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史资料

第一部分新疆地方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西域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

一、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是个广阔富饶的,一个雨量稀少,带有明显干燥地带特性的典型地区。全区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省区。在她的东北、北面、西北、西面、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为界;东面、东南、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3省区毗连。

新疆古代称为“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古代人使用“西域”这个词时,其界定范围有广、狭二义之分。就广义讲,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以及印度北部地方;从狭义说,西域指王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理统辖的地方。即使后者的范围也比现在的新疆大得多。今天的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强占我国大片领土以后形成的。但是,在讲历史上的西域时,我们须按照历史唯吻主义的精神,尊重历史事实,因为那时它确实是中国的疆域,不这样讲很多历史问题就说不清楚。“新疆”和“西域”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意思都是一样的。

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大山系包围着两个盆地。

三大山系-(1)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是雄峙于南部,是新疆与西藏的分界线,所产美玉驰名于世。(2)阿尔泰山是新疆北部的主要山脉,它从东南向西北延伸,盛产黄金,以此汉文古籍多称之为金山。“阿尔泰”是突厥语,意为金子,所以汉文古籍多称它作金山,形象了它的美丽和富饶。(3)天山山脉从东到西,横亘其中,自然地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这道山脉之雄伟壮丽,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天山上的景色—云多,雪大,是很令人神往的。

两个盆地-(1)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天上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底部石油储量丰富。发源于三大山系的主要河流有:(1)额尔齐斯河,源于阿尔泰山西南麓,自东向西流入斋桑(sang)湖。(2)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3)塔里木河,是发源于天山南麓的开都河,阿克苏河以及源于昆仑山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等众多河流,汇合而成的一条大河—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自西向东注入罗布泊。

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干早少于每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0毫米。

二、新石器时代

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因为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简单打制的粗笨石器,所以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新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已发现许多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这说明最晚在七八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在新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县;天山北麓的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天山南麓的库车、巴楚、柯评,博斯腾湖沿岸,且末、民丰、于阗、皮山等等。经考古学家对这些遗址上发现的遗物分析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以大量细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分布在哈密,乌鲁木齐县,木垒县城南郊以及吐鲁番等地,它们均处于天山南北麓或天山中的小盆地上。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锛形器、三角形矛、镞等,与这些细石器共存的还有少量砂质陶器,如圆底钵、圆形杯、瓮、罐之属。这些遗物反映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狩猎、游牧经济为主,有的地方也可能出现原始农业。

(二)以大型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喀什疏附县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得沃勒克以及阿克苏县喀拉玉尔衮等处。石器特征是体形较大,都是磨制。石器工具有石斧、石杵、磨盘、石纺轮、石球、石刀、石镰等。与石器共存的还有大量陶器:罐、钵、盆、瓮、杯、壶等。这些遗物反映那时人们的经济生以农业为主。

(三)以彩陶为重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分布很广,几乎天山南北各地都发现此类文化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出土陶器有双耳红陶罐、彩陶罐、单耳黑陶杯、瓮、盆等。与陶器共存的有磨制石器、小件铜器,这些遗物反映,当时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晚期,有的已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遍布全疆,且从石器型制、打制技术、品类、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等方面看,与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细石器文化相一致。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因居住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以狩猎、游牧为主,随水草迁徙,居无定所;有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相对定居。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已有分工。产品交换已经出现,与内地联系密切。人们过着氏族社会的生活,先是母系,随着生产的发展,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第二节

古代居民

一、古代居民

新疆地处亚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历史上各种族、民族迁徙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方。各种族、民族的迁徙,融合,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

从人种学方面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对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天山阿拉沟墓地、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楼兰遗址东郊墓地、洛浦山普拉墓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香宝宝墓地和伊犁河上游昭苏土墩墓墓地出土的186具古代人头骨的体质形态特点和人种系统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认为这些距今约2000—3800年间的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种),从人种学上划分,有来自西方的欧洲人种和来自东方的蒙古利亚人种,以及二者的混合种。据此,对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起源可有如下推测:

1.至少在青铜器时代,具有某种古老形态和西方高加索人种成分特征的居民已经深入到新疆腹地的罗布泊地区。

2.大约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另一种在体质上与地中海东支类型接近的成分由中亚进入新疆西部,并由西向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逐渐移殖到罗布泊,与那里先期占居的居民汇合,成为古楼兰国人民的基本种族,另一些地中海成分沿塔里木盆地北缘渗入到天山地区和当地的先期居民汇合(如阿拉沟墓地)。

3.大约在公元前几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某些以短颅为特征的西方人种成分已经出现在伊犁河上游.甚至更东的天山地区(如昭苏、阿拉沟墓地)。

4.大约距今3000年或更早一些,蒙古人种成分已出现在东疆地区(如哈密焉布拉克墓地),并逐步向西延伸。

那么,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从文献学方面讲,在古代新疆地区活动的主要民族有匈奴人、丁零人、乌揭人,月氏,羌人,乌孙人,塞人和汉人等。羌人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部族之一,新疆的羌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下,自东向西直达葱岭,东西数千里都是羌族居住区。据《汉书》记载,羌是这里最早的居民。

苏毗 苏毗是孙波,属藏族的一支,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他们活动在吐鲁番之西,于阗之南,三坡河之东。

乌揭人 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生活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及我国新疆北段一带。

月氏人 据“汉书”记载,它们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代以前,势力强大,还击溃乌孙族,杀其首领,占据其地。后来月氏为匈奴击溃,西迁伊犁河流域,将游牧于那里的塞种赶走,占据塞地。在塞地又遭乌孙袭击,遂南渡锡尔河,征服大夏,建立政权。我国古籍中将迁往中亚的月氏称大月氏,留牧于祁连山一带的称小月氏。古代印度人称大月氏为吐火罗人。根据目前材料来看,月氏就是河西地区的老住户,是河西地区养育出来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河西地区的最早开发者。

乌孙人与月氏族相似,也是原来活动河西,以后迁往伊梨河流域,并对中亚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根据文献记载,乌孙的游牧地在张掖以西,敦煌以东。后来匈奴打败大月氏之前,乌孙部落归附于匈奴,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举族西迁,袭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走,乌孙遂占据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从语言学方面讲,新疆古代居民分别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二、远古传说和西域岩画

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都护府进行政治统治,是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的标志,而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却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穆天子传》、《山海经》、《管子》等书,对西域之事也记之甚详。这众多的远古传说,反映了中原与西域人们之间的友谊与交往。

西域岩画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在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中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有的在洞中,有的在壁石上。有的是彩绘,有的是雕凿、摩刻。从画面内容和刻凿绘画技术上看,时间有早有晚。根据岩画的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是在水源丰富、草木茂盛、禽兽栖息、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山区和河谷地带。如阿尔泰山系的阿尔泰一布尔津一带;天山山脉的哈密、巴里坤、木垒、昌吉、呼图壁、乌苏、精河、温泉以及伊犁河谷诸县;帕米尔和昆仑山的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等地。无疑这些岩画是新疆早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写照。仔细研究分析这些岩画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就会觉得它十分丰富深刻,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方面:

狩猎、放牧、饲养类岩画

生殖崇拜类岩画

原始舞蹈类岩画

除此而外,还有表现图腾崇拜的、巫术活动的、氏族部落徽号的、与猛兽格斗的、歌颂日月光明的等等。

这些岩画为我们今天研究原始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思维、巫术、宗教、舞蹈,雕刻艺术以及民俗,服饰,民族,种族属系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第二章 汉代西域 第一节 匈奴与西域

一、西域诸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三十六国”。后来分为50余国。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若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扞(han)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有山国,焉耆,危须,尉犁,渠犁,乌垒,龟兹,温宿,姑墨,尉头,疏勒。天山以北及东疆地区有蒲类,蒲类后,车师前,车师都尉…等等。诸国人口大者数十万,小者几千人,最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西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塞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和汉人、丁零人等。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西域地区的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定居在城镇和村庄中,史书上称之为“城廓诸国”。塔里木盆地周围的鄯善、戎卢、扞弥、于阗、莎车、疏勒、渠犁、焉耆、龟兹、姑墨以及吐鲁番盆地的车师,葱岭西北的大宛等就属于“城廓诸国”,这里生产麦、黍、稷、菽、苜蓿、葡萄、石榴及瓜果。

另一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逐水草而迁徙,史书上称之为“行国”。天山以北的乌孙,乌揭,车师后国,怕米尔高原的蒲犁,西夜等,昆仑山北麓的若羌等都属于“行国”,牧养马,牛,羊,驴,骆驼等。那时,西域各国都有自己的手工业。如制玉、制陶、制革、酿酒、毛纺织、金属冶炼,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逐渐有所发展。

各国社会内部,统治者有国王,官吏、武士;被统治者有平民、手工业者和可以买卖的奴隶;各国有政权机构、有军队、刑罚和监狱。

西域诸国由于戈壁大山的阻隔,分散,闭塞,各自为政,正如史书所说,“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二、汉初匈奴在西域的活动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同时也是对古代东方以及古代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它以蒙古高原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地区,同时也控制着我国西北的广大地区。关于匈奴族的族源和族属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数十年,迄无定论。最早提到匈奴族源问题的是司马迁。

春秋战国时期,游牧在蒙古高原,当时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无暇北顾,匈奴乘机向南发展,活动在阴山河套地区。匈奴凭借这些有利的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很快壮大起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匈奴开始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制。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头曼单于统一了蒙古高原。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

秦朝时,匈奴经常越过河套进入内地骚扰,秦始皇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夺回河南地(内蒙古河套一带)。为了防御匈奴骚扰,秦朝以河为塞,筑44个县城,移民到哪里屯垦,同时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09年,冒顿射杀其父,做了单于,成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匈奴的政权机构中,最高统治者是单于,其下依次有左右屠耆王……等等,他们都是军事首领,分别统领军队,指挥作战。

冒顿单于时期(公元前209年-前174年在位),匈奴空前强大起来,先后东破东胡,西败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今、鬲昆、薪犁。随后又于公元前177—前176年,大规模西征,攻灭河西走廊的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小部分未迁者南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受到大月氏人的攻击,一部分塞种分散,另一部分仍留居伊犁河流域。

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后,继续大规模西征,平定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各族,天山南北诸国被匈奴征服。

这样,匈奴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族互不相属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为后来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初期,正是匈奴势力空前强大的时期。匈奴骑兵经常在今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及河套一带袭扰掠夺,先头部队甚至逼近京师长安,给西汉王朝以很大的威协。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尚未恢复,西汉政权尚未巩固,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了妥协政策。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生产得以恢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汉朝国力空前强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展开对匈奴政权的反击,对汉朝政权来说,不只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一改过去的妥协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军事进攻。

如何对匈奴政权进行反击呢?汉武帝采取的办法是:除派军队正面进攻而外,尽量争取那些曾经或正在受匈奴政权压迫的民族和地区,其中包括匈奴的属部的支持,同他们联合行动。

当时汉武帝得知,先前游牧在河西走廊敦煌附近的月氏人,遭到匈奴的攻击,迁到伊犁河流域,他们对匈奴怀有很深的仇恨。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匈奴。于是招募志愿出使西域的人,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张骞qiān(约公元前164~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像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演导出威武雄壮的戏剧,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这就是平常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也是他针对匈奴政权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

张骞同一个名叫甘父的少数民族人一起带领着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出陇西,在经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人俘虏,送到匈奴单于庭拘禁十年,“予妻,有子”。张骞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终于寻机逃出匈奴,继续西行,到了大宛。大宛派人把他们送到康居,康居再把他们送到月氏。

但是这时大月氏已定居大夏,觉得当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安定,不想再去攻打匈奴了。无意再同匈奴打仗,张骞未能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一年后,启程还朝。他从大月氏出发,改走南道,越葱岭,过于阗,扞弥,精绝,且木,若羌等地,在穿过羌族地区时,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乘匈奴发生内乱之机,他和甘父逃出囚禁地,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虽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他第一次正式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国家交往。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的统一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从陇西出击匈奴,打败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从此,河西走廊平定。西汉在那里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这样,就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此时,匈奴仍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那里的人力财力和汉朝对抗。为了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继续在西域寻求同盟者。当时,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欲说服乌孙东归故地,与汉结为兄弟,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率随员300多人,携带价值昂贵的金,货物和牛,羊万余头。但是乌孙没有马上答应同汉朝联盟,有一些原因,那就是一方面他们当时还服属于匈奴政权,畏惧匈奴政权的强大;另一方面他们当时对汉朝还缺乏了解,不知道汉朝的势力如何。

这次仍未达到目的,但进一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并导致后来乌孙与汉联姻。公元前115年,张骞从乌孙回到长安。

张骞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两次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张骞的出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交通路线有了较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继张骞之后,双方来往频繁,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四、乌孙与汉和亲

乌孙原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之间。公元前2世纪,在难兜靡为首领时,乌孙被强邻月氏攻破。公元前161年,乌孙在匈奴的支持,攻入伊犁河流域赶走大月氏,乌孙留居伊犁河流域,重建乌孙国,王都赤谷城(伊塞克湖东南伊什提克)。乌孙融合了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和月氏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乌孙地域辽阔:东接匈奴,北抵康居,西达大宛,南连城郭诸国。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由于乌孙内部有王位纷争,加之他们对汉不了解,只是遣使送张骞回汉,顺便了解汉朝虚实。

匈奴得知乌孙遣使通汉,准备进攻乌孙。公元前105年,乌孙派使者献马,要求与汉联姻,汉武帝高兴地接受了乌孙的要求,以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昆莫猎骄靡。这不是一般的婚姻关系,而是实行政治上联盟的一种形式。

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把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军须靡。解忧公主性格开朗,她在乌孙生活了50年,后来把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嫁给乌孙右大将为妻。冯嫽实际上是汉朝政府派驻在乌孙的一个专职女官吏。

细君, 解忧和冯嫽都为汉与乌孙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当然,汉朝乌孙的联盟并不只是表现在这一方面,这种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就发展成为乌孙对汉朝的隶属关系了。这种联姻对密切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促进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来汉朝统一西域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匈奴从此衰弱,属国瓦解。

第二节

汉朝统一西域

一、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汉朝取得河西走廊,打开了通西域的道路,同时征服了青海境内的羌人,断绝了他们和匈奴的联系,从而揭开了汉朝统一西域的序幕。

公元前l08年,汉朝出兵攻破姑师,楼兰国。公元前102年,汉朝打败大宛。汉朝在取得对大宛战争的胜利后,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部署。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领护,即统领和保护这些地区的屯田事宜,以解决往来使者的粮食供应。“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8年,汉朝派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率兵到渠犁屯田积谷。郑吉率屯田兵和西域各国军队1万多人,再次攻占车师国都交河城。车师王乌贵降郑吉。第二年郑吉分兵300人屯田车师交河。汉朝以功晋升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各地。这是使者校尉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62年,汉政府再次派兵屯田车师并置戊己校尉管理屯田。

公元前60年(匈奴老单于死,内部王位争夺激烈,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dan)怕遭杀害,派使者与郑吉联系,表示归服汉朝,郑吉当即率龟兹、渠犁诸国兵5万人迎接日逐王先贤掸及其部属1,2万人,把他们护送到京师长安。汉朝封先贤掸为归德侯,匈奴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弱,不得近西域”。)继之,汉朝任命郑吉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南北道各地,号曰“都护”。郑吉立幕府,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完全确立,从此,西域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西汉对西域的治理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在《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西域50余国中,除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山离因距离中原“绝远”不属西域都护管辖外,其余都在西域都护府管辖之下。即天山南北、帕米尔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

汉朝对西域的治理,主要有下列措施:

(1)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员。西域副校尉是仅次于都护的官员。又称副都护或都护副贰,级别与都护同。他们都由中央任免。都护府的属官有丞一人,司马(或军司马)、侯(军侯)、千人(带兵头目)各二人,均由都 护任免。随着屯田的发展,汉朝从公元前48年复置戊己校尉,也由中央直接任免,秩比二千石。

(2)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汉朝统一西域后,西域各地的行政组织仍然保留了原来“国”的称谓。其首领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国王担任(地方仍由原地方政权首领管理,但国王及各级官吏都必须由汉朝中央政府册封和授予印绶)。

汉朝颁发给西域各地方政权的首领和官吏的印绶有两种:一是金印紫绶,高级官员佩带;二是铜印墨绶,级别较低的官员佩带。

(3)实行屯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屯田成为最主要的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措施。在汉武帝之时,汉朝势力刚一深入西域,为了解决过往使者的食宿问题,就开始屯田。在渠梨(今库尔勒西南),轮台,伊循(今若羌县境),伊吾卢(今哈米)等地设置过十几个屯田区,扩大了耕地面积,基本上解决了驻军,往来使者和商旅的粮食供应问题。

三、东汉初期的西域形势

自西域都护府设立后,70多年,汉朝对西域进行了稳固而有效的统治。西汉末年,王莽执政以后,推行民族歧视,引起西域各国的反对。匈奴乘机重新控制了西域。这时候,首先起来反抗匈奴的是莎车王延、康、贤等。

公元41年,莎车王贤派使到东汉政府请求自任西域都护。后来由于贤在西域的兼并,西域地区一时出现了混乱局面。公元61年,北匈奴又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

四、班氏父子在西域

东汉初年,匈奴势力曾达到天水、扶凤一带地区,造成“边陲萧条,无复人迹”的局面,给东汉王朝以严重的威胁。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汉,此后西域处于北匈奴统治之下。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进军天山东部,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同年,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归附东汉。

班超(公元32~102)东汉外交家、军事家。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超随兄至洛阳,家贫,常为官府雇佣抄写以养家。后为兰台令史,因事免官。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奉车都尉窦固代北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

公元74年东汉又重新在西域设置都护及戊己校尉。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耿恭为戊己校尉。至此,中断了60年的汉朝和西域的交通又得到恢复。

公元75年,汉明帝死,汉章帝命令班超返汉。但班超不回,继续在西域活动,到了公元91年,在他的努力下天山南北各地大部归服东汉。东汉政府以班超为西域都护。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这是我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友好往来。

102年,班超回到洛阳,不久病故。他在西域奋斗了30年。

123年,驻蒲类海的北匈奴呼衍王联合车师进攻敦煌、酒泉等地。汉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西屯柳中城。次年,班勇带军队至楼兰,龟兹、姑墨、温宿、鄯善,各地都归向汉朝。

第三节 汉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一、经济文化的发展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汉朝统一西域,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在统一机构的行政管理下,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不仅使西域地区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大兴屯田。汉朝在西域屯田早在公元前105年开始了。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成立后,屯田地区不断扩大,由轮台、渠犁发展到楼兰、伊循、车师前部、精绝、焉耆,姑墨、赤谷等广大地区。大兴屯田的结果,扩大了耕地面积,解决了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粮食问题。大量的汉族士兵和田卒到西域屯垦守边,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如铁铧、铁锄、铁镰、铁铫(diao)(锹)等铁制农具和先进的农耕技术、代田法,有力地推动了西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当时,西域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粟、稷、黍、小麦、大麦、高梁、胡豆、胡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葱、蒜、黄瓜、胡萝卜、菠菜、芫荽(yansui)等蔬菜;有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张骞出使时,从大宛带回葡萄、苜蓿种子,在京师长安和关中地区种植。此外,胡麻,核桃等农作物也传到内地,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作物品种,改善了我国内地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二)汉朝在西域大兴屯田的同时,也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管道。考古工作者在若羌、罗布淖尔、轮台、沙雅、焉耆等地发现过不少汉代古渠道遗迹。为了保护这些灌溉渠道,各地还有“守堤之兵”。西汉在西域兴修水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三)冶铁技术有了发展。西汉统一西域以后,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传入西域,使当地冶铁业有了迅速发展。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库车、民丰、洛浦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矿冶遗址。汉代龟兹已能用煤冶铁,制造各种用具和武器供应各地,龟兹成了西域的冶铁中心。冶铁业的发展无疑推动了西域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四)畜牧业是汉代西域地区主要经济部门。各国畜养大量的驴、骡、牛、羊。西域地区的畜牧业当时是相当发达的。汉代,西域的马、牛、驴、骡等牲畜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内地。尤其是乌孙、大宛的马匹通过朝贡和互市的形式大量进入中原,既壮大了汉朝的军事力量,又促进了内地养马业的发展。这是西域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

手工业生产也是重要的生产部类,除金属冶炼外,还有陶器制造、毛纺织、玉、角、骨器皮革加工等。西域各族人民生产的毛织品有毡、毯、斜纹毛布、平纹毛布等。

商业也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

(1)汉朝统一西域后,各国官方普遍使用汉字。二世纪后半期,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的一些国家同时又使用印度北部通行的去卢文。

(2)汉代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对内地产生了影响。从现存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当时西域的乐器有琵琶、阮咸、箜篌、笛、唢呐、筚篥、羯鼓、腰鼓、答腊鼓等。还有来自中原方面的笙、箫、筝等。

西域音乐艺术传入中原,经过加工又创造出不少新乐曲。李延年是西汉时乐府的领导者,著名音乐家,他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大型套曲“摩诃兜勒”,创作了28首乐曲,丰富了内地音乐艺术。

汉代西域各族信奉萨满教、祆教、佛教:

萨满教 是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的意思。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有灵魂,而且有永存的、转世的、暂存的三个灵魂,该教认为,宇宙分为天上、人间、阴间三部分。神住天上,人类、鸟兽居人间,阴间是鬼、魔住地。他们相信人间的祸福由神与鬼魔决定。匈奴与乌孙都盛行萨满教。公元前1世纪,萨满教在天山南北各地流行。

祆教(又称拜火教、火袄教)。袄教崇拜日月星辰,也崇拜火。袄教在公元前6—5世纪创建于波斯,创建者叫琐罗亚斯德.主要经典是《波斯古经》。袄教创立后不久传入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一带,约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新疆。

佛教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为释迦摩尼。佛教教义认为,世界充斥着“苦”,“苦海无边”,人们要脱离苦海,只有信佛修行,渡出苦海,求得解脱。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地。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传播到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以至克什米尔地区。又经克什米尔传到天山南部。于阗、龟兹是佛教在天山南部的两个中心。公元1世纪,佛教在和田、喀什等地已有初步发展,近代在和田地区发现的用去卢文写成的《法句经》,就是公元1世纪的佛经写本。

二、汉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洲中部东西,由中国和西方亚欧各国进行陆路贸易的商旅大道。由于中国的丝绸经此路大量西运,因此人们称这条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东自汉都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自敦煌西出阳关,经楼兰、伊循、鄯善、若羌、且末、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车、蒲犁、无雷,越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经条支,最后到大秦(罗马帝国)。北道从敦煌出王门关到车师前王庭,沿天山南麓西行,经危须、焉耆、尉犁、乌垒、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西愈葱岭达大宛、康居到奄蔡(yancai)(今咸海至里海一带)。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7000英里长,自中国首都长安通往西方直达罗马帝国的贸易之路。历史上,这些路线不但用于丝绸贸易,也包括了许多其它的商品。丝绸之路包括条主要线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经由波斯,到达地中海,罗马。南路到达阿富汗,伊朗,印度。东路至长安。这些路都由首都长安出发,经过甘肃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敦煌。北路经由玉门关,穿过戈壁沙漠颈部,直到哈密,穿过吐鲁番盆地的主要绿洲,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的天山,到达里海的海岸。

真题

一、填空题:

1.公元前

年,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2.公元前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解忧的侍女

深受乌孙和其他各国的敬重,被誉为 冯夫人。

4.公元73年,东汉派

出使西域。

5.新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有细石器,大型磨制石器和

三种类型的文化。6.汉武帝时曾以汉公主细君和

嫁与乌孙昆莫。

7.公元97年,班超派

出使大秦。

二、名词解释 1.丝绸之路

三、简答题

1.简述西域的地理概念

2.古代时期西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问答题

1.试述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3.试述张骞通西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民族大融合

一、西域的政治形势

东汉时期,西域的统治势力是匈奴,其统辖的广大区域内遭受连年的天灾,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匈奴政权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匈奴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内讧,政权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归附东汉。由于南匈奴的归汉,北匈奴贵族力量大为削弱。奴隶主的统治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被匈奴长期奴役的乌桓、丁零以及西域各族起而进行抗争。这时,东汉政权又对北匈奴进行了有效的政治瓦解和军事进攻,使匈奴政权于公元91年完全崩溃。北匈奴的一部分南下并入南匈奴,一部分西“走乌孙”其后又有一部分人转徙康居,新疆地区留下的匈奴人被西域人称之为“狯胡”(kuaihu)。

184年,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摇摇欲坠。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以豪强势力为基础的封建军阀势力崛起。这些军阀经多年混战和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并列割据政权。三国以后虽有西晋的统一,但为时短暂,继之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历时300多年的中原大动荡大分裂局面。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大大削弱。于是,西域原有的几十个地方政权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结果,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天山南北出现了七国对峙的局面。另外,在阿尔泰地区有呼揭、坚昆、丁零;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有羌等部族势力。这种政治格局给鲜卑,柔然、高车、厌哒等诸多民族在西域这个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与角逐提供了条件。

二、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

鲜卑 是我国古代东胡的余部,最初居住在鲜卑山(内蒙古境内)。西汉初期,迁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从事畜牧,兼营狩猎。当时他们受匈奴役属。

汉初,匈奴在冒顿统领下,击败东胡(“东胡”,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是一种部落联盟,战国后期逐渐强大,征服和控制了大兴安岭一带众多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东湖部落联盟瓦解,原东胡人除一部分被匈奴掳掠(lulue)外,其余部分四散逃亡。其中一部分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后被称为乌桓,另一部分逃至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后自称为鲜卑,并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古代民族。(参考书: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公元1世纪匈奴奴隶制政权崩溃后,鲜卑进入北匈奴故地,占有漠北广大地区,并有匈奴余众10余万帐落(户)。势力渐强。到2世纪中叶(东汉后期),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东西诸部,在今山西阳高县北弹汗山建庭立制。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中的拓跋、宇文、慕容、乞伏、秃发等部,都相继在北方建立起政权,其中势力最强者是拓跋鲜卑。338年,建立代王。376年代亡。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改称北魏。

柔然 又被成为蠕蠕(ruru)(“魏书)、芮芮(宋书)、茹茹(北齐书)或作蝚蠕。(欧洲史籍中所记“阿哇尔”人,即指柔然)柔然的统治核心为郁久闾氏,始祖是木骨闾。2世纪20年代,木骨闾为鲜卑奴隶.后免为民,成为骑卒。其子车鹿会雄强勇武,拥有部众,自号柔然,仍役属于鲜卑。

402年,社仑为柔然首领,北渡大漠,打败高车,兼并匈奴部众和其他弱小部落,势力大振,建庭于弱洛水畔(±拉河西支喀尔喀河),自称丘豆伐可汗,建立起柔然汗国。各项制度仿造中原。

高车 两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之际,丁零中不少部落南迁。北方人称丁零为敕勒。因敕勒人乘车逐水草,游牧于草原,而且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故亦称高车,泛指驻牧于色楞格河、土拉河流域及阿尔泰山一带的敕勒诸部。到南北朝时.高车有六部十二姓,其中有袁纥氏(古维吾尔族),护骨氏(古柯尔克孜族);副伏罗氏也是其中之一。487年,柔然豆仑可汗兴兵侵扰北魏边塞,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等反对这次出兵,固谏不从,阿伏至罗和他的堂弟穷奇乘机率部众“西叛”,由蒙古草原经阿尔泰山进入吐鲁番地区的前部(交河)西北,自立为王,建立高车王国。

厌哒 其王姓厌哒,后裔则以王姓为国号。印度和东罗马史家称之为白匈奴。5世纪中,分布于阿姆河之南。484年,击败波斯,立国号为厌哒,建都于拔底延城(今阿富干北部伐齐腊巴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高车、厌哒,为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陆续进入西域,在这块历史舞台上相互角逐争战了一个多世纪。一直持续到6世纪中期。6世纪中期,突厥兴起,击败高车,兼并高车5万余户,于552年建立突厥汗国。之后又灭柔然,厌哒,统一了漠北。

鲜卑、柔然、高车、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是加速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致使这些民族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堵多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甚至血统的相互混杂。这一切,导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间的一次自然的大融合与某种程度上的同化。这个时期西域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明显地表现出铁勒化趋势。这个趋势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与铁勒民族血缘亲近,或语言与风俗习惯基本相同的民族相互融合,例如柔然、悦般,厌哒基本上融合于铁勒族中。另一方面是,这个时期居 于西域的非高车族人,如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和部分汉人中的一部分,被逐渐同化于铁勒人中。这就为9世纪40年代漠北回纥转移时主力西迁方向的选定,为今天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这个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比较削弱,但这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实表明,中原对西域的管理却从未中断。西域个地方政权仍然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

(1)220年,曹丕建魏称帝,派敦煌长史张恭为西域戊己校尉,驻防高昌,屯垦戍边。同时,还派西域长史,驻鄯善国的海头城。西域长史下设西域校尉和宜禾校尉分管军务民政。西域诸国遣使朝贡。曹丕对西域各国国王进行册封,颁发印信。

(2)265年,司马氏的西晋代魏。西晋向西域派出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对西域行使有效统治。康居、大宛、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国朝贡如故。

(3)301年,前凉建立。前凉完全取代了晋朝在西域的统治。327年,前凉在汉人集中的高昌设置高昌郡,郡下有县,乡、里。这是中原的郡、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出现。329年,中原的州、郡、县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域进一步推广。

(4)376年,前秦政权代替了河西前凉政权。前秦任命高昌的杨干为高昌太守,并拜梁熙为持节西郎将、凉州刺史、领护西羌校尉,经营西域。西域诸国遣使朝贡。

(5)400年,敦蝗太守李嵩建立西凉。任命他儿子李让为宁朔将军、西夷校尉、敦煌太守,管理敦煌及西域事务。西凉曾在高昌地区建立了一套与内地相同的郡、县、乡、里行政组织系统。

(6)401年,北凉建立,在高昌推行了汉晋以来的一套政治制度。

(7)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鄯善、车师、焉耆、龟兹、疏勒等一批西域地方政权,遣使往北魏首都平城表示臣同。

(8)在南北朝的中晚期,西域的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与北魏、西魏、北周和南朝的肖梁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原虽出现长期战乱,王朝更迭,但西域各地方政权仍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为维护我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突厥汗国的兴起与分裂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

突厥的族源,汉文史料记载,其祖先是一个以阿史那为姓(突厥可汗都出于这个氏族)。突厥先民最早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由于匈奴压迫和侵扰,被迫南迁于天 山主峰博格达山。5世纪中叶,柔然势力进入准噶尔盆地,突厥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贵族锻冶铁器。

柔然贵族政权后期,被他奴役的民族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尤其是高车与柔然之间长达30年的争战,大大削弱了柔然政权的实力。546年,突厥首先征服了游牧于准噶尔盆地一带的铁勒,兼并其部众5万余帐落(户),奠定了突厥强大的基础。552年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建立突厥汗国。

木杆(gan)可汗(553—572)时期,首先击灭柔然汗国的残存势力,统一了漠北。当时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自辽河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突厥汗国的经济是以畜牧为主,冶铁和制造毡车等传统手工业为辅。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制订刑律,有较完整的官制。

突厥汗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3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纷乱的割据局面。扩大了我国北部和西部政治统一局面的范围,为开拓祖国北部和西部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突厥汗国建立不久,土门令其弟室点密于567年统10万大军西征。室点密征服西域诸国,又大破厌哒,占有中亚河中地区,隔阿姆河与波斯为界。室点密自立为可汗,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突厥汗国事实上分裂为东西两部。583年,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与西突厥大致以金山为界。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

农业 这时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提高,居于准葛尔盆地一带的突厥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铁器。乌孙在伊犁河流域早已使用铁铧。在新疆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上记有晋王朝送到西域的一批耕牛和铁犁。西域的气候干旱,水利事业十分重要,西域地方政权很重视水利,设专职官员管理。1957年吐鲁番出土的西凉建初二年(406年)文书中,就有平水官员。农作物的品种不少,有大麦、小麦、禾,还有菽、麻、葡萄、瓜果。在高唱、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地已经种植水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西域是我国种植草本棉花的地区。手工业

由于棉花的种植,西域有了棉纺手工业。高昌布远销内地,出土文书和实物证实,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产丝地区有了较发达的制造丝绸的手工业。高昌锦,龟兹锦和疏勒锦是当时西域的有名产品。西域各地还生产毛织品,尤其是龟兹毛毡最为有名。矿产开采有一定基础。

商业

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西域又是中原,中亚,欧洲的商路要冲,所以商业十分发达。这时的道路不仅有汉代的北道和南道,而且曹魏以后,又开通了出玉门关经罗布泊北边的商道。5世纪起还开通了从西宁经柴达木盆地到鄯善,且末的新路。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极为重视。过往人员必须凭有关政府机构签发并填有持证人姓名,年龄,面貌特征,服装,所带货物及族别或国别的过所(通行证),验明相符才能放行。当时,西域商人和外商之多,成千上万。仅粟特商人住在北凉首都姑臧的就上千人。商品的频繁交换需要货币,生产与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西域城市的发展。

二、文化艺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中原、中亚的频繁交往,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该时期的西域文化,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文字 西域民族众多,语言各异。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各民族采用了适合自己文字。大体上汉文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罗布泊和民丰县一带。2-4世纪流行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是去卢文。

音乐、舞蹈 西域人民能歌善舞。西域的音乐不仅丰富了本地民族的精神生活,而且传入内地。龟兹乐、疏勒乐以及受龟兹乐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西凉乐,已成为当时北中国音乐的重要部分。

西域的舞蹈,现知的舞曲有《于阗佛曲》、龟兹《小天》、疏勒的《远服》,以及曾在北魏乐府演奏过的悦般击鼓舞。

艺术 这时西域的艺术多与佛教有关,主要是雕像佛教和壁画。这些艺术品多保存在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库车的库木吐拉千佛洞和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千佛洞中。宗教 该时期在西域流行的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祆教和萨满教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达到高潮,龟兹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有僧众1万余人。道教是产生于我国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宗教,公元5世纪传入西域,多在高昌地区流行。祆教在这一时期继续流行在疏勒,于阗,龟兹和焉耆等地,它与当时在这一带的佛教分庭抗礼; 萨满教继续流行于塔里木盆地周围。

道教产生于我国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公元5世纪传入西域,多在高昌地区流行。

第四章 隋唐对西域的统辖

隋朝(581-618),只存在38年,但它统一中原,发展生产,建官立制,积极拓边,为唐朝的繁荣昌盛,统一西域,打下了基础。

立国近300年的李唐王朝(618-907),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和敬仰。唐朝统一西域,促进了边疆社会生产进步,为民族团结,和睦友好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第一节

唐朝统一西域

一、唐朝统一西域

581年,控制北周军政大权的丞相杨坚逼迫年仅8岁的周静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建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隋在灭掉陈朝,统一中原,结束中国几百年分裂局面的同时,也为统一西域作了积极的努力。但是不久,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朝灭亡。隋朝虽然未能统一西域,但它所作的种种努力,为唐朝实现这一宏图大业打下了基础。统一西域的重任留待唐朝去完成。

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濒临危亡之时,李渊于617年在太原起兵,率3万之众从太原直入长安。618年,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唐朝一方面忙于内部事务,另一方面又要对付东突厥汗国的侵扰,没有更多的力量顾及西域。

626年,唐朝发生宫廷政变,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作了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比较有远见的有才干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在他即位时,唐朝不仅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统治,而且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开始统一西域。

630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灭亡,对北方和西域震动极大,各国纷纷要求归附唐廷,并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就在这一年,原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7城归属唐朝。唐在此设西伊州,打开了西域的门户。伊吾的归附行动引起了连锁反应,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阆以及康、安、石等国也先后遣使致贡,表示归附唐朝。

640年,唐朝攻灭高昌麴(qu)氏王国。不久,住可汗浮图城的一支西突厥军队也投降唐朝。唐得两地,分别设西州和庭州。州下设县、乡、里等政府机构,同年又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

644年,唐朝平定了焉耆,在焉耆设都督府。647年,又平定了龟兹,设龟兹都督府。次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同时,将焉耆、电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657年,西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完全统一了西域。原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及其所属领地全部纳入唐朝版图,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随之归附,唐在西域的疆域较之两汉更加扩大,东至玉门关、阳关,西到两河流域以东、波斯以北。

二、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640年,唐平定高昌麴(qu)氏王朝后,在设西、庭二州的同时,设立安西都护府,治西州(今吐鲁番),管理天山以南的城廓诸国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都督府。657年平定贺鲁,统一西域,唐在西突厥故地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于648年移治龟兹。唐显庆年间,设金山都护府,治所在庭州,管理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中亚河中地区以东的范围,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702年,设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但仍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711年,北庭升格为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西域广大地区。

安西大都护府辖地是:“安西四镇”和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共计20个都督府。即葱岭以东的焉耆、龟兹、疏勒、毗沙(于阗)4个都督府和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月支、条支、姑墨、波斯等16个都督府。这16个都督府凡88州、110县、126个军府。

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所管辖的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北的广大地区。

都护府为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大都护府设都护一人。大都护以下官员,有副大都护二人,副都护二人。

在都护府下,分军事、行政两大系统。

大都护府下军事系统,唐朝前期可分为“驻防军”(按唐朝中央政府的军制分为军,守捉,城,镇等数级,各地驻军统一由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帅)和“行军”(为完成某项作战而临时组建派遣的出征部队,其建制也称之为道)两大类。唐朝后期,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节度使和北庭伊西节度使。节度使多由大都护兼任,总揽辖区内的兵马,财赋,民政大权。

各羁縻都督府、州,有自己的武装,其兵额不限,是唐朝军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平时镇守封疆,维持本地区社会秩序;遇战事,则由安西、北庭两都护凭中央所颁“天子信宝”(一种兵符)调遣,参与战事。

都护府下的行政系统有两种。一是在今新疆东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地区,实行州、县两级行政管理。如:

伊州,初名西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

西州,原名西昌州。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辖柳中、交河、蒲昌、天山四县。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县城北,辖金满、轮台、后庭、西海四县。县下有乡、里、保基层组织。

州、县严格执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府兵制度。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与内地一体化。另一种情况是,在西突厥和其它民族聚居的地区,唐朝政府推行羁縻政策,实行羁縻府州制。所谓羁縻政策,就是保留原来民族首领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区大小,列置羁糜府、州、县。任命本民族大小首领担任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这些官职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羁縻府、州的内政自主。唐朝政府也不向羁摩府、州征收赋税,只是规定各羁縻府、州、县向安西、北庭两大都护缴纳有限的财物,作为都护府的行政开支和军饷给养。

唐朝在西域推行的军事、行政合一的都护府建制,其组织之系统完备,职责之明确,执行政令之统一.效果之显著,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所设立的政权机构。它完成了保卫祖国疆域、有效地管理西域的历史使命。

三、吐蕃在西域的活动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族源是由甘,青南下的羌的一支发羌与原土著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到6世纪末,郎日沦赞建立起国家。629年,郎日沦赞l3岁的儿子尺松赞即赞普(王)位。尺松赞统一西藏,迁都于逻些(今拉萨)。发展与唐的友好关系。他在位时吐蕃日渐强大。

650年(唐永徽二年),松赞干布圆寂,其子早亡,由他年幼的孙子芒论芒赞继赞普位。吐蕃国大权旁落于大相噶·东赞家族。他们完全背叛了吐蕃与唐友好相处的关系,违背了松赞干布的意愿。662年,吐蕃进犯于阗地区。到了790年,吐蕃,全部占有西域。从8世纪后期起,吐蕃统治阶级内的崇佛派与反佛派矛盾日益激化,到838年,两派互相攻杀对方所立赞普,吐蕃分裂。到866年,吐蕃在西域的势力逐渐退出。

第二节

唐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一、社会经济

隋唐时期的西域社会,继前一历史时期已形成的封建形态继续发展。农业方面,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生产格局的变化。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过去是天山以北多畜牧业,天山以南绿洲城廓诸国多农业。到隋唐时期,天山以北出现了不少农业区。二是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诸绿洲农业,“不论就其规模而言,还是就其种类而言,或者就其设施而言,都有了相当可观的进展”。三是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隋唐时期,许多游牧部族进入西域,到达天山以南,一些部族的统治阶级在—定时期内,尽管仍然保留部落形式,但土地和地租剥削引 起他们强烈兴趣。他们依仗政治特权,大量占有土地和水利设施,使这些部族内部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这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除铁制的犁、斧外,大型石碾(nian)等已经使用,各种生产工具更加配套。

由于西域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干旱环境,农业大部分必须靠灌溉。执政者或土地所有者,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事业。这一点被出土文书记载所论证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用水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代西域的农产品,有麦、豆、稻、小米、黍等;尤其是葡萄、甜瓜、桃、梨、杏到处皆是。经济作物有胡麻、棉花,以及于阗、高昌等地的蚕桑(cansang)和大麻。

畜牧业以养马、羊、牛、骆驼等为主。

唐代西域手工业有铁、铜、钢、金、银、铅、锡等金属的开采、冶炼和加工。能制造日用金属器皿、生产工具和银钱铜币等。龟兹是我国最早用煤冶铁的地区之一;于阗“善铸铜器”。

纺织手工业中的丝纺、棉纺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

制革手工业,不仅有充足的原料供应,而且是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唐代西域已出现纸坊,说明造纸技术已传到这里,成为手工业的一部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活动开拓了新的局面。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当时有“碎叶路”、“安西路”和“南道”三条。在这些商道上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拂(fu)菻(东罗马)、印度和西域商人将西方的名贵药材、香料、马匹和新疆的葡萄干、葡萄酒、毛纺织品等运往中原;把内地的金铁器皿和文具纸张以及茶叶,特别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名贵丝绸,大宗地贩往西域和希腊、罗马、安息、吐火罗(阿富汗)。商品交换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二、文化艺术

这时期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进一步交汇、吸收、融合,内容十分丰富。

语言 这一时期,在原有语言格局的基础上,异军突起的是突厥语。“突厥汗国在其近百年的统治期间,把自己的影响广泛地传播于天山南部地区的各个领域。这种情况在语言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突厥语成为这一地区的官方语言。突厥语词汇,特别是它的政治术语,在这一地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文字 唐代的西域有多种文字流行。据现有资料考察,汉文主要流行于吐鲁番、罗布淖尔地区及今民丰县境内。“粟特文在高昌流行过。中亚婆罗谜文系统的笈多(ji-gupta)斜体字在焉耆、龟兹一带流行”,“而婆罗谜文的直体字则流行于和田”。这时期多种文字并行的情况以吐鲁番最为典型。有的学者统计,吐鲁番“当时就有十六种文字通行。其中包括古突厥文、粟特文、汉文、叙利亚文、波斯文、梵文、希腊文等等”。各种文字并行于西域,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互相采撷(caixie)、吸收。l0世纪中叶以后,西州回鹘就以流行于吐鲁番的粟特文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新文字回鹘文。

音乐舞蹈 西域之乐,常与舞蹈配合,有乐必有舞,有舞必配乐。二者配合,谓之“乐舞”。唐代就将音乐、舞蹈、杂技统统称之为“乐”。音乐在西域有极为深厚的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坚实而又系统的音乐理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就是吸收这些音乐理论,补充发展而成的。

西域是中国舞蹈故乡之一。据记载,有柘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拔头舞(又名钵头舞)。

绘画

西域绘画,吸收了内地创作经验和佛教艺术技巧,特别是吸收了以姿态生动、线条简练、衣纹质感性强为特点的“犍陀罗艺术”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大量以佛像、佛教故事、人物、山水、花鸟、社会风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壁画、藻井画、版画,以及纸、绢、布画精品。在天山南北许多石窟中,保留了这些绘画的真迹。唐代西域,画家辈出,有善画异兽奇禽的康萨陀。特别是于阗大画家尉迟乙僧,是掌握凹凸绘画技巧的巨匠,其作品被列为神品。他被誉为我国画坛上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技艺,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影响很大。

唐代西域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多种宗教和儒家学说并存。在今哈密、吐鲁番、吉木萨尔等地,儒家思想传播较广,尤以吐鲁番更为突出。

佛教

在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佛教仍然广为流行。7世纪初,西突厥汗国对佛教采取保护态度。这时西域出家信佛的人数众多,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西域佛教盛行,不少西域高僧前往中原弘扬佛法或翻译佛经。中原高僧也前往西域,或经过西域前往西天取经。著名的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往返17年,旅程5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

道教 唐朝一度规定道先、儒次、佛后的次序,使唐代的道教兴盛。西域也受其影响建立道观很多。

在唐代西域的文化事业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在西域的广泛使用,无疑对西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结束了近400年之久的分裂割据,使国家实现了再度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军功卓著,政治影响远播,文化成就达到新高峰。它不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就当时世界而言,也居于领先地位。唐朝统一西域并全面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商贸发达,人员交往频繁,因此,唐代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其广度和深度,也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朝代。

唐朝统一西域,在西域全面推行其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对西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西域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也大量输入中原。

西域人的衣着也为中原土人喜欢,尤其是”汉着胡帽”,成为一种时髦。绘画,唐朝以前中国画多以线条为主,从尉迟乙僧凹凸派技巧传入,中原画坛的人物画接受这种画法,提高了绘画技巧,丰富了绘画内容。

西域地区的石窟艺术对中原的影响也很大。唐代西域对中原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音乐。

西域的服饰、饮食、宫室建筑、乐、舞、绘画对中原的影响很大,长安、洛阳,甚至是“胡化”盛极一时,“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中原与西域之间彼此取其所长,双向交流,相互吸收,融汇变异,丰富各自的生活、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和文化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回纥汗国与回鹘西迁

一、鄂尔浑回纥汗国

回纥是605年至788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今天维吾尔先民的称呼。回纥是“联合”、“结合”、“同盟”之意。它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汉朝时的丁零。北魏时为铁勒(别号高车)六部之一的袁纥部。5世纪末,铁勒诸部反抗北魏征兵,在斗争中袁纥部崭露头角,成为铁勒中较强的一部。6世纪,突厥强大起来,铁勒诸部屈服于突厥。605年,西突厥处罗可汗集中铁勒各部首领几百人,“尽诛之”。铁勒中的韦纥(当时对袁纥的称呼)“乃并仆固、同罗、拔野古叛去,自为俟斤(sijin),称回纥”。这是回纥历史中的大事件。

回纥的组成,据两唐书和《唐会要》记载,有内九族(又称九姓回纥)和外九部(又称九姓乌古斯)。内九族是药罗葛(ge)、胡咄(duo)葛、咄罗勿(wu)、貊歌息讫(mogexiqi)、阿勿嘀(di)、葛萨、斛嗢素(huju)、药勿葛、奚耶勿。所谓外九部,是指到了唐初,以强大的回纥为基础.联合或收并仆固、浑、同罗、拔野古、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加上阿跌部,又称“十姓回纥”。

首先把回纥各部族统一起来的是药罗葛氏族的时健俟斤。他于605年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离叛西突厥处可罗可汗而建立联盟,被推为君长。时健俟斤死后菩萨为君长。在菩萨的统领下,回纥逐渐强大起来,627年,回纥联合薛延陀(xueyantuo)等共袭突厥北境。东突厥颉(jie)利可汗率10万骑反击。菩萨亲率兵将5000人在

gǔ马氎(lie)山大败突厥。从此,菩萨在土拉河流域建立统治中心,为以后回纥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629年,回纥遣使到唐朝朝贡,首次与唐朝发生政治、经济联系。630年,唐朝在漠北诸部的配合下灭掉东突厥。菩萨死,回纥首领胡禄俟利发吐迷度继位。646年,吐迷度联合仆固、同罗,思结、阿跌等部,配合唐军夹击薛延陀,薛延陀汗国灭亡,回纥尽据其地,吐迷度自称可汗。同时,吐迷度率领铁勒十三部,南越贺兰山抵达黄河北岸,遣使入唐。并请唐设置官吏、邮递,统管北方。唐太宗对此举十分重视,亲自到灵州(今宁夏灵武)、泾(jing)阳(甘肃平凉)接受回纥等部归附,并准其所请,在薛延陀、回纥诸部驻牧之地设置6府7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在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回纥汗国从吐迷度到可汗汗国灭亡,前后长达200年。据史籍记载,其疆域是”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大致相当于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接贝加尔湖,南边与唐王朝为邻。

回纥汗国是以内九族为基础,加上外九部构成。内九族中以药罗葛氏为王族集国,这个汗统到795年,奉诚可汗阿啜(chuo)被杀,怀信可汗骨咄(duo)禄继位,才转移到

跌(die)氏。汗国官制主要沿袭突厥制度,职官多用突厥名号。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其妻称可敦,子弟称“特勒”,典兵将领称为“设”(又称杀),大臣有叶护、颉利发、阿波、屈律啜、俟斤、达干等28级。职官无定员,皆世袭。也仿用唐朝官制,设内宰相三人,从王族选出;外宰相六人,由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等六部选出。另外,还设置将军、司马等。回纥汗国对被征服的奚、契丹、室韦、沙陀、白突厥等诸属部,由可汗派总督(设或叶护)去统治,并派出“监使”,负责每年的贡赋交纳,并监察其政治、军事。

回纥的经济以畜牧为主,辅之以狩猎。畜牧以羊、马为主。由于回纥经济较为单一,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回纥汗国与唐王朝的关系

综观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周边各民族政权与唐王朝的关系史,回纥汗国与唐王朝的关系是值得中华各族子孙记取、颂扬、大书特书的典范。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册封与助兵

回纥从吐迷度建国开始,到可汗时汗国灭亡,共24位首领,其间,有9人接受唐朝授予的瀚海都督官职;有12位被册封为可汗。除3位因更替太快没来得及报聘请封外,其余全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

唐朝与回纥的友好关系还表现在:回纥有乱,唐朝扶正;唐朝有难,回纥助兵,两个伟大的民族真正患难相恤。唐朝天宝年间,中原发生了“安史之乱”。乱军占领洛阳和长安,国内大乱,政局危急。这时,回纥葛勒可汗磨延啜(chuo)主动遣使到灵武,请求出兵助唐平乱。757年可汗遣其子叶护率领精骑4000余人收复了洛阳和长安。726年移地健可汗率领精骑4000余人收复了洛阳。

(二)绢马贸易

回纥自古居于漠北草原,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马对回纥民族极为重要,它涉及到回纥民众的生产、生活、转徙、战争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回纥人特别重视养马。据记载,回纥人每年向唐输出马10万匹。每匹马值40疋(ya)绢。从唐玄宗至文宗的l00年左右,唐曾以绢600万匹,金银10万两,偿回纥马值。在绢马贸易中,回纥几乎每年向唐运送几万匹马,以换唐朝丝绢、茶叶等货物。

(三)和亲

天宝年间,安史作乱,唐玄宗逃蜀,其子李亨即位灵武。是时回纥葛勒可汗主动遣使至灵武,请求助唐平乱。肃宗派敦煌郡王李承寀(cai)与大臣仆骨怀恩同往回纥结约,葛勒可汗大喜,决定以可敦(可汗妻)之妹为义女嫁承寀(cai)。同时,遣其贵臣多揽等人来唐议亲。唐肃宗十分重视,为提高回纥公主身分,加封承为开府仪同三司(宰相职),拜宗正卿,封毗伽公主为王妃。回纥可汗也封李承寀为“叶护”。

756年,回纥可汗请求和亲,肃宗准其所请,将亲生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嫁葛勒可汗。787年,合骨咄禄毗伽(ga)可汗顿莫贺屡请和亲,德宗许以其第八女咸安公主妻可汗。821年,唐穆宗以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唐与回纥和亲,从唐中叶的肃宗至德年间起,历经代、德、顺、宪、穆六朝,共90多年,先后嫁宁国、咸安、太和三位公主和四位大臣宗室女与回琰(yan)可汗;回纥亦以可敦妹毗伽公主嫁唐郡王李承寀。回纥与唐朝的和亲是古代这两个民族和睦友好的典范体现。

三、回鹘西迁

839年,人祸天灾,造成民众流散,回鹘国势急剧衰落。840年,黠戛斯阿热遂引兵l0万进攻回鹘牙帐。回鹘牙帐哈剌巴刺合孙被攻破,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众被迫进行大迁徙。

回鹘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

南下主要分为二支。他们四散,剩余部分归唐。

西迁分为三支:

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相聚合。这支回鹘抵达河西,牙帐设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甘州回鹘或

lǚlan 河西回鹘。872年,建立汗国。河西回鹘长期在这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就是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

另一支回鹘部众,经巴里坤草原驻牧于天山以北。这时,北庭、西州为吐蕃所控制,回鹘无法进入。以后回鹘首领仆固俊在北庭击败吐蕃,进而攻占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轮台(今新疆米泉县境内)等地。这一支回鹘部众经过奋斗,以西州(高昌)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西迁的第三支回鹘进入中亚草原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的葛逻禄部汇合。这一支回鹘在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族建立喀拉汗王朝。真题

一、填空

1.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秦法显的 是研究西域历史珍贵资料。2.公元327年,政权在高昌设郡。

3.年,鄂尔浑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鹘部众西迁。4.960年,喀拉汗王朝宣布

为国教。

5.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民族融合呈现出

趋势。

6..702年,唐设

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7.

的作者是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

8.公元383年,龟兹名僧

到中原宣扬佛教,翻译佛经。9.公元943年,萨图克布格拉汗 汗首先皈依伊斯兰教。

二、名词解释 鸠摩罗什 羁縻政策 安西都护府 《突厥语词典》 西域都护府

三、简答题

唐朝为什么能够统一西域?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兴盛的表现。

四、问答题

1.试述鄂尔浑回纥汗国与唐朝的关系。

2.唐朝政府在西域军政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五章

宋元明时期的西域 第一节 西州回鹘政权

一、西州回鹘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840年鄂尔浑回纥汗国因天灾、人祸和黠戛斯入侵而灭亡,十五部回纥部众西迁进入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驻天山以北,唐朝派册封使王端章前往册封,因中途受阻,未能实现。

866年春,回鹘首领仆固俊率部击败吐蕃,斩其首领尚恐热,将首级送往京都长安,进而占有北庭、西州、轮台直至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建立了以高昌为中心的西州回鹘政权,揭开了回鹘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西州回鹘王国的统治疆域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苏的冰达阪,南接当时吐蕃控制的于阗。

西州回鹘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称可汗,也称狮子王阿斯兰汗,他是王国的最高立法者和执法者,实行专制和世袭。国王下设有九宰相、宰相下面有各级大小官吏,构成一套严密的封建统治机构。地方事务则由各级大小伯克处理。

西州回鹘王国,于12世纪30年代成为西辽的属国;13世纪初叶归附蒙古,后来成为元朝的直辖地;14世纪20年代以后被并入察合台汗国。

二、文化艺术的发展

西州回鹘王国地处中西交通的孔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huicui)之地。他们在发展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东西方文化成果,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语言文字及印刷术 西州回鹘王国初期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后来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回鹘文字。回鹘文有22个字母,书写方法有从右向左的横写和从上向下的竖写两种。字体分印刷体、写经体和草体三种。王室与民间使用这种文字作为交际工具,书写文书、契约、历法等。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相传是宋朝毕升发明。从敦煌发现的大量木刻回鹘文活字看,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在吐鲁番盆地广为采用。

音乐舞蹈与绘画雕塑 回鹘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高昌地区古来又是音乐舞蹈十分发达的地方。回鹘在高昌建国后,音乐舞蹈得到了发展,久盛不衰。另外,大量的佛教壁画上表现出回鹘人把音乐舞蹈结合起来,这一时期回鹘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中就有24个洞窟属于这一时期。此外,库车的库木吐拉、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里的大量壁画,也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绘画与雕塑的成就与规模。历法 据对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研究,当时使用的历法是“七曜(yao)历”。“七曜历”是以日和月五星纪日的历法,其顺序为日月水火木金土周而复始,创始于古巴比伦。这种历法在中国传播是719年,由中亚摩尼教徒传入的。西州回鹘历史残卷表明,这种历法有粟特文、突厥文和汉文,一直使用到宋代。

医药 在唐代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载有《西州续命汤》,这是吐鲁番一带各族人民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到五代宋元时期,高昌回鹘地区的药材运往内地销售颇受欢迎。军医月举连赤海牙在四川合州钓鱼山“奉命修表药以疗师疫”。汉文的《难经》、《本草》也译成回鹘文,在高昌广为传播。

宗教 西州回鹘王国以佛教为国教,也信仰摩尼教,少数人信仰景教,此外还存在萨满教,祆教等一些古老宗教。

三、西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西州回鹘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关系。建国初期,即派遣使臣请求唐朝册封任命。857年,唐朝派王端章率使团出使西州回鹘,但行至伊州时路途受阻未果而还。当时西州回鹘也曾派达干迷怀玉入唐朝献,可汗对唐称舅,自称为甥(sheng)。

947年,契丹在我国北部建立了辽朝,新疆大部在辽统治之下,西州回鹘成为辽的属国。在此期间,西州回鹘向辽进贡达24次之多。

宋朝建立之后,西州回鹘与宋保持密切关系,《宋史·高昌传》载:“建隆三年(962年)四月,西州回鹘阿都督等42人,以方物来贡”。“乾德三年(965年)十一月,西州回鹘遣僧法渊献佛牙、玻璃器、琥珀墓”。《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此证之更详:“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丁己,高昌国王阿尔斯兰汗始自称西州外甥狮子王,遣都督迈逊来贡方物”。对此,宋朝的反映是于同年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这次西行,王延德写了《高昌行记》一书,言之甚详。

第二节

喀拉汗王朝

一、喀拉汗王朝的建立

喀拉汗王朝大约创建于9世纪中叶,形成于10世纪上半期,灭亡于12世纪上半期。它的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前期统治中心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伊塞克湖以西),后来迁往喀什噶尔。

840年回纥汗国瓦解后,西迁的一支回纥部众越过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草原,奔葛逻禄而去。9世纪下半叶,这支回纥人在葛逻禄汗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喀拉汗王朝。喀拉汗王朝把汗国分为两部分,由王族的长幼两支分治。长支为大可汗,称阿尔斯兰汗(狮子汗),是王朝的最高首领,驻巴拉沙衮;幼支为副可汗,称博格拉汗(公驼汗),先驻怛逻斯,后迁喀什噶尔。

有文献记述说,喀拉汗王朝的创始人是毗伽阙卡迪尔汗。毗伽阙卡迪尔汗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继位,平分了国土。长子巴兹尔称阿斯兰汗(狮子王),驻巴拉沙衮,统治东部地区;次子奥古尔恰克称博格拉汗(公驼王),驻怛逻斯,统治西部地区。奥古尔恰克曾与萨曼王朝进行过激烈斗争,893年怛逻斯被萨曼王朝攻破,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

奥古尔恰克死后,侄子萨图克继位称博格拉汗,萨图克布格拉汗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接受伊斯兰教,并使其成为喀拉汗王朝政治活动的基石。萨图克汗时期,喀拉汗王朝逐渐强大,夺回了被萨曼王朝占领的怛罗斯,并于944年与未接受伊斯兰教的巴拉沙衮大汗进行激战,攻占了巴拉沙衮,统一了喀拉汗王朝,定都喀什噶尔。

955年萨图克死,长子木萨继位,称阿尔斯兰汗,驻喀什噶尔。次子苏来曼驻巴拉沙衮。木萨统治时期,开始了征服佛教中心于阗的宗教战争。木萨从977年开始对于阗宗教战争,到1001年由玉素甫·喀迪尔汗完成,前后进行了20多年。征服后的于阗成为喀拉汗王朝的一部分。

喀拉汗王朝的分裂

1041年,喀拉汗王朝在阿姆河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布拉音脱离东部大汗的统治而独立,自称为“桃花石”汗。从此统一的汗国又分为东西两个汗国,东部汗国由哈桑家族的后裔统治,领有怛逻斯、白水城、石城(今塔什干)、费尔干纳东郊,七河流域和喀什噶尔。西部汗国由阿力家族后裔统治,领有阿姆河地区及费尔干纳西部,以布哈拉为都城。1089年塞尔柱王朝攻占布哈拉,从此西部汗国在政治上依附于塞尔柱王朝。1128年,耶律大石在喀什噶尔城下击败东部喀拉汗王朝末代可汗阿赫买德,喀什噶尔等地归西辽领有。1137年,西辽在和毡(令塔吉克霍占)击溃了西部喀拉汗王朝的军队,原喀拉汗王朝西部疆域也归西辽领有。

二、伊斯兰教的东传

喀拉汗王朝统治层中,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汗王是萨图克·博格拉汗。萨图克死后,木萨继承其父未竟之业,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11世纪初,喀拉汗王朝迫使于阗地区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

直到13-14世纪,伊斯兰教未能超过库车一线。16世纪,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确立统治。

伊斯兰教的东传,一方面对西域各族固有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令一方面由于宗教的偏见,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

三、文化艺术 喀拉汗主朝时期是维吾尔文化史上光彩的一页。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是《福乐智慧》《突厥语辞典》。这两部书在若干世纪以后,仍然是维吾尔民族文化史上的重大文献性作品。

《福乐智慧》的作者是喀喇汗王朝著名文学家玉素甫。他大约出生于1018年或1019年(也有认为1012—1013年)卒年不详。《福乐智慧》的写作用了18个月,在巴拉沙衮开始命笔,1068年到喀什噶尔后继续写作并于1069年完成。这是一部训导诗,玉素甫把书献给了布格拉哈桑。布格拉哈桑很赞赏此书,封他为哈吉甫(意为可靠的官廷侍臣)。因此,他的名子被称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突厥语辞典》的作者是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只知道他是喀什噶尔疏附县乌帕尔人,祖父是布格拉汗穆罕默德,父亲是巴尔斯罕的领主胡赛因。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他在喀什噶尔受教育,后来在七河地区、伊犁河谷和锡尔河地区进行详细考察,搜集语言、文学、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材料,在1074年用阿拉伯语编写成《突厥语辞典》。

该辞典提供了有关新疆和中亚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各种专业术语,也可称为一本简明的百科全书。

《突厥语辞典》附有一幅圆形地图。这幅地图描绘出作者当时所了解的世界,也是流传到今天的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中亚地图。

随喀喇汗王朝统治地域的扩大和地位的巩固,维吾尔语在其疆域内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维吾尔语言逐渐广泛应用于行文以及商业、税收文凭等方面,成为通用的官方语言。

在喀喇汗王朝初期,使用的大概是突厥文,后来又用了新一代维吾尔文字(回鹘文),若干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普及,阿拉伯文取代了回鹘文。出现了用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

四、喀拉汗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喀拉汗王朝是当时中国西部的一个地方政权,但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友好的关系。1009年,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贡”,并希望宋朝能“遣使安抚远俗”。1063年,“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宋仁宗封喀拉汗王朝的统治者为“归忠保

鳞(lin)(金翅鸟)黑韩王”。1081年,黑韩王“命阿辛上表”神宗,称宋神宗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

喀拉汗朝的统治者在自己的名字上常常冠以“桃花石汗”的头衔。“桃花石”是北魏皇族姓氏“拓跋”的译音。其泛指的含意是“中国”。喀拉汗主朝的首领们在头衔中冠以”桃花石汗”,认为自已是“中国君主”

喀拉汗王朝与辽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据《辽史》记载:“喀拉汗王朝向辽共派出使臣16次,其中13次是所谓“朝贡”。

第三节、西辽的建立与统治

一、西辽王朝的建立

西辽是辽朝(907-1125年)灭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在起尔曼和巴拉沙衮建立的政权。1124年耶律大石率部西迁,1130年到达叶密立(今塔城附近),在这里修筑城堡,从事耕作,以他们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立足于这个政局纷乱的地区。这时,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部族正纷纷起义,反对喀拉汗王朝北部总督的统治。耶律大石帮助喀拉汗王朝北部总督平息了这些起义之后,便进驻八刺沙衮城,取代喀拉汗王朝北部总督,统治锡尔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西辽王朝的实体。

耶律大石进驻巴拉沙衮城之后,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主要是靠政治的和军事的方式获得的。

政治的方式主要用于西州。西州回鹘政权是第一个支持耶律大石的。所以,当耶律大右在巴拉沙衮城壮大并发展起来的时候,西州回鹘自然地成为西辽王朝的第一批臣民。

军事的方式主要用于喀拉汗王朝和中亚河中地区的割据政权。1128年,西辽军队取道伊犁河谷,东逾天山山脉,长驱塔里木盆地西缘地区。喀拉汗王朝末代可汗阿赫买德亲统喀拉汗王朝军队与西辽军队对战于喀什噶尔城郊。西辽军队击败了喀拉汗王朝军队,阿赫买德本人在混战中被击毙。西辽军队接着攻占了叶尔羌、于闻等地。

1132年,耶律大石在河中地区的起尔曼城称帝,号噶尔罕(菊儿汗),不久改为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追谥(shi)其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耶律大石建立的这个政权,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1134年建都巴拉沙衮并将巴拉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

1137年西辽军与西喀拉汗交战,西辽军获胜。同年又东征高昌,攻下别失八里,回鹘王不再称汗,改称“亦都护”。1141年,西辽助葛逻禄人反塞尔柱汗国,塞尔柱人在撤马尔罕战败,耶律大石进驻撤马尔罕,西喀拉汗归属西辽。

西辽在进军喀什噶尔时,曾分出一支军队进军阿姆河彼岸,与撒马尔罕的算端展开激战,并获得胜利。于是乘胜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阿提西兹投降,愿作酉辽的属国,每年向西辽交纳30000第纳尔贡金,并贡献大批货物和牲畜。至此,西辽并吞了河中地区各封建制割据政权,统一了中亚地区,变成了整个中亚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西辽的疆域,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刺子模;东到今新疆中部,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

统治西域和中亚94年的西辽政权于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灭的。西域各地始归蒙古帝国统治。

二、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

西辽是中原辽王朝在西域的延续,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辽王朝的传统。整个西辽五位君王均采用汉文尊号、年号、庙号;兵制仍保持辽代的军职名称和战术特点。在西辽的宫廷与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汉文,其钱币上印有汉文年号。

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中原文化之风。使用的语言、文字不是限于一种,官方的行政公文是汉文。其所铸钱币也用汉文年号。契丹文保留通用。在同伊朗高原各属国打交道时用波斯文,在中部或东部的领域内使用回鹘文。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汉文化的传播,使更多国家熟悉了中国。因此我们说,西辽在中亚的统治虽不到100年,但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契丹”一词变成了中亚各族用来称呼中国的名称。后来这个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了俄罗斯和欧洲,俄语中的“китай” 和英语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词的对音。由此可见契丹人在我国历史及中亚史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第四节

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西域的统治

一、成吉思汗的西征及统一西域

12世纪在蒙古高原的斡难河与怯绿连河之间居住的蒙古族开始强盛起来。孛儿只斤部的贵族铁木真顺应当时蒙古各部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对其他部落进行吞并战争。1201年,铁木真联合王罕打败扎木合。1202年消灭了王罕的势力。1204年征服了强大的乃蛮部,杀死首领太阳罕。之后翁吉刺部、汪古部纷纷归附。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鄂嫩河畔举行了忽里库台大会,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意思是“无比伟大的大可汗”。在西域活动长达五个世纪。

成吉思汗在完成了全蒙古的统一,建立了蒙古帝国后,为了让他的兄弟、子孙各分土地,共享富贵,决定向外扩张,降服蒙古境外政权,于是向周围邻国发动了具有很大掠夺性破坏性的战争。

首先统一西域地区。1209年高昌派代表去见成吉思汗表示归附。在高昌王的影响下,海押立与阿力麻里的葛逻禄部首领也在1211年投附了成吉思汗。

1218年,成吉思汗攻灭西辽统一西域。

西域的统一为蒙古军的西征扫除了障碍。1219年秋,成吉思汗发动了对中亚和伊朗高原的远征。1221年蒙古大军征服了原西辽的河中府及中亚各地,花刺子模国王出逃伊朗高原。随之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转战伊朗高原。1222年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进入钦察草原。1223年在阿里吉河(今乌克兰境内的迦勒迦河)击败了俄罗斯8万联军,蒙古军占领斡罗斯。1224年,成吉思汗回到西域北端额尔齐斯河,第二年春回到蒙古高原,至此,成吉思汗的西征结束。在成吉思汗的西征过程中,高昌亦都护率领的约一万名军队和蒙古大军一起参加了中亚和伊朗高原的战争。

1227年,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途中死去,政权暂时由幼子拖雷代理。1229年蒙古诸宗王推举窝阔台继任大汗。1234年,灭掉金朝。1236–1241年间,拔都率领蒙古军西征,直抵奥地利和意大利边境。1242年窝阔台汗死后,贵由继位。1248年、贵由病死,蒙哥继位。

1253-1258年,蒙哥派他的胞弟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攻灭了木刺夷(今伊朗),攻下了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和西利亚(今叙利亚)。1260年蒙哥汗在围攻四川合川钓鱼山时,受伤死去。同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巴兰旗)称帝。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从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同亚欧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二、元朝对西域的管辖

军政机构:

成吉思汗统一西域之后,先是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别失八里、阿里麻里等地设置达鲁花赤,管理各地,而后把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次子察合台分得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及焉普以西的整个地区;三子窝阔台分得塔城、阿尔泰地区和蒙古高原西部;幼子拖雷继承成吉思汗原来的领地,即蒙古高原本部。高昌亦都护,因最先降服蒙古,又是义子,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别优待,亦都护由蒙古册封,保留原有地区的世袭统治权,并互相通婚。蒙哥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于1251年6月在吉木萨尔设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管理天山南北;设阿姆河行尚书省,统管河中地区。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曾派遣皇子那木罕建牙于别失八里以镇之,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剌火者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1275年命丞相安童辅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备边于阿里麻里。1280年在高昌境内置北庭都护府代替畏兀儿断事官,成了元朝在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机关。1282年又置阿里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1283年,元朝分别在别失八里、哈剌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南北军政事务。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主门、阳关以东。

元朝政府除设置军政机构外,还派军队在西域驻防。置驿站。元朝对西域管辖的作用:

第一、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联系,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各族人民不但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共同开发西域贡献了力量。

第三、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涌现出不少畏兀儿族杰出的廉希宪、阿鲁浑萨里、阿里海牙、贯云石、廉惠山海牙、鲁明善等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

第五节

察合台后裔在西域的割据

一、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指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及在封地上建立的政权。它的疆域相当于现在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天山南部的喀什和和田地区,中亚的七河和河中地区。

1241年察合合去世。察合台的孙子哈剌旭烈兀、也速蒙哥、耳干纳可敦,阿鲁忽,木巴剌沙,都哇等继位。他们都服从大汗。1306年12月都哇病死,汗位几经更替,最后都哇第三子怯(qie)伯被立为可汗。怯伯即位不到一年就让位给他的哥哥也先不花。

1314年怯伯复位,将首府从阿里麻里迁往撒马尔罕。这一举动引起东部七河流域、伊犁河地区贵族的反对,于是察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里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噶尔、吐鲁番一带,也先不花主政东部;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包括河中地区,怯伯主政西部。

怯伯在河中地区提倡农业,铸造钱币,建造宫殿,采用当地居民的语言,信仰当地居民信奉的伊斯兰教,进一步拓宽了蒙古部众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而以也先不花为首的守旧势力仍坚守游牧传统,不愿进入城市和农业区,于是察合台汗国走向分裂割据。

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立,历经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计立国166年。

二、察合台汗国的文化

14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回鹘文逐渐被察合台文所代替。察合台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采用了阿拉伯的28个字母,借用了波斯文的4个字母,合计32个字母。这种文字从右向左横写,字母分单写、词首、词中、词末四种写法。与此同时,在察合台汗国疆域内形成了一种综合型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除了当地的居民,也包括察合台后裔,根据这种语言通行的地域范围,人们把它称为“察合台语”。

用察合台语写成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著作很多,其中著名的有:14世纪的中亚人拉布乌孜著《拉布乌孜故事集》(又称《圣贤传》、《圣人传》),是一部包括72个回目的散文和诗歌集。用察合台语写下长篇巨著的还有鲁特菲、赛卡克、那沃依等人。鲁特菲著《古丽与努如孜》叙事长诗,辞句优美,情节动人。那沃依的主要作品有《深邃(cui)的宝库》、《五部诗集》。赛卡克是撤马尔罕乌鲁克伯克的宫廷官员,在诗歌、修辞学、逻辑学、哲学等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诣。

三、察合台汗国时期新疆的居民

瓦剌

是蒙古族的一支。元朝时称斡亦剌,明代称瓦剌。13世纪以前,斡亦剌人生活在蒙古高原西北部。1201年后逐渐北迁到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明朝初年,分布在大漠东西的蒙古族基本上分为互不统属的三大部,即鞑靼、瓦刺及兀良哈诸卫。其中瓦剌人分布在蒙古西部、新疆东北部、西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猛可帖木儿(1368-1403)时期,瓦剌开始崛起,成为我国北方拥有4万户以上部众的强大力量,1399年建立了瓦剌汗国。其疆域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和准噶尔盆地。到也先继位(1439-1454),其势达到全盛。向东攻占兀良哈蒙古(今辽河中上游),席卷女真各部,直接威胁朝鲜;向南攻掠明朝北部边境,直抵北京城下;向北,控制了叶尼塞河上游和鄂毕河上游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向西,攻占哈密和整个准噶尔盆地,并西征中亚,势力发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流域和河中地区。

哈萨克族

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我国史籍中有大量记载,古代波斯和希腊史学家也有不少描述。

公元前2世纪,乌孙人便繁衍生息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融合了塞种人和月氏人成为哈萨克族先世。552-940年,先后西突厥、突骑施、葛逻禄部在这一地区建立过汗国,在这里生活的康居、阿兰、咄陆、突骑施、葛逻禄,铁勒等部落和部族融合到哈萨克族中。13-14世纪,大部分哈萨克部落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另一部分则受察合台汗国的统辖。金帐汗国衰落后,又受辖于白帐汗国。这时的哈萨克各部落分布很广、居住地区分散,在一个地区内各部落互相杂居,甚至一个部落同时分布在几个汗国内,使更多的部落如钦察、乃蛮、克烈、阿尔根、弘吉剌、扎剌亦儿等成为哈萨克的成员。

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为诺朵汗国和乌孜别克汗国两部分。1456年,贾尼别克和克烈汗率领哈萨克人在楚河至塔拉斯河一带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首都土尔克斯坦城。

哈萨克汗国的建立是哈萨克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哈萨克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15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哈萨克汗国拥有了钦察草原和中亚的论答剌、突厥斯坦、乌尔根奇等地,人口增加到20万。

1500年,哈萨克汗国击败帖木兰帝国占领河中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为: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包括玉雅克河流。首府土尔克斯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萨克汗国可汗哈斯木汗还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第一部法典—《哈斯木汗法典》,有军队30万,统治着100万居民。

哈斯木汗死,密马什汗继位,而后是塔赫而汗继位。由于塔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哈萨克汗国走向衰落。

柯尔克孜族

是我国的古老民族。汉时做“鬲昆”或“隔昆”,“坚昆”、南北朝至隋时称“结骨”、“纥骨”、“契骨”、“护骨”。唐朝时称“坚昆”、“纥拉斯”,最流行的称呼叫“黠戛斯”。辽、宋、金时称“辖戛斯”、“辖戛司”,“纥里迄斯”。蒙元明时称“吉利吉思”。清朝称“布鲁特”。

柯尔克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它民族的成份而得以逐渐发展壮大。特别在宋元明时期,不少维吾尔、契丹、蒙古、哈萨克、汉族的居民融合到柯尔克孜族中。

第六节

叶尔羌汗国

一、叶尔羌汗国的建立

从1514年到1678年的一个半世纪里,在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东起哈密,西至帕米尔高原,南界西藏,北接天山的大汗国,这就是有名的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从赛依德建国到伊司马义被俘,共5代11位汗王,历时165年。“它最强盛的时候,除了天山南部地区外,还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伊赛克湖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以及巴达克山和瓦罕地区,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管辖着祖国西部的实际版图”。

在叶尔羌汗国的历史上,赛依德及其子热西德、孙阿不都克里木和苏丹马赫穆德是几位英武有为、政治开明、有所建树的大汗,也是叶尔羌汗国由开创到鼎盛的统治者。

赛依德是叶尔羌汗国的缔造者,1490年生于吐鲁番。1514年,赛依德随表兄巴布尔在撤马尔罕城下作战失败后,带领部众翻越天山,进入喀什噶尔地区。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先后攻占了英吉沙、叶尔羌和喀什噶尔。1514年9月3日登上汗位、定都于叶尔羌,建立了叶尔羌汗国。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支和卓势力,在叶尔羌汗国统治者们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并终于形成为以夺取叶尔羌汗国政权为目的的两个政治派别。

1678年,准噶尔贵族浑台吉噶尔丹派1.2万骑兵进入天山以南,连下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直达汗国都城叶尔羌。叶尔羌汗国末代可汗伊司马义被俘送往伊犁,叶尔羌汗国的疆域成了准噶尔的属地。

二、文化艺术

叶尔羌汗国时期,畏兀儿族的文化艺术有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字著述及音乐,不但超过前代,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出现了三部史学著作引人注目:

《拉失德史》(《中亚蒙兀儿史》),是研究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重要史书,也是研究16世纪新疆和中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作者米儿咋·海答儿。

《编年史》,作者沙·马赫穆德·贾格斯,是用波斯文写成的一部叶尔羌汗国编年史。《寻求真理者之友》,是沙·马赫穆德·贾格斯的另一部著作。是在叶尔羌汗国亡后,于1696年,用波斯文写成的圣者传。

组编《木卡姆》套曲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对其的组编工作有过巨大贡献的是阿曼民莎与玉素甫·柯迪尔汗。

三、叶尔羌汗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6世纪初,维吾尔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继续劳动、生息在祖国天山南部地区,守卫和垦拓着祖国这块疆土,以畏兀儿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叶尔羌汗国,继续有效的管辖和治理着祖国西部的实际版图。无疑,这是畏兀儿人民对开拓和维护祖国西部疆域作出的历史贡献。

17世纪中叶,叶尔羌汗阿布都拉把他的亲戚分封于喀什、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8个城市。1646年(顺治三年),吐鲁番、哈密地区得到阿布都拉汗的同意,首先向清朝进贡。

1656年,阿布都拉汗派遣30名贡使到北京。清政府对其进贡的回赠物品也十分丰饶。真题

一、填空题

1.公元327年,政权在高昌设郡。

2.840 年,为黠戛斯所破,回鹘部众西迁。3.1124年,辽朝宗室

建立西辽。

二、简答题

1.西辽是怎样对臣属邦国进行统治的

第六章 清朝统一新疆 第一节

清朝统一新疆

一、准噶尔的兴起

明末清初,瓦刺以卫拉特之名称崛起于我国西北。当时,喀尔喀蒙古游牧在今蒙古北部,称 “漠北蒙古”;察哈尔部蒙古游牧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称“漠南蒙古”;卫拉特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称“漠西蒙古”。在伊犁河下游及以西地区,是广大的哈萨克游牧草原。哈萨克族的许多部落按照他们的部落谱系划分为三个玉兹。大玉兹,称右部或中部,领地在巴尔喀什湖南部以及从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称左部,领地在锡尔河北部;小玉兹称西部,领地是现在的西哈萨克斯坦。在伊犁河西南地区,是柯尔克孜人的游牧地。清朝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在天山南部是叶尔羌汗国。

卫拉特,16世纪时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准噶尔游牧于伊犁河上游地区;和硕特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土尔扈特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地区。17世纪初,当巴图尔洪台吉(卫拉特部落首领称台吉,洪台吉即大台吉)为首领时,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他三部遭到排挤,面临被准噶尔兼并的威胁。17世纪20年代末,土尔扈特部逐渐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游牧;1638年,和硕特部被迫迁往青海境内;杜尔伯特及辉特部(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习惯上以辉特部为卫拉特四部之一)

则屈服于准噶尔。从此,天山以北尽为准噶尔所据,所以至今我们仍把天山以北的盆地称作准噶尔盆地。

1640年,巴图尔洪台吉召集东西蒙古各部王公,在新疆塔尔巴哈台会盟,青海的和硕特部和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也都派了人来参加。这次大会,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建立了卫拉特与喀尔喀的联盟。

1653年,巴图尔洪台吉病死,其子僧格继位。僧格在内乱中死去,其异母第噶尔丹夺取政权。他统治时期准噶尔汗国渐强大并对外扩张。1678年攻破叶尔羌汗国。塔里木盆地成为准噶尔的势力范围。1723年,准噶尔封建贵族集团再次大规模进攻哈萨克,塔拉斯河流的哈萨克人遭受了极大的灾难。准噶尔军攻占了哈萨克汗驻地突厥斯坦城和塔什干。

二、清朝统一天山北部

准噶尔部在巴图尔洪台和僧格执政时期,同清朝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并坚决反对沙俄的侵略。

噶尔丹上台初期,为寻求清帝的支持,也曾遣使朝贡。但与此同时,他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剪除政敌,加强自己的实力,自称“波硕克图汗”。1688年,噶尔丹率兵三万进攻喀尔喀蒙古。1690年6月,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名,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战争。为了平息噶尔丹的战乱,康熙帝三次亲征,在蒙,满,汉,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摧毁了噶尔丹的主力。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内外交困,暴病而死。

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零先后继位。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部封建贵族展开了争夺汗位的斗争。1752年,达瓦齐(策妄阿拉不坦唐棣di)在阿睦尔撒纳(策妄阿拉不坦的外孙)的支持下,夺得了汗位。1754年,阿睦尔撒纳因谋求汗权而被达瓦齐大败,遂归附于清朝。

准噶尔部政局动荡不稳。为了安定边陲,实现统一,1755年清朝出兵伊犁,沿途卫拉特,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热烈欢迎清军。达瓦齐仓惶逃至格登山,接着又败逃乌什,被清军擒(qin)获,后被清廷封为和硕亲王。

1757年,阿睦尔撒纳在沙俄的支持下,趁清政府撤军之机,掀起叛乱,妄图攫取统治卫拉特四部的大权。1757年5月,两路清军会师伊犁,准噶尔军全线崩溃。6月,阿睦尔撒纳逃入哈萨克中玉兹。这是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率部归附清朝,并决定擒献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得知后趁夜逃奔沙皇俄国。同年在俄国病死,清朝统一天山北部。

三、清朝统一天山南部

1700年,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喀什噶尔,把自立为汗的维吾尔族宗教领袖阿合玛特和卓(阿帕克和卓的嫡孙)抓到伊犁囚禁起来,同时把许多维吾尔族农民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

阿合玛特在伊犁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博罗尼都,次子名霍集占,即史称的“大,小和卓”。他死后两个儿子仍被拘禁着。1755年,清军进军伊犁,打败达瓦齐后,把大,小和卓放出来,并派兵护送大和卓博罗尼都到南疆去帮助清朝治理南疆;令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掌管伊斯兰教。但小和卓背叛清朝,支持并参加了阿睦尔撒纳叛乱。1757年清军再克伊犁前夕,小和卓逃往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煽动,威逼大和卓和各城伯克,阿訇,发动反对清朝的叛乱,杀死奉命前往招抚的清朝副都统阿敏道及其随员100多人。同年,霍集占自立为“巴图尔汗”。

1758年,清朝进军南疆平叛,先后攻克库车,乌什,阿克苏三城。次年6月,清军分兵两路迅速收复了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并乘胜追击叛军。大,小和卓逃往巴达克山。10月,巴达克山首领苏勒坦沙擒杀大,小和卓。清朝统一了天山南部。

清朝统一新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陲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合作和共同繁荣。符合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17世纪初,准噶尔部势力日渐强大,巴图尔洪台吉“恃其强,侮诸卫拉特”,意欲兼并土尔扈特部。17世纪20年代末,土尔扈特部台吉和鄂尔勒克率领部众5000多帐,20多万人,从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出发,向西迁徙。于1630年左右,到达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建立起了一个东起乌拉尔河,西到顿河,南到里海和黑海,北至萨拉托夫的土尔扈特汗国,牙帐设在伏尔加河支流阿赫图巴河畔。

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时期,沙俄扩张势力已达伏尔加河中上游地区。为了进一步向伏尔加河下游和顿河流域扩张,土尔扈特蒙古便成为沙俄攻击的对象。1643年,沙俄武装进攻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率部反击,不幸战死。沙俄向土尔扈特人民征收的赋税名目繁多,摇役兵役层出不穷,并强迫他们放弃喇嘛教,改信东正教。

1761年,17岁的握巴锡继承了土尔扈特汗位,颇得部众拥戴。1767年,握巴锡准备率部东归。1771年1月5日,握巴锡率领伏尔加河南岸部众3.3万多户,16.9万余人,开始踏上了举世闻名的回归祖国的万里征程,伏尔加河北岸的1.4万户部众被河水阻隔,未能一起同行。握巴锡亲自率领1.5万骑兵作开路先锋,妇女老幼赶着牧群居中,留下1万名战士殿后。沙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闻讯,立即派军数万追赶,同时策动沿途的游牧部众阻截。在乌拉尔河畔,后卫部队与沙俄哥萨克骑兵展开血战,不幸全部壮烈牺牲。1771年8月底,握巴锡率领的土尔扈特部众终于渡过伊犁河,到达伊犁附近的卡伦他木哈,回到祖国怀抱。八个月的残酷战斗、艰难跋涉,加之饥寒交迫、瘟(wen)疫流行,土尔扈特的牲畜死亡殆(dai)尽,人口死亡大半,幸存者仅7万多人。

清朝获悉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立即派兵接应. 1775年,清政府把旧土尔扈特部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分设四盟:南路安置在喀喇沙尔城北游牧,以握巴锡汗为盟长,置四旗,40 隶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管辖。他们是现在巴音郭楞蒙古族的前辈;北路安置在和布克赛尔游牧,以策伯克多尔济亲王为盟长,置三旗,隶属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他们是现在和布克赛尔蒙古族的前辈;东路安置在乌苏地区游牧,以巴木巴尔郡王为盟长,置二旗,隶属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管辖,他们是今天乌苏、奎屯地区蒙古族的前辈;西路安置在精河地区游牧,以默门图贝勒为盟长,置一旗,隶属伊犁将军管辖,他们是现在博尔塔拉精河地区蒙古族的前辈。舍楞为首的新土尔扈特部,安置在阿尔泰的布尔干河地区一游牧,置二旗,隶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土尔扈特蒙古人民反抗沙俄压迫,万里回归祖国,在中华各民族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向心力。

第二节 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清朝政府重新统一新疆以后,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一、军府制

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委派明瑞担任第一任伊犁将军,将军府设在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的主要职责是: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事务,并统辖归附清朝的中亚地区和哈萨克部落。

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都统,都统与将军品级相当。在伊犁,塔城、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清政府在新疆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为北路、南路、东路三部分。

清政府在南北疆派驻重兵,以加强边务防卫。驻疆清军总数约4万人左右,重点放在北疆,约占总数的4/5。

二、行政体制

清政府根据新疆民族的习惯和社会历史状况,实行三种不同的行政制度。在汉族较多,和内地联系紧密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实行州县制,设镇迪道,下分镇西府和迪化直隶州。

在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蒙古和哈萨克中,以及在天山以南的哈密和吐鲁番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札萨克,是蒙古语音译,部落首领或执政官的意思。

在天山以南的其他地区,清政府沿用维吾尔旧制,保留了伯克制的行政制度。“伯克”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沿用已久,它的本意是“首领”、“头目”。

三、经济措施

从1755年至1759年的时间内,清政府为统一新疆,大规模用兵三次,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新疆统一以后,驻军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浩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稳定和重建

当地社会经济,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清政府除每年从内地各省调拨协饷支援新疆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屯垦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商业政策。

四、文化政策

清政府既允许伊斯兰教继续存在,同时又采取措施限制它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准阿訇兼任伯克,将地方财政、治安、司法等权力赋予伯克统一掌握,仅给宗教机构保留着主持婚姻礼仪、遗产分配和管理教育的权力。清朝政府对喇嘛教采取保护和鼓励政策,鼓励蒙古各盟旗修建寺庙,封各大寺庙住持为呼图克图(**),喇嘛不仅免除一切赋役、还可以享受各种特权。在语言文字方面,实行满语满文、维语维文、汉语汉文同时通用的政策。清朝政府在天山南北提倡教育。在北疆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各屯戍区分设义塾,教授四书五经,兼习骑射,入学者多为满汉子弟,也吸收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入学。

清朝前期,是新疆各民族文学创作繁荣的时代。

第三节

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

一、浩罕支持和卓后裔的分裂活动

大,小和卓叛乱失败以后,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儿子萨木萨克逃往浩罕。萨木萨克死后留有三子,长子名玉素甫,次子名张格尔,三子名巴布顶。浩罕统治者一方面自己向外扩张,一方面支持和卓后已返回新疆搞**。

1819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强占浩罕商人萨赖占的女儿,萨赖占羞忿至极,将女儿杀死并抛尸参赞衙门以泄愤。清政府派伊犁将军庆祥赴喀什噶尔查办。庆祥庇护斌静,激起喀什噶尔群众强烈不满。张格尔利用这种形势,在浩罕统治者的支持下,回南疆发动了**。

二、清政府平定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在浩罕汗国的支持下于1820、1824、1826和1828年先后4次进攻南疆作乱。1828年6月,张格尔第四次入卡作乱,被清军活捉。同年6月,被槛送北京,交由刑部审理,判处死刑。

清政府平定张格尔之乱,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由维吾尔族,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族人民也为清军捐献马匹,积极协助清军追歼叛匪,为擒拿张格尔立了大功。

浩罕的扩张政策与和卓后裔复辟野心相结合,是张格尔匪帮多次发动**的根本原因。张格尔**失败的历史表明: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罪恶行为,都是新疆各族人民不能容忍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清政府的善后措施

清政府对在新疆的政策作了如下调整:

1、建立各级大臣官员的考核制度。

2、严格伯克的补选规定。

3、增加新疆官员的薪俸。

4、精减各办事衙门役使人数,节省开支;

5、没收参与张格尔之乱者的土地,由官方出租。

6、对伊斯兰教干预政治加以限制。

7、改建西四城城城垣(yuan),在边境增设卡伦和土堡,在塔里木盆地南缘诸绿洲之间增设驿站。

第七章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新疆 第一节

英、俄鸦片祸害新疆

一、英、俄鸦片在新疆泛滥

19世纪20年代,英国即将侵略的触角伸进新疆,随后又通过克什米尔、巴达克山、印度、浩罕等国家和地区向新疆大量走私鸦片。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俄国鸦片也经浩罕等中亚商人之手输入新疆.不久,俄国商人直接向新疆走私鸦片。1834年,俄国谢米巴拉金斯克的商人开始向伊犁、塔尔巴哈台走私鸦片。早在19世纪30年代末,鸦片已流毒全疆。大量向新疆走私的鸦片、或就地私销;或继续走私东运,经嘉峪关输入内地。新疆又成为英、俄由陆路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一条通道。

英、俄鸦片输入新疆,给边疆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人民健康受到摧残,国家白银大量外流。地方官吏参与走私和吸食鸦片,加深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性和统治政权的危机。新疆是祖国的西北门户,各族人民对英、俄鸦片泛滥新疆十分愤恨,有识之士纷纷要求禁烟。

二、禁烟与反禁烟的斗争

清政府早在1729年颁布了禁烟令,但全国范围内的禁烟运动却始于1838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广州禁烟之后。在全国禁烟热潮中,清政府对新疆禁烟极为重视,自1839年9月到1840年6月,清廷共发布了16道有关新疆查禁鸦片和处理烟案的谕旨。为了堵绝英俄鸦片走私,新疆地方当局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首先是拟定了新疆严禁鹅片章程。1840年3月8日,清政府批准了伊犁将军奕山等人《请将新定鸦片章程就边地情形量为变通》的奏折。奏折五条中有三条是针对英、俄鸦片贩子向新疆贩卖鸦片的。

2.其次是通过外交途径向俄国当局严正提出禁止在中俄沿边走私鸦片。3.三是查禁追捕鸦片贩子。4.四是没收烧毁烟贩走私的鸦片。

19世纪60年代,俄国取得了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规定每担(65公斤)鸦片只须交纳税银30两,即可自由输入中国。新疆成为列强鸦片贸易的重要通道,禁烟遂(sui)流于形式。

第二节

沙俄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

一、沙俄对中国西北边疆的早期侵略

16世纪30年代,沙俄的东部疆界在里海。为了向东方扩张,就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即在其侵占的地方修筑众多的要塞,环绕各个要塞修建一系列堡垒,驻扎军队,成为对外扩张的侵略据点。这一个一个堡垒联成一条线,称为堡垒线。

1587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堡垒线,1735年始建奥伦堡堡垒线,为俄国东侵的众多堡垒线中的两条主要堡垒线,对新疆与中亚形成钳形攻势。19世纪50年代,经科帕尔(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附近)和维尔内(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向中国境内推进750公里,切断了我国伊犁与塔尔巴啥台间的巡边通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又趁火打劫,力图侵占新西伯利亚线与锡尔河线之间的500公里开阔地带。1864年,在新浩罕线最南端的奇姆肯特,将两条堡垒线连接封闭在一起。

19世纪30年代以前,俄国对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等地无总体认识。为加紧其侵略步伐,不断派遣人员非法考察这些地区。19世纪50年代后,沙俄对巴尔喀什湖地区的侵略更加频繁。

二、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俄国于1797年,单方面颁布了《布赫塔尔明斯克通商条例》,强行对中国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05年7月,沙俄政府派戈洛夫金出使中国,要求清政府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两国边界通商。1810年,普蒂姆采夫等人冒充哈萨克商人,潜入塔尔巴哈台、伊犁搜集商业情报,为正式通商做准备。1847年7月,沙皇政府授权佟正笏(tongzhenghu)向清政府正式提出在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三处开放通商。1850年1月,俄国外交部官员科瓦列夫斯基又向清政府提出在伊犁等处通商。1848年和1850年,俄国商船两次闯入上海要求开放贸易,清政府被迫同意沙俄的部分要求,谈判新疆对俄开埠(bu)。

1851年8月6日,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其内容共17条。这个条约是近代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去大量权益。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俄国单方面设立领事,条约第二条规定,伊犁、塔尔巴哈台开放通商后,俄国可在此两处设置 “领事”。

2.免税贸易权。条约第三条规定,中俄双方在伊犁、塔尔巴合台两处通商,“彼此两不抽税”。由于华商未进入俄境贸易,所以这一规定只是俄商在中国伊梨、塔尔巴哈台实行免税贸易。

3.片面领事裁判权。条约第七条规定,在伊、塔两地,中俄两边商人遇有争斗小事,即著两边贸易官员究办。但华商只在新疆境内贸易,而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的俄国商人犯罪,却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片面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4.设立贸易圈。条约第十三条规定、“俄罗斯商人前来贸易,存货、住人必需房屋,即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亭,就近由中国指定一区,令俄罗斯商人自行盖造,以便任人存货。贸易圈实为沙俄的租借地。这个条约是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时期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个,也是中俄关系史上性质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0年11月,沙俄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个条约规定中俄西部边界以山岭、河流和中国常驻卡伦为勘界的标志。以沙宾达巴合、斋桑湖、天山、特穆尔湖和浩罕边界为五个划界点。在沙俄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下,清政府1864年10月,被迫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主要内容是:

1.划定从沙宾达巴哈到浩罕的中俄西段边界。2.划归俄国的中国卡伦,限一月之内移空。3.人随地归。

4.条约签订后240天建立界碑鄂博。5.增添交涉机构。

通过1869年和 1870年订立的《中俄科布多界志》、《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及《塔尔巴哈台界约》三个边界子约,沙俄鲸吞了中国西部疆土44万多平方公里。

四、新疆人民的抗俄斗争

沙俄为了霸占中国雅尔噶图山金矿,制造了残害中国矿工200多人的血案,激起塔城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1855年8月,塔尔巴哈台各族人民一举烧毁了沙俄在塔尔巴哈台的贸易圈。事件发生后,沙俄威迫清政府答应赔款,惩办肇事的官民。迫使清政府于1858月7日签订了《塔尔巴哈台议定补贴条约》。重修贸易圈房屋,勒索赔款13.53万两白银。同时,判安玉贤斩监候、徐天尧充军。沙俄又攫取了在伊、塔领事馆各驻兵50名的特权,开创了俄军驻扎新疆的先例。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的新疆社会

一、吏治腐败和沉重的经济剥削

鸦片战争后,导致新疆地方吏治腐败的因素多方面的。除去财政困难外,官员素质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地官员或庸碌无为,或妄自尊大。他们公开的挪用公款,克扣饷银,朋比分肥。

清朝后期,政府官员同本地民族封建领主,宗教上层相勾结,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压迫。特别是1862年“协饷”完全断绝以后,他们任意增加税目,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二、和卓之乱

1847年9月,在浩罕的鼓动下,逃亡在国外的和卓后裔迈买的明(即卡塔条勒)、倭(wo)里罕、伊善罕(又作玉散和卓、依善和卓),铁完库里(又作塔瓦克木)、克齐克罕,阿克恰干,萨比尔等人,纠集千余名匪徒进犯喀什噶尔回城和英吉沙回城。浩罕商人约奈迈提等作内应,开城放进和卓们。

喀什噶尔领队大臣率3000多人坐守汉城不敢应战。清政府拨款百万两,派陕甘总督布彦泰为定西将军平叛,于11月8日解英吉沙之围,收复喀什噶尔回城,迈买的明等掠夺大批财物逃走,史称“七和卓之乱”。

1857年6月,倭里罕在四五千名浩罕商人协助下,一度攻占喀什噶尔回城,水淹火攻汉城;又分兵东犯巴尔楚克,围攻叶尔羌,气焰猖撅。

1857年9月,清军先后由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调集8600多名官兵参与驱逐和卓叛军的战斗。倭里罕见大势已去,即裹胁了1.8万多人,带着1000多峰骆驼及财物逃往浩罕。

第四节

19世纪中期的新疆农民起义

一、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烽火

1845年6月,喀什噶尔等地维吾尔,柯尔克孜族农民举行暴动,反对繁重的徭役。1857年9月,在和田的维吾尔族农民举行暴动。

1855年库车农民举行暴动。1857年4月3日,2000多名参与起义的农民集合在排子瓦特庄,展开武装斗争。

1858年初冬,喀什噶尔新垦地亩的农户抗粮,“聚众滋事”。1860年,叶尔羌属托果斯铅庄的维吾尔族农民,“抗违粮赋”。1862年,和田金矿的矿夫发生暴动。

二、1864年新疆农民大起义

1864年6月6日,库车暴发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克库车城,不久,起义浪潮席卷天山南北,形成了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伊犁、和田等五个起义中心。塔尔巴哈台等地也被义军攻破,(1)1864年春,库车渭干河畔修渠开荒的农民,由于冻饿,劳累、鞭挞而死的人很多,托乎提尼牙孜哈里等人首先点燃了起义火焰,一夜之间杀死两名官吏与15名伯克,随即向库车进军。库车城的维吾尔族、汉族、回族也起而回应。6月6日,攻陷库车城。由于地理和政治的原因,在1864年席卷天山南北的农民起义中,库车起义居有重要的地位。起义之初,库车农民曾要求爱玛特郡王出任他们的领袖,爱玛特拒绝了起义者的要求,被戕(qiang)杀。随后起义农民求助于库车的加拉里丁家族,这个家族中的热西丁被推为起义者的领袖,尊号为“圣人后裔、胜利者之父、热西丁汗和卓”自称“汗和卓。

(2)1864年7月13日,乌鲁木齐南山回民起义,攻占达坂城。7月15日,回族阿旬妥明(即妥得璘(lin),经名达吾提)与乌鲁木齐绿营中军参将索焕(huan)章,乘清军援救库车之机,率众攻占了乌鲁木齐汉城。同一天昌吉回民攻占县城。10月3日,起义军又攻占乌鲁木齐满城。1865年3月,妥明在乌鲁木齐自称“清真王”。

(3)在伊犁,1864年10月12日也爆发回族、维吾尔族联合起义,回族头目马万信联合阿奇木伯克阿布都鲁苏勒等共同起事。攻占宁远城(今伊宁市)推举原宁远城阿奇木伯克迈杂木扎提为领袖。迈杂木扎提自称苏丹。

(4)库车起义后不久,原拜城阿奇木伯克铁木尔哈孜潜回原籍和田,联络刚由麦加朝觐回国的伊斯兰教法官艾比布拉阿吉,占据和田。后艾比布拉自称“帕夏”。

(5)在喀什葛尔,柯尔克孜族部落首领司迪克联合当地回族和维吾尔族居民举行起义。总之,19世纪中期以后,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更为腐朽虚弱,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1864年爆发了新疆农民大起义。但是由于阶级和社会的局限性,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蜕(tui)变为封建割据大混战,为境外侵略势力造成可趁之机。

第八章 西北边疆危机的加深与新疆建省

第一节 阿古柏与沙俄入侵新疆

一、阿古柏入侵与新疆人民的反入侵斗争

喀什噶尔起义爆发后,寄居喀什噶尔回城的浩罕商人乘机插手其间,策反部分伯克、阿訇投书浩罕,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占据喀什噶尔回城的司迪克,也派使者金相印去浩罕联络,企图将流亡浩罕的南疆和卓后裔接回喀什噶尔,以增强自己的地位。当时浩罕正处在对抗沙俄兼并的斗争中,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力量染指喀什噶尔。但王公头目们仍不愿放弃这一次“良机”,决定派遣阿古柏前往喀什噶尔。

1865年1月,阿古柏纠集了亲信骨干68人,由金相印引路侵入南疆。他们借和卓后裔布素鲁克的名义,沿途不断纠合各类人员加入侵略队伍,当深入到距喀什噶尔70公里的明约洛卡伦时,这支入侵军已初具规模了。司迪克本想迎接和卓后裔,但见到的却是人数众多的浩罕入侵军,这使他感到严重的不安和威胁,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反对外来侵略传统的民族,当他们认清了入侵者的真面目后、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反抗义旗。3月,司迪克从英吉沙尔起兵,包围了阿古柏占据的喀什噶尔回城,但在决战中司迪克失利了,被迫流亡塔什干。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喀什噶尔的战斗却打响了新疆人民反击阿古柏入侵斗争的第一枪.

叶尔羌城阿奇木伯克尼牙斯受到当地回民军和库车热西丁和卓势力的联合围攻,向喀什噶尔的布素鲁克求救,阿古柏乘机带领一支数百人的入侵军开进叶尔羌,但失败。

阿古柏率败军退至英吉沙并占领英吉沙。英吉沙是阿古柏入侵南疆后以武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

1866年6月,阿古柏率军第三次入犯叶尔羌。此时,以伊斯哈克为首的库车军已在叶尔羌布防,回、汉两城守军共2万多人准备迎击敌军的进犯。汉城内回民守军提议与库车军及尼牙斯等联合夜袭敌营,不料尼牙斯秘密派人先向阿古柏告密。联军劫营部队中了埋伏,损失惨重。伊斯哈克与汉城回族民军头目先后投敌,阿古柏占领了叶尔羌。

对据守和田的哈比布拉势力,阿古柏采取了宗教欺骗手段。1866年12月、阿古柏率军进至叶尔羌与和田交界处,即令停止前进。他先派使者请求哈比布拉准许他到和田朝觐圣人陵墓—乌鲁克麻扎。出城相迎的哈比布拉被“邀入”阿古柏军营,受骗被擒,入侵军随后抢入和田城。城内军民奋起反击,拼死抵抗,甚至连妇女也参加了战斗。入侵军的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不屈的和田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坚持了一个多月,5万多和田军民惨死于阿古柏的屠刀下。

1867年5月,阿古柏向热西丁和卓发动了进犯。首战阿克苏,经过激战,阿古柏军攻占了阿克苏城。入侵军遂长驱直入,偷袭牙依德(今拜城县西察而其),招降哈木丁率领的库车援军,夺取拜城,攻占赛里木、黑孜尔(今克孜尔)据点,兵临库车城。这时库车城内虽然已兵力空虚,但守城军民仍对阿古柏军的强攻进行了拼死抵抗,给入侵者造成重大伤亡。当敌军从库车城侧后强攻入城时,城内军民又在巷战中顽强抵抗,热西丁和卓在战斗中被阿古柏士兵杀害。入侵军占领库车城后,驻守在喀喇沙尔的伊斯哈克(前被阿古柏从叶尔羌放回)献城投降,最后一批库车军民被出卖了。至此,南疆七城方圆4000余里国土沦入外寇(kou)的铁蹄(ti)之下。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阿古柏沐猴(muhou)而冠(guan),俨然以一个可汗王的身份在南疆不断强化自己的统治,扩充入侵军队。按当时中亚对南疆的习惯称呼,阿古柏建立的统治被称为“哲德沙尔政权”。

1870年5月,阿古柏分兵两路进攻割据北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的妥明清真王势力。1872年2月占领了此地。

“阿古柏伯克是用暴力或用诡计把喀什噶尔(指南疆)各个城市的统治权夺到手的,因此他不能得到百姓们的同情,于是他从自己统治的最初年头起决定依靠军队,6万多入侵军(相当于清政府南疆驻军的4倍多)支撑着阿古柏对占领区内各族人民的统治和奴役。阿古柏政权的另一根支柱是宗教势力。在入侵新疆的战争中,阿古柏即打着伊斯兰教解放者的旗号,把侵略战争鼓吹为伊斯兰圣战。在占领大半个新疆之后,阿古柏又把自己装扮成伊斯兰教的捍卫者,在占领区内严厉推行伊斯兰教法典,加强和扩大宗教法庭的权力,以宗教统治替代行政管理,以伊斯兰教教规来禁锢各族人民。

二、英,俄扶植阿古柏

19世纪中叶,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中亚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阿古柏入侵新疆后,英,俄都相勾结并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阿古柏也力图勾结沙俄和英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沙俄侵占伊犁地区后,于1872年6月,同阿古柏订立了《俄国与喀什葛尔条约》,由此,阿古柏首先获得了沙俄在外交上的承认;沙俄则得到了南疆的商业贸易市场。英国早已以枪支,小炮等武器支持阿古柏,并于1874年2月同阿古柏签订了《英国与喀什葛尔条约》。由此,英国取得了超过俄国所得到的利益,引起了俄国的忌恨。这样,阿古柏侵入新疆的同时又把俄,英斗争引进新疆,使新疆面临被沙俄和英国分割的危险,从而造成了俄国西北边疆的严重危机。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伊梨人民的抗俄斗争

俄国对伊犁的野心由来已久,1864年,俄国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北边疆44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占伊犁地区面积4/5的伊犁西路的大部分地区,伊犁仅存九城及周围防营驻扎、屯田区。尽管如此,俄国仍欲壑(nan)难填,伺机占有伊犁全境。

伊犁苏丹政权建立后,曾要求俄军撤出其侵占的伊犁塔兰奇耕地,并拒绝俄国商人进入伊犁贸易。俄国与艾拉汗政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1870年,伊犁艾拉汗政权已同俄国断绝了一切往来,双边摩擦、纠纷不断增加。6月,5名俄民非法闯入伊犁南境特克斯地区狩猎,被伊犁哨所士兵击毙l人,俘获3人。俄方乘机提出4条通牒(die)及多项无理要求。8月,俄军出动天山部队侵占了伊犁南部通往阿克苏的战略通道—穆素尔山口,拉开了入侵伊犁的序幕。

1871年春,哈萨克内部反抗压迫的斗争不断加剧。俄国当局诬称伊犁艾拉汗政权插手其间,并以此为借口积极策划进犯伊犁的军事行动。俄国政府将行动的时间定在秋季,以伊犁远征军司令科尔帕科夫斯基为首的前线将领则力主提前,“现在就占领”伊犁。此前有抗俄的哈萨克阿勒班部落首领塔札别克投奔了艾拉汗政权,整装待发的俄军终于有了进犯伊犁的借口。科尔帕科夫斯基向伊犁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艾拉汗政权在7天内,即5月15日以前交出塔札别克,否则“将出动我(俄)国部队”。不待伊犁方面答复,分布在谢米列奇

省东南的俄军奉命向博罗呼吉尔集中,与当地原有的博罗呼吉尔部队会合、组成进犯伊犁的主力部队。天山部队一部与春济部队会合,奉命沿伊犁南境的克特缅山推进,以形成对伊犁南北夹击的态势、随即俄军发动了对伊犁的进犯。

5月15日,博罗呼吉尔部队先派出一个步兵连和90名哥萨克组成的前卫分队,携带两门大炮,向伊犁推进。5月17日,入犯霍尔果斯河西岸。7月2日,艾拉汗派人前来绥定谈判,表示愿意投降。随后,艾拉汗接受了俄方提出的投降条件。7月4日,俄军进入宁远城。

伊犁军民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自5月14日至7月2日,历时50余天。各族军民面对装备精良的俄国入侵军,不畏强暴,不怕牺性,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使入侵军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顽强的阻击。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悲壮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光辉篇章。

俄军占领伊犁后,曾一度想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但最终选择了由俄国占领军直接实行统治的方式。俄军占领伊犁后,即以赔款名义强迫当地居民缴纳了一大笔款项,作为供应当地俄占领军的开支。

首先,是以没收的形式强占清朝在伊犁的屯田、耕地,侵夺中国的土地产权。俄军占领伊犁后以没收的形式将清朝在当地屯田霸为己有,并冠以占领军“公有”地产之名向外出租。

其次,诱迫占领区内各族人民改投俄籍,侵夺中国民籍主权。俄军占领伊犁后,即以各种手段强迫中国人加入俄国籍。

第三,阻挠清政府对伊犁地方事务的管理,企图剥夺清朝对伊犁的管理主权。第四,在占领区内实行俄国法律,窃(qie)取清朝在伊犁的司法主权。第五,鼓励俄国商民迁居伊犁,占据伊犁市场,把持当地经济。

第二节 清朝收复新疆

一、清军驱逐阿古柏

新疆人民是不甘屈服于处寇奴役的,在阿古柏的黑暗统治下,南疆各族人民翘首企足,盼望清政府出兵驱逐外敌。清廷也一直在积极筹划布置,力争早日收复新疆。正当清廷注重西北之时,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防出现危机。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移西征之饷银作东南海防用费,这实际是放弃新疆的论调。以左宗棠为首的部分朝臣大员认为“我退寸而寇进尺”,坚持原定西征方案,主张迅速出兵,驱逐外敌,收复新疆。这就是关系到新疆命运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塞防”一派的坚持下,清廷最终决定全力西征。1875年5月,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总统收复新疆。西征大军陆续出关,至1876年6月,进入新疆的清军已达七八十营,连同原有整编部队,50

新疆“三史”知识200题

1.据考古学考证,新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距今1万年以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南)设臵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3.中外考古学家迄今在新疆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活动遗迹是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高台。

4.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大宛城,当今大概位臵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

5.秦汉之际,生活在天山北部的主要是塞人、羌人、大月氏、乌孙人。

6.《汉书〃西域传》所谓西域三十六国的居民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

7.西汉统一西域之前,西域大部分区域处在匈奴的统一之下。8.汉代匈奴控制西域时设臵了僮仆都尉,专门管理当地事务。9.公元前138年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10.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观意义没达到,客观意义是密切了两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加深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

11.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败匈奴之后,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臵的河西四郡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12.汉朝将解忧公主、细君公主两位公主远嫁乌孙,以加强联系。13.公元109年,西汉赵破奴将军攻破楼兰、姑师(今吐鲁番)等西域重镇。

14.西汉的首位西域都护是郑吉。

15.东汉初年,政府在西域伊吾设臵了宜禾校尉管理西域。16.为恢复东汉对西域的统治,班超贡献最大。17.班超在公元97年派遣甘英等人出使大秦。

18.继西域都护之后,东汉设臵了西域长史为统治西域的最高机构。19.班勇撰写的关于西域的著作的名称是《西域见闻录》。20.曹魏时期,在西域设臵了戊已校尉机构。

21.公元6世纪左右,当时西域唯一的汉人政权是高昌麴氏王朝。22.六世纪兴起的突厥汗国公元583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23.隋朝的裴矩撰写的关于西域的著作是《西域图记》。24.唐代,西域诸国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5.640年唐朝在西域设臵管理西域的机构是安西都护府,在现今的吉木萨尔县。

26.唐代的安西四镇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四镇。

27.唐代先后下嫁回鹘可汗的三位公主是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诸公主。

28.迫使唐朝放弃安西四镇的当时是吐蕃民族。

29.702年武则天在为加强对北天山的管辖,设立了北庭都护府机构。30.唐朝的十部乐中,三部西域乐是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31.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之间发生的战争是怛逻斯之战。32.公元646年回纥部落在吐迷度可汗的领导下部落联盟开始形成。33.唐朝册封的怀仁可汗是骨力裴罗。

34.公元788年回纥上书唐朝取名回鹘,其意是“轻捷如鹘”。35.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分裂,除了南迁入中原的,西迁的一部分建立的政权是甘州回鹘政权。

36.公元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萨克图〃布拉格汗率部众皈依了伊斯兰教。

37.公元1063年宋朝册封喀喇汗王朝为归忠保顺垢鳞黑汗王封号。38.公元1131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占据巴拉沙衮建立西辽政权。39.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40.清朝在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的军政事务。41.清朝从东北集体调防新疆的少数民族是锡伯族和达斡尔族。42.带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是渥巴锡。

43.公元1847年“七和卓之乱”由中亚浩罕国操纵。

44.公元1867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建立的分裂祖国的政权是哲德沙尔国。

45.左宗棠西征时,直接指挥清军大败阿古柏的英雄是刘锦棠。46.通过《中俄伊犁条约》清朝政府收回伊犁。47.1884年11月新疆建省。48.新疆首任巡抚是刘锦棠。49.革命党人在新疆策动伊犁起义成功的时间是1912年1月7日。50.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治理新疆的统治者是杨增新。51.1936年盛世才推行的六大政策是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

52.分别通电起义,宣布新疆和平解放的日期和军政领导是1949年9月25、26日,有陶峙岳和包尓汉。

5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包括哪些内容?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无优劣之分,一律平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基本观点。

54、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9个,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5、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

56、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5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8、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是什么?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59、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民族团结

60、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6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2、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胡锦涛,于2003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提出的。

63、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4、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65、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 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

66、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67、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文字颁布了什么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68、《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是什么时间制定的? 2009年6月

69、新疆第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召开的时间? 1985年

70、哪一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国家法定活动? 2005年

71、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多少? 30% 72、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 在内蒙古

73、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在什么时间建立的? 1947年 74、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什么文件中被正式确定? 《共同纲领》

7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什么时间成立? 1955年9月30日

76、目前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 155个

7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什么时间颁布的? 1952年 78、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了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9、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的时间?修订的时间?

颁布时间:1984年5月1日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订2001年2月28日

80、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是什么?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81、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是什么时间颁布的? 2005年

8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哪些?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83、在新疆已经建立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的数量分别是? 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43个自治乡

84、国家通过实施哪些工程和计划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 实施“新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及公派少数民族留学生等,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

85、全国5个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制定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将当地少数民族公民的法定婚龄修改为多少?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86、“对口援疆政策”是在那一年提出的? 1996年

87、“西新工程”是哪一年启动的? 2000年9月

88、南疆地区是在那一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2004年

89、“东风工程”是哪一年实施的? 2007年1月1日

9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哪一年启动的? 1998年

91、新疆维吾尔族的集说、唱、乐、舞为一体的音乐经典,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称的经典套曲是什么? 十二木卡姆艺术

92、“三股势力”是指什么?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93、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不是民族问题?

不是,而是各族人民与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的政治斗争。94、发生在拉萨的“3•14”事件和乌鲁木齐的“7•5”事件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95、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96、汉朝活动在新疆的古代民族有哪些? 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汉人 97、隋唐时期在新疆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个民族是? 突厥、吐蕃、回鹘

98、清代从其他省迁入新疆的民族有哪些? 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锡伯族 99、清代从国外迁来的民族有哪些? 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100、目前,在新疆人口位于前三位的民族是哪几个民族? 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 101、《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是谁?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 102、清末新疆形成了13个民族共居的局面,他们是?

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103、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之一的古龟兹人是? 鸠摩罗什

104、元代著名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著作是? 《农桑衣食撮要》

105、《大唐西域记》是谁写的 唐朝的玄奘 106、1864年中俄签订的什么条约,使得我国丧失了44万平方公里国土?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07、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人是谁?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08、哈萨克族最喜欢的乐器是? 冬不拉

109、列举三项哈萨克族最重要节日? 古尔邦节、肉孜节、纳吾热孜节

110、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节庆是什么? 那达慕大会

111、达瓦孜是那一个民族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 维吾尔族 112、我国唯一操斯拉夫语系伊朗语族的民族是? 塔吉克族

113、《福乐智慧》作者是谁?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114、《玛依拉》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哈萨克族

115、著名的尼雅遗址属于现今哪个县境内 答案:民丰县

116、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宗教就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通俗地说,宗教就是幻想的产物,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117、中国宗教具有的特征是什么?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118、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涵十分丰富。基本内容有: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1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什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120、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该如何处理? 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121、宗教极端势力具有的极大的危害性何在?

首先,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其次,制造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再次,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后,毒化宗教氛围,损毁宗教形象和声誉。

12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12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要实践层面有哪些?

第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第二,积极引导宗教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第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124、外来宗教开始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是在什么时候? 公元前4世纪左右

125、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126、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公元16世纪初

127、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什么? 祆教

128、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 129、“大小和卓”之乱的时间? 公元1757年

130、新疆现有宗教有哪些?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131、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132、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宗教? 伊斯兰教。

133、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什么?

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去干涉宗教的内部的事务。13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135、1988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哪些规章和法规以加强宗教法规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暂行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136、“双五好”是指什么? 五好宗教人士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137、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13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要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13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新疆的宗教面貌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化?

一是宗教摆脱了境外势力的控制,成为我区广大信教群众和爱国宗教团体自办的事业,爱国宗教组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二是废除了宗教剥削压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宗教作为剥削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工具的作用,宗教成为广大公民自主选择的个人私事,人们有了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三是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把爱国爱教统一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并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做贡献。四是宗教事务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五是宗教思想发生了诸多变化,宗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4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的时间? 1994年10月1日。

14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教职人员”是什么?

宗教教职人员是指担任一定宗教职务并履行职责的信教公民。1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活动场所”是什么?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教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清真寺、寺院、教堂、宫观及其他固定处所。

143、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什么? 萨满教

144、列举三种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前的,新疆主要宗教? 佛教、祆(音xian)教、道教、摩尼教、景教 145、古代罗布人死后一般有哪两种植物陪葬? 麻黄草和小麦

146、小河墓地的“太阳氏族”发掘,表明他们崇拜什么动物? 牛

147、流行于古代新疆的袄教来源于什么地方? 古代的波斯

148、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乔达摩.悉达多 149、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什么地方? 和田地区

150、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十六字要诀是?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151、清朝政府对宗教的政策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教分离政策。152、叶尔羌官员控告阿奇木伯克时,乾隆皇帝明确提出?

“阿訇不得干预”,政府一切事物只能由阿奇木伯克处理。153、实行宗教民主制度改革的时间是哪一年? 1958年

154、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建在什么地方? 阿图什

155、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是? 萨图克.布拉格汗

156、景教何时传入新疆的? 公元6世纪

157、宗教极端势力和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前者是政治问题,后者是宗教问题。

158、清政府禁止穆斯林“习念黑经”什么意思? 指《古兰经》等正式经典以外的。159、新疆的伊斯兰教派主要有哪些? 逊尼派、什叶派和苏菲派 160、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做了哪几项工作? ⑴加强了宗教法制建设。

⑵建立健全了四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⑶加强了统战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建设。⑷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⑸依法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⑹ 依法加强了对宗教活动的管理。161、我党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是全面正确的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6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一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二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三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163、在新疆建立古西辽政权的当时是什么民族? 建立西辽政权的是契丹人。164、西域屯田始于什么时期? 西域屯田始于西汉时期

165、民族团结教育月是那一年开始的? 1983年

166、新疆有多少世居民族? 13个

167、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什么?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168、“四个认同”指什么?

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69、“三爱”指的是什么? 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1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主义荣辱观 172、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173、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74、四有新人的四有是指哪四有?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75、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属人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 176、我们反对的“双泛”思潮是什么? 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

17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哪个朝代? 夏朝。

178、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国家是哪个朝代?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国家。179、国家结构有哪几种形式?我国属于哪一种?

国家结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单一制与复合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180、在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具体是指什么?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 181、什么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党的民族政策

182、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石是什么? 坚持民族平等

183、“两个离不开”思想第一次在什么时间提出的?

在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提出的 184、什么是“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5、“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什么时间、是谁提出的? 是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提出的 186、什么是三区革命?

三区革命是在国内外形势影响下,在苏联的支持和进步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187、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和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研发出了哪些软件,使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文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文种排版系统”。

188、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189、我国现阶段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是人民内部矛盾。

190、目前我区有那几个民族的自治州?

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回等4各民族的5个自治州。19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什么时间开始实施的?

2010年2月1日

192、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由来是什么? 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自治区在全国率先隆重召开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通过大会倡议,建议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根据这个倡议,自治区党委决定从1983年起,在全区开展以每年5月为集中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进一步提高各族干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1983年4月28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1983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同日,自治区暨乌鲁木齐市联合召开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动员大会,自治区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正式启动。19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七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以及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和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19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五项:第一,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第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第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第五,依法纳税。

195、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6、我国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和特征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1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9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0、我国的国体是什么?我国的政体形式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形式。

新疆“三史”学习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还在天山南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组建新疆建设兵团,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叶尔羌、以及东部的吐鲁番。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与今天的“维吾尔”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军政事宜。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仍由一些小国控制,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不时侵入哈密地区。到十五世纪末,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退守嘉峪关。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终於1757年全面平定准噶尔。两年后,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驻惠远(今霍城县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 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 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刘细君是西汉遣外番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叶,被后世誉为“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和“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就历史事实而言,王昭君出塞只是细君和亲的余响。细君以及随后的解忧两位公主远嫁乌孙,为将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

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新疆三史史

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录

1基本简介 2历史上的新疆 3新疆内地联系 4新疆不可分割 5霍去病的故事 6民族史宗教史 7反对分裂 基本简介

新疆“三史”是指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新疆“三史”是指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历史上的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并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收复新疆后,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将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占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后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占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占领固勒扎城(后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过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后,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新疆建省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寓意“故土新归”,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新疆内地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曲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段新疆不可分割 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新疆,自汉代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

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元朝时期,于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

在新疆设立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对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在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过程中,除保留了当地民族的习惯法外,还把中央各种法令推广于新疆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官职,往往是军政合一,同时也兼理司法。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有兵、法、功、仓、户诸曹参军,其中的法曹参军的职掌即司法事务。元朝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纠察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清朝在新疆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保证清朝 的《大清律》在新疆贯彻执行,同时又根据新疆特点制订了《回疆则例》。

新疆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

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库车新发现的古墓

2007年9月2日,库车古墓群发掘消息以国内简讯形式在央视《新闻联播》上首次播出。部分文物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一揭它们的神秘面纱。

央视解说词如下:新疆库车县近日发现中原风格的砖式墓群。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古墓的建造时间大约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出土尚属首次,对了解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意义重大。

买力克阿瓦提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遗址西侧沙山环立,冈峦起伏,南面昆仑山脉影影绰绰,高入云端,东面玉龙喀什河蜿蜒曲折,夏季洪水奔腾怒吼,北面不远,村舍点点,绿树环合。

遗址内有古墓葬地、古建筑群、西侧沙山背后有气氛神秘的洞窟三个。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及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侏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开元通宝”。最早的有西汉在西域流通的五铢钱,年代近的有中华民国在新疆发行的最后一枚钱币。

1999年,李常宝尝试着用古钱币给战士们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堂上,他没有带书,而是带着一本自己精心装订的钱币册。“大家请看,这是一枚从西域都护府遗址中出土的五铢钱……这两枚是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制造的大历、建中钱……”课堂沸腾了,战士们的心随着一枚枚小小的古钱币开始在古代西域文化中驰骋。李常宝开始用这种方式给战士们讲解历史,他对这种特殊的讲解方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2000年,李常宝在天池游玩时遇到了一个研究新疆历史的外国人,双方因为对一个问题持不同观点争执不休。李常宝觉得对方对新疆历史有误解,就邀请对方来到他家,从家里拿出一本本古钱币册,当他拿着这些历史的物证再次向对方讲述新疆的历史时,对方终于折服了。

霍去病的故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

变继续扩大。河西受降顺利结束。那个迷离危机四伏的局势,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民族史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

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

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

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反对分裂

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

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民族分裂主义也称民族分离主义,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一种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行为。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三次世界高潮。第一次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第二次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生的。第三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一是民族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二是民族主义具有双重性作用;三是提出了正确区分不同类型民族主义的标准;四是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民族不平等理论,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政策,鼓吹民族至上谬论;五是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应当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六是指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二是民

族分裂主义。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2、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民族分裂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各国国内民族、宗教、历史和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国际上一些国家民族分裂主义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历史上殖民主义余毒的影响;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发展;有的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失误。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西藏**集团进行的“藏独”分裂活动以及新疆的“东突独”分裂活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建立民族共和国,企图把西藏、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藏独”和“东突独”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表现形式和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他们主要特点和反动目的却是相同的。即一是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是分裂主义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的手段;二是与国外势力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是所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共同行经;三是乔装打扮,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是分裂主义的共同幌子;四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对立,是分裂主义势力的惯用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所谓的民族独立国家,分裂祖国统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一直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藏独”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1、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均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

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家”。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为“东突”势力。他们恶毒攻击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地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突厥民族至上论”;二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三是“汉族侵越论”;四是“泛突厥共同体论”;五是“否定阶级论”;六是“伊斯兰教至上论”;七是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新疆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以“人权”、“民族”、“宗教”为幌子,疯狂地向我宣战,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因为:一是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四是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二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是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反复经历了来自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又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但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国家统一已深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中,并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斗争中,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是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发展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二是大统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

海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线,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政治原则。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欧洲资产阶级于18-19世纪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统一市场和民族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具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性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民族压迫,争取社会主义的利益出发,给予了肯定,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原则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一是针对民族压迫而言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奴役而言的;二是以保证整个无产阶级斗争利益为前提的;三是主张实行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达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四是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里,各民族已经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再提民族自决,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搞分裂,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因此,必须坚决反对。

第二,关于人权问题。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和价值的确认。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人权的享受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人就不可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

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提出无产阶级和各劳动人民要实现自由和平等,就必须消灭压迫剥削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保障各民族人民的人权。

在人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还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人权不仅指个人的权利,还应包括集体的权利。而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首要的人权,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就谈不上自由和平等,其它的各种权利也就无法实现。而西方国家则认为人权仅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所谓的“新干涉主义”,利用人权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达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对待人权问题,必须历史的辩证的认识,尤其要弄清楚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人权问题的真实意图和反动本质。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利益是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它是全体人民政治利益和物质文化利益的总和,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民族利益是指每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并有时可能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各民族应该顾全大局,以民族具体利益和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和需要。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和低层次性的特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必然高于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具体利益。

一、单选题

1、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西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

A、80年

B、70年

C、60年

D、50年

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与来往。D A、班超

B、班勇

C、郑吉

D、张骞

3、为确保对新疆各地的军政统治和维护西北边陲的安全,()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省正式建立。C A、1881

B、1883

C、1884

D、1885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由此掀开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C

A、1949年9月25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55年10月1日

D、1955年12月17日

5、随着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新疆才确立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有汉、哈萨克、蒙古、回等()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B

A、12

B、13

C、14

D、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国家。A

A、全国各族人民、多民族

B、世界各国人民、多民族

C、全国人民、多民族

D、世界各国人民、少数民族

7、()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B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共同发展

D、共同繁荣

8、()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第一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对183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322个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A

A、1982

B、1983

C、1984

D、1985

9、()年()月,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D

A、2008 11

B、2009 11

C、2008 12

D、2009 12

10、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A

A、高于一切

B、高于生命

C、高于地方利益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施行。A

A、2010年2月1日

B、2010年1月1日

C、2009年12月31日

D、2009年5月1日

12、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A A、基本政治制度 B、具体措施

C、基本国策

D、根本战略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B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D、沿边、沿江、沿海

1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C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15、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增强民族团结

C、抓好民族地区的教育

16、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

A、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加快发展

C、团结互助

17、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C

A、具体表现

B、一般性质

C、本质特征

18、《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C

A、自主权

B、自决权

C、自治权

19、《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配备()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职工和管理干部。” B

A、一定比例

B、不少于20%比例

C、不少于30%比例

20、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于()

年5月1日正式成立。A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21、城市人民政府对有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个少数

民族应当妥善安排墓地,搞好殡葬服务。A、9

B、10

C、11

22、目前我国人民币(纸币)上共有()民族文字。A

A、5种

B、6种

C、7种

23、我们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

A、自主自养

B、独立自主自办

C、自传自治

24、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

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的活动。A A、教育制度

B、政治制度

C、经济制度

25、()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们党

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B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宗教信仰自由

C、尊重和保护公民

26、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维护”

是指,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的原则。C

A、政治安定

B、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

27、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自()起施行。B

A、2004年11月30日 B、2005年3月1日

C、2006年3月1日

28、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宗教的公

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A

A、不同

B、相同

C、不相同

29、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公民前往国外朝觐,由()负责组

织。A

A、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 B、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C、其他社会组织或中介组织

30、擅自组织信教公民到国外朝觐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的罚款。B

A、1倍以上2倍以下 B、1倍以上3倍以下 C、1倍以上4倍以下

31、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C

A、治安管理处罚

B、追究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32、当前做好新疆工作的关键是()。A

A、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B、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C、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D、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3、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B

A、限制、歧视

B、强制、歧视

C、胁迫、歧视

3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十六字要旨是()。B

A、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团结和睦,有利稳定 B、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C、求同存异,团结多数,把握方向,稳步推进

35、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B

A、经济处罚

B、行政处罚

C、刑事处罚

36、党的宗教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

A、基本路线

B、基本方针

C、基本政策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制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

A、有关法律法规

B、党的民族政策

C、宪法

38、()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A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团结

C、各民族共同富裕

39、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A

A、公元16世纪初

B、公元15世纪初

C、公元10 世纪初

40、公元()年,班超出使西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体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B

A、74

B、73

C、93

D、78

44、新疆精神的主要内容是:()。A

A、爱国、勤劳、团结、互助、开放、进取 B、爱党、爱国、团结、互助、开放、进取 C、爱国、感恩、团结、互助、改革、开放

45、东汉相继镇守西域的父子将军是()。C

A、司马迁父子

B、窦固父子

C、班超父子

D、张骞父子

46、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D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拔都

D、渥巴锡

47、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在新中国成立

前已濒于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 A、十二木卡姆

B、麦西来甫

C、阿肯弹唱

48、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

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的是新疆坎儿井,主要位于()。A

A、吐鲁番地区

B、哈密地区

C、塔城地区

49、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C

A、吐鲁番地区

B、喀什地区

C、和田地区

D、伊犁地区

50、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A

A、9个

B、8个

C、7个

D、6个

(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1、唐代“安西四镇”是()。B

A、哈密、伊犁、阿克苏、吐鲁番

B、龟兹、于阗、疏勒、碎叶

C、塔城、库尔勒、库车、若羌

D、尉犁、焉耆、莎车、和田

52、()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伊犁

将军是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权限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首屈一指。B

A、1777年

B、1762年

C、1768年

D、1770年

5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间是()。C

A、1949年8月

B、1949年9月

C、1949年10月

D、1949年11月

54、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A

A、公元16世纪初

B、公元14世纪初

C、公元15世纪初

D、公元17世纪初

55、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

会影响最大的宗教是()。D

A、佛教

B、天主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56、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C

A、多教为主、共同发展

B、一教为主、共同发展

C、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D、“多教为主、多教并存”

5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

A、满族

B、蒙古

C、壮族

D、京族

58、古代高昌是今天的()。C

A、焉耆

B、乌鲁木

C、吐鲁番

D、喀什

59、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是坚持

()。C

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B、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C、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D、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60、肉孜节又称为()。B A、宰牲节

B、开斋节

C、登宵节

D、姑太节

61、“叼羊”是()族庆祝大喜事或欢迎贵宾是举行的体育活动。A

A、维吾尔

B、哈萨克

C、乌兹别克

D、达斡尔

6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族建立的。C

A、蒙古族

B、汉族

C、满族

D、鲜卑族

63、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是()。B

A、团结合作

B、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C、团结合作,理解尊重

64、新疆是我国()最多的省区。C

A、人口

B、民族成分

C、资源

65、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B

A、非法宗教活动

B、民族分裂主义

C、东突独

D、藏独

66、各民族都存在着由宗教信仰演变而来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已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活中()。C

A、为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B、只要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C、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坚决不参加宗教活动,又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6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B A、要求

B、并不是要求

C、要强制

68、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B

A、主要的 B、次要的 C、要高度重视的

69、国家保护()宗教活动。B

A、一切

B、合法的 C、正常的

70、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是一个()。C

A、法律问题

B、信仰问题

C、严肃的政治纪律问题

71、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个建立了自治地方。C

A、30

B、40

C、44

D、20

72、《福乐智慧》是一部劝喻性长诗,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B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柯尔克孜族

73、()是当时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治所。B

A、轮台

B、库车

C、吉木萨尔

74、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C

A、基诺族

B、门巴族

C、珞巴族

二、多选题

1、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ABC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2、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互相学习

3、民族工作的“三句话”是(ABC)

A、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汉代西域各族信奉的宗教有(ABC)

A、萨满教

B、祆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5、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D)

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B、各民族互相学习

C、各民族互相尊重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5、新时期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ABC)

A、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

B、从事非法宗教活动;

C、从事恐怖暴力活动

D、宣传极端主张。

6、维吾尔族历史上都信仰过哪些宗教(ABC)

A、萨满教

B、摩尼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三、辨析题

1、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宗教教法应无条件

地服从国家法律。√

2、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祆教。√

3、民族团结教育月是1983年开始的。√

4、南疆地区是在2004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5、为了进一步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成果,2000

年9月,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正式启动。这给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的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6、“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 1998年启动的。√

7、“东风工程””新疆新闻出版社是针对敌对势力“西化”、“ 分化”新疆的图谋制定的,是以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性工程。其目的是有效缓解新疆农牧区缺书少刊的问题,满足新时期广大农牧民学知识学文化的需要,着眼于巩固和加强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项目内容涉及新疆新闻出版业的各个方面,重点面向农牧区,惠及全疆广大农牧民。√

8、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萨满教。√

四、简答题

1、新疆“三史”指的是哪三史?

答: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

2、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是什

么?

答: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

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3、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确立五个互相的行为规范是什么?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

谅解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公民有信仰宗教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

由。

5、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

么?

答: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

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

6、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7、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五、论述题

1、结合各自实际谈谈如何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淡化宗教氛围?

试题下载:新疆“三史”知识 选择题

1、新疆除东南联接甘肃、青海南部联接西藏外 从东北至西 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

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长A公里是中国边境

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A、5600 B、4600 C、5000

2、阿尔泰山位于新疆最北部是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的界山总长近2000公里。阿尔泰蒙语的意思是B。A、银山 B、金山 C、冰山

3、天池处于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北侧距乌鲁木齐约 110公里湖面海拔1900米C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

风景名胜区。

A、1996 B、1988 C、1982

4、新疆是中国日照时间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年日照时数达2600 3400小时全年太阳能总辐射量每平方米为50006490兆焦耳

仅次于A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5、新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典型代表是D。

A、交河故城沟西台地 B、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 C、伊犁特克斯八卦城 D、哈密七角井和吐鲁番阿斯塔那

6、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 前C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设臵西域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

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西域从

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80年 B、70年C、60年 D、50年

7、东汉相继镇守西域的父子将军是C。

A、司马迁父子 B、窦固父子 C、班超父子 D、张骞父子

8、公元B年班超出使西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体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A、74 B、73 C、93 D、78

9、公元七世纪被包括西域在内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的皇帝是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隋炀帝

10、唐代“安西四镇”是B。

A、哈密、伊犁、阿克苏、吐鲁番 B、龟兹、于阗、疏勒、碎 叶

C、塔城、库尔勒、库车、若羌 D、尉犁、焉耆、莎车、和 田

11、B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臵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新疆 的最高军政长官权限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

首屈一指。

A、1777年B、1762年C、1768年 D、1770年

12、博州西部文化广场的西迁广场和东归广场反映公元1770 年冬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壮举是十八世纪最大的惊天动地的民族大迁

移事件也是一次极为悲壮的爱国行动。率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首领 是D。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拔都 D、渥巴锡

13、唐代诗人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撰写的雄浑的大漠、壮 丽的山川、奇特的气象、悲壮的征战奇观等奇妙绝伦的诗篇,脍炙人

口,久传不衰,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A。

A、14、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B为钦差大臣总统收复新疆。

前敌指挥是刘锦棠。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刘锦棠 D、白彦虎

15、左宗棠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9中曾记载 “吐鲁 番地土肥沃尚惜渠失修沾润不遍林文忠公戍边时需修伊拉里

克河渠。考其遗法亦止于渠中凿井上得流水下通泉脉故引灌

不穷。”请问林文忠公是指 C 。

A、林伯渠 B、林语堂 C、林则徐 D、林彪

16、A年新疆建省使新疆与内地行政建制、政令一致。到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6府、10厅、3州、21个县。A、1884 B、1889 C、1901

17、在以下古迹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 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的是B。A、二道桥大巴扎 B、坎儿井 C、楼兰古城

18、民主革命时期,(A)受共产国际派遣来到新疆,做新疆军阀盛 世才的统战工作。

A、俞秀松 B、邓力群 C、陈云 D、邓发

19、中国共产党派遣党员和干部到新疆开展工作是从C开始 的。

A、从大革命时期开始的 B、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 C、从抗日战争前夕开始的 D、从解放战争开始的

20、B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成立 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先后有四任党代表在这里工作过他们是陈云、滕代远、邓发和陈潭秋。

A、1935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2年 21、1937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陈云、滕代远等是在B

迎接由李先念、程世才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西路军左支队被改编为边塞诗 B、豪放派 C、边疆派 “新兵营”。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对“新兵营”进行了各种技术培训

从“新兵营”走出的有汽车司机、装甲车驾驶员、炮兵、医务人员、无线电通讯人员和航空技术人员。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返回到延安

为我军机械化部队和空军部队建设奠定了基础。A、柳园 B、星星峡 C、哈密 D、迪化 22、1939年9月前往莫斯科途经迪化的党中央领导同志是C。

A、毛泽东 B、张闻天 C、周恩来 D、刘少奇 23、1941年C 任民政厅代厅长后加强民政建设废除乡 约农官制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在各地担任行政长、县长等职务的

共产党员大力维护各族人民利益增强民族团结勤政清廉体察民

情解除冤狱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救苦恤贫发展教育为各族

人民办了许多好事。

A、林基路 B、陈云 C、毛泽民 24、1941年被盛世才杀害牺牲在新疆的主要中共党员有C。A、方志敏、瞿秋白、陈延年、蔡和森 B、夏明翰、陈乔年、恽代英、彭湃

C、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 D、李大钊、项英、陈 延年、恽代英 25、1946年12月一位少数民族代表借赴南京参加国民大会之 机冒着危险两次秘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驻地拜会中共代表董必武

请求中国共产党人派人到新疆工作并直接领导三区革命这位新疆

少数民族代表是C。

A、阿合买提江 B、达列力汗 C、阿巴索夫 D、伊斯恰克伯 克

26、在新疆和平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力群电台”是由A

负责。

A、邓力群

27、中共党人帮助盛世才当局制定的“反帝、亲苏、清廉、和

平、建设”六大政策中还包括A。A、民平 B、自由 C、教育 D、司法

28、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间是C。A、1949年8月 B、1949年9月 C、1949年10月 D、1949 年11月

29、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一兵团司令员是B。A、彭德怀 B、王震 C、许兴达 D、徐立清

30、新疆和平解放时新疆省临时人民政府主席是C。A、王震 B、陶峙岳 C、包尔汉 D、赛福鼎

31、进军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及番号是B。

A、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一军、二军 B、一兵团二军、六军 C、二兵团二军、七军 D、二兵团六军、七军 32、1949年9月25、26日C分别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

解放。

A、唐生智、卫立煌 B、郑洞国、李达 C、陶峙岳、包尔汉〃沙赫德拉 D、彭德怀、王震 33、1949年10月20日首批抵达迪化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是B。A、航空团 B、战车团 C、骑兵团D、二军四师十二团 34、1949年12月17日新疆军区成立中央军委任命谁担任 新疆军区首任司令员(A)。

A、彭德怀 B、王震 C、陶峙岳 D、徐立清

35、中国共产党新疆省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于C。A、1949年12月 B、1950年2月 C、1950年5月 D、1950 年12月

3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C。A、1950年10月 B、1952年10月 B、彭德怀 C、王震 D、王恩茂 D、新疆派C、1954年10月 D、1956年10月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C。A、1953年10月 B、1954年10月 C、1955年10月 D、1956年10月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主席是B。A、包尔汉〃沙赫德拉B、赛福鼎•艾则孜 C、司马义•艾买提 D、铁木尔•达瓦买提 39、1964年5月自治区党委向全疆各地党委下达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指示要求应该达到“五好”分别是A A、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道路、好的林带、好的居民点 B、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办公室、好的居民点、好的广播 站

C、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居民点、好的广播站、好的道路

D、好的条田、好的渠道、好的林带、好的办公室、好的广播站 40、1965年10月,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 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C县烈士陵园安放着舍身滚

雷的战斗英雄罗光燮爆破英雄王忠殿和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三

位烈士的遗骨及其他八名烈士遗骨。A、疏勒县 B、塔城

C、叶城县 D、乌鲁木齐市

41、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撰写的(B)是喀拉汗王朝时代重要的 文化成果之一是用回鹘文创作的一部劝戒性长诗是维吾尔古典文

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维吾尔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 用。

A、《玛纳斯》 B、《福乐智慧》 C、《江格尔》

42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十二木卡姆 B、麦西来甫 C、阿肯弹唱

43、我国第一座以反映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与成就为主题的博 物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时间是B。A、1988 B、1992 C、1993 D、1995

44、周总理纪念碑座落在石河子市石总场北泉镇B年周总 理在此接见上海支边青年。

A、1964 B、1965 C、1966 D、1967

45、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建于B年。A、1955 B、1956 C、1957 D、1958

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A1959

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博物馆题写的。A、朱德 B、董必武 C、陈云

47、和田地区喀拉喀什河渠首纪念馆纪念的是和田各族人民群 众的好干部王蔚同志的事迹他一生扎根和田经手设计建造了C 座水库。

A、45 B、55 C、58座半 D、60

48、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A、共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

A、语言 B、文字 C、服饰 D、饮食

49、至清末新疆已经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

等B个主要民族。

A、12 B、13 C、14 D、15 50、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A上的平等还包括经济、、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文化各个方面的平等。

A、法律 B、社会生活 C、风俗习惯 D、宗教信仰

51、在维吾尔族以外的新疆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成立了 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个民族的C个自治州以及哈

萨克、回、蒙古、塔吉克、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还有43

个民族乡。新疆是全国唯一的三级区、州、县自治地方俱全的自 治区。

A、3 B、4 C、5 D、6

52、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资100 多亿元的D河综合治理项目结束了该河下游300多公里河道断

流30年的历史。

A、叶尔羌 B、玛纳斯 C、额尔齐斯 D、塔里木

53、B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按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A、宋 B、元 C、明 D、清

54、具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并 共同生活在新疆的现代维吾尔族形成于B世纪。A、14 B、15 C、16 D、17

55、“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A族歌舞。A、维吾尔 B、哈萨克 C、柯尔克孜 D、塔塔尔

56、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了B个阶段。A、3 B、4 C、5 D、6

57、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 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A。A、基本政治制度 B、具体措施 C、主要工作

58、B年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同民政厅、发改委、财政厅等10部门下发《自治

区“十一五”时期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意见》、《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A、2006 B、2007 C、2008 D、2005。59、2008年新疆被列入全国首批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的7省 区之一到2010年自治区受国家资助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博物

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B家。A、68 B、57 C、47 D、55。

60、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58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A

处初步查明文物点达9000余处。A、375 B、321 C、471 61、全区共有旅游景区点A处形成了以“丝绸之路” 为主线以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天池、赛里木湖和博斯腾湖风景旅

游区吐鲁番、库车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喀什的民俗风情旅游区

伊犁的塞外江南风光旅游区为重点的“五区三线”发展格局。A、468 B、458 C、448 62、“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重要观 点是党中央B年在讨论和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时正式提出来 的。

A、1988 B、1981 C、1992 63、从1983年开始我区每年A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 动以月促年长期不懈。A、5 B、6 C、7 D、8 64、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A)。

A、高于一切 B、高于生命 C、高于地方利益

65、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力争经过 年努力在发展 经济、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经过 年努力确A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保新疆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C

A、5、8 B、4、8 C、5、10 66、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将建立起A等全方位对口支 援新疆的有效机制。

A、人才、技术、管理、资金 B、人才、技术、资金 C、技术、管理、资金

67、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重要决策是中央新时期新疆 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的战略举措。

A、深化改革开放 B、贯彻两个大局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疆发展

6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A施行。A、2010年2月1日 B、2010年1月1日 C、2009年12月 31日

69、A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 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范畴。A、2009 B、2010 C、2008 70、公民道德建设之“四德教育”的内容是(B)。A、社会公德、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C、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6131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6月14日 01:55
下一篇 2023年6月14日 01:56

相关推荐

  • 运维年度总结报告

    运维年度总结报告5篇 运维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网络、系统、开发、安全、应用架构、存储等)的综合性技术岗位。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

    2022年12月20日
    159
  • 幼儿园疫情防控疫情工作预案

    幼儿园疫情防控疫情工作预案5篇 预防与预警包括危险源监控、预警行动、信息报告与处理等等。怎样写最新疫情应急预案范本?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疫情应急预案范本5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

    2023年1月29日
    168
  • 简短北大毕业致辞

    简短北大毕业致辞3篇 毕业了,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学生们会努力提高自己,让母校、让老师,因我们而自豪的。在这毕业之际,关于毕业的致辞也很容易写。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简短北大毕业致…

    2023年4月28日
    167
  • 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总结

    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总结4篇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点,那么教师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那…

    2023年1月31日
    167
  • 标准生产车间承包合同

    目前,一些乡镇企业在厂内对车间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生产承包经济责任制,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看看承包合同,欢迎大家阅读哦 生产车间承包合同阅读 甲方单位:XXXX有限公司 乙方承包负责人…

    2022年12月11日
    193
  • 社区房屋租凭合同范本

    当今房价太高,很多人买不起房只能租房租。租房就一定要签订租赁合同,这样才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纠纷。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社区房屋租凭合同范本,欢迎查看! 社区房…

    2022年12月15日
    19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