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克商,问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 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与: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3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4分)

参考答案:
  9.A(得:中意,适合。)
  10.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趁机;②介词,依靠。D①介词,根据;②介词,因。)
  11.C
  12.D(“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错。)
  13.(10分)
  (1)(3分)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信”、“匿”、句意各1分。)
  (2))(3分)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情。(“毁”“胜”、句意各1分。)
  (3)(4分)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耻”、“善”、“污”和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事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010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2月17日 04:41
下一篇 2022年12月17日 04:41

相关推荐

  •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耿秉传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

    2022年12月30日
    182
  • 文言文《何乔新》答案

    文言文《何乔新》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何乔新   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

    2022年12月6日
    205
  •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原文、注释和鉴赏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1)这首诗为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自汉中赴成都府途中…

    2023年5月7日
    171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前预习要求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前预习要求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揣摩、…

    2022年11月22日
    213
  •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邽,迁秘书郎,知…

    2022年12月17日
    309
  • 活板文言文字词翻译

    活板文言文字词翻译   导语: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活板文言文字词翻译,欢迎阅读参…

    2023年1月5日
    17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