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言,至简至美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逐渐被卷进物质的漩涡。那里五光十色,灯红酒绿,诱惑满地。有人说,现在的生活太复杂,叫人无力招架。而我要说,在这复杂的社会中,请相信,简单即是真理。
诚然,一切至简,独善其身,这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生产力极速发展的同时,聪明的人类为了不被时代抛弃,都在纷纷追求“复杂”,人与人之间暗中的争斗、诡计从未停歇,可最终非但没有心想事成,反而造成了思想的扭曲和麻木。
“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丰子恺先生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真诚与简单是他心思简单的外在表现。每每阅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对于我污浊的灵魂无疑都是一次荡涤。丰先生追求简单,却又不安于简单。即使生活在一个复杂动荡的年代,他仍不受影响似的,自顾自地创作,孩子的活泼是他创作的素材,爱与童真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丰子恺先生用这一张张寥寥几笔的图画,将简单的生活浇灌出了芬芳的花朵。
什么时候,我们的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简单?
日本知名动画大师宫崎骏,也是简单生活的追求者和实践者。在他从事创作的五十多年来,无论现在的电脑合成技术多么高超,无论制作有多么的复杂和劳神费心,他始终坚持手绘底稿。一支铅笔,一张白纸,精简的装备,精致的心思。正是因为宫崎骏对生命的尊重和近乎固执的坚持,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他笔下的人物才不是死板的、僵化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
一直以来,宫崎骏就像在雨天陪着迷路的小姑娘等车的龙猫,温柔地守护着我们。即使经历过生活的残酷与孤独,他依然执着于在简单的艺术创作中呈现不被世人觉察的美。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长,而扰攘者自冗。生活无言,至简至美。让我们把心沉静下来,让心思变得简单质朴,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真正的美好事物上。
繁简合一
顾城曾言:“我需要最轻的风和最静的海。”在这个复杂纷繁的人世间,我们更需坚守本心,化繁为简,从肆虐的狂风中寻找宁静之海。
大作家钱钟书先生中年时,很爱和女儿嬉闹,他曾趁女儿熟睡时,只女儿肚皮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鬼脸,也曾为了给女儿惊喜,在女儿床单下藏了一床的玩具。钱钟书先生看遍了人间疾苦,尝尽了人生百味,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简单和童真,女儿玩幼稚的游戏,天真的像个孩子。
人要长高,要成熟,但成熟并非一定是复杂,有时肉体扩张,年轮添加,反而灵魂萎缩,人格变矮。
社会的纷繁复杂深不可测,莫知虚实,我们亦不必贸然朝前。明知山有虎,何必偏向虎山行?绕道而行一样通往康庄大道。“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待在高处。”巴尔扎克如是说。我们不必与世俗同流合污,只世故而不世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简单的生活,细想至此,心静如水。
一样很喜欢泊的境界,在那清风明月间,他们用柳浪荷香祛除尘幕,清心滤思。唐朝诗人张继进京赶考失败后,他不以落第为,伫立船头,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之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了进士之争,费尽心思,追求名利,张继却不然。他把许多人眼中决定终身之命的大事看得简单纯粹,纯属难得。
当然,这里的简单并不是指一种了无所谓的“佛系”,曹雪芹举家食粥心无旁笃,对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造就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高峰——-《红楼梦》;歌德为创作《浮士德》,潜心研究六十年。在追求真理与学术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追求一种复杂与严谨,不断探索问题的本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从简单的问题表面深入本质,理解深刻意蕴。
哲人把作书等平淡之事看得复杂谨慎,反倒是在世人眼中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
“你最好别做摇摆的树枝,要做沉默的树根;你最好不要在浪头起舞,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人生穿越纷繁,最后又重归简朴,还原成一种朴素而又高级的纯粹。
删繁就简需思考
人们一直忙于投资,使自己有能力、有可能将复杂的事做简单。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正是因为发明或一系列新奇实用的想法,使得复杂的事变得简单。
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有了电灯,我们不必在屋中放满镜子使屋子在微弱的烛光下变得敞亮;有了手机,我们不必担心无法与远隔千里的人无法相见,不必为了一次见面耗费财力和物力;有了汽车,我们不必再担心路途遥远,天气好坏。发明,是人类的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它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它能让人类得到某种意义上的偷懒。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复杂的事情做好更是不简单。删繁就简,需要我们从不同于他人的角度去切入,转动思考的齿轮。
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高斯,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让大家从1一直加到100。大家都埋头苦算,老老实实从头加到尾。但没过多久,高斯就得出了答案,他没有随大流,而是观察了式子的规律,用首项加末项乘项数除以2算出了答案,这成为后来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定理。这个定理的发现,也是后世研究数学问题时得以删繁就简。
正是因为高斯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变得易如反掌。
再比如,如何将一张纸立在桌子上。似乎要考虑许多物理学因素,但其实只要将纸对折,便将一个“高端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思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供更简便的方法,化繁为简。
正如杰夫钱彼恩所言:“宁可花很大力气而不肯动脑的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懒汉。”
思考是为了化繁为简,化繁为简也就是让自己“偷懒”。但是这是用思考上的行动换取行动上的便利,而知在行动上下功夫而不动脑的的人是思想上的懒汉,真正意义上的懒汉。这种人之所以生活得累,是因为不懂得思考,不知道在思想上勤快、在行动上做“懒汉”。
人们崇尚简单,主张化繁为简,这便是推动思考的动力,思考也将对其有所回报。
所以,转动大脑,化繁为简。勤快,体现于思考,“懒惰”体现行动。
小 题 大 做
相传苏东坡读书,采用的是“十面埋伏”之法。一本薄薄的书,尽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十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往往读完后,这本薄薄的书已经成为了厚厚的“巨著”。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小题大做的行为,一般人读书只要领悟文意及可,不可能分角度,更不可能把一本内容甚微的著作扩成庞大的鸿篇巨制,而苏东坡做到了,也正是由于他这种“小题大做”的精神和“由简入繁”的做法,成就里北宋文坛上最闪耀的星辰。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小题大做”的精神。
近日,一家米其林酒店在微博上发布了餐厅特色——草莓蛋糕的制作过程。令人震撼的不是大厨们精准的调配比例或是对于发酵时间娴熟的把握,而在于他们蛋糕上的那一颗草莓。
不同于普通的水果蛋糕将草莓直接放置于本体之上,大厨先用玻璃导管将草莓的果肉全部吸出,在保持草莓完整形的情况下,将果肉与等比例的焦糖、肉桂等混合榨取,再将榨取后的果汁用导管送回,并等待其自然凝固。
一颗小小的草莓却凝结着大厨们浩大的工序。此举虽繁琐,却足以体现一家酒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无愧于米其林三星的荣誉。
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是简单的,你觉得简单只是因为你做的还不够好。柏拉图坚持完成苏格拉底“甩手”的任务,终于成为希腊三贤之一,统领了一个时代的繁杂哲学。台湾名导候孝贤曾拍摄一组“游子归故乡”的镜头,前前后后在拍摄的角度上微调了二十多次。
村上村树曾谈过自己的小说创作过程,是一种填补法,先想一个简单的故事,再分别为之添加背景,扩大其旨意,最后这个故事就会逐渐丰富,而“村上”式的笔调就呼之欲出了。
生命的过程看似很简单,心脏的跳动,规律的呼吸,而你活着却不仅是为了活着,你要去生活去增加生命的深度,生命就在此由简入繁。“小题大做”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精益求精是对生的追求,更是一种为生命负担的责任。
在复杂中寻简单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递进的情绪请省略,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薛之谦的一首《演员》唱出了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复杂关系。每个人都被剪不断的人际关系所缠绕,都需要戴着漂亮的面具去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里。我们每天都很疲惫,要尽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难道就没有人停下脚步,去寻找一份简单的生活?有,很少!
我们需要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求简单。我们的肉体也许摆脱不了尘世的复杂,但我们的灵魂可以。让灵魂有一个栖息之处,在那里,你可以笑看尘世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你不必为挣名而躁动,为获利而纷争。有如此之心,即便你身在复杂世界的舞台中央,你依然可以为自己寻求一份简单生活。
庄子就是那样一个超脱、简单的人,他生活在战火不断的“春秋”,在那样一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时代,他依然“曳尾于涂中”,他要追求他简单自由的生活。世界很复杂,但那又怎样?我依然心系那无穷的宇宙,当我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抑或是做一个濮水边的渔翁,在战乱中过我简单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冯唐在《生活》中说:“生活没那么复杂,种豆子和相思或许都得瓜。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不似儿童时代那般天真了。我们有时会将简单的事复杂化,主观臆想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从而失去了许多发现真理和美的机会。人心只一举,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是非,就盛不下正事。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对细枝末节关注太多。米可果腹,沙可盖屋,但二者掺到一起,价值全无。做人纯粹点,做事才能痛快点。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令人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世界确实有他的复杂性,但是我们依旧要在复杂中给自己寻找一份简单。卸下面具后的我们,仍旧可以唱一曲风花雪月,吟一阕岁月静好。烟火、流年、红尘、沧桑,浅浅遇,淡淡忘。
简单是人生大智慧
高圆圆的结婚请柬上写着:“简约不是少,而是有点多余,足够也不是多,而是刚好你也在。” 相比其他明星的高调奢华,高圆圆的请柬让人耳目一新,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
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简单,乃是人生的大智慧。庄子曾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生命是有限的,而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想得到,那就活得太累了。那么为什么不把生活过的简单些,平淡些,去体悟难已觉察的美好? 便有了庄子“宁尾曳于途中”的故事,这位洞悉生命奥秘的大师,向我们讲述了超脱世俗,超拔简单的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如今的人们为何争先恐后挣扎于世俗之间,而忘记把复杂的事做简单,去享受简单的美好。林清玄有言:“步履一双,清风自来,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人们不用踩着奢侈绚丽的高跟鞋去追逐清风,只需步履一双,清风自来;也不用争名夺利费尽心思,只需心中的明珠一颗,便能照破山河。只需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曾读到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栀子花简洁平庸,她像是一位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情趣,别具情味。
世事不必复杂,要拥有删繁就简的智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工作时,有一次,他让其助手帮忙测一下一个灯泡的体积,灯泡是个不规则的形状,助手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公式都没有给出数据,爱迪生很奇怪怎么助手还没有给出数据,便前去问助手,见助手满头大汗,他只是拿起灯泡向里面装满水后,倒出测水的体积,助手恍然大悟。事情并不复杂,只需要我们转换思维,删繁就简。
不管做事,或是生活,或是人生态度,我们都应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拥有删繁就简的智慧。简单,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大道从简 “这是个闹腾的时代。”柴静曾对21世纪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愕然,人心浮动的社会,喧嚣盖过了太多的单纯。把简单之事做繁琐,复杂之事再添把柴,这样,太不好。
老子五千言做出《道德经》,世事炎凉,万物百态蕴与之中,使为“大道从简”。参禅亦有三重境界:“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之,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此乃一双明目观天下,以心感知便为真。做事亦不必锱铢必较,“锦上添花”,物之本味即可。
反观如今,连恋爱都成复杂之事。两人一见面,不谈情说爱,你侬我侬,先来一番盘问:有房有车吗?什么单位的啊?这下可好,不是古时身骑白马翻山越岭只为见一面意中人的质朴爱情,反是谈出个工作伙伴,物质依靠。这关系太复杂。爱嘛,其实很简单,就是物理学家口中的“多巴胺,费洛蒙,心跳的正弦曲线,神经电流的二进制编码,也是更多,更大无法形容也无理可依之事。”是两目对视的怦然心动,是37.8℃的体温。恋爱这件小事,就该简简单单。
人生的负荷已经这么重,无歌无舞的现代人还过得如此复杂,精神没喊累,身体也倒下了。
我想,由简化繁不过是堆砌的无用功。浓妆艳抹的姑娘固然精致可人,但素面朝天的清纯却引人爱怜。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小说固然精彩纷呈,可几十字的小诗却更引人入胜。浓缩的往往才是精华,此处之“简”并非不加思索,马虎了事之意,而是在深思熟虑,岁月沉淀后凝聚成的大智慧。成大家者,简单明澄,正如东坡之词,明白畅达,寥寥几语竟汪洋恣肆。
现代人办事亦太复杂,一批公文几十个部门得盖上红章,等领导批准了,恐怕也是“尘满面,鬓如霜”,此机制竟不如朱元璋一日批上千奏章来得迅速,不知该说是精益求精呢,还是程序的多余太过明显。好在,当局者近几年也意识到了此弊端,一条条绿色通道,网络审核也向公民展示。
简单宁静的办事,比纷纷扰扰地追名逐利更让人快乐。少一点心计,多一点真诚,如此,甚好。
石火风灯,命在须臾,大道从简,至善至美。
大智若简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来阐明他对生活的态度:“未来不迎,当下无杂,既往不恋。”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往往会被眼前的人与物打乱了步伐,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认清当下,便是一种智慧!
在中国画中,有一种技法,在纷繁复杂的景物中选取重点,其余留出,给人以畅想和回味的空间,称为“留白”,这便是典型的将复杂的事做简单,从我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古人善于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寥寥几字之中,苏轼在给亡妻的诗中有言:“不思量,自难忘。”短短六字,便将无穷无尽的思念,像滔滔江水般展现在我们面前,简单化,让深厚的情感更深厚,让通俗的语言更真诚。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慢节奏,简单的生活,《向往的生活》中,何炅和黄磊便是生活在一个乡村里,那里种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所有的食物几乎都可以在山间找到,他们让自己从复杂的工作中脱身,重新寻找简单而温馨的慢生活,从做好每一个农活,准备好每一顿饭开始,让复杂的生活变简单,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让生活脱去他看似华丽而臃肿的外衣,留下的便是一份纯净的简单。
杨绛先生曾经在给一位大学生的回信中写道:“想得太多,书读的太少。”想得太多,是现代人的通病,在一堆没有做完的事面前,总是想着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而止步不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未来的事搁置在一边,而专注于眼前的事。
小的时候,我们学习数学,不管是什么计算方法,都是先从最简单的加减,再教到乘除,后来,学到了混合运算,老师又和我们说,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把垄长的式子逐个化简,便会得到一个极其简单的式子。
人生也是这样,当我们面对困境和难题时,也不妨把它简单化,把一个大大的目标化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化繁为简,因为简单,就是生活的本色。简单生活,也是一种智慧。
教学目标:
1:能在整体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辨证地理解“简笔与繁笔”的关系。2:能具体分析课文例证的典型性。
3:能按简练的要求来修改习作,培养提炼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简笔与繁笔”的辨证关系。难点:培养提炼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语言不简洁、拖沓;有的语言苍白无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简与繁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先慎的文艺随笔《简笔与繁笔》。(课件中出示作者、课题)二:出示目标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内容(出示,见上“教学目标”,略)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作者针对简笔和繁笔提出了什么观点?
2、判别文章简练不简练有没有什么标准?
3、怎样才能做到简练?阅读思考时可以展开讨论。四:讨论理解课文:
1、“简笔”不是单纯指“文字少”,而且,“简笔”可分为“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两种情况;“繁笔”也不是单纯的“文字多”,它也分为“以繁胜简”与“繁冗拖沓”两种情况。作者针对简笔和繁笔提出了“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观点。
2、判别文章简练的标准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
3、提倡简练,克服简而淡,繁而冗的毛病,应从提练生活和提练语言两方面去努力。(边讨论边展示课件)五:理清课文思路: 思考:作者的思路从什么地方开始,是如何发展、联想和结束的?(可抓住文章提倡简练这一中心,辨识句意,归纳各段段意,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清全文思路。)边讨论边明确边从课件中展示,最后结构如下: 课文总体思路
前人主张
提倡简练
反对繁冗拖沓
论点补充观点
简笔繁笔要一分为二
简笔范例、繁笔范例
例
证
简练途径和方法
句有可削,字不得减
引
证 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
简淡,繁冗
提出主张
提倡简练
结
论
六、思维拓展:(讨论内容均从课件中展示)
1、讨论:“文章的繁简不以文字多寡论。”那么该以什么论呢?明确:该以“意”论(意思、中心、思想、感情、心理等)文章提出判别繁简的标准是“无可削” “不得减”,那么,又根据什么来判别字、句“有可削”和“不得减”呢?
明确:刘勰的“三准” 第一步,根据情理来决定体制;第二步,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第三步,选择文辞来显出要义。“三准”确立以后,“次讨字句”。正如刘勰所说:“字去而意留,辞殊而意显”,这是“简练”;“字删而意阙”这是“短乏”;“辞敷而言重”,这是“繁冗”。补充一点,简明与否,与生活、思想、知识、语言环境、背景有关。
七、1、讨论:例证应力求典型,请谈谈本文的例证典型吗?
先找出四个例证,再讨论明确:本文例证极为典型 ①、选自名家名篇;②例证从古至今;③例证选用长篇小说中的“简笔”,短篇小说中的“繁笔”,更有说服力。
教学目的一、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地理解、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二、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三、学习用辩证的观点论述问题,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重点还是要落实对理清思路的训练。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掌握了理清思路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可以设计成一节训练验收课,让同学们通过理清局部及整体思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体裁上有别于其他三篇课文。文体不同,在理清思路的方法上也会有所分别,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文体特点,总结分析方法。
本文是就写作中常见的繁简问题而淡的,认真阅读体会,对指导学生写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可利用本文为例,体会作者的主张,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从文题人手,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先慎先生写的《简笔与繁笔》。从文题上看,这是个并列短语,很明确地提示了本文的内容——谈写作中的繁简问题。这是个并不新鲜的话题,那么周先生为什么还要“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提出了哪些鲜明的主张?我们可以通过理清文章的局部及整体思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同时,阅读中还需要注意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它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体会其文体特点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圈点出重点词语并小结如下。
1.繁冗拖沓
2.言简意赅
3.穷形尽相
4.惜墨如金
5.毛骨悚然
6.索然寡味
7.焦躁不安
8.字斟句酌
9.拖沓累赘
10.洋洋洒洒 11.凝练
12.描摹
13.点染
14.汩汩滔滔 15.洗练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地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三、认真阅读第一段,理清局部思路。
教师指导具体步骤:首先,要标上句子序号;然后,依据由整体到部分的思路分析层次;最后,——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共十句话,层次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②③指出观点“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④一⑩申说理由,加以论证。所以说这段文字的基本思路是先提出观点再加以论证。
第——层,句①说的是前人主张,句②是评论性的话,表示肯定前人主张。揣摩语言“诚然”“然而”标志着思路的转折。句③对前人观点有所纠正,也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层重点在句③。思路是,先提出前人观点,然后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在肯定之后指出偏颇,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层前一小层,句④说“简”,句⑤⑥⑦说“繁”,思路是由“简”到“繁”,更加侧重于分析后一方面。句④对“简”一分为二:“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是好的;“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是不好的。说明对“简”不能一概肯定。⑤⑥⑦三句只说用得好的繁笔,说明繁笔也不可一概否定。句⑤说“使繁”的好处,句⑥谈“繁笔”是写作需要,句⑦是对“繁笔”肯定的评论。可见⑤⑥⑦句的思路是围绕繁笔的可取之处,先具体分析繁笔的好处,然后肯定其必要性和艺术效果。
第二层后一小层,句⑧说“用简”,句⑨说“使繁”,句⑩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可见思路由分而总,用概括的事实证明简笔还得讲究“意赅”“传神”,繁笔也自有妙处。论述重点是提倡简练并非简单否定繁笔,所以先说“用简”再说“使繁”。
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四、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准确领会作者的主张
阅读要求与提示:1.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文章总体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2.注意把握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
指导阅读步骤:首先,粗梳课文结构;然后,概括每段要点;最后,理清思路。讨论,交流,明确:
1.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5):就文章的繁简问题,提出作者的主张——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6—7):就当前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2.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思路以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上的主张——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为起点,以“提倡简练为文”为终点。因为古人在对于繁简还缺乏分析,所以首先把简练与简笔、繁笔区分开来,对简笔与繁笔作辩证的分析,简笔不一定就是简练,繁笔也不一定就是哕嗦,指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那么怎样才能为“宜”为“妙”呢?提出观点后,就要用事实来证明。先概括事实(第一自然段句⑧⑨),再从一般到个别,举出典型例子。先举出简笔用得好的例子,列举了《水浒传》中的“破落”、“日色”、“紧”三例;再举出繁笔用得好的例子,列举了《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以及《社戏》中等小叫天出场两例。在肯定好的简笔与繁笔之后,提出简练为标准和途径。简练的标准即来自刘勰的话“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作者很明确地指出“无论繁简”要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关于简练的途径,作者指出两点,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今的创作,简而淡,繁而冗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作者“感此,提倡简练为文”。思路理清了,作者的观点就清楚了;简练与简笔、繁笔是有分别的,文字创作需要简笔也需要繁笔,无论繁简,都要简练,要提炼文字,提炼生活。
文章的总体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五、以本文为例,指导学生认识“简练为文”的重要意义
本文就文章繁简问题,提出主张“提倡简练为文”。作者写的是主张,也实践着自己的这一主张,就让我们以本文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在用简、使繁处简练为文的?是怎样提炼生活,提炼文字的?
讨论,交流,明确:
1.本文用例十分典型、精当。
文章中所运用的简笔、繁笔用得好的例子都出自于名家名著,古今皆有。有的简笔和繁笔的例子出自于同一本书,有的繁笔的例子是引自特别讲究的大作家作品中的。这些例子虽然数量不多,却典型、精当,很有说服力。作者在写作体会中说:“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文学积累的提炼,才有了这几个典型而精当的用例。
2.辩证地分析问题,简练在文意的表达上。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开篇即提出“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既是历来的看法,也就是人们能想见到的,所以在下文的论述中避而不论繁笔之失在繁冗拖沓,而只是写了“使繁’’的妙处。为了区别“简笔”与“简练”,作者辩证地分析了“简”的两个方面,即“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对于简笔与繁笔的不同处理,体现出了作者分析问题周全与严谨。再如文中第五自然段提及简练的途径时,对于其中一条途径“提炼文字”只一句带过,“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而重点突出“提炼生活”。这些使繁用简的处理正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提倡简练,根本是要提炼命意,在文意的表达上要力求简练。
3.语言表达简洁、生动。
为了言简意丰,作者在文章中适当地选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句式。如“字斟句酌”、“穷形尽相”、“言简意赅’’等。还有“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等句式。为了使语言表达显得简劲凝练,在语言上还相应地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如“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刻画心理,能使细致人微’’等。由于用语上的字斟句酌,所以使得本文的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六、教师作结,再一次提示学习本文的目的周先慎先生曾说:“不论使简用繁,要使文章写得简洁生动,须靠在日常阅读体会中培养起敏锐的语感。”要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还需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积累,积累得越丰富,提炼得越精粹。学习本文,我们通过理清思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作者的基本观点,这让我们认识到,理清思路是我们领会文章中心意思的方法、途径。
七、布置作业
1.积累重点词语。
2.完成练习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段作者的行文思路。
有关资料
文艺随笔,又称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中的一种,其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化。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疏通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1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2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3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2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浒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
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吴昌均
课时:一节课 操作过程:
一、故事导入,设疑激趣
一书生卖鸡,书广告一则:这个精美的笼子里装着一只肥大的公鸡,准备以最低价格出售。可多天无人问津。他的一位朋友帮其撕去广告,仅贴一“售”字,不多时就把鸡卖了。由此故事联想到写文章的问题。设疑:文章的好坏是不是单以文字多寡论?鲁迅刻画祥林嫂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语言,老师却认为妙,而我们学生的练笔中老师却经常认为这罗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二、感受语言,整体把握
1、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这篇文艺短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2)提出中心论点前,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况。简,既可以是言简意赅,又可能是言简意少;前者好,后者不好。繁,在篇首说到“繁冗拖沓是作文病忌”,再次补充说明“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3)提出中心论点后,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的观点。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提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2、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尽量读出远有的预期和语调。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1)“这诚然上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删去“诚然”和“单”两个词可以吗?
[用“诚然”一词准确,语气委婉,在基本肯定文章家的看法的前提下,含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意味,与全文论述的内容、基调保持一致。删后语气太肯定,内容也与原文不够协调一致;删去“单”字,意思成了承认文字的多寡论决定文章的繁简,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悖。(2)“‘繁’呢,有时自然也有它的妙处。”此句中的“繁”字的引号可以删去吗? [不能。通常说的“繁”,几乎与罗嗦,冗长,拖沓同义。但是这里的“繁”字却有特殊的意义,是指对事物的具体描写,这“繁”是应该的,作者在“繁”字上加引号,表示与一般的“繁”字有所不同,因此引号不能删去。]
2、朗读二——四自然段,品位语言
(1)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水浒传》中的两则例子论证“简笔”之妙,如果用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炼字的故事换一例,用一微型小说替换另一例,好不好?
[王安石炼字一例只说明语言锤炼的重要性,诗人用“绿”字换掉原诗中的“过”等字,并不能论证简笔之妙;微型小说篇幅本来就短小,即使用简笔,也没有长篇可以使繁而用简笔有说服力。](2)第四自然段用鲁迅《社戏》中繁笔的例子来论证“繁简之妙”,此例是否有蛇足之嫌?
[作者为证明繁笔用得好,一例取自长文,一例取之短文;一个取自古典文学名著,一例取自现代文学名篇,使例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此段《社戏》的例子,从一个讲究精练的作家有时也采用繁笔,有时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论证观点,更有论证力量。]
3、朗读第5自然段,品味语言。讨论:第2——4自然段已经比较深入的论证了中心 论点,也能使读者臣服,为何还要写这段话?你以为此段是赘笔吗?
如果说2——4段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此段恰好回答了“怎样做的问题,文章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使论证更严密,例证更丰富。
4、朗读第6——7自然段,品味语言。思考:“背着一块石头在剧场看戏”这个比喻好 在哪里?
[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那种吃力、头疼的感觉,非常生动、形象。]
四、指导朗读,习得语感 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1、令学生背第一自然段,力求能背诵全文。
2、检查背诵落实情况。
(拙教案发表在《学语文》2000年第5期上)
层层启发,就地取材
——刘永康《简笔与繁笔》教学片断品析
品析者:赵多
[教学篇目]周先慎《简笔与繁笔》(沪教版,高三下)
[教学说明]该篇文章的体裁为议论文,时下语文课程中存在着“教议论文难,学议论文苦”的局面。刘永康教授就通过这篇看似索然无味的议论文,以新课改精神注入其中,上出了“新”意,将此文上活,让学生收获颇丰;上出了“心”意,用此文示范,让教师感悟无穷。其教学课时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剖析,二是就地取材,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此处主要是针对第二部分进行品评赏析。
[品 析 点]以“文本”体“方法”
[关 键 词]引导、文本、设问
品评赏析:
议论文的教法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中,就是一个难题,很多中学教师戏称教议论文是“打攻坚战”,此“雅称”足以看出教师们对议论文的畏惧。由刘永康教授所执教的高中议论文《简笔与繁笔》无疑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教法给广大教师们带来的不仅是如何贴近文本教授议论文,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大家的高度和深度,让学生不拘泥于学文本,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提取了“如何撰写议论文”的四项原则,让学生“学在其中、用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师生共解九连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绝不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高谈阔论,hold住全场。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去解答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才能够让整堂课既充满了生机,又覆盖了知识。刘教授的这个教学片断,所用的人称都是以“我们“、“大家看”、这样的“亲切性”词语,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和教师没有身份的差别,这节课的目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来探究难题的,这让学生在心理上没有负担,一心想的就是如何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加快了整堂课的进程,活跃了整堂课的气氛,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比如:
师:事例论证。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有什么特点?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通过研究这篇文章事例的特点,大家要发现,发现什么?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后我们才能运用这个原则去读议论文,用这个原则去写议论文。
这里,教师的这段话,给学生最大的印象就是“引着学生去探险、学生独自去探险”,教师做的不是“强塞硬灌”。“我们”在发现的过程中,一起去寻找方法,最后学生运用方法在自己的以论文中,这样的好处就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知识的过程中,共同建立一种“微妙”的感情,让学生更加的信任于教师,并且能够迅速消化吸收共同发现的知识。
二、“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预设一些问题,而在预设问题的同时,也就自动默认了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样的“默认状态”实际上是教师自己为了给自己“行方便”而假定的一个问答场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会令教师满意,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一般教师的反应会有以下两种,一种则是让学生坐下,直接公布正确答案。另一种则是不做任何引导或是无效引导的情况下,不停的抽学生起来回答,以期一个学生突然回答到教师预设的答案,替教师解围。而刘教授在该教学片断中,做到了有理有据的引导学生,在学生未回答全或是未回答正确的基础上,细心的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过程,做到了“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学生在这种不罢休的过程中,也迅速重整了思维,调整了思考的角度,最终由学生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师:我不同意。(生4坐下)你不忙坐,问题还没有理清。我一定要你把这个问题说出来,怎么办?我告诉她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不行怎么办?我们帮助他一下。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就是“点拨”这两个例子,你看一看,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关系,那就是“惜墨如金”的后面是
什么?
生4: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师:好,那么这两个例子和这一句话是什么关系?哪个例子说明数字传神的?
生(齐):破落。
师:哪个例子是说明是一字传神的?
生(齐):紧。
师:砍掉“破落”的例子,数字传神有没有依据?
(生摇头)
师:砍掉“紧”字的例子,一字传神有没有着落?
生:没有。
师:对了,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看,要联系前后。因为作者提出“惜墨如金”,作者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破落”的例子刚好说明数字传神的,砍掉它数字传神没有依据。一“紧”字刚好说明一字传神的,砍掉它一字传神就没有着落。就好像我们一个人两只手砍掉一只,那是不健全的。
从这个师生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让学生继续思考到教师引导,再到教师总结,刘教授做到了一气呵成,引导的得体、干净、简洁。并且该同学也在刘教授这样的趣味引导中找准了方向。在刘教授总结的同时,不仅是对上述该问题的完整总结,刘教授还以读书的标准为我们提出了读书的方法。“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看,要联系前后。”这也是不经意之间给我们流露出的方法经,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这一点足以看出大家风范。
三、“变腐朽为神奇,以教材教方法”
在中学议论文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以“论点、论据、论证”为三大法宝,认为:只要教准了这三点,议论文的教学就成功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也就是传统的仅以快速准确辨别议论文“三大法宝”的时代已经告别,现今最重要的是以文本带方法。辨识议论文不如写好议论文,怎样来写好议论文呢?很多教师选取了大量课外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辅,学生们往往以教例太陌生或课外读物增加学习负担为理由给教师“唱对台戏”。其实,我们的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就是我们最好的教例,用教材中的例子来教学生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是,教例熟悉,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二是,在教方法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的咂摸和理解。
生:好了,继续探究,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明简笔和繁笔的妙用,一共是四个例子。请大家看,这四个例子从时代来看,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有古有今,从古到今。
师:它举的例子从时代来看,由古至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谁来说?为什么既要有古代的又要有今天的?
生5:这样比较充分,各有代表。
师:对了,请坐下。大家看,它使用的例子既有古代的,又有今天的,那就说明什么?从古至今的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是历来如此,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可以说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这就突出了论点的历史性和规律性。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们得出:撰写议论文基本法则三——事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运用课本中的例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所举例子的排列顺序。其次,通过排列顺序,让学生去揣摩作者为何要这样编排的理由。最后,通过学生已经快要总结出来的“成果”,教师“如鲠在喉,不得不吐”,总结出了议论文基本法则三。
当然,在刘教授的这个片段教学中,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不能
一一展现,甚感可惜。上述三点方法,权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