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目光辗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中隐约透露出这本红楼。
我了解到曹雪芹用一生的精力去铸成了这部巨著,他洞察世事,将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伴着深邃的红楼映出世间百态。他看破了封建礼数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成为史上第一个把女子当成“人”来书写的作家。曹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少女形象,却又将她们的美同着悲惨的命运毁灭给人看。他的一生又何不是如黛玉宝玉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挥洒着血与泪,只是就算他倾注一生的血泪,红楼一记也终未完成,这又何尝不悲?
我想,不会有人不想见那如画般的大观园,如果我能走进红楼梦,我想进驻他们的爱情,回想起黛玉葬花的情景,只所见在风中夹杂着哭泣的声音,无比哀伤凄凉,令人心碎。我也会想,倘若可以重新安排这二人的相遇,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改写,是否便能成全这对心灵相犀的鸳鸯呢?让黛玉不含恨而终,让宝玉不远离尘世。我希望我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而是那一个个鲜活角色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
《红楼梦》百二十回,回回皆属精品。前文的一诗一句、一颦一笑都在为后文的悲剧做铺垫。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打破了人物的绝对性,在红楼里,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书中的人物很多,上至妃子王爷,下至尼姑道士,但性格却没有一样相同的,实在佩服。
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梦》,董卿说过:“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在小小的红楼中折射出了家族兴亡、社会变迁、人情冷暖,以及无可奈何的爱情,欢歌笑语之中暗藏着悲惨离别。黛玉用诗词宣泄自己的离愁别绪,她敢爱不敢言,把爱深深放在心中,她期待有人帮她,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只把守着一个救命稻草,信守爱情,爱至深情至深伤至深,最后为爱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中的一切。
最喜欢初相识的时候,宝玉欣喜的向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平凡却不简单的一句话,换言之,能遇到你真是太好了。仿佛千般等待就这样开出了美丽的花,悄然而自如。你知道我也知道,两颗心在这一刻相近,缘分谁也说不清,没有关系,没有逻辑,但在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
我突发奇想,要是贾宝玉有一天做了君王的话,也一定是个能干出“烽火戏诸侯”的主。在他的眼里,功名算什么,江山算什么,金银万贯,也终不及红颜一笑。在宝玉心里,所有的姑娘的眼泪应该就是为他流的吧,宝玉的痴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情,因为他爱所有的美好的人和事,所以他天真的认为那些人也都是爱他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缘分,能真正得到一两个人的眼泪,就已经不易,而想要得到所有人的眼泪,究竟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黛玉看得更为透彻,她深知自己的命运与这落花一样,不过是想完成与这落花的相互慰籍罢了,虽然黛玉也有痴,她明知与宝玉无缘,可还是要在尘世间兜兜转转,想尽办法来用眼泪还前世的恩情;而宝玉的痴,是希望所有的妹妹们永远陪伴自己左右,可他所希望的得到一两个人的眼泪,似乎现在也难以达成了。宝玉最后出家,不知所终,四大家族灭亡,各人的眼泪也不知都流给了谁。
瞧着大观园,明明知道这是注定的结局。黛玉在这个灵秀的红楼中绚丽的绽放,转眼间,又在这个腐朽的红楼无声的凋落。上天注定她的离开,或许在她看来,这腐败的贾府已无她的容身之地,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这应该是她最好的选择。世事难料啊,所有的繁华与美好最后都幻灭了,而一切的结局都不是当初的希望。我们所能把握的,无非就是此时此刻了,甚至明天如何,都无法揣测。
我闭上眼睛,宝钗和贾母聊天说笑,林姑娘叫我给他心爱的宝玉带一首诗,他面色带笑地看着诗。“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多少名著里的悲欢离合,看《红楼梦》里如花的生命坠落在时代的长河里,一片锦绣繁华里的落幕,让昨日的绚丽都入了尘埃。”
真是一本含笑的悲剧,《红楼梦》实在是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