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随20年后,她说天气太冷,执意与丈夫离婚,晚年想复合遭拒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说:

爱情里有两种遗憾,一种是你用力去爱,却发现这个人不值得;

一种是你终于如愿相守,却因各自的言不由衷而错过…

我想:无论哪一种遗憾,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曾以为:情窦初开遇见你,是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

可翻开郑洞国与陈碧莲的往事,才发现:不可预测的命运中,爱情像极了飘摇不定的浮萍;纵然我们有太多不甘,可依旧无法阻挡爱情从轰轰烈烈走向落幕。

我是疼惜这段遗憾情缘的。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时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这是他们的真心相许。

可等到平安盛世,在枪林弹雨中相互依靠的两个人,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让人如鲠在喉的这句话,也成为了两人爱情的遗憾结局。

【郑洞国与陈碧莲:相识于烽烟战火,结缘于一见钟情】

1903年出生的郑洞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也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军人。

纵观郑洞国的生平经历,可谓一生戎马;漫长12年的战场历练,他先后率部参加了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凭借胆识过人的作战能力屡创顽敌,为祖国的繁荣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只是无奈:功勋卓著的他,生活感情上却是一路坎坷。

未参军之前,郑洞国曾在父母的包办安排下,迎娶了大他8岁的原配覃腊娥;这场婚姻虽然无关爱情,但夫妻两人也算感情和睦,有了二子一女。

可以说:直到1930年覃腊娥因病故去,夫妻多年相处,却从未红过脸。

与第二任妻子陈碧莲的相识,是郑洞国的命中注定;即便这场命中注定的相遇,带给两人的是无法释怀的遗憾,是世人对往事翩然的落寞感叹。

那是1933年,郑洞国从古北口战场归来;那年的他,只有30岁,却已经升至旅长职位,可谓前途无量。

路过南京时,郑洞国听说战友兼同乡的肖执中生病住院,便前去医院探望;也是这番探望,让他在那里邂逅了一个17岁的美丽女子。

据他回忆:那个女孩梳着时下最流行的发髻,两弯蛾眉下是扑簌扑簌的大眼睛,让整个人的气质愈发灵动。

经过打探才知道:女孩叫做陈碧莲,正是肖执中夫人的堂妹。

说起来,陈碧莲是真正的名门出身,父亲陈鸿藻是日本中央大学法学毕业生,曾任江西省参议员、国会众议院参事,后来退出政坛,又成为中山大学教授,并开办多家律师事务所,是民国有名的大律师。

这样卓越的出身环境,也注定陈碧莲不仅貌美,更是多才多艺。她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外文,更写得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

所以,与陈碧莲初次相见,郑洞国便心生好感和爱慕。

而17岁的陈碧莲,也被这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将领,深深吸引了注意力。

彼此的心动,也为两人缔结良缘。

一见钟情的浪漫是真的,烽火连天的不离不弃也是真的。

在那个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年代中,郑洞国与陈碧莲的相守,是让人动容的。

1939年,日寇在滇缅边境集结大量兵力,接连攻克钦州、南宁重镇,意欲进攻云南。

为表示与“云南共存亡”的决心,远征军将领们纷纷把家眷接到昆明,担任第8军军长的郑洞国也将妻子陈碧莲接来;而聪慧洒脱的陈碧莲,直接带头发起慈善募捐,为久困云南的战士们解了燃眉之急,这番胆识和魄力,也让陈碧莲被誉为“怒江之花”。

到了1943年的春天,郑洞国飞往印度列多,任中国驻印度新1军军长;谁知没有多久,妻子陈碧莲也冒险乘坐飞机穿越驼峰航线,来印度与他相会。

驼峰航线,向来是九死一生的鬼门关,因为艰险异常,坠机事件频繁发生;而陈碧莲万里随夫的满腔情意,已非一个简单的“爱”字可以诠释和概括。

两人本该如世上眷侣般相守终老,可谁也没有料到:等到全国解放,这对苦尽甘来的夫妻,却让多年情谊毁在一句“天气太冷”上。

【她以天气太冷为由,与丈夫分居,一年后寄去离婚书】

1948年,解放战争势如破竹,苦守长春城的郑洞国,经过慎重思考决定投诚。

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官员大惊失色,随即发表了《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悼念文章,以促成郑洞国的社会性死亡。

当“噩耗”传来,陈碧莲万念俱灰,几次欲自杀随夫,幸得家人发现及时。

那段时间里,无法接受现实的陈碧莲,浑噩度日,以泪洗面,只愿这场噩耗是个凶险梦境。

直到后来,经过多方打听,陈碧莲才知道:丈夫郑洞国没有殉国,而是投诚了。

这样的好消息,对陈碧莲来说却有些难以接受:她无法释怀丈夫的隐瞒,也无法理解丈夫的决定,更无法安抚这大起大落的情绪。

也是因此,曾经无比深爱的两个人,迎来平稳生活后,矛盾却慢慢出现。

到了1952年的6月,郑洞国受周总理邀请,前往北京定居,担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但这一次的距离,带来的不是双向奔赴,而是无可挽回的裂痕。

曾经总是不顾一切跟随丈夫脚步的陈碧莲,似乎有些疲倦了;她不愿再跟随丈夫北上,只想留在熟悉的上海,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面对丈夫的多次请求,她给出的答案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北方寒冷、水土不服,我不愿北上。”

思来想去,这个理由多少是有些荒谬的;熟悉陈碧莲的人都明白:她一直是个敢爱敢恨、义无反顾的女子,当年战场烽烟不断、凶险万分,可她依旧选择与丈夫郑洞国生死与共;如今所谓的“天气寒冷”,也不过是为了成全彼此尊严的托词罢了。

不愿跟随丈夫北上的她,是有怨气的,也有对未来的恐惧。

或许对于陈碧莲来说:她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无畏无惧,当一个女子年岁渐增,她心中所求所愿,无非是安稳度日;只是无奈郑洞国也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二选一的抉择中,他终究是选择了独自离开。

就这样,这对患难与共的有情人,留给对方的只剩下渐行渐远的背影。

至此二人一南一北,相见的次数竟然开始屈指可数了起来。

1953年,也是两人结婚的第20年,陈碧莲不顾母亲和弟弟的劝说,执意给北京的郑洞国寄去一封信,字里行间尽是客套和生疏,并附有一张她签好名字的离婚协议书。

对于妻子的这番做法,郑洞国半百不解,自然也愤然签下了字;只愿从此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陈碧莲真心想离婚吗?也许并不是的,她一生追随爱情,一生追随丈夫;在渴望安稳的年纪里,也许她只想着赌一把,希望用自己的任性换来丈夫的陪伴,用自己的倔强换来夫妻的团圆,可是这场冒险的赌注,最终还是输给了彼此的傲气。

一别两宽,各自安好…曾经真心相爱的两人,似乎也只剩下这些祝福和期盼了。

后来的两人,也与彼此给予的祝福相似:两人再度成家,不减优雅的陈碧莲嫁给了上海的一位资本家,戎马一生的郑洞国,得知前妻嫁人后,也选择了重组家庭。

两人的故事看似也迎来了结局,可谁能想到:上天似乎不忍这对眷侣从此陌路,只得用再生波澜的方式,将两人再次推近。

【离婚后两人再成家,却至死不忘彼此】

离婚后分别成家的两个人,以互不打扰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新生活。

只是命途多舛,这漫长19年的离异岁月中,两人的生活也有太多变动。

陈碧莲再婚的丈夫,因在特殊年代饱受折磨,最终含恨离世;而郑洞国的第三任妻子顾贤娟,也在1972年因病去世。

郑洞国与第三任妻子

郑洞国与陈碧莲虽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但对于彼此的生活却时时刻刻关注着。

当得知郑洞国妻子去世后,陈碧莲选择来京探望,并住在了好友家中。

阔别二十多年之后,两人早已是双鬓斑白的模样。

此番来京,她也有意与郑洞国复合,两家的儿女们都知道两位老人之间的这段往事,因此对陈碧莲复婚的请求都没有反对;只是可惜:郑洞国对当年的事情仍旧耿耿于怀,只字不提以往。

一场众人心心念念的复合,就此烟消云散。

很多时候,难以释怀的怨恨和计较,往往是因为太在意。

对于与陈碧莲的恩怨,郑洞国选择了冷处理,但他真的放下陈碧莲了吗?

其实,郑洞国的儿孙们都看得出来,他一生最爱的女人是陈碧莲。

孙子郑建邦更是感慨:“陈碧莲以她美丽清纯的爱情,优雅时尚的风采,以及开朗洒脱的性情,曾那么轻柔地沁润着祖父这位铁血军人的心灵,这恐怕是他生命中的任何一位女人都不能企及的!”

而他拒绝复合的原因,便是无法原谅二十多年前她曾离他而去。

郑洞国没有放下陈碧莲,陈碧莲又何尝放下过郑洞国呢?

1986年,郑洞国的孙子郑建邦与新婚妻子去上海蜜月旅行,见到陈碧莲,陈碧莲极为高兴;特地做了一钵的红烧牛肉,要他们带给郑洞国,说:“你们祖父以前最爱吃我烧的牛肉了!”

1991年,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得知消息的陈碧莲,再次来到她曾说“天气寒冷”的北京,送爱人最后一程。

11年后,年迈的陈碧莲在上海安详去世。

弥留之际,她心心念念的,仍是那场无法释怀的遗憾:

“你们的爷爷为人太好了,我这辈子最值得留恋的时光,是与你们爷爷20年的婚姻生活…我呀,这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与他离了婚。”

她放不下他,就如他放不下她般。

可偏偏一场赌气的较量里,她嫁给了别人,也亲眼看他娶了别人…

纵然缘分兜兜转换,他们还是相爱,却再也回不去了。

两人谁有能想到:年轻时的试探和挽留,竟生生斩断了两人此生的所有可能。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便是他们的遗憾结局了!

————END————

其他推荐——

218万拍卖林徽因嫁妆的林洙如何?林徽因母亲:这些年多亏有了她

妻子去世15天,他转身给女学生写情书;对方的回应,让他有痛难言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炼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

以上则为【生死相随20年后,她说天气太冷,执意与丈夫离婚,晚年想复合遭拒】的相关内容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1104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4日 23:08
下一篇 2023年5月4日 23:08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