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优选汇总30句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1、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

2、哈尼族的婚礼: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

3、过去,在哈尼村寨,娶亲嫁女、逢年过节、送葬等等,都有较为热烈或隆重的舞蹈场面。清道光《续修易门县志》记载:“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又记述:“挥扇环歌,抚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史书简炼、生动地展现出古代哈尼族民间一些舞蹈的风貌。

4、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土地、自然和祖先崇拜,他们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如“水灯节”、“跳花炮”、“祭山节”等,这些都是他们丰富的风俗文化的体现。

5、喝新谷酒

6、大朋多前辈“花鼓”艺人段学、段开秀与草箐的李自发、小革鲊的何春泰等彝族“花鼓”艺人同一师传。舞蹈动作、组合基本相同。但后来由于彝族地区的“花鼓舞”揉进了彝族“跳乐”的一些腿部动作,故显得粗犷、刚烈、大方。而朋多哈尼族老艺人的跳鼓动作却显得轻盈、灵巧。例如“右腿绕花”接“左脚顿步”,彝族花鼓艺人跳起来,右腿绕花时动作幅度大、力度强,向右跳转时跃得高,左脚顿步很有力。而哈尼鼓手跳右腿绕花时,动作轻而含蓄,右跳转身灵、快,跳得不高,顿步极轻,如踏薄冰。(

7、苦扎扎节

8、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哈尼族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9、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10、此外,哈尼族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刺绣、染布、编织等,这些也是他们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11、民族节日: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

12、哈尼族在易门定居近四百年。这期间,哈尼人民与邻近的彝、汉、苗等民族和睦相处,往来频繁。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民族间交往日深,互相影响也日增。这些,都给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带来一些影响,使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易门史书中所记载的哈尼族舞蹈如今已不复存在。清末民初,具有易门地方浓郁特色的各种民间舞蹈被哈尼族人民学习过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流传、演变,逐渐化为本民族的舞蹈。例如,居住在绿汁江流域的哈尼族,因与当地彝族阿陆人杂居,随着岁月的流逝,竟与当地彝族跳一样的民间舞一一“葫芦笙”。已去世的一位姓沐的哈尼老人,在当地彝族、哈尼族人民中,享有“笙王”的美称。又如大朋多村,民国初年晋宁县木鲊艺人普韩秀将“花鼓舞”传到了该村;后来草箐、水塘等地苏纳人的民间舞蹈“找老跺比”、龙泉镇汉族的民间舞“装春”等也传到了此地。长期以来,大朋多哈尼人便用“花鼓舞”和“装春”替代了祖传的“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的“洗鬼舞”。用纳苏人老少喜爱的“找老跺比”取代了本民族原来的“挥扇环歌,抚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的传统舞蹈。

13、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14、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15、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属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

16、哈尼人民喜爱音乐,能歌善舞。过去,哈尼族青年男女都善弹口弦,男子还喜弹月琴。唱山歌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歌声在哈尼村寨的田边地头,山坡牧场都能听到。歌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合腔,还有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边吃边唱的“几多衣”(酒歌)。唱的曲子大部分是本县扒河下游一带流行的对口、三句长腔、四句长腔,俗称“旗子”的山歌。内容多是表达男女之间的恋情和一些民间故事及地方风物的。

17、墨江哈尼族有丰富的风俗文化。

18、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的日子。公祭的献物是一头猪,这头猪被杀死后,即安放在树台上,呈跪匐状。每户出一男子参加公祭,每人将一碗三色糯米饭和一把香交给主祭人献到竜台上,然后叩头膜拜。祭拜完毕,饮酒吃饭,席间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祷辞。

19、风俗习惯:

20、“乐作舞”是彝族和哈尼族共有的风俗性传统舞蹈。哈尼族和彝族自古以来就会跳乐作舞。两个民族虽对这种舞蹈有各自不同的称谓,但习惯上统称为乐作舞。

21、乐作舞,意为“大家一起跳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彝族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红河县的迤萨、石头寨、阿扎河、甲寅、洛恩、宝华、乐育、浪堤、车古、羊街、架车、垤玛、三村13个乡镇及周边地区的哈尼族、彝族村寨。

22、被各地哈尼人民称为“我们的舞蹈”的“葫芦笙”、“花鼓舞”、“装春”、“找老跺比”等,都受到当地哈尼人的厚爱,他们尽量保持原舞蹈的风貌,不随意更改。例如大朋多哈尼人跳的“找老跺比”,不仅舞蹈的动作,音乐与水塘一带纳苏人的一模一样,甚至连歌词都是用彝语演唱。再如他们表演的汉族舞蹈“装春”,从装束、表演都有着浓郁的汉族戏曲风味,舞蹈间隙伴唱的也是汉族流行的花灯调。

23、唱歌深受哈尼人的喜爱,而舞蹈更是哈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24、祭母节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祭品,以村寨为单位,集中到寨子边的一棵大树前,扯来芭蕉叶,垫在地上,摆出各家各户带来的酒、肉、鸡、甘蔗、糖果等祭品,并敲响大鼓和铓锣。男女老少在主持长者的带领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树前三叩首,并唱起思母歌。

25、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这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非常热闹。

26、哈尼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他最重要的节日风俗,主要有这三个。

27、“耶苦扎”开始这天,中年男子杀猪、杀牛;小伙子上山砍树,割藤条,运回寨里做秋千;妇女则在家煮饭、做菜、舂糯米粑。荡秋千,是节日的一项重大活动。节日里,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赛球、拔河、歌咏比赛等,使传统的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风彩。

28、哈尼族的拴绳仪式也称”拴魂仪式”或”颂魂仪式”,普遍盛行于云南多个世居民族民俗生活之中.拴绳意在拴住灵魂,祈福消灾,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与灵魂不灭信仰之上的巫术。

29、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30、这只是红河这边风俗习惯。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觉得结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而白色的布匹是特别的,极力的证明这个人也是特别纯洁的,所以才会在结婚的时候戴上白布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5555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21日 09:38
下一篇 2023年5月21日 09:38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