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孙娟娟

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构建好的课堂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有人认为,学生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认真做作业,就是好课堂;也有人认为,不论怎样的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重点的课堂,就是好课堂。我认为,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感受到快乐,喜悦,通过互动,展现个人魅力,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课堂45分钟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可以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实在课堂上学到的,所以课堂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有序,才能保证知识的传授和接受。

一、课堂要有科学性:要作到课堂的科学性,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备课过程最基本的有两点:一要备学生,包括学生程度的高低、接受知识的快慢、厌学学生的情绪调动、授课的容量、作业设计等;二要备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点考虑如何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来把握知识内容的拓展,可以用传统模式结合新课改理念授课,使学生的技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课堂要有合理性:作为老师,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又要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培育和张扬,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佳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更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三、课堂要体现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包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理能力、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及潜能开发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控制”与“被管理,被控制”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严肃的课堂氛围才能够造就高效益的课堂。但我认为,在这样的被动关系下,只能造就一个个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者;只能造就一个个被动的学习的学生,而不是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学生。我认为,在好的课堂中,学生很乐意学习,喜欢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能够对传统的看法和权威的定论进行挑战,体现出思想的飞翔和生命力的舒张。

我很羡慕美式课堂上的随意,热闹、快乐,它不同于传统的中国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说是什么,学生就认为是什么。在美式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言论提出质疑,只要你有充足的理由来反驳,这样的课堂,造就的是具有创新意识思维的,乐于学习的学生。

我不禁对我们的课堂模式产生了怀疑,虽然我们能培养出一个个高分的学生,可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大胆的质疑,乐学的精神还有么?能做到两者兼顾吗?这一直是我最求的最终目标。我将不断地学习、实践,希望我所教授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学术的质疑和探究,以及乐学、爱学的态度。

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我们的公开课曾经是这样的:把一个好的预案设置好,尽可能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甚至哪个地方停顿,做什么表情,事先都已经计划好了。一句话,整个公开课都在上课老师的掌控当中。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出了意外,出乎我们事先的预料,那么我们就把它拽回来,拽到我们预先设定的那个方向去,不让它旁逸斜出,从而保证我们公开课的完整性和可观赏性。

学校一般不太爱推荐男老师出去上公开课,喜欢推荐女老师,尤其是长得漂亮的女老师,语音规范,仪态大方。为什么?因为台词已经写好,我们只需要一个高明的演员就可以了。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公开课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且普遍能够得大奖。你从录像看,举手投足都是很精确的很完美的,没有什么让人看了觉得刺眼的东西。因为这些刺眼的东西已经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删除掉了。

可以说一堂公开课就是一个教研组集体的心血。问题是这样的公开课中,学生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从来没有问过。总是觉得学生很热闹,举手回答问题也很主动,就觉得这个效果好,因为评价公开课有一个标准:强调学生参与。后来有一次,大概是2005年我在成都参加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也是请老师上公开课。但是它有一个环节,就是上完公开课后,请学生参与老师的对话,从学生角度谈他从这堂课中得到了什么感受。这次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这是第一次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课堂。结果学生的评价和我们老师的评价是不同的。我们老师觉得这个课很好,但是学生觉得这个课很乱。有的课我们老师觉得有问题,但是学生却能说出从这堂课中得到的收获和感受。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课究竟是为谁上的?是为听课的老师上的,还是为学生上的?课堂中心到底是学生还是我们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中心,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变成了以老师为中心。所谓的以老师为中心就是以我们台下的老师为中心,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个课上得好。但是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我们不要低估了学生,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很懂感情的。老师在台上上课,他们知道自己有义务要配合老师,他们知道要尽量去揣测希望的答案。所以说,我们原来那种设计得非常精确的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们上课的一个道具而已,仅仅是为了配合我们老师。这样的课我们往往给它一个评价,叫做配合默契,这样的课,好!

要我说,这样的课是师生狼狈为奸,共同做戏。以往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老师作秀的批评上,其实,学生作起秀来更自然,更具有欺骗性。你想,学生的整个注意力都放在怎样揣测老师的想法上去了,他自己的想法没有体现出来,自己的精神没有在这个课堂中得到伸展,整个一堂课紧张得不行,他哪会有什么收获?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公开课被人批评、被人诟病的原因。

我们听课的老师常常不服气,觉得你无非就是上课语言更流畅,无非就是你有表演天赋,无非就是你设计得更好。很多名师都讲了公开课,我们觉得许多课并不符合自己心理意义上的优秀的公开课。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我们的课堂中心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只有将学生置于一个自然的、安全的、有意义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够放松下来,全神贯注地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出自己内心想要阐释的答案。为什么学生需要安全感?实际上,我们上公开课的时候都发现,学生是有紧张感的——他怕说错。要想学生阐释自己的想法,就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安全环境。好的老师在这方面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安全感。我听过的课,比如伍凤霞老师的课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她们在这些方面都是很有特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松弛,就是他觉得有安全感。那么我们老师怎么给他安全感呢?首先,一开始的问题难度不要大,简单一些,让大多数学生都敢开口。一旦学生开口并回答正确,整个课堂环境就会产生一种安全的氛围;其次,多用赏识性语言。当然,学生的确可能完全回答错误,我们应该纠正他,不要什么都说好或对,但是我们纠正他时,不要用那种粗暴的语言。粗暴的语言一出口,其他的学生听了就打颤了。他生怕打不出来,受到很苛刻的评价,他就没有安全感。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然呢?关键是我们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不要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那种想法。如果说我们的公开课没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堂课是不好的。什么叫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我们老师上课之前都要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是你能够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回答以及应对的办法吗?你不可能完全备出来,因为学生的脑袋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全部备好,肯定有一些出乎我们老师意料的答案和问题。我认为好的公开课不应该放掉这些和我们预设不相吻合的东西,而是马上对这些答案作出判断,如果有闪光点,立即找出闪光点,然后产生新的思考、新的争论,从而放弃自己的一些预设。牢牢地抓住学生临时生成的闪光点,将它放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乐趣。因为这一切是自然的,不是为了迎合老师而回答的,而且老师也没有显示出自己强势的地位,没有非要把学生带入自己的预设中。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就面临一个困惑:我们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怎么办?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我是在这个临时的火花基础上开展课堂还是回到我预设的方案上去?我觉得,老师你为什么不可以放弃你原来的方案,而就课堂上一些有智慧的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学生是敏感的,你没有用强势的地位去压迫他,他能感觉到,他是愿意和你进行这样的对话的。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这个课堂可能就有一些不可控制的东西了,这就叫做不确定性。但是,精彩的对话往往就在这样的课堂中产生了,从而我们课堂的亮点就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是自然的;这样的课堂有助于我们学生的精神发育。

我们作为成年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换个位置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在下面听老师讲课,我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是希望讲自己的心里话,还是希望讲老师心里希望我回答的话?显然我们都喜欢说出自己头脑里的话,然后和我们的老师、同学的观点碰撞,并在碰撞中获得自己智慧的成长和情感的涵养,儿童也是如此。所以,现在的好的公开课已经和几年前、十几年前的好的公开课不同了。现在我们评价一堂好的公开课的标准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剧本,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顺利地完成四十分钟的任务。

与原来的课堂相比,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开放的课堂。因为你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当中,原来的课堂精确得像仪表,封闭得像潜水艇。这两种课堂比起来,肯定学生更喜欢开放性的课堂。问题就是,课堂一开放,我们老师感觉到不好驾驭,这个时候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出来了,我们怎么驾驭呢?所以说,开放的课堂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老师具备深厚的功底。

这个功底是什么呢?是我们老师自身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洞察,而不仅仅是知识功底这一个选项。举个例子,美国一老师上《灰姑娘》,讲到了对后妈、的评价。学生就说后妈不好,那么老师怎么来引导呢?老师说,这个继母也有爱,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不能够爱别人的孩子像子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就体现了老师对人性缺陷的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豁达。你说这是老师的知识吗?这是从哪里学的呢?好像哪本书里都没有教这样的东西。这是老师从个人的人生道路中获得的见解,或者说是她人生的境界。?/FONT>还有,讲到灰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参加王子的舞会时,大家讨论了灰姑娘是不是很虚荣。老师是这样阐述的:作为女孩子,在追求自己心爱的人的时候一定要打扮得漂亮。你想想,在追求自己心爱的人时,穿得很邋遢,王子会喜欢她吗?显然不会。对于女孩子来说,非常体面地参加舞会,把自己最光彩夺目的一面展现出来是她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知识老师从哪里得到的呢?我看,不是读书读出来的。我们感觉这个老师的境界很高,她对人的理解,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都渗透在了语文课当中。什么是人文性?这就是人文性。人文性不是抽象地讲述尊重人,肯定人性,而是把尊重与肯定渗透在具体的人和事件当中。

如果一个老师自身缺乏精神追求,不热爱生活,不热爱生命,不追求美,完全在低俗的社会中随波逐流,那么他在语文课中能够给人这样优雅的引导吗?我觉得不会。所以说,课堂放开,老师的功底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上,还体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和自身修养上。只有我们老师本身就是优雅的、有修养的人,我们才可以培养出优雅,培养出人文。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和这个美国老师一样上课,你想一想,我们的课堂会是怎样,我们的学生会多么出色!这个也不一定是老师事先想好的,往往跟同学谈着谈着就出来了。这是我要讲的关于功底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老师的知识积累和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这是我们应对公开课不可缺少的东西。知识积累需要什么?需要读书,这是常识。然而,读什么书?我的体会是不为教书而读书才能教好书。为教书而读书这种功利性的目的虽然可以使我们在技术上得到一些完善,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语文课堂的境界。从根本上来说,语文研究的是人,研究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所以,凡是和人的精神相关的书,都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涉猎的书,而不仅仅是纯文学的书或者学科杂志。只有我们的精神营养平衡,我们的课堂才是丰满的,比如说历史,这也是研究人的。缺乏这些,就会让你的课堂捉襟见肘。比如我听过窦老师的《晏子使楚》,她有一个亮点,主题提炼:尊重。什么样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赢得尊重。这个主题的提炼来自于对历史的深度思考,来自于对晏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对大国与弱国的了解。如果我们老师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可能备出来的课就不一样了。从窦老师的课我可以感觉到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维度。

还有哲学,我们语文老师很忙,很累,工作压力很大。希望读一些浅一点的,躺在沙发上就可以看的书。这些书要不要看呢?要。读书好像吃东西,什么都要吃一点营养才全面。我们可以适当读一些普及性的哲学书,比如康德、黑格尔。原著我们无法读,很难很深,但是我们可以读一些介绍性或者二次生成的读物,比如哈耶克、波谱和汉娜阿伦特的书。

为什么必须要读哲学?因为在准备课时,如果你想你的课具有穿透力,发现一些别人没发现的东西,你需要把别人无法提炼出来的东西从复杂的文本中提炼出来的能力,你需要有一针见血的洞察,这种洞察来自于我们长期思辨的训练。我们知道上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要想获胜,你就要与众不同,你怎样才能与众不同?最根本就是你对教材的理解,发现了人家没发现的东西,或者把别人已经法相了的东西挖掘得更深,把别人已经阐释了的东西阐释得更优美更完整,总之,你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你才能从评委那里得到好的评价。其他的教态、语言、板书、多媒体的制作之类的,也是评分的一个方面,但我认为首先还是对文本的理解。

如果我们有一点点哲学方面的知识,或许只有一点点,那也比一点也没有的老师更高,这能使你鹤立鸡群。因为哲学训练人的逻辑、理性、严谨,以及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事物中去抓住主要的东西的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我始终认为,我们要想上好课,得在平时读一些自己觉得不太好读的东西,读一些看起来和教学无关的书。只要坚持下去就好了,忍耐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读书就是这样的。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当时推荐一些学术的书目,比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书里面概念多且环环相扣,观点与事例互相印证,大前提下有小前提,结论之间有逻辑,观点与观点之间有联系,总之,非常难读。第一次读的时候,读一页下去都很难。因为我连很多概念都不懂。什么是“存在”?然后它又用这个概念来阐述其他的,我怎么可能知道它阐述的是什么呢?第一次我一页都没读完。我就去请教老师,我问老师有没有通俗一点的哲学书,读书难道不应该循序渐进?我们那个哲学老师很干脆的,当时他就告诉我,没有捷径,我知道很难,然而你坚持下去,天天读,天天啃,时间长了难度就降低了。你就觉得你可能理解其中的一句话了,再长一点时间,你就觉得你可能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概念了,一个段落了。慢慢下来,你就觉得你可能读懂了一页了,第二页第三页也就慢慢读下来了。什么叫啃?这就叫啃。

啃书本肯定不是一个很愉悦的过程,肯定需要你花很大的毅力。我永远感谢我的这位哲学老师。没有他的指导,我的阅读就不会涉猎哲学,可能永远都是在文学领域里。因为文学是轻松加愉快,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在别人惊心动魄的故事里面我们不承担风险,却享受了和他一样的人生。学术、哲学可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后来坚持读,可能花了一学期勉强读完了一本书。我感觉读完了以后,大部分我还是没理解,但是它从此给了我一个信念:没有读不进去的书。而且读了这个书以后我再读小说,我突然发现以前我津津乐道的一些小说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乏味。因为哲学家是把他对人生的见解、对生活的看法高度地浓缩了。打个比方,哲学家他提供的是纯粹的高浓度的果汁,很酸很甜,可能还有点涩。而文学家是把这个果汁倒出一点点,用很多白开水稀释了。我们喝惯了稀释的果汁,肯定不习惯纯果汁。但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纯果汁,再喝这种稀释了的东西就觉得很乏味了。比如我们男同志习惯了喝烈性酒,就不可能接受低度酒。

哲学为什么被称为学科之王?就是因为它站在所有学问的最顶端。你接近了这个最顶端,你再往下看,看文学,看教育学,看伦理学,那是什么感觉?一览众山小。我们面对文本,处理的时候就肯定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总能够与众不同。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说读我文章的人,他们觉得在我的文章中能够发现一点点新东西,有一点点收获的话,我想主要是我有过那么一点哲学的经历。课堂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也要站在这样的高度。

上好公开课,还必须具备一点教育学的知识。我们很多同志在中专、大专或者是大学本科的时候也学习了教育学,但是说实话,包括我在内,我们大多是把它当作要考试的内容来学习,真正让我们在课堂上立足的东西绝大部分与它无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的教材是很理论的,从学者的角度写的,和我们当下的一线教学是有脱节的。比如说班主任,我们很关心如何处理调皮的学生,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了没有?具体的个案告诉了没有?没有。我们还得在实践中和其他老师交流探讨。一些教师朋友对学习“教育科学”很热情,巴不得能找到秘籍或者千年灵芝万年何首乌一类的东西,立马就能练成盖世神功。不要以为我是在瞎说,在我看来,整天埋头阅读教育教学书籍,读教育随笔,读班主任**记等等,就是在试图走捷径。这种做法看起来针对性强,效率高,其实是把自我贬低到了教书匠的程度。

要当一个优秀的教书匠,那你不妨为教书而读书,什么有用你就读什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大学教育科学院(系)招生比其他大多数专业困难,我们的高三学生填志愿时很少人把它作为第一志愿,于是,分数不理想的学生,往往通过二志愿、三志愿落到教科系,这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读教育专业的人对教育理论本身没有兴趣。本科毕业后,就业比较困难,像我们这个区是14000名教师的规模,结果到目前为止,只容纳了6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因为其专业太“综合”,学校感觉用不上,所以,除非有关系,一般学校不接收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在这种形势下,教本生只能考研,想办法留在高校,于是,对教育理论不感兴趣的人咬牙继续读书,成了硕士、博士,我校95级的一个学生就是如此,据说,她周围的同学也大多如此。其中部分人成了知道中小学教育的“教育理论专家”。

一个人对自己的专业并无多大兴趣(不排除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些微兴趣),他究竟能够在这个领域贡献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读他的文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拓展你精神的视野?只有天晓得。

教科系有门课叫学科教学论,顾名思义它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照理来说,它应该是教育系所有课程中对中小学最具针对性的课,其实不然。从教材上看,这些教材多是站在教材教法的角度构建的,而不是站在学科教学论一门科学课程上进行分析研究。原有教材和现在基础教育课改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包括在目的、内容、方法上,如综合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都不相匹配或是空白。由于本人在一所师范学院教科系兼职,所以对此略知一二。

事实上,教育学一直在扮演这一门科学的角色,它试图从各门具体学科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再回去指导各学科,俨然很哲学。在我看来,与其说教育是科学,不如说教育是艺术。科学是可以重现的,只要条件一样,科学不因为科学家不同而结果不同,但教育却因为教师不同而效果不同。把教育拔高到科学的高度实际上是把教育贬低成了一门手艺,一门学了就可以掌握的手艺。

尽管如此,作为艺术的教育是有规律的,掌握其规律的确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我个人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每个教师必读的经典,因为它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文教育。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告诉了我们在走向开放的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面,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发育的老师。他告诉我们必须遵守的课堂原则,比如刚才提到的课堂为什么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就是他的后现代课程观里面强调的丰富性。我们老师在平时抽时间看看,对我们教书还是有好处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是考察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教育情况提出的总结报告,对我们当老师而不是当教书匠非常有启发。它至少让我们明白: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完整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不是把他们看做接受信息的储存器,我们要把他们看做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们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并不是绝对的权威,我们是和他们处于平等的个体,我们和他们的差异无非在于我们比他们年龄更大,比他们多读了几本书,但是我们对生活的见解和看法不一定就比他们更正确。我们老师不是赫尔巴特所说的领航员或者舵手,我们最多是对话的首席,仅此而已。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了解先进国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然后我们才可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才可能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你要确信,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二。一是封闭走向开放,二是教育体制从一元走向多元。很多老师可能比较满足于现状,觉得就按自己现在的教法来教,也可以维持,也能够过得去,还可以评先进。如果你还是一个二十来岁三十来岁的年轻老师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就太可怕了,因为你太没有前瞻性了。

中国的改革是在不断深化的,教育的改革也肯定要深化的。如果未来的教育走向了开放,那么封闭的教育必将淘汰,而你不具备开放式教育的素质,你怎么来适应未来的课堂?你怎么来保证你不下岗?我们二三十岁的老师你还有几十年的工作时间,你不可能像50岁的老师就快退休了,他们可以不去想,你必须想。我们当下还没有感受到开放式教学的紧迫性,但是从我们的未来来说,就单单从我们立身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你也必须要有一点点前瞻的意识,提前做好准备。这种东西不提前做好准备,你需要的时候是拿不出来的。

即使从我们教师立足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也必须要有广泛的阅读。从理想教育的意义来说,更应该如此。很多人可能觉得你是不是太高调了。我是这样看的,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我们有生老病死的苦恼,我们要养家糊口,要考虑自己的生存,都希望在学校能生存得好。这是事实,无可厚非,包括我也这样思考问题。但是我又想,如果我们年轻的老师就按照现有的教学方式过一辈子,我们看看有的即将退休的老师,他们的生存状况怎样?如果你不改变,那么,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年轻老师的明天。我们每个老师可以想想,你们的未来是看得见的,那就是你们学校那些老教师现在的状况,你觉得你这样过一辈子有意思吗?我们是否可以在如何生存,如何生存得好上面多一点点理想主义的追求?我们不要脱离实际,但是可不可以多一点追求,多一点超越现实功利性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俗话说“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知识。如果你只是重复你的老师给你的那些知识,我觉得你没有完全尽到责任,你不过就是起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有自己不喜欢的老师,那么我们现在自己是老师了自己就要想想,你今天是做自己当时喜欢的老师,还是做当初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呢?很多人没去深思这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就在成为自己当初不喜欢的那种老师。我们当初都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没有知识,没有追求,课堂乏味,阅历很少,那么我们做老师的时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老师呢?我们当初不喜欢这样的折磨,我们又为什么要去折磨别人呢?这就是我们作为老师从职业操守的角度应该想的。

所以不管人们怎样说,你是不是高调,是不是实际,我始终坚持我的课堂必须要有我自己的理想在里面。我是高中老师,升学任务很重,我几乎年年教毕业班,而且当补习班的班主任,学校要生存,必须靠高考,学校就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评我们老师业绩的指标。因此,我作为一个老师,我要生存,或者说5一点,我要评职称,我必须满足学校的要求,我必须要达到这个尺度,这是我们全中国的普遍现状。我作为老师必须要遵循应试教育,比如要进行三轮复习,题海战术,研究历届高考题,分析命题规律,判断今年高考试题的大致方向,然后弄出一套最大限度接近高考试题的模拟题等等,这是我在**常教育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在这点上,我和其他老师没什么区别。然而我觉得只是这样做让我感觉很耻辱。因为这样做了虽然我的学生可能考上了他理想的大学,然而他的未来我却不负责了,他的精神走向我不去管了。应试教育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就相当于商家生产了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我只管把产品卖出去,至于你在使用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如何我不管了,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但是,学生他一辈子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读大学这件事情,他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如何思考问题,我们在中学里面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准备?

同样,我们在中学里发现一个问题,从小学上来的学生要纠正他们的一些观念非常难,因为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是照本宣科,把一些没有经过思考的结论把一些陈词滥调直接告诉了他们,从而导致了在中学里纠正他们很困难,甚至没法纠正了。所以,追根溯源,一个人精神的成长要健康,就好像小树苗一样,得在最小的时候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不要让畸形的环境去影响它,否则,在半大不大的时候要来纠正它就非常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有个学生给我写信,说听我上课很痛苦,因为我讲的东西是他以前没听过的。他的内心很矛盾有冲突,所以他不想思考,不想要真相,不想矛盾,还想像小学生一样简单生活下去。这个同学是我教的全年级1600人中成绩最好的,我们眼中的北大清华的苗子。他的精神起点是这样地低,对你讲的教科书以外的东西没有兴趣,他怕,恐惧,拒绝。为什么拒绝在我们看起来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的精神元素?因为这些东西给他带来痛苦,他的精神已经疲倦了。以前,他的老师给他的天空就井口这样大,跳出了井口他的心灵就无处安放。

如果在中学里面还没有老师给他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他的大学怎么去适应?还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2005级补习班非常优秀的同学,她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她在我们学校读书的时候是我们老师的掌上明珠,她是可以上北大的,但是她是农村的,她怕分不够,为了安全,她降低了一个档次。她去人大一个月后,在一天深夜12点给我发了一个很长的信息。就一个中心内容,她想退学。为什么?她觉得太自卑了,太难受了。她觉得那些同学那么优秀,有的是钢琴十级,有的是篮球特别厉害,有的是英语考过了专业六级,总之,她的同学所谈的话题使她觉得很自卑,她被冷落了,让她觉得反差很大,她很失落,所以她想退学。这种情况的出现,我觉得是我们中学老师没有尽到责任。

我教补习班只有一个目标,高考。尽量不讲与高考无关的东西,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分数。所以她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只有分数。我没有像在高一高二讲课那样,除了讲考试的东西,还讲一些我自己的见解。所以,她完全缺乏这样的视角和承受的能力。而我同样教的应届的一个同学,她考上了北师大,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她说她感谢我。她说她在她们寝室里面是老师,其他同学的知识没有她渊博,我在课堂上告诉她的东西,让她在其他同学中得到了尊重,根本没有一个从西部城市来的学生的那种自卑。我们应届的同学给我写的信大致的内容都是这样,因为我教应届班从高一开始,我在课堂上结合我所教的内容,阐释了一些东西,超越了课堂,是高考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什么是民主,如何看待政府,什么是自由,为什么说个人主义是民主的前提,集体主义是专制的基础,等等。我们在学校要做这样的讲座,还要讲国家和政府有什么区别。这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拥有的常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如果说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渗透自己对理想主义教育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像我刚才讲的人大的那个学生一样,感觉自己是一个白痴。

当然,语文和历史肯定有区别,不一定像我这样讲,但是不管我们讲什么,我们都可以结合文本讲一些超越文本超越教材的常识,引发我们对社会的思考,不要回避。只有这样,我们的同学才谈得上健康地发育,我们在中学接过你们传递过来的火炬的时候就感觉教育很顺畅,至少有一些大的常识是一样的,大的概念是相同的。不是说我们为了迁就现实,为了生存就只能一味地搞应试教育。不错,我们首先要完成学校给我们的教学任务,但是不等于说理想和现实是冲突的,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是理想的教育和现实的教育是可以衔接的。

能给学生应试教育以外的东西,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对我来说才有意义,否则的话教师这个行业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谋生的工具,和街上擦皮鞋的,和建筑工人没有区别。我的职业是教师,而我的事业是启蒙。千万不要把职业当作了事业,这是我对老师们的忠告。

还有,说到理想和现实相衔接的问题,这不是说有这个意识我们去做就马上可以做成,你必须首先要有这个意识,然后每次在课堂上试着去努力,试着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也许开始结合得不太好,但是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好。高中一、二年级升学压力不大,我在课堂上就要说我想说的话,尤其是理科班,因为理科班不参加我们历史学科的高考,到了高三我再完全做文科班的应试教育,专专心心地和学生一起迎接高考。这是我从很多年的经验中得出来的,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也满足了你的愿望。

我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能够做到,几十年后,你的学生还记得你课堂上说的某句话,当他白发苍苍来看你的时候,还记得你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我们只有成为这样的老师,走过人的一生,也许我们在晚年回忆的时候,我们才能欣慰地说,我对中国的未来尽了自己的努力。

让孩子在课堂上自由呼吸

——读《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有感

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刘丽贤

翻开魏勇老师的《用思想点燃课堂》一书,细细品读了《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这篇文章,回顾自己多年来参与公开课与教改实验的经历,虽然我教数学,魏老师教历史,我们文科理科有诸多的不同,然而深深觉得魏老师的每句话竟然都是我平日所思,所想,说的都是我的心里话,一口气读了三遍,仿佛是找到了知音。

一、超出预案的旁逸斜出,总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魏勇老师在文中说:“我们的公开课曾经是这样的:把一个好的预案设置好,尽可能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甚至哪个地方停顿,做什么表情,事先都已经计划好了。”真是一针见血,指出了公开课授课的弊端——作秀,对此,我深有同感。

记得每次讲公开课前,我备课时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首先我考虑的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把整个教学知识融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接着,就进入第二层面,深入研究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突出重点,简化难点,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在脑子里反反复复地想象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情况,细致到每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几个答案,每个答案各是怎样的?当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我该如何评价他?在授课前与学生的见面中,为了不使课堂出现我意料之外的情况,有时我会加以渗透或强调,从而把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超出预案的想法,扼杀于摇篮之中。于是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和教师按照既定的剧本,顺利地进行着,课堂平静而有序,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直到一次参加全国的一次优质课比赛,我只取得了二等奖。我心中十分不服气,但当与评委专家的交谈中,我才恍然大悟:在烟台市的比赛中,我讲的就是这节课,而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学生,我的课依然展现的是同样的情景,作秀的成分太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于是专家就只给了我一个二等奖。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十分汗然,反思自己的授课经历,其中也不乏精彩的一瞬,然而,这精彩往往来源于自己课堂上无法预料的学生旁逸斜出的“错误”,那时总能调动起我的急中生智,巧妙的引导成就了课堂的精彩,为此我心中曾沾沾自

喜,却没有想过这精彩来源于什么?那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正因为我预料的失误,使学生不必想着老师为自己编写的剧本,思维就如野马在天地间自由驰骋,面对同一问题学生为我们展现出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逻辑推理,他们敞所欲言,随心所欲,童稚的思维,也许并不严谨,但真实的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成就瞬间的精彩与辉煌。

二、放弃精确的课堂,追求自然开放的课堂。

魏勇老师在文中告诉我们:“我们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不要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那种想法。如果说我们的公开课没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堂课是不好的。”我们在课堂中要放弃那种精确得象仪表,封闭得象潜水艇的课堂,要给学生安全感,要创设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师在备一节数学课时,不必精确到学生怎样说,老师怎样说,每字每句都记录在详案之中,为什么我们有的教师在讲授公开课的时候,常常紧张到忘词的地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授课时过分考虑了教学的细节,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即使专业的演员也常会出现如演出花絮那样的失误。我们的拘束与紧张,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把老师的态度放在第一位,会想:我的答案老师会满意吗?试想,如此拘束的课堂,孩子们畏首畏尾,怎会是精彩纷呈?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授课时,要把充分调动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接着只需要设计几个大的教学环节,明确自己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其余便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不必过于精准的限制时间,更不必过分要求学生的答案准确,还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研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师生之间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用思想点燃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给孩子们的是原生态的,是自然的,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放松,使他们自由思考,高谈阔论,进行多种思维的交融与碰撞,才更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发育和能力增长。

三、要做个终身学习的老师,更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老师。魏老师在书中说:“我们必须通过阅读了解先进国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然后我们才可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才可能使课堂从封闭走向

开放。你要确信,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二。一是封闭走向开放,二是教育体制从一元走向多元。”我们教师切不可为教书而教书,我们在教书的同时,更要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深刻的人生思考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平日的不断学习,我们要多读教育论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文教育。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课堂必须遵守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总结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教育情况。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不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要能将他们的做法加以融会贯通,变成自己个性的做法。有时我们也要多读那些颇有哲理的书,从中领会人生的真谛。读书可以为我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情趣变得高雅,也可以使我们的心境宁静而高远,这些知识的增长都将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深刻起来,从而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在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人际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然而也滋长了一些老师懒惰的思想,他们轻松愉悦地从网络中任意摘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嫁接,并毫不羞涩地注上自己的名字,把别人的见解据为己有。他们懒于学习,疏于思考,试想这样教师的课堂必将是一成不变,毫无新意,从这种课堂里走出来的孩子必是思维呆滞,只会人云亦云。我们切不可以自己的懈怠,影响着学生。做个终身学习的老师,更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及反思的老师,做孩子思想的引导者及领路人。最终孩子们将因升学而离我们远去,但当在某一天的重逢交谈中,如果他告诉你:他还记得您的课堂的某句话,他觉得你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之一。我们的心里将会何等地欣慰:我的人生决对没有虚度,我的工作对社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读魏老师的文章,犹如与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交谈,字字句句都是肺腑之言。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改变封闭陈旧的教学模式,追求自然开放的课堂,打破束缚孩子思维的重重枷锁,使他们在我们的课堂可以自由呼吸,畅所欲言,使我们的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关怀。

课堂有效才是硬道理

通川区罗江八一希望学校 赵代银

目前,教学随着计算机辅助系统软硬件的到位,教师自认为计算机系统远比大脑先进,处处出现了一种依赖思想,认为一节课中,只要在课堂上充分使用了课件,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诚然,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作为一种先进技术,肯定有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与传统的教具比较,甚至还有很多缺点。现就这种先进工具——即教学中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实物动手材料的优劣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传载工具——多媒体,首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首先,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定位,以其丰富的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家都知道,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技术、动画声音技术于一体,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与传统的教具比较,它更能引人入胜,因此在课堂上,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有所提升。因为学生观察了,所以记住了。

其次,多媒体技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作为教师的的同行们都知道: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都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样,老师使用多媒体,恰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试想,学生的思

维对了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因为学生喜欢,故而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正如人们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多媒体也有一定的缺憾:

1、课堂信息量大,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曾听过若干学校的若干节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都是以多媒体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计算机教学普及时间短,对老师素质要求高,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FLASH动画掌握甚少,他们大多从网上下载,拿别人的东西直接用。作为教师都知道备齐时应备教材同时应备学生,这样,别人用于自己班教学可谓得心应手的课件被拿自己的课堂却千疮百孔,为了弥补这样那样的不足,于是,很多教师就多下载几个,这样,课堂结构严谨得密不透风,40分钟教师讲得少,学生只看得多。试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如何接收知识?

2、教师重演示,忽视了师生交流。现代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课件内容繁杂,教师只守在计算机旁边,手中握着鼠标不能抽身,学生有问而不能问,只能去看屏幕,去听旁白。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在哪儿呢?有教师何用?学校不如每班配备一个会用电脑的杂工即可。人们都知因材施教这些道理,现在这种课堂,师生交流尚无法完成,因材施教从何说起?

3、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了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人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听、看、做都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的运用,重视了看教师做好的课件,看教师模拟好的实验,看教师总结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在看时,听教师录制好的声音旁白,听别人做好的对话,总之一句话,学生就像接收机,只有看和听两个动作。教师可知:一堂课学生听了,学生忘了;看的学生记住了,但是学生理解了吗?如上《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课中用大量多媒体展示面积与底有关,与高有关,但是几分钟的动画学生能记住多少呢?另外,学生没有动手,只去看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相信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罢了。还如《长方体正方休表面积计算》时,大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长方体面的展开图,学生记住了六个面,也会计算,但是灵活性题一出现,学生又只有望洋兴叹了!更为甚者,教师动画制作的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看懂的重要因素。这其中的东西,只有教师下课时自己去理解罢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比较,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能一下子将传统的精妙的丢下而片面追求新技术。殊不知,传统的东西特别是传统数学中的教具确能弥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缺憾,理由有以下两点:

1、学生利用教具动手,能培养学生思维。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初生的婴儿,他既不会说话,更不会听懂大人的语言,在自己的基于本能的动作中逐渐学会了一些东西,然后会看大人的脸色,会听大人的话,而后在生活中学会很多了东西。这时身边没有老师,更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却逐渐有了思维。因此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而更为特别的数学课堂——这种将学生逻辑与思维写进了课程计划的课堂,这些还没有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的学生,教师是否应在课堂中去理解学生,给学生一定动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正常地将形象思维转到逻辑思维上来?当然,多媒体是不能实现 的,这将给传统教具以显身手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杜绝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2、传统教具学生动手,能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自我矫正。综合各门学科,每科皆将学生动手动脑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到了课堂 上,很多老师未去发掘学生的思维,只去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殊不知学生动手过程中,一方面他比较轻松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另一方面,他通过实践和自我矫正获取的知识是终身不会忘记的。同时,通过活动手脑协作,掌握的各种技巧更是教师传授所无法获取的。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课前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和剪刀,课中学生动手剪拼,会逐渐发现,教材上只讲了沿顶点的高剪开可拼成长方形,而实际情况却是沿任意一条高剪开都能拼成长方形,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教材,更让课堂有的放矢,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动手,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质量的提高。只要手段有效,课堂才有效,这才是硬道理,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又比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牙膏盒之类的物品,课中让他们拆开观察,他们在课中除认识了长方体六个面,还会发现六个面之间的连接关系,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棱长与面的关系,底面周长、高与四个侧面的关系,这些可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也恰巧解决了练习中拓展的内容,学生结合实际可以轻松完成拓展练习。这样的实物操作,立足于课堂实效,是多媒体无法的。因此我认为,针对教材内容,与其教师大讲特讲,不如静下心来指导学生动手,让他们主动获取,教师课堂上既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数学课的各种图形的拼摆,与其让他们花大量时间去看媒体,不如让学生自己随意准备一些硬纸片去剪去拼摆,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法,也应改变自己观点,同时注重实物和多媒体各自的作用,根据数学这一学科特点,将它们适时适量地运用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也更适合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相信你的学生也更能接受你,接受你的课堂,学生也更能全面发展,达到教育所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们将来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成为社会中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当代好课堂”培训 心得体会

六枝特区郎岱镇第一中学

蒋雪峰

2016年11月11日至2016年11月13日,我带队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及特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国当代好课堂”走进六枝大型培训会。短短的三天的培训,使得我再一次感受到合作学习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教授们宝贵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快乐与充实的同时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工作一一对照,寻找差距,寻找自己需要提升的点,以便在自己以后的工作能够将合作型的课堂开展下去,解放学生的思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11月11日上午,有幸聆听了冯恩洪校长关于“拥有讲台,改变讲台,享受讲台”的讲座。70高龄的他饱含热情的话语向我们阐述了一节课到底怎么上?要呼唤青少年的自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及正确思想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拥有幸福人生而努力。要做一个教育的智者,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清楚教育是发现并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应该相信并释放孩子们的潜力,那样才能有所提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能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且能有效的表达。总的来说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释放学生的潜能,合适比标准更重要。

11月11日下午,王斌教授关于“幸福人生,国学家教”的讲座使我收获颇多。其中所提到的“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让我记忆犹新。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德行塑造的重要性,进一步印证了学校之前所实施的教育尝试的正确性,在今后我将再一次融合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学。真正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接下来学习了郑铭老师《重构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白了学习活动,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流程——课前有效预习,建设学习共同体,发现更好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生成,检测反馈。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离开原起点,实现发展,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享受合作成果,养成合作习惯,让学生不但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且成为具有较高核心素养的未来国家公民。

田汝华教授的两场讲座,让我获益匪浅,其中的这几句话令我深思——“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粗;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老师讲得越好,学生学得越差。”到底应该怎么做?紧接着我得到了答案:让课堂走出全讲授的误区,教会学生走向合作。这才是教育的大趋势。

黄亚老师《走进学习共同体——小组建设初体验》让我感受到合作学习倡导“课堂建模”,在一定的模式下,学生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学习,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本次培训目标明确、直指课堂。每位教授的对课堂的分析各有千秋,学习了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得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减负出来,只有进行课改,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发挥并释放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将自然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2016年11月14日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5793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25日 05:36
下一篇 2023年5月25日 05:36

相关推荐

  • 初三家长会政治教师发言稿三分钟

    初三家长会政治教师发言稿三分钟5篇 家长会告诉大家,老师是不可替代的教育专家。通过家长会,有些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改变,会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会允许但不放纵孩子的想法。你是否在找…

    2023年4月29日
    149
  • 简单的船舶买卖合同(汇编6篇)

    简单的船舶买卖合同 第1篇立契约书人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_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兹就船舶买卖事宜,订立本契约,条款如下: 第一条甲乙双方约定有关后记船舶的买卖事宜,甲方…

    2023年5月6日
    130
  •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旗下讲话稿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第二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

    2023年1月14日
    174
  • 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宣传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在自己预期的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总归要预先编制应急预案。怎样写应急紧急预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应急紧急预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

    2023年1月29日
    171
  • 2022护士个人的述职报告

    2022护士个人的述职报告8篇 护士提交个人的述职报告一般是上级的工作命令,述职报告具有汇报性、总结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它的综合性较强,与总结和讲话稿相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

    2023年4月5日
    125
  • 公司财务个人一周工作总结

    公司财务个人一周工作总结 现将上一周的财务的工作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收入情况   完成xx万元。完成本月计划的xx%。其中:固话xx万元,数据xx万元。   二、积极控制成本…

    2022年12月8日
    17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