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的文笔美,这个不必多说。感情真挚,言辞如水,有着极高的国学造诣。她真是个高尚的人,对日月山河的爱,对生活本身的爱,对世人的爱,对家国的爱,有悲悯之心……有着令人动容的力量,如余光中评价,“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
当我接触她的书,之后便深深沦陷,她塑造并完善了我的性格和价值观。
《一一风荷举》是张晓风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的散文精粹本,也是一本读者期待已久的珍品。张晓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评家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喜欢这书名,一一,风荷,举。知道她是中文系,却不知道她能将中文用的这么美。书名取自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书的封面是一株荷,不艳不妖,封底淡绿,衬得雅致恬淡。
余光中称张晓风是一位不分行的诗人,她的散文“亦秀亦豪,淋漓健笔”。她的散文从生活中寻常小事入手,描绘普通人的喜乐烦忧。行走于凡世红尘之中,既看到人间温暖感人之景,又唏嘘着人世的无常变化,在她的眼里是生命奇迹的代表。她感知的韵律、生命的脉搏,也为自己年幼因战乱离乡,海峡相隔乡土情怀而感慨。
一直以来,我觉得台湾的作家们骨子里都有一种秦风汉骨民族旧文明的怀念,并将这汉魂唐魄融进文章的语言,使之成为华夏的“龙文”。不管是在台北孤寂听冷雨的余光中,还是凭栏倚窗盼马蹄的郑愁予,以及魂念淳安的龙应台,细雨剑桥是他们笔下的常客,熏养了他们多年的黄油面包咖啡终也抵不过雪庐的一缕茶香。孤悬海外,半个甲子,那根牵连他们和对岸的脉络仍是未断。那是一种中华民族骨子里镌刻的文化归属感,每看到文中她写那些老兵回国探亲或是客故异乡都格外感动。一种战争政治背景下,对自己出生之地的依恋与追随。正如她一直都“在”。
每位文学家身上都具备了一种对生活细腻的关怀和真切的体察,张晓风的散文在探讨人生意义和人们情感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平凡人间的欢喜忧伤离分聚散,被一一展现。在对这些世俗琐碎的描摹中,平淡细节的描述里透露出真挚的情感,“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平淡的境界是一种特殊的美感和恬淡的趣味。由自然到人文及生活琐事,用女性细腻的体悟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发掘出其内含的深层智慧、情理。正如席慕蓉对她的评价:“晓风的智能是一种洞悉与悲悯的智能,她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她的同情是一种无私与绵远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万物皆在”,“岁月也在”,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共生共存中,传达一种物我相融的美好情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出自《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可以说张晓风作为诠释存在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诗人,她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做了最为形象的解释。以温厚的情谊、深邃的思想向我们传达着对爱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嘈杂繁闹的尘世,以平静温和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对待生活和生命该有的积极态度。
陷入困境时,可否静心一读晓风的散文,在某篇散文中找到你的柳暗花明;失落迷茫时,可否手捧一卷晓风的散文,安慰心灵,让它抚慰你的创伤;骄傲自负时,可否细读晓风的散文,指引你客观理智地看待人生,从而更加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喜欢她的心态,喜欢她的文笔,喜欢她的大爱。她对我更深的影响就是让我有了生活的方向,塑造并完善了我的性格与价值观,让我可以充满爱与感恩,从容的生活。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我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一一风荷举》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