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林子我想我知道。
不过他的房屋远在村那截;
他不会看见我停在这儿
望着他的林子灌满了雪。
我的小马一定觉得很奇怪
附近没有人家怎么就停歇,
停在林子和冰冻湖面之间
而且是一年最黑暗的一夜。
它摇了摇挽具上的铃
想问我是不是出了错。
另外唯一音响是轻风
和茸毛雪片席卷而过。
林子真可爱,黑暗而深邃。
但我有约在先不可悔,
还得走好几里才能睡,
还得走好几里才能睡。
(方平 译)
【赏析】
《雪暮驻马林边》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也是他本人最喜爱的一首短诗。全诗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轻快的节奏描绘了诗人在新英格兰冬日傍晚雪花缤纷、神秘幽暗的树林旁驻足观望、流连忘返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在生命历程中小憩时的感受: 人生总会面临一种两难选择,是快马加鞭,投身于那未知的世界,还是沉湎于现状之中,享受短暂的快乐?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的,在完成其人生的使命之前,他是不能投宿安眠的——“但我有约在先不可悔/还得走好几里才能睡”。
弗罗斯特曾说:“诗歌始于喜悦,而终于智慧。”这首诗从怡人的自然风光开始,又以轻快的节奏和质朴的遣词渐渐把诗歌推向高潮——“林子真可爱,黑暗而深邃/但我有约在先不可悔”,最后以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还得走好几里才能睡”。诗体短小精悍却包含着完整的叙事要素:“这是谁的林子我想我知道/不过他的房屋远在村那截”——人物,“停在林子和冰冻湖面之间/而且是一年最黑暗的一夜”——地点、时间,“我的小马一定觉得很奇怪/附近没有人家怎么就停歇”——起因,“它摇了摇挽具上的铃/想问我是不是出了错”——经过,“但我有约在先不可悔/还得走好几里才能睡”——结果。叙事中同样含有悬疑:“林子真可爱,黑暗而深邃”,是要留下还是离去?在这样一个雪花纷飞、微风徐徐的傍晚,离开美丽的树林而奔向艰险未知的前路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而“林子”这一意象是催生两难选择的关键要素。有评论认为,“树林”象征可使人脱离世事纷争的大自然,对于社会的人来说,它本身既有挑战性,又充满原始的自然风情。在美国文学史上,“从《捕鹿人》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再到《下去,摩西》,‘树林’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构成了美国文学中的‘荒野’传统,反映了美国人希望逃离文明、回归自然的传统倾向”(刘守兰编著《英美名诗解读》)。弗罗斯特秉承了这一传统。“我”无法忘记林子的主人和“他的房屋”,“我的小马”“摇了摇挽具上的铃”提醒“我”不能尽情欣赏“黑暗而深邃”的树林,而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尚未兑现的承诺、未尽的义务。尽管前程漫漫、世事难料,“我”也不能永远徘徊。末尾叠句突出了作者的责任感,也折射了树林的无穷诱惑力。
这是一首四音步抑扬格短诗,押运格式为aaba bbcb ccdc dddd,节奏轻快,遣词也非常质朴。弗罗斯特就是靠《雪暮驻马林边》这样的抒情诗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可以说,他对诗歌创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拓展了抒情诗的主题,而且也更有见地、更成熟地加强了诗歌的乐感。他重视“声音的意义”,认为在人们读懂诗歌的语义之前,诗首先是通过声音传达给读者的。对于他来说,写诗并非是将语词填入既有的格律、结构之中,而是在遵循格律的节拍基础之上,利用声调的不规则变化,最终达到传达声音的意义这一目的。弗罗斯特始终保持他独创的现代牧歌风格,用词清新,吸收口语,形式上也朴实无华,“它摇了摇挽具上的铃/想问我是不是出了错”,这样质朴轻快的语言在庞德等人的诗作中很难找到。他嘲笑庞德、艾略特、威廉斯、卡明斯等人的现代主义诗歌实验,恪守诗歌应该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并引起想象,而不仅仅是在诗中罗列事物的原则;“他为罗宾逊那种‘满足于以旧翻新’的创作方式辩护,而且不无讽刺地指出那些‘以新派求新’的诗歌,采取的是‘取消’的办法: 取消标点,取消大写字母,取消格律、听觉形象、戏剧性语调、内容、短语、警句、紧凑、逻辑性、连贯性——直到取消才能”;他讽刺当代诗人作诗时“又把减法变成了加法”,将意识形态的理念加于诗歌之上(弗罗斯特著《一条未走的路》)。虽然他对庞德等人的评价有失偏颇,但直到今天,有增无减的读者群正是被这种清风吹过似的自然风格深深吸引。
(乔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