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通用20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通用2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通用20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邓小岚

  邓小岚(1943年—2022年3月21日),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之女。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荣膺首届“北京榜样”称号

  2022年3月21日23时48分,邓小岚老人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在北京天坛医院平静离世享年79岁。

  2022年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2023年3月4日晚,邓小岚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当年,邓拓任报社主编,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没有一天停止过,这里曾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就是马兰人。”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村里的情况,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通过努力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1999年邓小岚退休以后,回到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她还为马兰小学捐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义务为学生们上课,教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带着马兰小乐队成员参观过鸟巢。

  山村小乐队

  ——邓拓长女邓小岚马兰村扶贫助学点滴录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区阜平县,有一座叫马兰村的小村庄,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但是,寂静的村庄里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这些优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个个十来岁的山村孩子之手。他们的老师,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的60多岁的公安科技干部邓小岚。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国新闻家,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她的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还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

  邓小岚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出生的。或许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退休以后,她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马兰村去看看,看看养育她的乡亲们,看看久违的山川大地。

  持守而美丽

  跟邓小岚去马兰,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岚培养的那些山村小乐手。看着他们演奏《欢乐颂》、《蒙古小夜曲》这些高雅音乐时快乐、自信的表情,你会感到,邓小岚用音乐带给孩子的绝不仅仅是音乐的启蒙和一时的欢乐,而是心灵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它对这些在贫困山区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肯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在许多人为金钱、名利忙忙碌碌的时候,邓小岚却始终保持着五、六十年代人们的那种单纯、向上、朴实、执着的气质。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长时间默默地实践着父辈们的理想,为了祖国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无私地奉献着。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邓小岚就是这样的人。

  音乐教育志愿者

  2022年2月4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44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这群在鸟巢体育场内唱响世界的孩子们背后,是默默耕耘十余载,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志愿者老人邓小岚。十几年来,每年数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为改善当地孩子的读书环境,让山里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而尽自己的一份爱心努力。

  获得荣誉

  2009年1月,保定阜平县人大授予人民新闻家邓拓长女邓小岚“阜平县荣誉公民”称号。在2008年阜平县委宣传部等七部门举行的德信人物评选中,她还被评为“十大德信人物”之一。

  2011年12月,荣膺“2011北京榜样”称号。

  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2022年4月,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保定市委教育工委、保定市教育局联合授予邓小岚同志“保定市最美教师”称号,并向省教育厅推荐邓小岚同志为全国“最美教师”人选。

  2022年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2022年4月26日,追授“燕赵楷模”称号。

  2023年1月,被追评为2022年度女性新闻人物。

  2023年3月,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沈忠芳

  沈忠芳,1934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导弹技术专家,曾任中国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

  沈忠芳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10月被分配到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中队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室主任、26所副所长、四部副主任、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二院副院长;1960年9月28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被打乱;1986年开始担任某型号总指挥;1992年1月任中国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2010年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

  沈忠芳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主持过多个型号的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

  1934年8月24日,沈忠芳出生于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53年10月,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

  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10月被分配到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中队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室主任、26所副所长、四部副主任、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二院副院长。

  1960年9月28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6年,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被打乱。

  1986年,开始担任某型号总指挥。

  1992年1月,任中国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

  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

  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

  2010年(76岁时),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

  2023年3月,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陈清泉

  陈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籍贯福建漳州,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陈清泉于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年—1971年任教于北京矿业学院;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进修班;1971年任职于上海先锋电机厂;1976年任香港电灯公司研究工程师;1976年—1980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1982年获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1994年—2000年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1996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2002年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2010年12月任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陈清泉主要从事电动汽车、电力驱动、智慧能源、四网四流融合领域研究。

  人物经历

  1937年1月14日,陈清泉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

  1953年,毕业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巴城中学。

  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

  1957年—1971年,任教于北京矿业学院。

  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进修班。

  1971年,任职于上海先锋电机厂。

  1976年,任香港电灯公司研究工程师。

  1976年—1980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

  1982年,获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

  1984年,赴法国克罗诺贝尔理工大学讲学。

  1986年,任东京大学访问教授。

  1994年—2000年,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

  1996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2002年,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2010年12月,任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2023年3月,被聘任为中国联通国际公司首席科技战略顾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陆鸿

  陆鸿,男,1979年4月生,苏州市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居吴江区平望镇。

  2023年3月,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因幼时高烧导致的小脑神经受损,身体残疾的他中专毕业后却到处找不到工作。父亲病重逝世、家庭的困顿,使得他下定决心自主创业。经历了无数底层职业的摸爬滚打,他靠着自强拼搏,将生意从开照相馆、做电子相册加工,逐渐拓展到纸质影集生产。又从6人的家庭小作坊,发展到目前拥有35位员工的实体相册加工厂。他不但用自己残疾的身躯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还为21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在陆鸿的带领下,相册工厂2022年的营业额达到了近1400万。现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幼时高烧成脑瘫生活的打击又接踵而至

  1975年,陆鸿的母亲盛文娟从盛泽嫁到了平望。因为丈夫患有先天性气管炎,这个刚成立的小家庭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几年后,陆鸿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但是,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陆鸿10个多月时,因高烧不退被送去医院诊治,医生诊断后,说是菌痢引起的中毒性脑炎,即便救活也会留下严重的残疾。在母亲的坚持下,陆鸿终于被救活,但是却如医生所言,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小脑指挥神经失常。到了该走路的年龄,他仍旧跌跌撞撞走不好,言语交流也很不流畅。

  童年时代,他常常被小伙伴嘲笑为“傻子”,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陆鸿虽然心里难过,但他一直很努力地读书。因为生病导致手指功能受损,他写字特别慢,每次考试常常来不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但是他却以顽强的毅力,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终顺利考入了一所承诺包分配的中专,毕业后,就可以有定向的工作单位接收。然而,毕业时,现实却又开了无情的’玩笑,全班其他五十几个人都被用工单位接收了,唯独他因为残疾而被拒之门外。

  求职屡屡遭拒,父亲却在此时病情加重。陆鸿的父亲想把去医院看病的钱省下来留给陆鸿,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她说:这钱还是要给你治病,儿子是残疾人,你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顶梁柱这三个字,深深地刺痛了陆鸿。他感到很心酸,父母亲为他付出这么多,而他却只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傻子”。他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命努力,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没有手艺、没有本钱,他就选择先去跟亲戚学门手艺。先是去了芦墟的叔叔那里,跟着学“敲白铁皮”。两年学徒工期满后,陆鸿回到家乡,母子俩在自家门口摆起了自行车修理摊。半年后,他们又借钱买了个小门面,添置了锅炉,做起泡开水的生意。这以后,陆鸿一边烧开水卖,一边敲白铁皮,而盛文娟则利用这个小店面,起早贪黑地做早点买卖。无论学敲白铁皮、修自行车,还是烧锅炉、做开水房的小本经营,陆鸿都非常的用心,他明白,自己在起跑线输了,必须要加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平常人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东西。

  身残志坚搞创业 拼搏的人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陆鸿的事业出现转机是源于一台旧电脑。为了锻炼他的脑力,陆鸿的妈妈花了300元钱买一台旧电脑。没想到,陆鸿在玩网络游戏时,结识了中央电视台一名电视特效后期制作主编,那位主编教给他一些后期制作的知识,陆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学习后期制作开始,他慢慢接触到了电子模板。之后,看到电商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嗅到了商机的他便大胆的在淘宝网上开出了自己的“模板”店,因为价廉物美服务好,销量还不错。

  如果说,陆鸿的事业出现第一次转机是因为巧合,那么出现第二次转机则是因为他的真诚和善良。

  一次,苏州的一位老教授找到陆鸿制作电子相册,说要送给老伴,作为50周年结婚纪念日的礼物。陆鸿看到老教授行动不便,还跑那么远的路来,说什么也不肯收他的钱。陆鸿的真诚打动了老教授,他们成为了朋友。有次他问陆鸿有什么梦想,陆鸿说想开一个影楼。巧合的是,这名老教授是苏州老年大学的一名摄影培训师,得知陆鸿的心愿,他便提出,可以免费为他提供培训。陆鸿喜出望外,便跟着这位老教授从头学起,刻苦钻研、勤加练习,很快便上手了。此后,他试着开了一家名为“天使乐园”照相馆。因为他虚心谦让的性格和人性化服务的态度,陆鸿赢得了无数的回头客,照相馆的生意也越做越好,逐步走入正轨。

  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陆鸿终于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远离了贫困艰苦的生活,收入稳定了,家业兴旺了。但陆鸿并没有就此而沾沾自喜。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当初找工作四处碰壁的绝望感,他还记忆犹新。今天自己的收入是稳定了,有了富足的生活,但是,社会上还有很多残疾人,他们是不是也跟当初的自己一样,苦于无法找到工作,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很没用很自责。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去帮助跟他一样的残疾人。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打听,并敞开自己的淘宝小店接受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前来工作。他与母亲、妻子一起,并为没有住处的残疾员工提供住宿,像家人一样关怀、照顾他们。

  为了给家人和员工以更好的生活,陆鸿觉得不能只守着照相馆和网店,而是要不断的去拓展和延伸业务。于是,陆鸿尝试着开始经营制作影集相册的加工厂。他不断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理念,并亲手设计制作,慢慢地在市场站稳了脚跟,相册品种从十几个小品种发展到目前的一千多个品种;从6人的小作坊,发展到有35人的小工厂。由于陆鸿在招收工人的时候优先考虑残疾人,他的工厂里现在共有21位残疾人。这个暖心的举动,也为他赢得了苏州市创业模范之星的光荣称号。

  2016年,他关闭了经营多年的实体照相馆,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精品相册的生产。2017年,在区、镇残联的大力支持下,陆鸿的小工厂搬迁了新的厂址。在这里,他拥有了近千平米的厂房,每天都有几百本手工相册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公司年净利润几十万元。他的工厂也俨然成了一个集残疾人生产、生活、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残疾人之家。陆鸿说,我的理想就是让所有像我一样有理想的残疾人,都能有发光发热的地方。在他的工厂里,这些残疾的朋友相互鼓励、互相支撑,像一家人一样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厄。还有不少残疾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像横扇的残疾人小陆、吴江的聋人朋友、盛泽的肢残人士等等,陆鸿都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给他们。

  陆鸿说,自己曾经被别人喊作傻子,通过努力,别人开始喊他小陆、陆师傅。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喊他陆老板。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肯努力,人生一定会发生改变。幸福即便来得晚些,但一定会来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彭士禄

  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汉族,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曾先后被任命为中国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中国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中国核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中国秦山二期核电站联营公司首任董事长。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5月26日,彭士禄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彭士禄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人物经历

  童年时期

  1925年,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桥东社。

  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

  1929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彭士禄受到贫苦老百姓的照顾和掩护,乡亲们和地下党组织把彭士禄东掩西藏。

  1931年,彭士禄6岁时,被转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准备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彭士禄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

  1933年农历7月15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潮安县委书记陈醒光叛变并出卖了彭士禄等人的居住信息,8岁的彭士禄和潘舜贞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送至潮安县监狱,接着被押送到汕头石炮台监狱。

  1934年,彭士禄又与一批少年及红军家属被转送到广州感化院。

  1935年夏,彭士禄从广州感化院被释放,回到潮安当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众家里,并帮助绣花、打柴、放鹅等以维持生计。

  1936年夏,彭士禄又被捕并再次押送到潮安监狱。1936年,祖母周凤费尽周折找到彭士禄,并通过陈卓凡设法将他营救出狱。之后祖母先将他带到澳门,住在柯麟家。七婶杨华当时正住在柯麟家,公开身份是做佣人,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祖母又将他带回香港,部分生活费用由地下党组织供应,彭士禄在圣约瑟英文院读了两年小学。

  1939年夏,祖母回海丰时,将彭士禄送到彭泽民家里。这时,彭士禄从大人谈话中听说有平山游击队,就偷偷地离开彭泽民家,与堂弟彭科一起逃离香港,到惠州的平山参加了东江纵队。后来香港中共地下党组织把他找到,又送回香港,住在地下党负责人连贯家里。

  学习经历

  1940年,周恩来派副官龙飞虎和贺怡带领彭士禄和一些烈士子弟一起离开广东,经桂林等地达重庆(为避人耳目,一路上彭士禄与彭光涵称为亲兄弟)。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等待西安开来的汽车。1940年,彭士禄被送到延安青年干部学院就学。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

  1942年,延安中央医院要从学校调一批人当护士,彭士禄自愿报名并调往医院。他每天给伤员病号端屎端尿,洗衣喂饭,不怕脏、不怕累。

  1943年,彭士禄被评为模范护士,期间他患上了肺结核,常咳嗽吐血,被蔡畅知道后经组织部将他调离医院,派他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开始时他连三角函数sin、 cos都不懂,但经过刻苦学习,成绩很快提高。

  1945年8月1日,彭士禄经陈勇岷(曾任602所副所长)和陈锦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表现突出他一入党即被破例免去预备期,成为正式党员,不久就担任党支部书记。1945年底,时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恽子强带队从延安出发,本打算经张家口向东北挺进。但由于形势的变化,将延安自然科学院留在张家口,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彭士禄在那里学习。

  1946年8月,解放战争开始,彭士禄和同学被派到李苏领导下的宣化炼焦厂工作,不久李苏又奉命把宣化炼焦厂的设备迁到阜平,在那里建立炼焦厂。石家庄解放后,李苏又带领他们去接收石家庄炼焦厂,彭士禄在此期间一直担任技术员。彭士禄还在炸药厂工作过。

  1949年,彭士禄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又转到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

  1950年,大连大学分家,应用化学系改为化学工程系,彭士禄又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

  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先在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1955年苏联将中国留学生集中到几个大城市学习,彭士禄又被转学到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继续学习,到1956年毕业。六年间,彭士禄共修了36门课程,除3门课程成绩为合格外,其他33门课程成绩均为优秀。求学期间,彭士禄还有3门实践课程的’成绩也是优秀。最后在毕业证书上,彭士禄的成绩总评为优秀。综合彭士禄的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成绩,彭士禄在毕业时以全优的学习成绩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称号。时值陈赓将军访苏,要挑选少数学生攻读核动力专业,彭士禄被选中,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2年, 1958年4月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被分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工作阶段

  1958年底,中国组建了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开始核动力装置预研。这一年,彭士禄刚好从苏联学成回国,并被安排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

  1961年,彭士禄任原子能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并受郭沫若聘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副教授。

  1961年-1962年,由于当时中国核科学人才奇缺,核潜艇资料空白,又恰逢3年经济困难,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导弹,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只保留一个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室,彭士禄作为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1963年,彭士禄任七院十五所(核动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65年,彭士禄转并到核工业部二院二部任副总工程师。

  1965年3月,搁置多时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1967年6月-1971年6月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副总工程师。

  1967年起,彭士禄组织建造了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并全程跟踪模式堆的安全运行、分析异常现象、事故苗头、排除故障。1970年7月18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开始,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

  1971年6月-1973年5月,彭士禄任719所(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3年起,彭士禄任七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

  1983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还兼任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

  1986年4月,核电工作归核工业部管理之后,彭士禄调到核工业部任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并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核工业部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后,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

  人物逝世

  2021年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顾诵芬

  顾诵芬,1930年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

  顾诵芬于1951年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之后进入航空工业局生产处工作;1952年至1956年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技术科工程师;1956年至1961年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设计室高级工程师;1961年至1978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气动室高级工程师;1978年至1986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6年至1991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担任航空航天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担任中航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21年11月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顾诵芬主要从事飞机的气动力设计。

  人物经历

  1930年2月4日,顾诵芬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35年,5岁时由于父亲顾廷龙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北平(现北京市)。

  1947年—1951年,就读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1952年,担任航空工业局生产处工程师。

  1952年—1956年,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技术科工程师。

  1956年—1961年,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设计室高级工程师。

  1961年—1978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气动室高级工程师。

  1978年—1984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1986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

  1986年—1991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担任航空航天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被聘任为ARJ支线客机设计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

  2010年,担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吴天一

  吴天一,另名依斯玛义·赛里木江,塔吉克族,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曾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研究员、教授。

  吴天一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工作。1956年,吴天一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1957年至1958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512医院工作;1958年至1970年,在解放军516医院工作;1970年至1978年,在青海西宁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任;1979年至1983年,在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担任副所长;1984年至2010年,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院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工作,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吴天一“七一勋章”。

  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吴天一推动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向世人展现出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吴天一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众心中。

  人物经历

  1935年6月25日,吴天一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取名依斯玛义·赛里木江,后随父母去南京生活了9年,于是,他有了汉文名字吴天一。

  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7年1月至1958年9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512医院(朝鲜平壤)工作。

  1958年9月至1970年10月,在解放军516医院工作。

  1970年11月至1978年12月,在青海西宁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任。

  1979年1月至1983年2月,在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1984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院)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院长。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010年3月,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院)工作。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2年3月,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

  2022年6月20日,被聘任为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张顺东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里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李国秀天生缺双手,家庭贫困。虽然生活艰难,但两人从没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骑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运输力所能及的材料,减少家庭支出,他们共同营造出完整、幸福的家庭。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他们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与当地村民同步奔小康。

  所获荣誉

  2020年10月16日,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称号。

  2020年11月20日,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2021年7月,入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9月,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2021年12月,云南省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的决定》,授予张顺东同志“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

  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李国秀

  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

  李国秀、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曾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人物经历

  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

  1993年,李国秀、张顺东喜结连理。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主要事迹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里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李国秀天生缺双手,家庭贫困。虽然生活艰难,但两人从没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骑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运输力所能及的材料,减少家庭支出,他们共同营造出完整、幸福的家庭。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他们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与当地村民同步奔小康。

  所获荣誉

  2020年10月16日,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称号。

  2021年7月,入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9月,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2021年11月5日,被授予“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2021年,被评为2021年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

  2021年12月,被评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2022年3月,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江梦南

  江梦南,女,瑶族,1992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吉林大学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

  2022年3月3日,江梦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靠学习唇语、看老师板书和自学,江梦南不仅高考时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药学院,还多次获得奖学金,之后继续在吉林大学攻读完研究生学位,并且通过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试。2018年9月,江梦南将正式进入清华大学开始她的博士生学业。

  2018年,江梦南右耳成功植入人工耳蜗,重获了失去26年的听力。

  获得荣誉

  江梦南在吉林大学读书期间,获得了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白求恩医学奖学金、东荣奖学金等表彰和荣誉。

  2018年6月22日下午,在吉林大学2018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 江梦南正式获得硕士学位。同时获得吉林大学2018年度自强自立研究生称号。

  2021年12月31日,荣获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2022年1月,入选“2021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候选人名单。

  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2022年3月,入选2021“感动湖南”年度致敬人物。

  2022年5月4日,被公示为第19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

  2022年6月,荣获第19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

  人物经历

  半岁失聪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的一个瑶族家庭。父母为她取名的寓意是梦里江南,岁月静好。

  在半岁时,由于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当时江梦南左耳损失大于105分贝,右耳听力完全丧失。失去了听力,不仅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会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

  学习唇语

  江梦南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在她的印象中,父母爱读书、眼界宽。为了让江梦南更好地融入社会,父母决定教她学习发音和唇语,而不是手语。

  正是因为父母的执着,江梦南坚强地跨过了人生中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通过学习唇语、练习开口说话让她能够与人正常进行交流,也让她可以在普通学校“旁听”课程。由于不能全程看到老师讲课时的嘴型,江梦南在课下通过看板书和自学付出了比同学多出几倍的努力。

  小学毕业,江梦南考入郴州市第六中学,开始了异地求学的生活。

  2007年,江梦南进入郴州市明星学校就读高中。

  清华博士生

  2010年,江梦南参加高考,虽然分数超过一本分数线,但她觉得没有发挥好,坚持复读一年。

  2011年,江梦南以615分的成绩进入吉林大学的本科药学专业学习。硕士生阶段在吉林大学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

  2018年,江梦南通过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试。就读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和免疫相关的机器学习建模课题。

  2018年8月28日,江梦南走进清华大学。

  2020年,江梦南当选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第五任会长。

  重获新“声”

  2021年9月,江梦南通过植入人工耳蜗经过练习、测试目前已能听清歌里的歌词。

  社会活动

  2022年5月4日,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奋斗的青春——2022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讲述《青春答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张桂梅

  张桂梅,原名张玫瑰,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三届副主席(兼)。

  2020年6月29日,被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称号;7月,全国妇联授予张桂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2月3日,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2月10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2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月25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6月29日,张桂梅被党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并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发言。2021年11月,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行善助学

  1996年8月,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原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

  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中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

  张桂梅的敬业风范,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成长的光辉榜样和强劲的动力。

  华坪县民族中学女教师张桂梅,是1996年8月从大理市调到华坪任教的。当时,她放弃了进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选择了中心中学(当时中心中学因没有教室而实行一个学校两个分点教学的办法,初一、二年级12个班在原七中校址、初三年级8个班在原六中校址)。

  到中心中学后,她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毕业班的女生工作,还协助学校搞文艺工作。由于课时有限,她只有找别人休息的时间给学生补课、考试等。每天早晨7点她第一个走进教室,晚上10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周末,也是张老师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她所任教班级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总是前后跑动着辅导,坚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用中午、下午、晚上,总之,抓住所有时机或全体或个别给学生补课、谈心。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1997年8月,民中分设成立,当时正在住院做手术的张老师得知民中学生最穷,生源素质最差,经费最紧张,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设备最差时,她又主动要求调到民中工作。主动承担了毕业班15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该班语文、政治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学校妇女工作、语文教研组研讨工作及一些校务工作。

  爱生如子

  1997年8月,民中分设成立, 当时正在住院做手术的张桂梅得知民中学生最穷, 生源素质最差,经费最紧张时,又主动要求调到民中工作。 这里的学生基本上来自边远贫困山区, 冬天看到学生还穿着单薄的衣服, 张老师就为他们捐出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被子、毛毯, 还用自己不高的工资为贫困学生购置避寒衣物。 一个学生常为没有生活费而发愁,学习也成了班上的倒数几名,几次提出退学的要求。 看着这些缺少文化的孩子中途辍学,怎不叫人痛心?于是,张老师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星期拿出30元钱给这位学生, 帮助他完成初中学业。一天早上,一个傈僳族男孩迟迟的不起来, 用破被子把头蒙上。她耐心地询问,孩子才说他没有钱吃饭了。 张桂梅就把自己仅有的二十元钱都拿给了男孩。从此,男孩每个星期都得到张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初中学业。 张桂梅的敬业风范, 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 成长的光辉榜样和强劲的动力。 她自调到民中以来,共资助学生2500元。 她的学生从未出现过违犯学校规章制度的事, 是全校纪律最好的班级。

  傲笑病魔

  1997年4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任何人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在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一直坚持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

  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全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

  1997年12月,由于过度劳累,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冲着领导、同事的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

  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1997年9月,调到民中工作后,校领导在工作上给予她大力支持,在生活上给了她细致入微的关怀;同事们纷纷仿效,关心她,照顾她,张老师感动地说:我没有为党、为人民做出什么贡献,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深厚的爱。谁说我没家?我的家就在华坪,我的亲人就在华坪,我的爱也在华坪!为了回报华坪人民对我的厚爱,我愿为华坪教育的再度辉煌献出自己的生命。

  成果初现

  张老师调入华坪任教时,正值华坪教育滑坡后开始回升而备受关注之际,全县人民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华坪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会议上大声疾呼:“重振华坪教育雄风的时候到了!”现实的严峻,领导的焦虑,群众的呼声,对张老师触动很大,她决心为华坪教育竭尽全力。她一方面在同事中介绍外地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带头真抓实干,可慰的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她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绩。

  1997年中考,她接手仅1年的政治获全县二等奖,其中一个班名列全县第二名;10月,她被学校评为教学质量一等奖:12月,全县初三语文竞赛,她的一名学生获一等奖。

  1998年1月,全县统测,她教的语文从接手时的第13名跃入第5名,政治从接手时的第30名跃为第1名;3月,辅导2名学生参加全省初三语文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被县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5月,被县教育工会授予师德标兵;中考,所教语文综合成绩全县第4,政治全县第2;9月,教师节,获县教育成果重奖,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优秀教师,仅1997至1998学年,全校教师就累计义务补课5000多节。教职工们说:学校的光荣就是我们自己的光荣,我们个人的成绩就是学校的成绩;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舍弃的呢?

  1997年秋季学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奖率居全区全县第一。

  1998年1月,全县29个科次统测,民中有21个科次居全县前5名。中考,在丽江地区108所中学中,综合成绩名列第6;在全县13所中学中,名列第一。12月,全区初三英语竞赛。获优胜集体3等奖,有8名学生获奖。在1999年1月全国举行的“天元杯”化学竞赛中,全县只有两名学生获奖,他们都出自民中。

  1999年2月,华坪县教育局党委和中共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工和全县人民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1000元。张老师把1000元奖金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县委、县妇联和县中医院还专门安排或邀请她去作事迹报告会,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泪湿衣襟。5月又获省劳模光荣称号。事迹先后在省、地、县报刊多次报道。2000年“三·八”妇女节,在丽江地区四县巡回作事迹报告会,到会者无不为之感动。

  她送走15班后,手术未痊愈,又主动接手了起始班级19班,克服了生源素质低等诸多困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在1999年7月全县的期末统测中,所教学科语文、政治名列全县第一。

  1999年中考,民中全体教师在她精神的带动和鼓舞下,经过顽强拼搏,又上一个新台阶。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全区第二。特殊条件下招收的小学提高班,参加毕业班水平测试语文、数学双双荣获全县第一名。仅99学年,学校党支部就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受到县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妇女组织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受到县妇联的表彰奖励;党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团委”,受到团县委和团地委的表彰奖励;学校还分别被评为“文明”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慈善之星

  2002年春节,张桂梅的肺部也有了病灶。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两次大的手术都安排在放假期间去做,没有因为病耽误一节课。她的工资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全部用来接济学生。她把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三元之内,甚至把药停了,拿出钱、物资助学生。除了民中三个班的教学工作,她还办起了孤儿院,院里收养了50多个孩子。不仅如此,她自己还抚养着5个贫困学生。从而2001年起,她一边在民中教书,一边义务担任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管理着50多名孤儿的衣食住行。5年来,为了照顾好这几十个孤儿,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成倍的心血。

  全国教育工会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女职工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请张桂梅到会作报告。当听了张桂梅讲到,她72岁的姐姐病危,在离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见过面的妹妹,给她寄来了500元钱。这时,正遇上一个生病的学生交不起住院费,张桂梅为学生交了住院费。家里人因此非常生气。报告结束时,与会的领导纷纷解囊,一下子就为她捐了一万多元钱。

  2005年10月25日,张桂梅被工会的同志“押”上了直达哈尔滨的飞机。在一片哭泣声中,家人倾诉了对张桂梅的爱恨交加的衷情!捐赠的余款仍由云南省教育工会的郑红林大姐为她保管──张桂梅只有“乖乖地吃药的权利”!

  2002年,丽江市慈善会授于张桂梅“慈善之星”光荣称号。各种新闻媒体纷纷宣传报导,中央电视台还专程邀请她进京录制了节目。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

  在华坪县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出席会议的县领导和代表们在会议大厅里凑钱,有的身上仅留车票钱,有的干脆顷囊而出。

  整整十年,年年有奖。张老师十九次获奖;勋章一年比一年多,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奖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党费。有3万多元的奖金,她捐给了灾区,捐给了比她更困难的人,捐给了解放前就入党的农村困难的老党员。获得的云南省“兴滇人才奖”的奖金30万元,她决定捐给政府,用于一所贫困山区学校的建设。每月领到的工资,张老师都只留给自己100元的生活费,其余都统统用于慈善事业。

  张桂梅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在计划中,她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

  2020年10月30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举行的“平凡女性的不平凡”——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

  所获荣誉

  张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中国十大教育年度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

  人物经历

  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病逝了,十多岁的她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省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市)。

  1974年10月,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先后在林场、党校任团支部书记、政治教员,又到局机关当文书、团支书、妇女主任。

  1975年12月,在当地参加工作,成为中甸林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

  1983年,调到子弟学校当中学教师。

  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今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

  1990年毕业后,随丈夫调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在大理市喜洲一中结婚。

  1996年8月,丈夫因癌症去世,自愿要求调到了地处边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

  1997年,因教学工作出色,被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

  1997年4月,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立即住院治疗。

  2001年,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她除了上课,还要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万佐成

  万佐成,1954年7月出生,男,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人。从2003年以来,万佐成和老伴熊庚香就在江西南昌的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设立了多个煤炉,供患者家属炒菜用,而这些患者家属每做一道菜只收费1元钱。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人物事迹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对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妇。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

  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二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每年过年期间,厨房免费使用。

  万熊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让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这间厨房的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电话号码。这些都是使用厨房的患者家属留下的,他们为了表达感谢,邀请老两口将来到自己家中作客。

  所获荣誉

  2018年2月,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被评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2020年11月20日,万佐成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2021年2月17日,万佐成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2021年7月,入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2022年1月,评为“2021江西暖心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马旭

  马旭,女,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中国首批女空降兵,空降兵15军45师医院原副院长,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人物事迹

  马旭是中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享有“军中居里夫人”美誉;60岁离休后,悬壶济世,为贫苦百姓义诊;人到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18年9月13日,马旭和老伴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转账第一笔300万元捐赠款。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太大,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受骗报了警。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大家才得知马旭为家乡捐赠巨款的感人故事。

  马旭

  马旭和老伴离休后,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他们从不买衣服,几乎不去商场,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有钱舍不得用,有条件不知道享受,甚至被笑话成“最抠门的人”。然而,他们坚持用几十年时间,从牙缝里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两人的.科研成果奖励,最终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2019年4月,马旭夫妇将第二笔700万元捐款汇往家乡,完成了捐款心愿。

  马旭14岁参军,先后被授予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1956年,她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20岁刚出头就是科室的技术骨干。1961年,组建空降兵部队时,马旭参加跳伞卫勤保障工作,凭着过硬的跳伞技术,成为第一代跳伞女兵,被称为“军中花木兰”。年届50岁时,马旭投身科研。为解决伞兵着陆时易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马旭和老伴查阅大量资料,结合跳伞实践,研制出“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均获得国家专利。马旭夫妇离休后,又一起运用从事军医工作积累的医学知识,发挥余热,为贫苦百姓义诊,家门口经常出现天不亮就排起长队的景象。

  人物经历

  1947年,马旭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她与黄继光在同一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勋,并在战场上结识了爱人颜学庸。回国后,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并以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1961年,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

  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正式登机跳伞,此后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1983年开始,马旭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医务工作经验结合跳伞经验总结出来,献给部队。

  20世纪90年代,马旭离休后,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仍忙着医学科研。但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越发思念家乡。作为第一代空降兵,马旭总计跳伞140多次,成为中国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2018年9月13日,马旭将她毕生积蓄300万捐给家乡木兰,用于教育、公益事业。2019年3月底,老人还有另一笔50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预计2019年4月捐出,同时,老人在邮政储蓄银行还有200万的活期存款也将捐出。,共1000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张渠伟

  张渠伟,男,汉族,1966年9月生,四川渠县人,199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四川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在职大学学历。

  现任政协渠县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主要事迹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他撰写理论文章、政策解答和宣讲课件10万余字,组织干群轮训10.9万余人次。

  张渠伟贡献才智,调研提出攻坚督战队暗访、专题片曝光亮丑、“七大”战役攻坚、九比九看问效、驻村纪检员和义务监督员双推监督等20余种攻坚方法,破解督导、推进、监管等三大难题。张渠伟创新设计“六个一”社会爱心扶贫,累计认捐认助社会扶贫资金7.2亿元。示范引领形成“铁军扶贫”“巾帼扶贫”“电商扶贫”“社会扶贫”等渠县扶贫特色品牌。渠县累计退出贫困村57个,减贫12.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2%。

  人物荣誉

  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个人相继荣获“达州市优秀党员”“达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2019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

  2019年6月2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决定》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20年11月24日,被表彰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叶嘉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诗词方向。

  现为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8年6月,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获得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2019年9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2月4日,入选“中国捐赠百杰榜”课题组发布的十年致敬人物。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

  1950年代,叶嘉莹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诗词曲。

  几经辗转,1979年,叶嘉莹回到祖国,成为当时南开大学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教师。

  七十年来,叶嘉莹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相对于前辈学者,她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过去几年,叶嘉莹陆续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2年1月28日上午,南开大学校友总会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微博《98岁叶嘉莹先生送出新春祝福》。叶嘉莹给港澳台和海外朋友送出新春祝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熊庚香

  熊庚香,1956年3月出生,女,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人。从2003年以来,熊庚香和老伴万佐成在江西南昌的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设立了多个煤炉,供患者家属炒菜用,而这些患者家属每做一道菜只收费1元钱。

  2021年2月17日,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对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妇。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

  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二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每年过年期间,厨房免费使用。

  万熊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让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这间厨房的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电话号码。这些都是使用厨房的患者家属留下的,他们为了表达感谢,邀请老两口来到自己家中作客。

  所获荣誉

  2018年2月,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荣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2021年2月17日,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荣获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2021年7月,入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11月,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2022年1月,被评为“2021年江西暖心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谢军

  谢军,男,1959年出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2019年度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0年12月,被国资委党委授予第五届“央企楷模”称号。

  2021年2月11日,谢军成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的嘉宾。2021年2月17日,谢军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人物事迹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代表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早在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就投身航天工业,他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时间,让北斗卫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2004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零14天的时间,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同年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

  1987年获五院通信电子专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504所测试中心副主任、规划投资处处长、副所长、所长等职务。

  2004年1月——2013年2月,担任五院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系统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2013年3月——,担任五院总体部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全球系统首席总设计师。

  2020年7月4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

  2022年5月1日,参加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2022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毛相林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9年9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21年2月17日,毛相林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1年2月25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主要事迹

  编辑播报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毛相林43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

  2005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志气,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毛相林打通绝壁、誓拔穷根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赢得了人们广泛赞誉,他也陆续获得“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方俊明

  方俊明,男,时于武昌车辆厂担任车工,1985年8月26日因救一小男孩恶作剧“落水”导致中枢神经受损瘫痪,2013年,“恶作剧”男孩28年后致歉。2014年2月10日方俊明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人物事迹

  1985年8月26日,时年28岁的武昌车辆厂车工方俊明和两个同事骑车经过东湖九女墩,突然听到湖中传来“救命”声,只见一个小男孩在水里扑腾着,方俊明一跃跳入水中。谁知,这只是12岁的顽童的恶作剧,假装溺水来逗岸上的妹妹玩。其实,事发地的水深仅1米左右。方俊明撞到水下的水泥台,头部受到重创,中枢神经受损。

  方俊明高烧了40多天,病情十分严重,“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而照顾他半年的妻子也不辞而别。经过了近两年时间,方俊明才调整过来,接受了现实。此后,方俊明每月领着60元的基本工资,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青菜都买不起,要到菜市场捡菜叶子煮菜吃。

  即使生活变得如此艰辛,方俊明对那个假装落水的孩子一句埋怨都没有,“当时就想着快一点,怕迟了小孩子会有危险,小孩子也不是故意害我的,没有责任。”他反而觉得,“我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脚先下去,就不会出事。”

  1995年,方俊明和那个“落水”男孩曾见过一面。“是媒体让他来,我说不来也行,他是小孩,当时没有什么意识。”方俊明说,虽然男孩子当时没有说道歉的话,但接受采访时很愧疚的样子,“觉得是因为他我才变成这样的。”

  “真的一丝怨恨都没有吗?”方俊明回答说,刚受伤时想着治病,没有时间想这些,后来想通了,觉得怨恨1亿次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希望大家不要再说了,我怕影响他。整件事就是意外。”

  当年的“小男孩”也已年过40,看了源自方俊明事迹的话剧《明天》后,他鼓起勇气再次来到了方俊明家,“当年我太不懂事,让您受苦了。”方俊明回应道:“这事哪能怪你呢?你当年还是一个孩子。”

  “其实他当年没有犯天大的错,我们家也不想把他拉到大众面前,承受被人们谴责的重压。”方丽玲说。临别时,方丽玲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我想让他轻松点,给他一个拥抱是最好的方式。”“小男孩”说他有两个心愿,一是能开着车子带方俊明到武汉各处去转一转,让他看看这个城市的变化,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能去方家为好人做一顿饭。

  人物荣誉

  武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2013年10月31日,方俊明被授予武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此时,距离方俊明跳水救人已经过去了28年。拿着鲜红的荣誉证书,方俊明像个孩子一样开怀大笑,“这是政府发给我的`,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发的。”

  “现在有了这个证据,证明我是实实在在救人了,不是我在这儿瞎说。”方俊明说,见义勇为证书“填补了心头的缺”。

  光明网报道的主题是“武汉好人方俊明做客市民大讲堂”,《深圳特区报》报道的主题是“英雄无悔——武汉市民方俊明28岁时的义举在28年后获得认可”。《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关注了“西安话剧感动武汉”主题,介绍了西安编剧霍秉全以方俊明为原型创作话剧《明天》的经过,并透露,方俊明将于近期赴西安参观,现场观赏话剧《明天》。明年春,《明天》将再登武汉舞台。

  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

  【颁奖辞】: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 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之樊锦诗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xx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人物经历

  1938年7月,樊锦诗出生于北平,成长于上海。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

  1962年,经学校安排,樊锦诗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毕业时,研究所向学校要人,樊锦诗成为学校分给研究所的两名同学之一。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6年,与丈夫彭金章结婚。

  1977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198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任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

  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起,任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1994年,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1995年,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1998年,任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人们面前。

  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月,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2019年8月,获得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母校,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

  2020年11月3日,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2月18日,位列《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第81位。

  2020年,她通过妇联匿名向武汉捐资8万元,为抗击疫情的女性医务工作者购买卫生用品。

  2023年5月4日,“敦煌女儿”樊锦诗回到母校北大,捐款一千万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2023年7月,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捐款来自樊锦诗所获奖金及个人积蓄。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敦煌研究院举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9228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09:59
下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09:15

相关推荐

  • 小学学生人生安全工作总结

    小学学生人生安全工作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

    2022年12月9日
    177
  • 通用公司实习合同范本

    1.通用公司实习合同范本   甲方(实习单位):xx   乙方(实习生):   身份证号:   所在学校:   为了共同做好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加强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明确各方权责,…

    2022年12月10日
    176
  • 事业单位个人年度总结900字【5篇】

    1.事业单位个人年度总结900字   20x年,在单位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2022年12月4日
    175
  •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

    2024年1月25日
    155
  • 个人购房借款合同(推荐7篇)

    个人购房借款合同 第1篇甲方(出借人):,身份证号: 乙方(借款人):,身份证号: 丙方(保证人):,身份证号: 乙方向甲方借款,丙方愿意为乙方借款向甲方提供连带保证担保,现甲、乙…

    2023年5月4日
    120
  •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总2篇】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总2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难免会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为了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往往需要预先编制好应急预案。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

    2024年2月10日
    1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