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马克思主义五观 四个维护的内容
四个维护的内容: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人民利益。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四个“认同”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爱教育是什么
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重要观点,是党中央1981年在讨论和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时正式提出来的。
1990年8月,江泽民同志来新疆视察,他在视察中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个观点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进步的历史,对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要经常抓、反复抓,坚持不懈。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而不仅充分肯定了“两个离不开”思想,而且将其进一步发展完善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新疆六史是什么
党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
托里二中马克思主义“五观”
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直接负责,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了解“五观”知识。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使“五观”知识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
一、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把“五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稳定,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学校立即成立了党政领导第一把手任组长的“五观”教育领导机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五观”有计划进行。
二、扎扎实实的“五观”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使全校师生对“五观”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各族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观念,推动我校的“五观”教育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学校开展了以下教育活动。
(1)通过升旗仪式对全校广大师生进行“五观”教育。
(2)发挥广播、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向全校师生宣传“五观”知识。
(3)通过每天下午的政治学习,有计划地对教职工进行“五观”教育知识等的学习。
(4)为把“五观”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落实到实处,学校把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教育上,引导师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在全校组织了以“五观”知识为主题的班会课。
在“五观”教育工作中,学校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五观”教育学习和研讨活动,并结合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学校内掀起了一个旨在树立“五观”教育学习高潮,并有重点分阶段地完成了“五观”教育学习的各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
托里二中
2017年12月5日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活动,感到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感到其得以立论的现实依据就大量地存在于当下中国与世界之中,感到其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唤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社会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社会、人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关系中,最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除了我们党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性本质,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之中。改革开放是推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也是前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转换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促进社会高效率发展的灵活的科学策略。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也正是本着人本主义的至高精神和对整个人类的无限关怀,将其理论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所做的一切全部倾心于全世界人民能够生活的更好,全人类每一个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其理论的一条红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种交往关系是发展的、变化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交往的范畴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个别人的全面的、多重的关系。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异化关系。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更宽容的机会和环境,去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又一种体现。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
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四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