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见到玫瑰花上的一颗露珠
凝视它吧,就如一个隐微的谜你尚未颖悟
愿你的双眼化为手掌,愿你的抚摸变成明眸
红的不都是炭火,不,白的不都是珍珠
也许是一个魂,像我这样的魂,对害人的尘世厌恶
于是它腾上天空,在银河寻觅归宿
也许它在自由的苍穹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一阵
黑夜的眼角在黎明时洒下她——一滴甘露
(郭黎 译)
【赏析】
艾布·马迪是一位旅居美国的黎巴嫩诗人。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诗作兼具东方与西方两种特色。东方的神秘主义与西方意象的哲理性思考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诗歌里。
这首诗也与意象派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像意象主义诗人庞德所说,意象就是“在一刹那时间里理智和情感的复合”。《露珠》仅仅八行,但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两节诗里充满了瞬间的感悟与情感的升华。小小的露珠,平素不为人所注视,但抒情主人公兴之所至,观察到了这微渺之物所蕴含的玄机。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心绪平静、神游物外之时,往往会有一种不为人注意的事物会蓦然出现于眼前,融入脑海中,引发奇妙的联想,甚至悟出人生的哲理。艾布·马迪正是如此,诗人在凝思时,关注到了一颗小小的露珠——一颗在玫瑰花上的露珠。这颗小小的露珠并不是永恒之物,它并不显赫,甚至存期甚短。但凝视它时,你也会有独特的感悟,就像一个隐微的谜等待着你去参悟。然而平日里我们感知事物更直接的是触觉,接触到了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可露珠能触摸吗?不能,诗人的感知方式只能转为视觉。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巧妙地被诗人以隐喻的方式化为通感,进而由意象转化为一个意境,一种夹杂了诗人情感的微观境界。“愿你的双眼化为手掌,愿你的抚摸变成明眸”,在视觉与触觉之间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世界。火红的玫瑰作底,晶莹的露珠呈现其上,不,这一切不是截然二分的,它们是融为一体的自然奇景,仿佛炭火上的珍珠,诗人这里虽然貌似否定,实则肯定,“不”即是“是”,更加强调了这种奇妙融合的境界。毕竟,炭火与露珠是不能相容的,但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表现手法,用语简洁,却创造出绝妙的图景。这恐怕就是庞德所谓的理智与情感的结合吧。
在第二节,诗人完全融入了彼情彼景。露珠就像大自然的精灵,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魂,这正像人的魂。这种人清高、脆弱,带着些许的厌世情绪。第二节第一句将人格融入诗中,刻画出了一种灵魂。它虽微小,却晶莹、纯洁,所以它腾上天空,在银河寻觅归宿,尽管时间是短暂的,但毕竟它在自由的苍穹生活过一阵,这滴甘露就是黑夜的眼角在黎明时洒下的一滴泪珠。诗人以露珠作为触发点,抓住露珠晶莹、纯洁却又短暂的特点,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手法,将某种人生境遇或某类人的生存状况呈现出来,尤其是凭借瞬间感悟,触景生情,创造了一种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意境,令人深思。
(金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