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忧郁——
一座房子,一个声音在唱,
这是无可指摘的房子,
这儿,英国钱币叮响,
这是社交来往的
好运道的住房,
拥有银光和蔷薇的四壁,
位于北海边的岸上。
她唱着——上流阶级的
北方绅士、英国绅士,
这些贪婪的白种人,
他们屏住呼吸,
还有那些高贵的淑女,
穿着皮衣,戴着宝石
和从巴林群岛沿岸
海底下采来的珠子。
声音在唱——无可指摘,
室内有异国的语音:
“愿你们好好地安息,
完成了美梦的魂灵①——”
完成——!大家都畅饮
舒柏特的连祷,
从开普敦到上海的
强盗世界就此烟消。
在圆顶帐篷和竹棚里
进行过走私、烧灼、折磨,
鞭子抽在黑人伤口上,
美元从鸦片田上滚过——:
北方来的高贵人种,
西方世界的繁华,
在室内悄无声息——
结束了权力的神话!
远处,远处,由银光和蔷薇
组成的房子,声音唱着
毫无止境的歌,由一种
别的民族传来的歌,
它使权力成为
另一种强力的虏获品:
人类要永远、今天也是,
奉献给遥远的天庭。
英国的——芬兰的墙壁——:
家家——声音在唱:
德意志没有尽头,
如果德国的歌在唱,
那就是无可指摘,
给他的子民以安息——
你,白色人种的
心灵的忧郁。
(钱春绮 译)
注释:
① 舒柏特为万灵节作曲的歌词。
【赏析】
高德弗列特·贝恩是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诗歌大都以突出主观感受为主,不重视细节的描写,极力主张表现主观体验和心灵感觉。诗歌所反映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揭露大都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所以,在他的诗歌之中大多充满一种抑郁和伤感的情绪,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厌恶和恐惧之感。
诗的题目为“北海之滨”,暗指某一个位于欧洲北海之滨的城市。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首先把这个地方向我们展示出来。“这是一座无可指摘的房子,/拥有银光和蔷薇的四壁,/位于北海边的岸上。”它里面还有一个声音在歌唱。不但如此,英国的钱币还在里面叮当作响。在这节诗中,诗人以反讽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奇特而略带几分神秘的地方。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它里面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都给读者留下疑问。
通过对整首诗的阅读,我们知道这个城市是一个上流阶层经常光顾、消遣娱乐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寻欢作乐、歌舞升平,过着一种极其奢靡腐化的生活。这些上流社会的绅士们,有的来自北方,有的来自英国。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贪婪之徒,都是一些腰缠万贯的家伙。此外,还有那些所谓高贵的淑女们,当然这样一个高级地方少不了她们。这些淑女们穿金戴银,披着皮衣。而他们所用来消费的金钱、所用来装饰的金银珠宝都有一段不凡的来历。对此诗中有细致的描绘:“在圆顶帐篷和竹棚里/进行过走私、烧灼、折磨,/鞭子抽在黑人伤口上,/美元从鸦片田上滚过——,/北方来的高贵人种,/西方世界的繁华,/在室内悄无声息——/结束了权力的神话。”那些疯狂的冒险家,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进行一种丧心病狂的敛财行动。他们通过走私、贩毒,更有甚者通过贩卖黑奴而谋取暴利,而所有这些都供他们享受和挥霍。
这里“北海之滨”俨然成了这些“绅士淑女”展示高贵与华美的地方。但没有人知道在这些光鲜豪奢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人的血泪和痛苦,隐藏了多少逝去的生命。他们在这里追求享乐,高声歌唱。诗人以讽刺挖苦的语调,揭示出他们丑陋的嘴脸。“室内有异国的声音”,表明这里有来自其他许多地方的贪婪之徒。但是,他们相互祝贺:“愿你们好好地安息,/完成了美梦的魂灵——”在舒柏特(即舒伯特)优美舒缓的音乐节奏中,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强盗,“从开普敦到上海的强盗世界就此烟消”。因为此刻已经无所谓强盗和流氓,也就无所谓正义和邪恶。在这里他们之间统统没有分别,没有彼此之间的界限,世界只剩下对金钱的追逐和对奢侈生活的向往。诗人以异常冷静的笔端透视出现实世界的荒诞。
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把我们带入另一种思考之中。在这个由“银光和蔷薇组成的房子,声音唱着毫无止境的歌”,而另一种声音加了进来,这个是由别的民族所发出来的声音。“它使权力成为/另一种强力的虏获品: /人类要永远、今天也是,/奉献给遥远的天庭。”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描写的视角转向他的祖国: 德国。他由“北海之滨”,进入另一个现实情景之中。那时的德国正处在穷兵黩武的时代。如诗中所描写的:“家家的声音在唱: /德意志没有尽头。”但是,“如果德国的歌在唱,/那就是无可指摘,/给他的子民以安息——/你,白色人种的/心灵的忧郁”。诗人在这首诗歌的结尾之处到底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难道是希望用德国的力量来摧毁这一切,给他的子民以安息,还是德国自身面临的情况更进一步加深了这样一个荒诞的事实?或许这两者都有,但不管怎样,面对如此的状况让诗人自己——一个白种人——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
作为一个表现主义诗人,贝恩的创作大多涉及一些令人反感、厌恶的东西。他充满冷漠的美学观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贵族式的抒情特征。他认为这个失去任何意义的世界中,只有在艺术中也仅仅在艺术中才存在一个短暂地把握生活的某种意义的可能。贝恩在诗歌创作中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把对形式的追求看做是一种最高的信仰,但它并不代表唯美主义或者形式主义。比如在本首诗中,“心灵的忧郁”在首尾出现就是一个刻意追求形式感的体现。这样一种处理结果,既加深了创作主体心灵感知的深度,又保持了诗歌结构的完整性,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他的诗歌形式,不但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是他表现诗歌主旨的一种重要手段。
此外,贝恩诗歌创作在结构与韵律方面追求一种自由体式。诗行没有规则,韵律自由,语言贴近日常用语。诗歌在一种忧郁、平缓、近乎感伤的语气中,显得若有所思和从容不迫,仿佛在跟读者交谈一样,一切显得亲切自然。
(李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