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分析5篇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卜素坤

焦安静

(一)基本情况

纵观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1、选择题部分:第2、6、8、14题,是平时练习中已经做过的题,但是失分率还是比较高;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有些题是对书本知识最简单的呈现,但学生还是审题不清发生错误;不注重与现实思想观念相联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完善,不能灵活使用。例7、15、23题。有些学生看不清题意,最简单的问题也出现失分,如第12、17、25,学生答题出现错误,可见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完全;对于曾经做过的题不能保证较高的得分率,换个形式考查知识时学生就容易犯错误。

2、材料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理解不够,导致答非所问,出现较多的是32题对材料理解不准确,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三)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改进:

1、从教师方面:对于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注重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习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并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等。

2、从学生方面:从思想上重视历史,不能因为分值低和开卷考试而放松自己对历史的学习;订正作业时要做到理解,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准备一个错题集,避免出现做过的题一错再错;做到主动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出来,积极与老师互动;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规范答题;学会思考,提供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家长方面:同样家长也要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平时作业时要做好监督工作等。

2011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杨路芹

201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主线,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统一”、“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查。

一、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了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本次试题命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3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76。7%,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31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代替了过去的“读图,回答问题”;33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

32、33题根据需要由三问调整为两问。每一问分值相应提高,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二、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1题柱状数据图、17题巴黎公社社员墙、19题名画欣赏等,既有文字类、数据类、也有文物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三、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试题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的热点与焦点。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巴黎公社140周年、十二五规划、城市化、日本福岛核危机、特区建设等热点话题,通过隐性和显性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反映,探究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把历史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深刻全面认识历史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试题为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试题立意融入其中,把考试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教育过程。本次试题中的14、16、18、25、26、31、32、33等均有体现。

总之,201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通过增强试题探究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通过增强试题探究性,有助于推动学习方式转化,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使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与转变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

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

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

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

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二)20**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

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

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

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

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

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

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

(三)一、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 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3、考察解放区土改,46、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47、考察二战之前各国的发展态势,48、考察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

度。

2009-20010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山湾子中学

于国友

一、试卷特点

从试卷测试的内容上看:

1、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内容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等。

2、试题引用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

3、试卷考虑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次是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把经济全球化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奥巴马当选总统。

从试卷范围来看:现代史占大部分内容,分布在选择和列举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现代史部分。

从试卷难易程度来看:

1、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再现,也有对学生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卷44%是客观性试题,只要学生学习努力,落实到位,就容易完成,照顾了大面积的学生。比如选择题的11、13、19、20题,材料分析题25题的第二个问题,26题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这些试题学生都要通过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答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显得困难一些,容易失分。

2、测试方式多样化,试卷内容叙述较为灵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比如问答题26题的第一小题,本来内容是平时熟悉的,但测试方式换成了填空的形式,就蒙住了一部分学生,填不上来。

总之,整套试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能拉开一定的距离。最亮的地方就是重基础、重能力、灵活不呆板。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学生答卷中的可取之处。

1、期末测试是大型考试,学生都较为重视,态度比平常更为端正,竭尽全力答题,所以答卷整体来看是规范的。

2、大多数在学习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3、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如对材料题23题第5问的问题,学生能概括出来,真是难能可贵!说明新课程改革之下,一部分老师身先士卒,充当了新课改的先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期末阅卷过程中,各组题目阅卷的老师都发现了学生答题中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错别字严重。

答案错得是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也有的关键字词,学生用同音字代替,如《权利法案》答成《权力法案》,说明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得注意强调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如材料23小题第4问,经济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答得不完整,随意发挥,说明没有认真审题。又如问答题25题第1问中的“美国黑人祖先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内容,结果有的学生,审题极不严密,不准确。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材料题23小题第3问,答出当今政治格局是这怎样的,学生就答出了“多极化”和“多极化趋势”的概念是模糊的,混淆的。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改意识。

初中新课改的步伐已经迈开了,高中新课改也即将开始,做为新一代的教师,只有迎着新课改的步伐前进,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立足于教师之林。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素质。这次考试命题符合新课改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搬到试卷上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搬到答卷上来,从选择题灵活而非直接的问法,从文字题谈认识,概括特征,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看来我们按照传统的“教教材”的办法教学是不能应付当前形势的,只有实施“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完全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其实新课改并非我们想象的,就一句话而已,它已经真实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不欢迎它都不行!

2、立足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考试,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是万变不离其中,都离不开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哪次考试都一样,都得考基础,这次考试大多数也是考的基础知识,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上本上的基础知识。

而初中历史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一周两节课堂外,其它是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的,老师上课就像与时间赛跑一样,时间非常紧!但是考试与其它学科要求又是一样的,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得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而不是等到要考试的时候才要求他们去记忆。

当然,要帮助学生课堂上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并非易事,虽然比不上难于上青天,但老师是要费一些精力的。如果能灵活驾驭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好办一些。根据这次考试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上课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或者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写易错的字词;学生多动,代替老师多讲,请学生绘制表格梳理知识点,或者请学生设计问题训练他们思维能力,或者请学生讲讲课,或者请学生自己找找知识的相似点、不同点等等,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轻松了。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答题技巧指导。

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老师的眼中是很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对好多学生来说是难以记忆的,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比如什么对比记忆,熟读记忆,谐音记忆等等,在平时上课时有意无意的灌输,学生自然就跟着这样去记忆了。考试是老师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每次考试后,都做针对性的评讲,适时给学生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4、教学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们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材,教材本身是系统完整的。每上完一个主题,要适当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记忆。一本书上完了,又要对知识全面梳理,不一定很详细,大的基本线索应该让学生清晰。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6094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6月12日 03:33
下一篇 2023年6月12日 03:33

相关推荐

  • 大学生实习个人心得2022模板

    大学生实习个人心得2022模板(七篇) 实习的作用有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实习个人心得2022模板…

    2023年2月18日
    161
  • 转正的述职报告大全

    转正的述职报告大全 及时地完成公司的交付目标及任务,所以在此提出转正申请,请各位领导予以批示,十分感激!一起来看看转正的述职报告大全,欢迎查阅! 转正的述职报告1 一年时间匆匆而过…

    2023年3月20日
    172
  • 关于春节的经典诗词(描写春节的古诗有哪些)

    【有关春节的古诗8首】在浩瀚的春节诗海里,取几首加以品味,这些诗句或抒情,或言志,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的风俗文化。

    2024年8月8日
    55
  • 关于女儿出嫁爸爸的讲话稿怎么写

    关于女儿出嫁爸爸的讲话稿怎么写   在当下社会,我们需要用到讲话稿的情形越来越多,讲话稿可以起到指引或总结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精神等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好一份讲话稿呢?以…

    2023年9月18日
    183
  • 交通安全应急预案优秀范本

    要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各个村、广播站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交通劝导员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交通安全应急预案优秀范本,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023年1月29日
    152
  • 工程实训心得体会

    工程实训心得体会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工程实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2023年1月27日
    17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