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绕周250公里,由5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中寺庙林立,清流潺潺,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东汉永平年间 (58—59年)这里已有寺庙建筑,现存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彩画塑像遍及各寺。最大、最古的寺庙叫显通寺,已有1900年历史,其他有塔院寺、南禅寺、菩萨顶、罗寺、碧山寺、南山寺、殊像寺、龙泉寺、广宗寺、金阁寺、普化寺等。五台山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已名扬四方,中唐时期五台山图已传至日本。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叫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诗名] 台山杂吟 (选二首)
[作者] 元好问
[注释] ●天低:形容五台山山势高峻,由于台顶很高,而显得天低,这是反衬法。●灵鳌:传说中的神龟,形容台顶,因五个台顶均有寺庙,故用“灵”字显其神秘感。●井底残山:五台山高,其外周各山较低,故称井底残山。●神功:非人力可为的鬼斧神功,暗示五台山的壮美。●风雷恶: 由于山势险峻,溪流湍急,如风激雷鸣作恶。
翠拔南天第二台,天成图画一方开。
巅崖有路皆悬石,古树无枝半是苔。
潭龙起处电光走,木客啸时山雨来。
俯仰独怀千古意,诗成倚仗漫徘徊。
[诗名] 咏五台山南台
[作者] 史鉴,明代人。
[注释] ●南台:又名锦绣峰,在五台之中,南台自成一峰,细花杂草布满山峦,犹如绿色地毯。顶上的寺院叫普济寺,创于隋,宋代重建,明、清两代又加重修。●第二台:按东、南、西、北、中的次序排,南台为第二台。●天成图画:赞南台的景色格外秀丽,故称。
杳杳丹梯上,迨迨翠辇回。
慈云笼户牖,佛日现楼台。
珠树参天合,金莲布地开。
共传天子孝,亲侍两宫来。
[诗名] 驾幸五台恭纪
[作者] 纳兰性德
[注释] ●驾幸五台:指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诗人亲侍两宫太后到五台山菩萨顶朝佛事。●杳杳丹梯:指菩萨顶山门外的108级高大台阶,此台阶均用整块石条砌成,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迨迨翠辇: 皇帝的翠盖华车叫翠辇。迨迨(dai,带):回旋到达。●珠树:指高大的菩提树。●金莲:作者自注: “金莲花惟此山中有此种”。●天子孝:言康熙帝能亲侍两宫太后到五台,显示其孝心。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拥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诗名] 登黛螺顶
[作者] 弘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作者到五台山进香,登黛螺顶朝拜了五方文殊,亲笔题这首诗。此诗镌在大黛螺顶碑记的背后。
[注释] ●黛螺顶:位于显通寺东2里许的东坡村山顶,一名大螺,又名青螺,古寺名叫佛顶庵,建于明成化年间,万历二十年重建,清乾隆十五年改称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又改称黛螺顶。这里风景幽雅,宜人高瞻。●芙蓉:喻黛螺顶。●五台曼殊:即原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菩萨: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聪明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乾隆五十一年在黛螺顶正殿合塑了这五方文殊。●阇黎:梵语阿阇黎的略称,即可为众僧轨范的高僧。这句意思是到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是小朝台,对高僧来说小朝台不能算识真宗,要识真宗必须大朝台,即到五个台顶去逐个朝拜。
五峰环抱顶如台,僧宇梵楼鳞次开。
四季天时一日逢,方圆五百尽诗材。
[诗名] 五台山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四季句:言从山下到山上,至北台顶,一日之内可感受到四季不同的温度。北台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气候寒冷。每年4月才解冻,9月份就开始积雪,台顶坚冰累年,夏季登顶也似到了冬天。
绿瓦绀墙峰顶外,栈崖盘曲抱天怀。
千年松数文殊意,慧眼青莲拜五台。
[诗名] 五台山黛螺顶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拜五台:黛螺顶的五方文殊像,游山僧人到此处参拜,可以代替朝拜五个台顶。
高阁崚嶒云汉瞻,青松蔚碧花光妍。
眼开祖寺一方画,风洗清凉天逸宽。
[诗名] 五台山显通寺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显通寺:五台山最古、最大的寺庙,始建于东汉永平年 (58—5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又改称大华严寺; 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又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门前钟楼悬有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清凉: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