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家庭的结构与功能都会发生相应改变。中国的婚姻家庭现状如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面临哪些困境以及该如何应对,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2021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家庭社会学分论坛“百年来中国的恋爱、婚姻与家庭”在线上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聚焦当下社会的代际互动、养老、育儿以及家庭政策等重要议题。
体现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恋与婚姻爱
农村女性的婚恋状况及困境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上海大学计迎春等人认为,部分农村女性选择早婚或闪婚,是男方及其家庭将自身的婚姻压力传递给女方的结果。面临“婚姻挤压”的农村男性为应对地方婚姻市场男多女少的结构性压力,通过积极的婚姻策略,并利用传统文化规范的双重标准,实现其快速缔结婚姻的目的。上海商学院曹锐和陈蓓丽聚焦流动背景下的底层女青年,揭示其在传统家族主义和性别观念体系的规训下,承受兄弟婚姻支付的代内剥削,又通过把生活责任与母性角色转移给老人来转移剥削,在婚恋择偶中追求自由爱情和个体化生活的抗争实践。
研究女性是否用外貌换取男性社会经济地位,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南京大学许琪和潘修明基于五期CFPS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人婚姻匹配中不存在外貌—地位交换,而在教育、职业、收入和家庭背景这四个地位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交换现象。
家庭暴力的测量是一个难题,南京大学陈茁和马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对缺失值进行多种插补尝试,更好地估算了中国家暴的真实数据比例,为解决家庭暴力的测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走向平等化的性别角色观念
南京大学吴愈晓等通过对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年、2000年、2010年)中“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一题项(同意为传统保守,反对为现代先进)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具有明显时期、年龄、世代效应和性别差异。2010年之前,同意这一观点的比例逐年上升,之后,则明显下降,也即在一段时间的传统观念“回潮”之后又出现了明显的平等化趋势。随着年龄递增,女性的观念越来越传统,而男性则变化很小;女性世代效应呈倒U型,“60后”最保守;“85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观念出现两极分化,即男性更保守、女性更现代。
传统和现代化的性别角色观念在家庭、工作场域不断碰撞,平等化趋势明显。得克萨斯大学徐小禾等分析了城市女性家务劳动、性别观念及工作家庭冲突三者间的关系,发现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对家庭—工作冲突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效果更弱。此外,传统性别观念不仅会提高工作家庭冲突,同时也能调节和降低家务劳动时间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许军洁的研究发现,性别观念在配偶的家务分担对女性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持有现代平等性别角色观念的女性对家务的分配更加敏感,更期望配偶承担家务劳动。北京大学张春泥在评议中提出,相较于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现代性别角色观念对个人行为、家庭关系乃至社会进步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重视抚育与养老的困境与应对
当前,抚育焦虑的话题广受关注。北京科技大学郭戈从儿童自主进食现象切入,揭示当下中国一些城市青年父母带入“反身性”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现代抚育逻辑,指出疏解文化焦虑和寻求个人认同是驱使当下青年父母“做父母”的实践动因。华东师范大学李珊珊观察了上海市城市中产家庭父母参与孩子家庭作业的过程,以父母参与方式和孩子响应程度两个维度分出四种参与类型,为理解中产阶层父母教育焦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隔代抚育是个体和家庭应对社会风险和养育压力的策略之一,其在实践过程中的代际关系较为复杂。河海大学施磊磊发现,青年子代的性别结构是影响祖辈育儿支持决策的重要因素,“儿子优先”与“紧迫性”为不同优先级的原则。当冲突发生时,通过家人间互相体谅的“情感共通”机制加以调节。哈尔滨师范大学郑杨提出,老年人既是代际互动中的无私奉献者,也是育儿资源匮乏的核心小家庭的“入侵者”。这一现象揭示出城市小家庭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博弈、在独立和依赖中的挣扎现状。
华中科技大学郑丹丹和刘晓敏、武汉理工大学胡仕勇和黎睿运用 “直系组家庭”概念,关注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成年后各自组建的核心家庭之间的互动以及协作养老问题,弥补了学术界过于关注核心家庭、忽略亲属关系的不足。西北大学樊荣和聂建亮、北京大学岑欣儀的研究都以家庭成员结构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之间的关系为主题。樊荣和聂建亮发现,配偶的健康状况和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对其风险感知产生影响,子女的陪伴、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及与其的良好关系可以明显消减其风险感知。岑欣儀更多关注子女性别结构对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中出现了“养儿防老”到“养女防老”的转变。西北政法大学李颖晖和郭小弦分析了女儿的赡养付出与老年人财产分配意愿间的关系发现,当下老年人的财产分配蕴含了交换理性和绩效主义等现代化特征,进一步指出女儿不同类型的付出得到的回报不同,并且女儿更多的付出止步于对财产进行平均分配。
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敏感捕捉到数字技术对代际关系的冲击,揭示当前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博弈的状况,指出二者双向社会化、和合共生的可能,从理论上探讨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弱势地位及向“并喻”发展的路径。
呼吁家庭政策充分关注与保护女性
西南政法大学李勇提出,目前的家庭劳动补偿制度未充分考虑女性的特殊性,有流于形式平等之嫌,建议认真探讨该制度的权利行使时间、计算方法、补偿形式等,确保在家庭内部真正实现实质的性别平等。复旦大学任远和韦丰认为,机构托育能显著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对女性劳动参与有显著促进作用。倡导加强0—3岁机构托育服务的供给,缓解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减少女性受到的母职惩罚,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此次论坛聚焦中国婚姻家庭的观念与实践,围绕择偶、生育、养老、婚姻关系等议题,试图通过家庭透视社会,理解中国家庭变迁复杂图景背后的文化观念、实践逻辑和结构矛盾,共同推动与家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完善。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冰洁
以上则为【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的婚恋与家庭变迁(是什么影响当代青年婚恋观)】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