同时也会引导着对方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去。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与赞美。所以我们在外聊天时,不妨用“放大镜”观察对方言行中的闪光点,给对方一个超过事实的美名,让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进而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对方。
多用“我们”,少用“你”
小琼一下班回来,就听到家婆说:“你看你女儿把玩具搞得一地上都是,牛死了”。小琼一听到这话,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心想:“我女儿难道不是你孙女吗?”但凡是谁听了心里都不会好受。
如果能换一种说法,会不会更好一点呢?比如说:“你看我们家丹丹把玩具搞得一地上都是,真调皮”。这样一说,不管是哪一方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如果在生活中总是用“你”来表达对方,就会显得很生分,就会让人感觉自己是外人一样。在婆媳之间交流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用“我们”来表达,这样才会显得更亲切一点,不把任何一方当外人看。
俗话说:“婆媳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能够做到把婆婆当成妈,把儿媳当成女儿看待。”婆媳之间矛盾的开始是从让人有一种自己就像外人的感觉时油然而生的。
多体谅对方
邻居家婆媳的相处之道就是:“桥归桥,路归路”。平时邻家儿媳会跟我抱怨说:“孩子都是自己带,还要煮一家人的饭,家婆有空也从来不帮忙。现在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由于婆婆不愿意帮忙接送,以至于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邻家婆婆会跟我抱怨说:“家里的农活都是我一个人在干,即使是在农忙时节,不管你有多忙,儿媳妇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搭把手”。
是啊,我们在忙的时候都希望对方能够伸出援手。可是在对方忙的时候,我们也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见。
如果在对方忙的时候,我们能够搭把手,体谅一下对方,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比如说儿媳妇在家一边带娃一边做家务的时候,婆婆不忙农活的时候就应该搭一把手,帮忙看一下孩子,或者做一下家务。或者说,在农忙的时候,可以把孩子交给家里比较老的老人照看(孩子最好三岁以上),这样就可以帮忙做一下农活。
当对方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尽量体谅一下对方,搭一把手。道理是互通的,那么在我们忙不过来的时候,对方也才会体谅我们。
最彻底的理解,叫做感同身受。最伟大的付出,叫做默默无闻。
要想化解婆媳之间的矛盾,那就多想想对方的好,少点怨恨。儿媳嫁到我们家受苦了,我当婆婆的应该多担当点。婆婆年纪大了,身体还不好,还帮忙带娃,我应该好好孝顺她。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相信婆媳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少。
以上则为【糟糕的婆媳关系,多数因为不能感同身受,三种方法教你走出困惑(你们的婆媳关系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