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种安全越冬,是我国北方地区养鱼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越冬期间经常出现鱼体重严重下降及大量死亡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北方地区池塘养殖业的发展。因此,掌握鱼种安全越冬技术至关重要。首先,保证鱼种越冬池需具备的条件。(一)鱼池的保水力要强。不渗漏,池底有机质不宜过多。(二)要有一定的水深。以冰下水深为准,整个越冬期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水深,一般要求在1米以上。(三)要有补水、补氧设施,而且水源的水质要好。含氧量最好在7~8毫克/升以上。水的pH值要求在7~9之间,低于6的酸性水会降低鱼类的抵抗力,对越冬鱼类是不利的。(四)准备补氧机械。其次,了解影响鱼种越冬期成活率的原因。(一)鱼种质量。鱼种质量是影响鱼种越冬成活率的重要原因。进入越冬期后,规格小(体长不到10厘米)、体质差(包括受伤)的鱼,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少,不够越冬期间的消耗,鱼会因身体衰弱而死亡。
一般来讲,鱼种规格掌握在每尾50克左右比较理想。管理技术好的,可以掌握在30~50克。(二)水质原因。水质的好坏跟鱼种的越冬成活率有很密切的关系。
1.越冬池塘严重缺氧。越冬池塘缺氧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越冬池塘冰封期过长,水与空气接触很少,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少。而且水温较低,冰的透明性差,光线不足,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繁殖数量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消耗。第二,越冬池塘有机物质过多,大量分解消耗氧气。第三,野杂鱼过多或放鱼密度过大,引起缺氧。第四,池塘土壤保水力低,结冰后水位下降过多,造成缺氧。
2.越冬池塘水质恶化。由于越冬池塘长时间水体封闭,导致池塘底部淤泥中以及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发生理化反应。不仅消耗氧气,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硫化氢、甲烷、氨、二氧化碳等,引起水体pH值偏高或偏低,这些物质对鱼类是有毒害的。另外,由于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中悬浮物过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鱼体的生理活动,造成鱼类死亡。(三)管理不善。管理不善会明显影响越冬死亡率,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并塘越冬时间过早。
2.拉网并塘时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或鳞片脱落,易感染病菌致死。
3.越冬期间,长时间盲目地循环冲水或者是开增氧机,造成水温严重下降,导致鱼体冻伤甚至冻死。
4.破冰扫雪不及时,造成水体透光性差,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养殖水体溶解氧与光合作用产氧量下降,鱼体缺氧窒息而死亡。
5.没有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杀菌或者是滥用药物,造成水体污染,鱼体患病或中毒死亡。(四)饲料原因。鱼种越冬期间主要依靠消耗积存在自己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如果越冬前投喂的饲料质量不合格、霉变,或饲料营养成分不能满足鱼类最低维持需要,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量不足,导致鱼体体内营养蓄积不足,在越冬期间消耗殆尽死亡。所以,秋季要保证鱼种营养物质的积存。再次,把握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的措施有哪些。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有七项措施,可以把越冬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一)清塘消毒。最大冰封时能保持冰下有效水深1米以上的池塘,都可选作越冬池塘。池底稀软的腐泥太多(会消耗较多量的氧气)及渗漏严重而又难以补水的池塘,不应选作越冬池。选定的越冬池,最好在放鱼前10~15天把塘水尽量排干,曝晒3~7天。在此期间,按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或者是含氯量30%的漂白粉12~13公斤,加水充分溶解后全塘均匀泼洒。如果有杂草,应彻底清除,改善越冬池的环境条件。鱼塘消毒7天后,重新注入新水,再过7天后方可投入鱼种。如果池塘里的水不能排干,或者准备采用原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