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二年级的刘子豪。今天我故事的题目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我的记忆里,发生在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的故事有很多。因为,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年级,我们班就是一个43人的多民族的班级,有汉族、回族和哈萨克族这三个民族。各民族同学之间相处的非常和睦,就连我们班的体育老师哈语老师也是个哈萨克族呢!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有天,我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今天和我回家小伙伴是加依达尔,她是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哈族小美女,一会儿我就到家了,可是加依达尔却踌躇了一会说家里么钥匙,在楼道等妈妈回来,我心想这儿冷的天,这么黑的楼道,她一个人等妈妈应该会害怕吧。这时候妈妈叫我进家门,我立马问“妈妈能不能让我同学进来啊”,妈妈问“怎么了呢”“加依达尔在楼道等妈妈,她么有带钥匙。”妈妈热情的招呼加依达尔进家门,我们一起吃水果、一起写作业。过了一会,她妈妈来领走了她。以后她没有带钥匙都在我家等妈妈。我们的友谊也更加深厚了。正如老师所说: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在我看呀,我们就是民族团结当中的一份子,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再接再厉!共同进步!
民族团结是永不凋谢的花,它是我们新疆稳定繁荣发展的和谐之花,我们每一个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校园,开满全世界。
二年级:刘子豪
民族团结小故事
爱心妈妈库里加依娜·热依木江
库里加依娜〃热依木江是裕民县人民检察院公诉检察科公诉人,多年来她工作在维护和谐稳定,打击犯罪分子的第一线,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始终牢记检察官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库里加依娜还是裕民县“爱心妈妈”协会和“裕民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成员,她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协助爱心妈妈协会工作,积极引导会员增加了关心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的人数。这些年来,她与其他会员一起前后捐助12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贫困妇女和孤残儿童改善生活、帮助患病村民早日康复、指导和协助妇女就业。和田于田县“2.12”7.3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爱心妈妈协会”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加依那古丽的倡议下,发动协会的力量,号召协会全体成员积极募捐献爱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关爱,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裕民县第二小学的法律副校长,她还经常深入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学生更直观地接触法律,预防犯罪,她是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爱心使者”,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检察官,她又心思细腻、富于爱心,时刻心系弱势群体,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博爱把新时代人民检察官“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在象征公平正义的公诉席上得到充分体现。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对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无论是在讯问、调查还是出庭公诉时,她都循循善诱,以她特有的“爱心、细心、耐心”使其知法、服法、守法,做到了教育与挽救相结合,并对已判刑的未成年人进行定期回访考察。她在办理阿XX强奸案时,她发现被害人吐某年仅12岁,案发后家人不让吐XX再回到学校。为了挽救这个心理和生理饱经痛苦的女孩,她四处奔波,多方联系,说服了女孩的亲属,女孩回到了学校,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受伤的心灵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慢慢的从阴影中走出来,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些年来,她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把爱心和温暖传送给了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库里加依娜〃热依木江同志正是发扬了这种民族精神,为我们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景象。
民族团结小故事
演讲者:288班杨欣欣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民族团结小故事
五月鲜花正怒放、五月里的民族团结之花开的更旺盛、更鲜艳。八十三中心团,有着40多年的屯垦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也沉淀着、凝聚了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同志的一份汗水和劳动,他们和汉族同志共同构建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篇章。
下面,我来说说,活跃在八十三团场的一只由回族夫妻、汉族兄弟组成的“回、汉装卸工”的几个小故事吧。
八十三团物资站,担负着全团一、二片区十余万亩土地的春播、田管、秋收、备耕等农用物资的运输、装卸任务;为了不误农时,物资站采用“快受理、快开票、快配车、快装卸”的四快原则,将物资“快速、有序、按时”发放到农户手里,这里也凝聚了那些回、汉族装卸队的一份辛勤的劳动成果,他们为83团场的农业建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对夫妻叫马全社、马兰花,他们于2003年从甘肃广河县来到83团,他俩的搭档是汉族兄弟叫张伟峰、回族兄弟(cao)槽云龙,更有意思的是:张伟峰来自精河县托里乡,于是,在83团诞生了一个由:回族、汉族、地方乡村的农民组成的“特殊装卸队”的群众组织,他们的平均年龄33岁;带队的马全社今年36岁,岁数最大,别看他个子小,干起活来却有使不完的劲,25公斤一袋的肥料,一扛就是两袋,不到三个小时,25吨肥料,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装卸一空,经过他们“摆弄”过的肥料,摆放的整齐划
一、井然有序、边成线角成方,非常有整体感;连队保管在点货、验货时,一次通过,即节省了验收时间、又为连队提供了很好的 “快、捷、准”的货物流通渠道。
而他的妻子马兰花,胖胖的身材,中等个子,虽然是个女性,可干起活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40公斤的化肥袋子,扛起来就走,一步一步走的很沉稳、也很稳当,一个上午下来,他们要为两个连队装卸50吨肥料,要肩扛1250个袋子,汗水打湿了衣衫、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流,问她苦不苦、累不累?她说:和男同志拿一样的工钱,就得干一样的活儿,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女同志也一样干得了;每年秋季全层施肥的季节,我们装卸的全都是50公斤的袋子,我也一样能扛起来,虽然扛起来很费劲、很吃力,有时候累的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想到我的回、汉兄弟们都在看着我、指望着我,我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痛,并快乐着”,我能坚持。
来自精河县托里乡的汉族兄弟张伟峰,在家乡种植了几十亩的棉花地,他常常向临近的83团场职工讨教种植经验,采用团场的棉花管理方式,地虽然不多,但被他打理的井井有条。现在,他将棉花交给妻子管理,自己来到83团打了这份工。他说,在兵团打工,我看到了兵团人团结合作、勤奋努力、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同时,也看到了兵团人积极乐观、家庭和谐、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兵团这个大熔炉里,它在思想上、工作上,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多了几份生活的情趣,我的生活和工作再不会因为单调而苦脑,我会为自己寻找 1 快乐,我会在83团多干几年,多学习几年。
岁数最小的30岁的回族小兄弟(cao)槽云龙,是个精瘦的小伙子,在这已经干了两年,刚干这份活时,肩上的袋子像石头一样重,一天下来,肩膀磨红了、两腿发软了,浑身无力;可是,看看身边的马大姐,他咬咬牙坚持住了,一年下来,(cao)槽云龙成了装卸队的主力。
每年我团春耕、春播和秋季备耕的大忙季节,也是马全社他们最辛苦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马不停蹄奔波于各连队,饿了来不及做饭,就吃块馕饼喝瓶矿泉水,每晚天黑透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倒头就睡,饭也懒的吃。
就这样,他们创下了每天装卸农用物资160吨的好成绩,没有耽误过一天的农时。
这就是我讲述的我团“回、汉装卸工”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非常普通,也很平凡,但是,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伟大事业,展现了一个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风尚。
乌鲁木齐七十中高三九班
侯婉伊
2010。10。26 2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伊宁市一小: 李孟华
有2500余名师生的伊宁市第一小学,由维吾尔、汉、回等多个民族组成。学校成立近50年里,各民族师生的团结故事就像葡萄藤上的葡萄,每年都结出一串又一串。
伊夫提卡是六八班的维吾尔族男孩,从三年级就担任了班长。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他的成长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种无声的教育往往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实话,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那段时间里,伊夫提卡确实是挺讨厌李老师的:讨厌老师爱“唠叨”;讨厌老师布置作业“多”,讨厌老师总选他参加一些竞赛„„总是觉得老师跟着自己对着干,以至于厌烦语文课,甚至不写寒暑假作业。那时候李老师耐心与他交流,可他总还心不在焉。一直到了那一次,学校订了秋季校服,李老师带着伊夫提卡和几位同学去领校服。当他试穿了一套觉得很合身,便说要这套。而李老师上下打量了一番说:“裤裆大了一点,衣服宽了一点,我觉得你应该要90码的。”说着,就拿了一套帮他试穿,比刚才合身多了,他没想到李老师竟然如此了解自己!试完,当他准备把校服叠成原来那样放回袋子里去,可怎么也叠不好。这时,他忽然听到李老师说:“大男孩子,这都叠不好,还是我来吧。”李老师拿过他手中的校服叠起来。伊夫提卡在一旁看着,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心像被火灼似的——那粗糙的双手,那和蔼的眼神,那蜷曲的身影,是那么高大,那么温暖,就像母亲„„他突然都懂了,在这短短的几十秒内,他长大了:李老师一直在关心我,她的“唠叨”是想让我做个高尚的人;她布置作业“多”是想让我做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她选我参加竞赛,是她信任我支持我呀„„正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份爱,让伊夫提卡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成就了现在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少数名族班干部。
回想起当初的则拉兰,这个维吾尔族女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又脏又笨,没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而如今,她已经逐渐蜕变成了一个绽放自己的光彩的“白天鹅”,这一切都离不开李老师的培育。小时候则拉兰很孤单。学习成绩不佳,唯一陪伴她的“朋友”是书籍。有一次李老师发现了她有爱看书的习惯后,就常常给她带书看,其中有老师孩子小时候看过的书:《绿野仙踪》、《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和《三国演义》。。不仅如此李老师还教她读书的方法,注意圈、点、勾、画,加深印象。做好摘录,指导她写读书心得,还要经常写随笔。
在三年级的时候,则拉兰的作文已经有了一些起色,李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将她的习作和随笔作为范文讲评。李老师还建议她去参加比赛。可那时的则拉兰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李老师一直都在鼓励她要相信自己。后来则拉兰去参加了比赛,竟想不到的是竟然成功了。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她增添了自信心,从此,拉兰去变的一发不可收拾,又陆陆续续的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也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这里面有:“中国少年艺术大赛金蛙银奖”和“新疆小作家作文比赛三等奖”同时也获得了“中国艺术特长生”以及“小作家”的荣誉称号,如果没有李老师来长期以来的信任和鼓励,则拉兰就不会取得这些成功,也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丑小鸭的蜕变》的故事中李老师用鼓励、肯定、赞赏、提醒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信的肥沃土地。同时让孩子在挑战中认识自我,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价值观。
以上的两个真实的故事表现了李老师率先垂范维护民族团结,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势利导,润物无声,才把教育培养民族学生的工作做好。
在伊宁市一小,这里的民族学生在进步,这里的民族学生发展很稳定,这里没有汉民族之分,这里只有团结凝聚,这里只有不断进步„„.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滴海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些民族团结的小事不正是我们伊宁市一小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教育发展的缩影吗?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