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
映照着霍拉桑的花园和围墙?
我仿佛漫步在俄罗斯的原野,
头上的雾幕簌簌作响,”——
亲爱的拉拉,在夜里
我曾这样向沉默的柏树提问,
但棵棵柏树都一言不发,
把头颅高傲地朝天空昂起。
“为什么月光如此悲戚?”——
我在静谧的丛林向花儿提问,
花儿回答:“从瑟瑟的玫瑰的忧伤
你就会明白事情的底细。
”
玫瑰将花瓣抛撒大地,
玫瑰用花瓣对我悄悄说起:
“你的莎格纳已同别人相爱,
莎格纳已吻了另一个情侣。”
她说:“这个俄国人没发现……
心儿需要歌,而歌需要生命的躯体。”
因此月光才映照得如此暗淡,
因此月光才忧伤得苍白无比。
变心的事例我见过不少,
眼泪和痛苦,有人等待,有人不要。
…………
但世上丁香香飘的夜晚
终究永远是无限地美好。
1925年8月
(黎华 译)
【赏析】
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自称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他对俄罗斯田园的爱深沉、执著到了融入骨血,甚至构成一种“乡村情结”的地步。叶赛宁出身普通农民家庭,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他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渗透着淳朴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对故乡大自然和土地的无比爱恋。十月革命之前,他热切地投身革命。而革命成功之后,俄罗斯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建设运动,在此期间,俄罗斯的乡村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时候的叶赛宁开始陷入了对祖国的爱和对乡村的爱的矛盾中。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后来很多诗歌中都被作为主题来表现,直到诗人逝世。《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叶赛宁的诗歌中虽然有时感情浓郁得无法捉摸,但他所用的诗歌意象却是有迹可循的,这正是“叶赛宁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中首先登场的情感意象是月光:“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映照着霍拉桑的花园和围墙?”在整首诗中,“月光”都是作为情感基调的表征而存在的,“月光”勾勒出了诗歌的整体色调。面对着城市化带来的破坏,农村气息和景象逐渐变成了回忆。这种因为现实而不断被提起的回忆让叶赛宁十分忧伤,但是他却又无法愤怒,因为俄罗斯始终是他的祖国,而且个人的愤怒和抗议在一个强大的政权面前微弱到让人连无奈的机会都没有。当心爱的乡村世界遭到破坏时,诗人心中经历了强大祖国和田园理想的冲突、现实和个人意愿的冲突,这些矛盾带来的张力使人很难找到一个决绝的、界限分明的角度去面对问题,更何况叶赛宁本身还是一个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诗人,所以忧伤和无奈成为唯一的结局。那还有什么能比绚烂而清冷的月光更适合表现这种感情呢?
当主要的感情线索在开头就被隐约表达之后,接下来的每一个小节都采取了不同的情感意象,这些意象首要的功能是为诗歌的情感表现提供一个叙事基础。虽然说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传达感情,但是感情并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种感情的产生都有一个事实基础。叶赛宁此时的感情就是由农村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对立现实,以及农村在这种对立中日渐衰败的事实所产生。也许这样的基础只要一两句逻辑性的叙事语句就可以完全表达清楚,用不着用那么多的意象来象征和指代,但这本身就是诗歌的特点,它需要叙事基础,但又不是为了这个事实而产生,而是出于表达强烈情感的需要。这种诗歌本质在叶赛宁的诗歌里表现的相当明显,因此他的作品总能拨动人的心弦,但却并不晦涩。“我曾这样向沉默的柏树提问,/但棵棵柏树都一言不发,/把头颅高傲地朝天空昂起。”为什么“我”要向柏树提这样的问题?在叶赛宁的诗歌里柏树、白桦通常都是代表农村和田园情思的意象。而“沉默”和“高傲”这两个简短的词则充分表现出农村所面临的冲突和它在其中的处境,这是叙事线索的第一节。“玫瑰将花瓣抛撒大地,/玫瑰用花瓣对我悄悄说起:/‘你的莎格纳已同别人相爱,/莎格纳已吻了另一个情侣。’”掉落的玫瑰象征着田园世界的没落,也意味着俄罗斯的改变。“莎格纳”是叶赛宁之前的诗作《莎格纳啊莎格纳,我的姑娘》中的主角,是诗人对俄罗斯祖国的爱称。用在这里很明显地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所发生的改变的失望,因为主人公心爱的姑娘已经吻了别人。而冲突带来的不仅是令诗人个人失望的现实,也带来了俄罗斯生机的衰落:“这个俄国人没发现……/心儿需要歌,而歌需要生命的躯体”,“因此月光才映照得如此暗淡,/因此月光才忧伤得苍白无比”。俄罗斯内在的生机需要歌——来自农村的田园牧歌,这种歌声是人和自然互相交融和谐的手段和结果。但是很显然,工业化带来的破坏让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再难找到如此的旋律,为此叶赛宁认为俄罗斯“生命的躯体”伴随着农村的没落而逐渐死亡,没有了田园又哪会有牧歌呢?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接受、逃离还是反抗?叶赛宁因为对祖国的爱而无法逃离,因为个人能力的有限而无法反抗,于是只能在无奈和怀念中感伤。“但世上丁香香飘的夜晚,/终究永远是无限地美好。”
对于诗歌来说,情感意象是筋骨,是一切表达对象的载体,如果一首诗歌里光是堆砌了无数形容词,而不指示出某个意象的话,那这种诗歌可能很难被理解,也很难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在叶赛宁的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意象的基本职能首先是建构情感的现实源头,属于一种叙事性质的职能;其次,特定的源头和情感也限制了意象的选择范围,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叶赛宁笔下的白桦、柏树、玫瑰、原野等意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的田园诗气质。这些意象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董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