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15篇[精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红楼梦》有感1
疯狂生长着的城市打乱了人们心中的平静,浮躁的气息像水面的波纹一样缓缓荡漾开来,充盈在城市里的每个角落,心中常常充满了莫名的焦躁和恐惧。
在这样炽热的夏日,随手翻开,读一读红楼。
《红楼梦》是一部含着笑的悲剧,“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黛爱情悲剧都葬在了这场较量的硝烟里,“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凄凉的诗,颦儿的自卑,自尊,自怜充分的体现,她是“外”孙女,处处受人牵绊,而宝钗讨人喜欢,处事圆滑,更因姓氏在这府中身为“贵客”,黛玉是孤独的,她的心是苦的,可似乎府中无一人可懂她的伤与痛?她只能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在黑暗里抚平心中的寂寥。
她是画一般的江南女子,秀眉如月,螺黛轻匀,她把自己的理想与青春写进诗歌,她将浓浓的哀愁都化成了眼泪,一滴又一滴,让人疼在了心尖上,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者,她哭,但并不是因为软弱,她用哭来默默地支持着宝玉的决定,她柔弱,似乎一不留神就倒下,但她以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宝玉的心贴的最近。
似乎现实往往相反,听见宝玉即将迎娶宝钗的消息,她绝望的几乎下一刻崩溃就汹涌而出,她还是走了,紫鹃苦苦哀求来人医治黛玉时,却因将死之兆不吉利拒绝了紫鹃的请求,另一边高挂红布敲锣打鼓喜气冲天,好不热闹一番,可是往日幽然的.潇湘馆中却有千千万万的翠竹为她悲鸣,那旧帕,那旧稿,落入火中,无法挽回,她的心,也永生逝在了那个夜晚。最终,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结束了她曲折的一生,是不幸,也是解脱。
宝玉和黛玉的回忆,散了。宛如风轻拂过,往事无痕,无论是欢乐与泪水,快乐和伤悲,散了,黛玉的生命,如烟花般璀璨,却又短暂。黛玉的手,终究无法与挚爱之人相握,无法在那个理想之处与所爱之人自由无拘的相濡以沫,这些梦,会烟消云散。可佳人写下“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谁迟”的景,却永远被我们记下,为之惊叹。
没有人不因她而落泪,真可谓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颦儿,你并不愿在繁华喧闹中迷失自己,他人并不知你更爱的是自由和安静的生活,但你,永远是我的红楼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2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但是我很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是敏感而善良的,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读《红楼梦》有感3
刚开始翻阅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会全是文言文和生僻字,没有多少的可读性,但是当我认真的捧起来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红楼梦》是一本十分精彩、内容很丰富的书,并不像我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枯燥无味。
《红楼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一些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及场景描写。例如:尤三姐自刎;王熙凤的性格和音容笑貌;林黛玉的满腹诗书才气,书里讲了许许多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对了,还有宝玉与四美钓鱼,还有那大观园里的各种休闲的法子和欢乐的笑声,我都有点儿向往他们那时的生活了。
当我把整本书都看完后,再从头来回顾自己的笔记,不由得为自己感到些自豪!从这一百二十回的故事里,我抄录了不少自己很喜欢的诗词,还背下了一首“葬花吟”,因为有不少文言文和生僻字不认识,所以常常需要翻看字典查找释义,当时还觉得颇有些麻烦,但架不住书里这些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故事,于是边读边做笔记,现在回顾起来,禁不住要为自己暑假里坚持了阅读,读到了这本好书鼓掌!
我合上这本名著时就想着,以后要继续多多阅读名著,即使古文有些难懂,但是能够让我在感受许多精彩故事的同时,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而且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的文学知识噢。
读《红楼梦》有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令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她们的结局凄美又悲凉……
文中叙写了一大群青春活力的少女,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史湘云作为群芳中的一员,被喻为海棠的象征,她有着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无她的娇柔忧郁和狭隘;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纯情,却不像她那样圆滑和隐忍;她有着王熙凤的活泼和爽朗,却无她的残忍和贪婪,史湘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知性女人。
湘云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贾母及贾府众人的喜爱。如书中这样写道: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样的容貌集于一身,真可谓美中之上品啊!
湘云不但貌美,而且才思敏捷,是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在诗歌品评中也有起自己独特的`见解。
恐怕读过此书的人,可能都不曾忘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她也是笑着出场的,而且是富丽堂皇的大观园里笑得最多的人。她笑看人生,带给众人许多快乐,并且将自己的欢乐传递给别人,为大观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读完《红楼梦》,心中思绪万千。贾府由盛转衰,昔日繁荣的大观园竟跌落如此,个个貌美的金陵十二钗最终却。
读《红楼梦》有感5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宝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与众不同的特点。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黛玉葬花祭花魂》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多疑与敏感,多疑表现在黛玉在敲怡红院的门时,晴雯没有开门,黛玉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说笑笑,不禁流下了眼泪。敏感表现在当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黛玉哭个不停。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还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呀!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是大家耳能熟详的著作。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是除了作文书外的第一本课外书,虽然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但是我还是如饥似渴的连夜看完了整本书。
隔天姐姐问我:“《红楼梦》好看吗?”
“恩恩。”我忙点头,还接着说:“就是觉得林黛玉有点可怜,贾宝玉有点傻,薛宝钗有点坏……”懵懵懂懂的我说出了我心中所想,其实心里也是有点心酸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比之前的厚一点,当我再次读完时,我除了之前的心酸,还有了一点怨恨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般悲惨,这与《红楼梦》之前的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符合。
初中,是愤青的时候,那时候看完《红楼梦》就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只懂得掉眼泪,还没事出去葬花;贾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有些经纶;薛宝钗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人,心里这么坏……永远的永远让我很是气愤,讨厌他们,和同学时不时讨论并损他们几句。
高中,可能是自己懂得了更多的知识,累计了一定的分析能了,当初信誓旦旦不看《红楼梦》的我买了完整加厚版,细细地品读,慢慢的琢磨,有意无意的揣摩,翻看让我对《红楼梦》里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怜惜之情。
林黛玉有着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我似乎知道了一些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是寄人篱下,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言语来筑造坚固的保护层。葬花是我记忆最深的片段,她曾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她也要把心事长眠于地下,让无尽的思念凝聚在自己晶莹的泪珠中。她浪漫,才气纵横和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太美,上天都在嫉妒,于是最后她化为一片浮云,留樱花之惊魂。
贾宝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他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虽然我不喜,但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面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最后的最后,他也是迷迷糊糊。
薛宝钗,她大气而聪颖,就像百合一样高雅,不经意又会流露出丝丝智慧……她是我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我敬佩她所有,不管是什么,因为她在争取,但我也讨厌她,讨厌她为什么凭空插足已以身相许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之间,大概所有的“第三者”都是讨人厌的吧,所以不谈她也罢。
《红楼梦》所有的所有,最后是一个朝代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落魄的见证,她终究是十二钗的一个梦,随后借鉴一句总结,那就是:诗社风花雪月,潇潇洒洒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结局如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7
看了红楼梦,他们一家真是厉害,到了最终他们家破人亡了,这是应为开始是黛玉进了京以后,宝玉就很喜欢黛玉便娶她,最终到了那一天,宝玉开心的`不得了。可是黛玉体弱多病然后宝玉的奶奶就让宝钗嫁给了宝玉,宝玉得知后,很悲痛,很难过。
婚礼完了以后发现黛玉已经病死了。等到了赶考的那一天宝玉考完了试,就当了出家人。他们又见面的时候宝玉已经要走到火海里了。总结:很悲哀凄惨,惹人悲痛。
读《红楼梦》有感8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而就是这样的一本《红楼梦》则已被我读过了三遍,从童年致青年,它见证了我成长的改变······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小学六年级,我面对着许多的人物和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很为烦躁,对于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也不能理解,只是匆匆翻过。所以,第一次阅读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感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结局,贾母、金锁、凤姐等人的恶毒。它只是向我描述了一个悲惨故事。
第二次读《红楼梦》已是在初中之时,在了解了一定的写作背景和文言知识下,再次的阅读便使我明白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的本质、封建社会下各阶层人们群众的悲惨生活、近乎扭曲的为人处事之道······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建立在虚构上的现实封建社会。
第三次读《红楼梦》便是不久之前,再一次重读,我淡化了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学着去欣赏去思考。
众所周知这本书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如具有强类的叛逆精神并厌恶仕途的贾宝玉;聪慧谨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心机深沉、手段毒辣的王熙凤;举止稳重、处事圆滑的薛宝钗······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言慎行,葬花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多愁善感与才华横溢;宝钗生日宴时点贾母爱听戏曲的处事圆滑,坚持劝宝玉读书的恪守礼教,和大观园众人相处融洽的待人之道;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的周全果断,对贾母的讨好奉承,对刘姥姥的不屑一顾,毒害尤二姐时的恶毒狡诈······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宝玉的丫鬟晴雯。虽然她是个孤儿,但与多愁善感、想说不敢说的黛玉和外冷内热、心机沉重的宝钗所不同的是她性格豪爽、刚烈倔强,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她不甘于自己的奴隶地位,但却并没有因此而不择手段;她看不惯别人摆臭架子,鄙视袭人巴结主子,称她为“西洋哈巴狗”······有一次晴雯在给宝玉换衣裳时不小心把扇子摔在地上,宝玉骂其为蠢材,晴雯当时则冷笑说:“二爷近来动不动就发火。跌坏扇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以前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二爷也没生大气。要是嫌我们不好,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唤。大家好离好散。”·····虽然身为丫鬟,但她却自尊自爱,不肯无缘无故的受气,敢于直接指责宝玉的错误。但她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结局亦是悲惨的,重病被撵出贾府,死后更是只有宝玉悼念。
偶然间有了这些疑问,如果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能多一些如同晴雯一般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勇于向权势挑战,那么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黛玉能多一点果敢,从她支持宝玉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思想并不固守成规,那么凭借着她的才学是否可以影响一些身边的人?如果贾雨村上任地方官时能秉公执法,不因薛蟠的权势而包容其罪行,那么当时社会的风气是否会有所改善?也许结局依旧悲惨,因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黑暗之中能否因那些细小的改变而散发出一丝光亮呢?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年纪去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每一次的阅读不仅是在收获知识,更是体现着你思想的转变,经历会让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读后感”。阅读是成长的相机,记录着我们的蜕变······
读《红楼梦》有感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书的名言很多,有一句是说书可治愚,“书犹药也,且读可治愚。”
《红楼梦。》不同于《,三国》《水浒》的情节和人物单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是众多人物活动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型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作品对现代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败,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及制度以及与些个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难以衡量,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夭折了。黛玉死后,他出家了。
林黛玉出身侯们,父母早逝,他十分高傲,但体弱多病,给人一种病态美,他是宝玉的知己,最后她含泪而死。
薛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且“得,工,容”俱全,最后虽然与宝玉成亲,但没能得到幸福。王熙凤口齿伶俐,心机又深,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最后落个抄家的落场。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一生写了篇著作《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10
有幸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走进?阅读”之走进书店活动,在感受书香氛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最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分享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
通过读《红楼梦》,知道了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是这本书的主线人物,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郁郁寡欢,终因久病难医,吐血而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通过阅读《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林黛玉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很柔弱,很爱哭,但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贾宝玉很谈得来,十分要好。但世事就是这样,能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互相倾慕,期待互相温暖,却不能终生陪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当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崇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从书中感受古今、感悟生活,学会珍惜、懂得拥有!
读《红楼梦》有感11
阅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后给我的启发很大,这本名著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那悲凉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那里面为人刻薄,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王熙凤是贾母的儿媳妇,贾琏的妻子,她长着一双凤丹三角眼,两弯柳叶吊俏眉,她十分精明能干,深的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掌握着荣府大全,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她总是高高在上,她用她的口才和威势谄上欺下,用她的权利窃取财富,但她的泼辣狠毒也是她处处树立敌人。但不能否认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在拥有这庞大家族的荣府中,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处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她的聪明能干并没用用在好的地方,而是害了许多人。所以这个一世强人的王熙凤结局却十分凄惨,身陷牢狱之中,遭到丈夫的抛弃,得不到女儿消息,气火攻心,终于这个美丽而勇敢的女强人在寒冷的牢狱中随着一滴滴鲜红的血液结束了她辉煌而又悲惨的一生。昔日那风光的王熙凤死后却连一个棺材都没有,只是用一张破草席卷起来扔到了乱坟场,就连这破草席也是她生前为了讨贾母欢心而接待的刘姥姥拿来的,虽然不是真心接待,但终究是帮了刘姥姥,所以刘姥姥非常感激她,最后还收养了她的女儿巧姐,这应该是她最后唯一肯帮助她的人了。而这个最后唯一帮助她的人是因为王熙凤对她有恩,如果王熙凤不处处与人为敌,处处害人,那么她应该也就不会有这样凄惨的下场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当今社会中,对于像王熙凤一样手握重权的人,应该正直做人,友善待人。不做贪污,犯法的事,不要成为当代的“王熙凤”,因为你所犯得错事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你的下场会比王熙凤还要严重。
而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做到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我们要努力学习,正直做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红楼梦》有感12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 ,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 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13
浓浓的书香味,深深的宝黛情,无论是这封建制度下缠绵千古的爱恋,还是在开放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皆是情深缘浅,岁月截止了它们的发展,却吹不走它们曾存在的事实。
起初认为这只是部写封建社会家族兴亡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免关注到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王熙凤可算是贾府里最懂贾老太太心思的人,甚是讨贾老太太的欢喜,与宝玉及其他姐姐妹妹比起来她算是孝敬长辈的了。能够把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出出入入管理的井井有条让人佩服。虽然贾琏不大成才,但她依旧恪守妇道,对于姐妹们开诗社什么的也极热心。她,就是这样一位疾恶如仇,干练的当家人。
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读懂了深深的宝黛情。脑海里回响着林黛玉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悲到心底,挣脱不了的伤感,就像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她情绪的表现。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颦一笑又是那么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却做不到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宝玉,她似乎不应是这个世界的人,最后香消玉陨。若说那贾老太太是很疼惜黛玉的,却也不然。她铁石心肠地将他俩分割开来,这大概都归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吧!导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的故事,惹的多少人为它泪流。
读《红楼梦》有感14
在老师与家长的支持下,我走到了人民书店门前,经过反复的斟酌后,我买下了我手中的这本《红楼梦》。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后,我感悟颇深。
《红楼梦》这本书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只能是暗自落泪,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我对她真是又爱又恨哪!爱她那学富五车的才能,爱她那乖巧美貌,恨她那不开朗的性格,恨她那总是暗自落泪的自卑心理。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轻阖双目,默默地想:这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啊!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的摧残,想到当代人要感恩新社会,期待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读《红楼梦》有感15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
——题记
《红楼梦》是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中国写实主义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当我缓缓翻开那朴素的扉页,穿越了几百年的卓越意境,莎香桑影便栩栩如生地跳跃在我眼前。喧闹声仿佛瞬间远去,飞花飘悠悠散向天穹,蒙尘的时光如潮水般倾泻,依稀有眉眼重叠。
枝头灯盏晕开柔和光华,浸染着成簇的白色棠棣花。花下的少女眉目清秀,看似娇弱,却透着一股欺霜赛雪的味道。黛玉才思敏捷,博览群书,有满腹的诗才,有似水的`年华。她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辉,却最终因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走向灭亡。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可是大多数初读《红楼梦》的读者却认为她实在尖酸,可细细想来,世间许多女子,大抵都是如此,越是在乎某个人就越是表现得斤斤计较。正如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里面说: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痼。她所表现出来的忌心猜疑、多愁善感的一切,不都是因一字情?她爱宝玉,爱得痴迷,她在意关于他的一切,哪怕一点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足以令她潸然泪下。念及此,我便有些悲她的冷月葬花魂,更为她的一阕泣血葬花词而痛心流泪。
浮光细碎,跳跃在衣衫间。枯叶在半空中开出花,水雾氤氲,斜阳晚照从枝丫间漏下来,碎金一般染上衣衫,镀上一层金辉。彼时,日落黄昏,宝玉手拿书卷,踱步庭前,眉眼依稀是是少年模样。曹雪芹这样描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不知黛玉是何时喜欢上这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许是刹那时的初见,正对上他那双含笑的眸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初逢黛玉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颦非颦。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姿,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是这惊鸿一瞥,成就了《红楼梦》一份纯洁凄美的爱情,也注定造就了一个悲凉痛苦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意外吗?答案是否定的。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对真心相爱的有情人能如愿以偿,相守一生?人们本着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谈恋爱自由?可是林黛玉偏就逆风而行,向往自由,人们知她弱不禁风,又怎知她是何等的坚强。都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亦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社会的无声抨击。当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述她的不满,她的抗议。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仿佛韵华流转,我静伫在她身后,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缓踱步而出,挽着莹白轻纱,在水边葬起花来。任她瘦弱的身影隐匿于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任梧桐颤着深寒,任衰草连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便是这般在曹雪芹的笔下活灵活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以忘却,独特且富有诗意美的女人。曹雪芹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期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本身就是这样一直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蓦地,一抹蓝色划破夕阳晚照,流风般擦过鬓角。她倚着门,他执笔点墨。他在浮光跳跃间,冲她笑的风光霁月
不知何处的飞花纷纷扬扬掠过,她抬起头,突然就落下泪来。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