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演讲稿
说的是为迎接元妃贾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大观园(此时尚待元春赐名)工程已经竣工,这一天贾政带着门客及宝玉进园验收并拟题匾额对联,兼试宝玉之才。
一路行去,宝玉也贡献了不少匾额对联,贾政有肯定的,也有不以为然的,总体上则还是认可的;不过,到了后来李纨所居的“稻香村”时,父子俩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对立。
先说说该处景致(点击):
里面有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这是一派田园风光。贾政一见之下,一改让别人先议一议的习惯,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这是触动了他这个半生为官而渐入老境心生倦怠之人的心事了。他觉得这里“富贵气象一洗皆尽”,有凭着人力而复返天然的味道,符合富贵之人羡慕田园山林的想法。
但宝玉却持反对意见,说(点击):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 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一句话,看似天然,实则人力,“穿凿扭捏”,不伦不类。
我们知道,宝玉很怕父亲,每每听到父亲传他去问书,就如同白天闻焦雷一般的。但碰到这类审美观意义上的话题,他却突然不怕了,公开质疑这种“违背天然”的“天然”的意义。可想而知,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生气地打断了。
但我们细想一下,却会觉得,宝玉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这个“稻香村”作为一个村所需要的邻村、山郭、绕村活水等等配套都不存在,这样的“村”就不像是自然地生长在这里的,无法与周边协调。
作为一个“标本”来看是可以的,但如果作为一个“是其所是”的对象来看,则是不妥的;推而想之,如果贾政真的以为到此村居住就等于回归田园,那恐怕就是“虚伪”了。
P7
在《红楼梦》中,所有贾宝玉在场的场合,作者都忘不了突出描写这位最重要的人物。此处又通过贾政之口,巧妙地将贾宝玉推了出来。而从小说中的人物贾政来说,他表面上虽然不喜欢贾宝玉,但内心深处还是具有一份特殊感情的。他之所以特意向元春禀明“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既说明他十分了解元春对宝玉的特殊感情,也说明他对宝玉所题匾额对联等,还是比较满意的。
此处开头几句话,令人摸不着头脑:按理,元春看见宝钗、黛玉“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之后,应该关照二人几句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元春却偏偏由“宝、林二人”而想起了宝玉。是元春自己思绪混乱,还是作者的思维跳跃性太强?抑或特意在此埋下伏笔,将来元春是否会干预宝玉的婚姻问题呢?因笔者缺乏索隐能力,在此不敢妄加揣测。
针对元春所问“宝玉为何不进见”一语,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均有大致相同的批语说:“至此方出宝玉。”在“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一语旁,庚辰本有一条侧批借题发挥说:“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有人即据此联系到有关曹雪芹的零星家世材料,认为这位批书人即是曹家的某人某人,种种猜测,不一而足,但其实都不能令人信服。
人的真实感情,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掩饰的。元春之于宝玉,“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所以,见面后应景的文章做完了——“先行国礼毕”,元春还是禁不住真情流露:“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对此,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均有大致相同的批语说:“只此一句,便补足前面许多文字。”
作者在情节转换方面的驾驭手法确实十分高超。此处叙说元春“泪如雨下”之后,不接着写宝玉如何反应、众人如何劝解,却以“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巧妙地将故事情节岔开。
在贵妃的眼睛里,大观园中的一切都是“诸般罗列非常”,可见贾府这次为迎接元春省亲奢侈靡费到了何等地步!
P8-9
关于贾元春为何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问题,红迷和红学研究者有不少争论和猜测,感兴趣的网络搜索一下便知。个人以为,红迷们在这个不该多想的问题上想的太多,反而曲解了元妃之本意。
【稻香村】曾有清客题名“杏花村”,贾政认为犯了“杏花”正名,不妥!林红玉曾为宝玉丫鬟,因犯宝二爷之名改为小红。由于“红香绿玉”犯了爱弟宝玉之名,做姐姐的元妃觉得有必要改一下,并非不喜宝玉之“玉”!另一方面,“红香绿玉”四字青楼味脂粉味太浓,元妃可能觉得稍欠雅致,所以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
从字里行间不难感觉到,这次省亲,元妃本人并没特别摆啥官架子。语言行止,看重姊妹之情,留恋转瞬即逝的天伦之乐。贾妃年龄比宝玉黛玉大好几岁,身份更有天壤之别,但却当着众人之面,主动将自己刚刚赐名的“浣葛山庄”重新改回【稻香村】,充分表现了贾元春的诗词鉴赏水准和高尚学术精神境界!
P10
薛宝钗为人圆滑,看重名利,为此不惜曲意媚上。【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聊聊数笔,形象刻画了宝钗的品性。不过,薛博士这次可能妄揣圣意了!元春跟宝钗和黛玉都是刚刚见面,宝钗黛玉才情还不了解。单从长相看,宝钗顶多还算端庄,而黛玉之风韵无人能敌,元春此时不可能弃黛偏钗,因不喜黛玉而厌恶【绿玉】。实际上,元春仅因犯了爱弟之名才改了“玉”字;元妃本人绝不会厌【玉】,也不讨厌“红绿”!
【冷烛无烟绿蜡乾】,在宝钗看来不过‘赵钱孙李’式的简单典故,提示后,宝玉也觉得“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宝玉为何一时想不起简单基本的“绿蜡”典故,原因只有一条:【绿玉】在他心中的份量极重!宝玉虽然多情,但深爱着的只有两个【绿玉】,一个是黛玉(墨绿色的玉),一个是妙玉(绿玉斗)。
本来【绿蜡】跟【绿玉】意思差别不大,但由于宝玉的五言律诗《怡红快绿》借用改造了苏东坡的咏棠诗句,就诗词意境创作本身而论,此处改用“蜡”字确实贴切高明一些,跟元妃是否厌“玉”没有关系!
P11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怡红院的景色书中有描述:【贾政笑道:“到此可要进去歇息歇息了。”说着,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湘云是海棠花,她的贴身丫鬟名翠缕,已经言明只有一棵西府海棠,无人可争!但芭蕉植有数本。跟芭蕉直接相关的是宝玉的妹妹贾探春,她的雅号是蕉下客。芭蕉可喻绿玉,绿玉自然指黛玉和妙玉。从大观园布局刻画来看,距离怡红院最近的就是妙玉所居栊翠庵和黛玉所居潇湘馆。
从湘云定亲之时,宝玉没啥异常反应等故事情节看,宝玉对湘云似乎没啥情恋之意。但宝玉湘云青梅竹马,兄妹情深。贾探春后来也贵为王妃,远嫁千里之外。贾元春虽近在咫尺,由于嫁到了“见不得人的去处”,实际上也是远隔天涯。怡红院蕉棠两植,其花语均表达离愁别绪之意!
深庭长日静:写的是怡红院,说的是紫禁宫。深院高墙隔出几多寂寞,几许哀怨,几重离愁别绪?宝玉用个“静”字曲意刻画了一下,情感真挚。
两两出婵娟:芭蕉之叶是对称伸出的。寄情芭蕉,思念远方的亲人(眼前指深宫中的姐姐元春,后谶探春远嫁,黛玉、妙玉、湘云等姐妹生离死别!)。一对又一对蕉叶(两两)向空中曲伸,蕉叶空隙中,露出了皎洁的明月(婵娟)。深庭(禁宫)隔断了人间亲情,虽近在咫尺,实远隔天涯,思念只能寄情明月!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绿蜡指芭蕉,红妆喻海棠。
【绿蜡春犹卷】源出唐人咏芭蕉诗句:【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大意是说,卷起的芭蕉叶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春光中。
【红妆夜未眠】源出宋人苏东坡名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绝句写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惜花心事,题为“海棠”。苏轼此诗运用贵妃醉酒貌似“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以花喻人,点化入咏,【只恐】两字摄人心魄!夜已深,人无寐。当月亮转过回廊那边去了(香雾空蒙月转廊),日月之光再也照不到海棠芳容之黑暗之时,诗人顿生无限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娇花明艳能几时?一旦海棠花儿在慢慢暗夜中悄然“睡去”(喻意:花谢人去),何处再睹芳颜?那就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长夜的黑暗,点亮她的光环吧!言已终,情未了,意无穷!
宝玉这一联分别描写了春寒之际的芭蕉形象和夜幕下海棠之孤寂(嫔妃宫女之思,之情,之怨恨!);表达了宝玉对寒冷和寂寞中的深宫之花(姐姐元春,孤灯下的妙玉等)的深情思念和爱怜牵挂;希冀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更多的照耀,更精心地呵护那些美丽娇艳的花朵。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温暖阳光照耀下的芭蕉海棠之情思、之美姿、之神韵!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春光有限,韶华易逝,鲜花明艳能几时?主人应懂得呵护爱怜。
这首“怡红快绿”,宝玉借蕉棠花语,写姐弟(元春与宝玉之间)思念牵挂之亲情。揭露了封建皇权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深陷紫禁宫墙,娇弱鲜艳犹如西府海棠花儿的冷寂宫女的无限同情和怜悯!与宝钗关注皇袍光环名利截然不同,宝玉担忧的是深宫的冷暖、孤寂和时时刻刻存在的高度危险,表达的也只是纯粹的姐弟亲情(跟皇妃光环无关),【只恐夜深花睡去】可谓宝玉此刻的心理写照!诗句承启自然,对仗工整,情意缠绵,思想内涵丰富,用典发人深省,堪称元妃省亲诗会第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