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到“鬼”再到我们
初看《阿Q正传》,我并无多大感受,但是我越看,越觉得阿Q他那如同Q下面小点般的辫子,像一条麻绳,吊着我,吊着所有人。
一开始,我觉得阿Q是集世界所有道德败坏,愚昧之人的象征,但是越看越感到一种说不上来的不愉快,甚至在阿Q被枪毙之时居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哀伤,为什么我要为一个“集世界之恶”的人枪毙而悲伤呢?我不应该为这种人都消失而高兴吗?他愚昧的可悲,甚至名字都不清楚,为什么我要觉得哀伤呢?
《阿Q正传》的序言独具一格,作为小说而言,这样的序言还是过长了,使得我刚开始看到时候,把《阿Q正传》当成了记叙文,一度认为这是一个真实故事,但也谁说不是真实故事呢?在《阿Q正传》问世以来,就有许多人害怕,为什么害怕,因为他们认为这文章是身边人写的,以为写的是自己,因为当时《阿Q正传》登在《开心话》上,那笔名并不是“鲁迅”,而是“巴人”。从这来看,阿Q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它好似一根矛,戳到了一些人的痛处。要说一开始阿Q的行为还能引人发笑,但越往后越是让人沉默,更别说笑了,理所当然《阿Q正传》之后也就没有在《开心话》上出现了。
其实,阿Q的名字也是让人糊涂的原因,现在大家都知道,《阿Q正传》是小说,所以阿Q就叫阿Q,继续追究他的名字就丧失了文学作品传达的理念,即是钻牛角尖。但是为什么序言要写追寻阿Q的姓名呢?我觉得是有在文学作品上不能钻牛角尖的道理,恕我才疏学浅,实在是看不出其他含义,却让我想起曾看到过的一个很神奇的观点,从文字的角度得出鬼等于禺等于畏,畏与未同音,未庄即为鬼庄,阿Q则是这鬼庄的“阿鬼”,所以我想以“阿鬼”这一角度开始分析,阿Q在受王癞胡的教训之后,体会到了失败,之前阿Q一直灵活运用精神胜利法,可以说从未体会到失败,即是是被赵太爷打,被其他人打,他总是以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获取“胜利”,但这次不同,他被他自认为比他地位低的王癞胡教训了,他终于体会到了失败,阿Q在此发出了自我审问,因为在之前一次,阿Q和赵太爷有了点牵连,阿Q便也提高了在村里的地位,但居然被比他“地位”低的王癞胡打了,王癞胡对阿Q来说,是未庄的最低层,是虫豸,因此他才怀疑是不是皇帝停考了,不要秀才举人了,所以赵太爷的“地位”降低了,王癞胡也敢打自己了,以现实角度分析,当时已经是已经是民国时期,但阿Q的认知里,皇帝还在,当今还是大清,而且阿Q也曾在别人嘴里听到皇帝停考的消息,证明不止阿Q,整个未庄人都没意识到已经步入民国时期,而且整个未庄的行为模式仍和清朝一样,未庄,即是被这“清朝鬼魂”占据的“鬼庄”而阿Q就是这“鬼庄”里的“阿鬼”,先前说过,《阿Q正传》在刚发行的时候有许多人认为这是自己周边人写的,这些人何尝不是被“阿鬼”附身的人呢?
再说回为什么阿Q被枪毙时我竟觉得哀伤,可能是因为阿Q在之后的描写中,越来越贴近我们,阿Q身上有形形色色的缺点,越往后,越贴近,越让人笑不出,问阿Q最明显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是利己,以自我为中心,在如今视频平台会推送喜爱内容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被自己喜爱的内容“蒙蔽”了双眼,是否已经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自知,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终究只会停留在旧时代,从这开始“阿鬼”像是细胞一样分裂,他不再只附身于道德败坏之人而是伸手向我们,我,看到自己被枪毙,怎不觉得哀伤?
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承认自己是“阿Q”确实是接受自己的错误,是坦荡,但我想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绝不是想只看到一堆人自认“阿Q”。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那么一只“阿鬼”他不仅是旧时代封建思想,也是人性弱点的象征,一旦控制不住自己身上的“阿鬼”就已然成了阿Q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