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听漏者,这是个职业。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没听说过,却和千家万户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为城市水管把脉问诊。
8月5日晚,时间临近子时,热闹了一天的西宁终于安静了下来,人们即将进入梦乡。在这寂静的夜里,有一批人却即将开始最繁忙的工作——西宁供水公司的听漏者要上班了。
白天的时候杂音比较大,好奇围观的群众也比较多,听漏仪会把任何声音无限放大。为保障听漏工作正常开展,所以他们的工作大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进行的。
西宁供水公司管网管理部办公区,一辆应急抢险车正闪着彩色的警示灯,6名穿着反光服的工作人员在准备工具。
时钟指向23时,子时,准备出发,那个黑色的箱子被放在了后备厢,里面整齐地放着接收器、耳机、管线仪、拾音器等听漏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时候,行驶的车辆并不能发现他们正在“听诊”。为了保障安全,通常晚上出动的时候是两个人,一个负责听漏,一个保障安全。
35岁的郝武军,从事听漏工作11年了。当天晚上吃过晚饭,他就早早出门了。当天听漏的地点在生物园区纬一路旁边的海边记忆小区,集合的空隙,他已经提前查看了这个小区的水管管网电子图。
23时15分,生物园区纬一路旁边的海边记忆小区内,昏黄的路灯烘托出一片安静而祥和的景象。居民楼里的人都不知道,午夜供水安全的卫士已经到了他们楼下。
经查看,这个小区共有阀门井和水表井150个,郝武军和他的同事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井盖一一打开,用仪器和设备听漏。
第一个要听漏的井在一个花园里,郝武军把工具箱放到地上,拿出1.5米长的听音杆走到花园里的时候,他的伙伴们已经拉开了20多千克重的井盖。他站到井边将听音杆插到井内,开始初步判断有无漏水。
听音杆插进去,听不到任何声音就代表此处并无漏水。当听到“嘶”的小声音时就有可能有小范围的漏水,而“嗡嗡”的沙哑声犹如山谷吹来的风一样响起的时候,就代表着此处有管道断裂,有大范围的漏水。这些声音需要长年累月的工作经验,才能准确地辨别。
拿出听音杆并没有多说一句话,看来第一个打开的井内并没有漏水现象。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井盖被相继打开,郝武军的脚步在无数个井口之间来回地停留又走开。“我的同事们每天步行10多公里,平均每三个月就会磨破一双鞋子。”
郝武军的同事胡新力说,对他来说,工作中让他觉得最累的事就是走路和拉井盖。井盖的材质不同,重量也不同,一般的井盖20多千克,碰到球墨材质的井盖就有30多千克,干完工作回家的时候常常腰酸背痛,手和脚钻心疼。
另一个听漏工作者小孙参加工作两年,他的孩子刚出生50多天。当天晚上由于孩子吐奶,他晚出来了几分钟。他干活的时候速度很快,手脚麻利,也许是想早点完成工作回家陪妻儿吧!
23时40分左右,听音杆插到小区一块草坪的水井里的时候,郝武军听到了“嘶”的漏水声,声音很小,但凭他们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判断:有漏水。“快,这个地方可能有漏水。”郝武军让他的同事拿出发射器放在井沿旁边,戴好耳机,用拾音器和接收器仔细确定漏点位置,发现是小范围内的漏水,漏水量比较小。
记忆中,郝武军发现最严重的一个漏点是主管道漏水,整个路面被损坏,从地下不停地冒水,那次他们连续奋战了72个小时,才解决了问题。
将检测地恢复原貌,用红色的喷漆对漏点作了标记,将发现的漏点上报到西宁供水公司客服中心后,郝武军和同事们等待抢修队来开挖维修。
等抢修队到了以后做好交接工作,他们才能离开这里,去往下一个地方听漏。
供水公司管网管理部副部长鲁平显告诉记者,这个检漏团队是2009年成立的,检漏工作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他们的检漏经验也十分丰富。这份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保障市民供水,解决水源不足等问题。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挽回西宁市的水量漏失,据估算,2018年西宁市挽回的漏失水量约80万吨。
记者手记
听漏者,聆听的是滴答的水声,关注的是水管,心系的是百姓用水安全。他们用水管听诊器,为城市水管把脉问诊。
第一次听说有听漏者这个职业,感受也只是:他们真辛苦。
这次,当有机会跟他们一起听漏的时候才体会到,这份工作不仅辛苦,而且需要沉心静气、心细如发,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在西宁共有4名听漏者,负责检修一千多公里的供水管线。像医生用听诊器倾听病人的心跳脉搏一样,用十多年的听漏经验,对供水管线进行普查,找出漏水点,方便供水管网的维修。
一座城市如同一台大型机器,飞速运转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默默付出、辛勤劳动。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无数个普通人,也会疲惫,也有心愿,也会在夜间离开家门的时候深深地牵挂家里的父母妻儿;他们就是英雄,在城市喧闹过后,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保障着城市的运转。
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
以上则为【城市听漏者】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