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总结范文

网络舆情监测总结
网络舆情监测总结篇1

一、明确监测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以互联网表达和传播信息为主体,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要准确、及时、高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首先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及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检测范围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使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消费的舆情;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政策法规、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监管行为的舆情。检测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监测的地域范围以国内为主;监测的农产品种类以居民日常大宗消费的粮、油、果、蔬菜、茶等为主;监测的对象以农药残留、污染物、添加剂、植物疫病为主;监测工作以标准、评估、监测、检测、认证、监督、执法等为主。

二、明确分工及职责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多样化,临时性及应急性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所以应建立稳定的舆情监测工作体系。领导应该组织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舆情响应等方面明确负责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兵把守、严密监测、科学研判、及时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统一领导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工作部署和协调管理。指定专门机构和业务人员具体负责、对涉及全省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行综合检测、分析研判、汇总报送。重大舆情第一时间迅速上报上级部门。

三、合理利用采集信息方法和监测方式

舆情信息可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在人工搜索条件下,为保证舆情监控全面、不遗漏,可输入关键词搜索和重点网站盯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关键词搜索的重点在于关键词的合理设置,应根据舆情监测范围和重点,及时根据舆论热点和网络语言传播规律调整关键词设置。重点网站盯牢的关键在于正确选取监测网源,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网络舆情发生时间不定时,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能够实现不间断连续采集,但在人工监测条件下,必须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整体情况,对重点网站热点新闻、话题、论坛必须不间断浏览才能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对于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要确保信息内容收集全面、第一信息来源、报道时间、具体内容、网站转载和网民跟帖评论情况都要收集完整,做好记录。

四、做好分析研判和预警

要筛选、收集和利用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才能发挥对舆情信息分析、研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将舆情性质分为贬、褒两类,舆情内容的可信度及反应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分析同类主题舆情传播量、社会关注量、网民浏览量和跟帖评论量数据大小。结合数据,判定传播途径、影响范围、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汇编舆情分析报告。

五、及时做好舆情分类报送

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周报、月报和专题报告,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如遇到重大舆情事件,可通过快报形式汇总后上报。日常工作以每周一收集汇总方式编写舆情周报,同时,月底将舆情发展趁势进行分析汇总,编辑月报并上报。对特别热点惹人关注的问题,还应编写专题报告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报告上报。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作出响应,对造成社会影响的舆情,需要调查核实,有关部门应迅速开展调查工作,查清事实真相,主动公布舆情情况,平息舆论发展态势。调查属实的,相关部门应依法处置、公布处理结果,平息社会矛盾。调查不实的,及时澄清事实,追究制造舆论者责任,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舆情检测条件和完善舆情机制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还以人工为主,需要引入舆情监测软件监测。舆情软件是信息采集和监测的专用工具,具有采集信息时效迅速、过滤性强的优点,是提高舆情监测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手段。因此,各行各业的都已使用舆情监测软件,但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关注角度不同,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的软件较少。所以,农业部门应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的特点和需求,加快专用监测软件的开发并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工作量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培养舆情监测人员,必须打造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人员的队伍。监测舆情不是根本,重点是要正面引导和化解舆论。做好舆情工作不是舆情监测人员独立完成的,是在建立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协助完成工作的。随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将深入网络热点问题、正面引导社会舆论,科学应对负面信息,发挥着重大作用。

网络舆情监测总结篇2

关键词: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现状;路径

前言:公众对于互联网所传达的某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讨论就是网络舆情。这些讨论会出现在论坛、微博、新闻贴中,并通过不断的跟帖、转帖逐渐加强。网络舆情具有网络开放性、直接性、突发性、对于党政涉腐监测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一、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的现状

目前我国拥有网民数,截止2011 年 6 月底总计4.85 亿,如此庞大的规模对于信息传递是有非常重要促进作用的。但是人多,必定会对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产生影响,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民所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鱼目混珠,所以一旦发生涉腐事件,事件有可能被无限扩大,那么这种突发性的舆情事件,在短时间内将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从而产生网络舆情危机,是非常不利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的。

二、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思想意识。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认识,没有与纪检监察等机构有机的结合,基本以就事办事为主。其次就是不能够对网络热点存在的危机性进行预见,缺乏一定网络突发事件预判能力。最后就是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缺乏总结,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缺乏分析研究、工作部署、检查落实。都是在事件发生形成一定的效应之后才会去面对。

2、缺少监控技术与引导机制。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网络时代舆情的发展特性。目前纪检部门对舆情进行监控时,多依赖于网监部门,没有自主的舆情监控信息系统,所以无法对舆情信息进行发现、分类、统计定位。对于决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专业机构与人力、财力欠缺。对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控,目前国内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设定的。基本是以各地区的纪委内设的科室来对舆情信息进行“兼职”性质的负责。而这种普遍存在的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因为这种配置方式没有统一部署、调配,在出现网络舆情后,会出现研判处置滞后或者推诿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利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控正常进行的。目前很多纪检检查机关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兼职人员,基本还是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最后就是,对于网络舆情工作的正常开展,大部分地区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专项的资金进行支持,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几乎不会给予网络舆情经费开支支出。

三、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路径

1、建立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全面了解事态发展。对舆情信息的报送进行规范,并且集中培养一批专业的信息收集人员,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在进行涉腐信息收集时,应该重视社情民意,对于民众的感受、意见、建议应该积极的进行关注和采纳。在设立了专门的涉腐舆情监测机构之后,应该积极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充分的对事态发展进行了解,以便对其进行控制。

2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准确把握事实真相

对涉腐网络舆情的价值或趋向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判断就是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目前微博、博客、论坛、晒客等网络媒体隐蔽的聚合了网民的情绪形态和政治态度。对它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而且基于网络信息量的数量化,在进行分析时,应该采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以此对事实真相进行准确把握,从而对事态进行正确的处理。

3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涉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消匿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必须建立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动态的持续收集、检测、度量。从而对事件进行预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等级预报。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内容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方法、预警测度、预警等级等诸多要素。通过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才能够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危害和范围进行科学评估。

4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系统开展舆情治理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黄金阶段,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个矛盾凸显期,很多社会矛盾逐渐出现。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网络途径已经成为了民众诉求表达的主要途径。目前存在的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堕落腐化、等腐败行为是非常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和的。所以,就必须建立必要的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治理与控制。首先,引导网民理性的对腐败现象进行认识,以文明上网为基础,对热点腐败事件进行发帖引导。其次就是以确保事件真相的真实性为前提,让网民能够自觉的进行话题讨论,形成正面的舆论主流讨论,避免颠覆事实,扰乱网络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出现。

结语:涉腐网络舆情具有独特的社会性质,正是因为涉腐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牵扯到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监测干预途径实现涉腐网络舆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世谊.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2] 罗昊.浅谈社会公共安全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1(17)

网络舆情监测总结篇3

与即时通讯类的网络应用不同,博客、个人空间、微博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并被统称为自媒体。自媒体的兴盛,使其成为热点舆情形成的重要推动者,而网络舆情也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媒体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同时又具有匿名性,使用者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很容易产生各种失范现象;自媒体也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容易监督,对于失范现象难以追溯源头,同时给各方主体带来影响舆论、把控舆论走向的机会,使得网络舆情处于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自媒体的网状结构又决定了网络舆情可以快速发酵,甚至在短时间内多次转向,因此更加难以监控和把握。

而对自媒体勃兴之后网络舆情的监测,传统的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效不佳,早期曾经广泛使用的网络舆情监测手段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主要是针对Web1.0设计的。互联网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Web1.0和Web2.0。两者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技术规范或物理设备,而是用户之间以及用户和网络应用之间的交互方式。

在Web1.0时代,互联网内容主要由各大网站生产,用户和网站的交互主要体现为寻找和接受相应的内容,用户之间也只能通过有限的方式进行散落联系。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就是针对这样层次的交互而设计。流程大致是:一、通过相关样本库,把需要监测的网页进行模板匹配,并设定为监测数据源;二、应用爬虫程序抓取数据,存储到本地,再进行数据的净化和简略的分析;三、利用简单的图表模板和文字描述,呈现监测和分析的结果。

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方式有一些原生的问题,譬如:一、由于处理能力有限,只能抽取部分样本进行监测,无法避免偶然误差;二、文本分析算法的准确度、监测对象和系统模板匹配的程度、对数据的净化,以及分析的算法等因素对于最后监测结果的准确度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无法避免系统误差;三、将监测的对象简化为独立的信息元,欠缺分析网络内容之间联系的能力和预测能力。

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方式,尽管有很多问题,对Web1.0时代的离散的网络内容和单向的交互方式来说还可以适用。随着互联网发展到了Web2.0时代,早期网络舆情监测方式的局限性表现得日渐明显,其监测功能已经弱化而无法适应新的舆论环境。

二、大数据技术下的网络舆情监测

Web2.0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更紧密的网状结构。用户自主生成内容使网络内容生产者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用户与网站之间双向交互,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在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的交互。Web2.0的网络内容不再是离散的,具有强烈的“关系”属性。这种基于各种强弱关系的网状结构,也直接使网络舆情能够快速成型、发酵,短时间内可以多次转向。Web2.0时代的舆情监测,更关注“关系”,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跟踪舆情变化。这正是早期网络舆情监测的缺陷。

新的舆论环境,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而新的网络舆情,需要新的监测方式。大数据技术下的网络舆情监测,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方式。

自1980年以来,全球的数据存储能力每40个月就翻一倍。不断进行量级上的增加的庞大数据量和数据背后蕴藏的信息,带来了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通常指的是庞大、复杂,难以用传统的软件工具来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对大数据的处理,又牵涉到从数据抓取、整理、分析、共享、可视化到存储、传输等一系列问题。大数据集合常常来源于日常生活,与人的行动、交往有一定的同构性,部分条目直接附加了时间、地理等信息。可以说,在大数据的数据集合中天然蕴含着各种关系。因此,大数据集合能提供同数据量的若干小数据集合无法带来的新信息。人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寻找数据之间的联系,确立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进而提供多方面的预测。

显而易见,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优势,正契合了Web2.0时代的特点。正因为大数据在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发展趋势预测方面的能力,已经有很多机构借助其进行舆情监测和呈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譬如在新闻业,就有不少国际传媒机构已经在各种项目中采用了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如BBC以及《卫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

三、大数据带来舆情预测的新可能

“预测”本身就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应用。针对同一主题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数据挖掘和建模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预测模型,进而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譬如奥巴马竞选团队,就在2012年竞选的多个环节运用了大数据技术,特别是在实时监测选民意向、预测投票情况方面。竞选团队每晚都会使用特制的模拟大选的模型,根据实时监测的选民意向模拟大选,并在第二天上午根据模拟结果对各州重新分配竞选资源。这种对舆情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对奥巴马2012年总统连任起到了重要作用。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内森·凯乐斯的一项以2013年埃及爆发的民众抗议活动的大数据预测为主要案例的研究,获取了全球范围主流媒体新闻、政府出版物、社交媒体、博客等各种类型超过三百万个数据源的目标数据。其证明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特定模型来发掘公众的情绪、态度变化,并最终预测以大型抗议活动为代表的大型公共事件的发生,包括事件即将发生的时间地点。

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大数据有不同的来源,互联网中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各种原创内容持续爆炸式增长,各种移动通讯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在不停地产生和存储、传递各种数据,除此之外的数据来源还有麦克风、摄像头记录的音频、视频数据,运营数据,遥感数据等等。

按照来源不同,数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以自媒体内容为代表的用户原创数据、各种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运营数据(如销售记录、医疗记录等)、感知数据(如各种可穿戴设备获取的数据)。其中用户原创数据对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已经显现,而对其他数据来源的大数据分析、不同数据来源的融合分析,也蕴含着巨大的舆情预测潜力。

与用户原创数据相比,感知数据和运营数据似乎与“舆情”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舆情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舆情的发酵、转向源于现实社会的事件和环境,舆情的发展又会影响现实活动。而感知数据和运营数据和人们日常生活具有同构性,甚至直接记录着人们的举动和身体变化。如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检测使用者的心跳、体温、血液含氧量等数据,并通过模型分析使用者的情绪变化。而对位置移动、购买行为的相关数据的监测,以及基于这些数据对个人行动的预测,更是已经投入营销活动的应用。

网络舆情监测总结篇4

网络舆情监测在有些人眼里是一份神秘的工作。

前段时间,由人民网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CETTIC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社部迄今在舆情行业推出的唯一职业培训证书,该证书今后将作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证明和从业凭证,对舆情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的过程。

我国舆情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受到各方关注。

是职业也是产业

网络舆情服务是一项跨学科、复合型产业,产品及服务涵盖了包括技术支持、口碑(声誉)修复、风险管理、危机应对等在内诸多内容。

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高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层面,由于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互联网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技术层面,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参与人群,使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围观”来得更快、更猛。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2012年舆情事件数量持续在高位徘徊,使网络舆情服务的需求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于舆情监测市场规模的猜测,从舆情软件市场10亿元,到舆情信息服务业100亿元,依然众说纷纭。在百度中搜索一下,近一年,有328万条和“舆情监测”相关的网页,与“舆情”相关的则高达3350万条。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网络舆情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专注于网络舆情研究和服务的机构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公关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同时,大量舆情软件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高速发展。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约68款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

但宏观看产业,微观看职业,社会公众对于舆情服务业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特别是长期以来,不少商业网站、广告、营销与公关公司等,也纷纷涉足舆情业务,“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网络病毒”和恶意炒作屡见不鲜,不仅伤害了健康的舆论生态,也使外界对舆情行业形成很多误解。

是补台不是拆台

经常有人把舆情监测说成或写成舆情监控。“监测”和“监控”,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人们的不同理解。

监控与监测的区别在于,监控一如美国“棱镜门”事件,使美国互联网顿失道德制高点。而监测是网络用户和政府监管方之外的第三方客观观察,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

舆情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潜在的问题。中国就业促进会素质就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网络舆情研究和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网络舆情人才职业培养体系缺失;舆情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养偏低,知识结构不够理想,理工科和跨学科的人才欠缺;行业服务水平偏差;职业秩序混乱,违规现象频发等。

“术业有专攻,舆情分析不仅需要对纷乱的网络舆论生态心中有数,还需要扎实的数理统计技能,摸准政府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准确地进行舆情研判,对症下药提出应对建议”,人民网副总编辑董盟君介绍,作为国内首家舆情分析师资质培训项目,人民网做了充分而审慎的准备工作,包括开发科学缜密的课程体系,设计融实务和理论支撑于一体的多元培训方式,专业的讲师阵容,以及动态的网络考试系统,高标准打造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环境。

有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份关于“网络水军”的调查研究报告,发现这是一个灰色的产业链,并对该产业的规模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网络水军,有些是从事包装网络红人或产品,不妨视为广告业的延伸;但其中的“网络打手”,经常逾越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公序良俗的底线。这对网络舆论生态和市场经济秩序,都是一种伤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舆情监测是‘补台’,而不是‘拆台’。它力图用公开回应、透明应对的手法,化解公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矛盾,帮助修复和提升公共形象。我们希望把舆情监测做成‘阳光产业’而不是‘月光产业’,后者不去认真解决舆论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是用删帖等方法回避问题。”

是危机更是契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波,在近日举办的2013年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从去年以来,无论是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应用数据数量、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首先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由PC互联网转向移动客户端。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网易新闻“跟帖”的特色服务拥有相当的黏性用户,“无跟帖不新闻”的理念积聚了大量的用户参与评论。由此看来,移动客户端契合了舆情事件对于信息传播的各种要求,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对社会舆情的发展和管理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认为,互联网不断更新换代,整个舆情的监测行业发展速度惊人,专业化的水平越来越高,舆情分析的难度不断增加。目前舆情监测行业普遍的一个短板,就是分析研判能力不足。由于网络平台上的帖文属于非结构化数据,梳理归纳有技术难度,纯技术公司对政府的公共管理和企业的声誉管理显得有隔膜,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复杂国情的突出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像人民网这样集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于一体,融内容分析与技术开发于一炉的特殊机构,在舆情研判和危机应对咨询顾问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对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庞胡瑞表示:“移动新闻客户端评论的低门槛和自由性,让舆论环境的发展越发严峻,使舆论形成机制呈现聚合化、实时化、迅速化,使得舆情监控和引导更加困难。”

如何化“危”为“机”,舆情产业又应如何应对移动客户端带来的复杂性冲击?

庞胡瑞认为,不能单纯认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兴起是危机,它同时也是一个契机。首先,移动客户端促使移动终端“民间意见市场”的形成,为做好舆情应对提供了更加广泛、坚实的数据基础。其次,它集网页新闻、微博、博客、论坛于一体,将所有的信息集合于一个APP之内,为舆情监测提供了最佳的监测平台。

网络舆情监测总结篇5

〔关键词〕SWOT分析;网络舆情;政府策略

1 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丁菊玲等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2]中重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内在过程,对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外在因素进行探讨,给出网络舆情危机影响因素;张一文等在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3]的研究中,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探究事物自身演化机理,为控制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引导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构建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SWOT策略矩阵,为政府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SWOT是一种策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策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4]。SWOT分析矩阵如图1所示。

对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方的政府部门来说,影响事态的因素大致可分为4类:有利于应对和控制事态的优势;自身存在的可能导致事件恶化的劣势;有利于事态好转的机会;可能导致情况恶化的威胁。因此,SWOT分析可以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复杂因素的信息分析提供有效的思路和途径,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策略。

2.1 基本思路

注重政府与网民联系的紧密性,充分认识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的相互转化。建立面向未来的思维,采取动态、辨证、关联的视野来识别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注重内部资源、能力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各因素的影响,加强对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相互转化的考虑。

2.2 优势分析

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突发事件发生、政府部门处理案件、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事件平息等阶段。在政府部门处理案件过程中,通过调查取证掌握突发事件详尽的原始信息,这是政府争取网络话语权最重要的信息;在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阶段,政府部门拥有电视、报纸、广播、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具有应对和控制事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拥有突发事件最为全面的信息;

(2)政府通过网络监测宏观把握舆情态势,即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信息,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3)政府拥有主流媒体和宣传机构,可用其稳定社会情绪,加强社会凝聚力;

(4)政府拥有对网络监管的权利,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规范互联网信息;

(5)政府部门(公安机关)有执法权;

(6)应对网络舆情,政府部门人力、物质资源丰富。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3 劣势分析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有183万个,互联网资源数在大幅度增长[1]。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余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5]。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传统的人工化监测手段已无法满足监测的时效性,传统的政府宣传及舆情获取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网络媒体治理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可能导致事件恶化的劣势,主要体现在:

(1)部分政府干部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一些政府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认为网络舆情是虚拟的,对现实社会影响不大,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将会使“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6]。

(2)政府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滞后于网络舆情产生和扩散。

(3)政府部门缺少联动协作。

(4)政府部门忽视舆情的网络特征以及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大多集中于舆情管理机制层面,主要是制定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倾向于从宏观管理制度及舆情发生后的应对策略上做研究,忽视了舆情的网络特征以及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容易导致研判工作的本末倒置,即在没有科学的方法及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对舆情事件数据进行准确收集、统计、分析、研究的前提下,任何管理制度和策略实施的效果都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既无法实现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舆情的预警,更无法把握深层次的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从而在危机舆情爆发时,事前无预兆,事后无头绪[7]。

(5)政府部门缺乏全面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围绕网络热点问题,政府往往错过“第一时间”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导致政府工作被动。

(6)政府部门舆情监测手段落后,导致网络舆情预警滞后。目前的很多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的主要问题在于热点发现的速度很慢,而且热点滞后严重,往往是流行了好几天才发出来,而发现的热点也仅仅是印证当前的热点,最终导致网络舆情预警滞后。

2.4 机会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渠道都是单向性传播的,尤其是在网络传媒环境下,政府管理部门与网民就重大社会问题的互动远没有达到网民满足的程度,而且现有的互动大多是非常态的,缺乏制度性。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加强,但仍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与网民缺乏互动信息的传递,无法满足公众的全面知情权,不能及时回应不断出现的各种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有利于事态好转的机会可以归纳为:

(1)大部分网民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正义、人道关怀。

(2)“舆论领袖”作用日益重要。

(3)网民总体知识水平逐年上升、学生成为网民主体。

(4)网络传递信息快捷,易于政府和网民交流和沟通。

(5)网络信息可以被监测、网络舆情传播扩散有规律可循。

(6)信息(文字、图片、视频)需通过“把关人”审查。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8]。

2.5 威胁分析

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可能导致情况恶化的威胁主要有:

(1)部分网民对突发事件不完整信息进行猜测、恶意关联可能导致大量片面、虚假的信息产生。

(2)网民构成参差不齐,对事件认识不全面,易于情绪化,易引发有害舆论。

(3)网络匿名现状,促使某些网民哗众取宠、谋求高关注、高点击率制造虚假新闻(信息)和新闻(信息)炒作。

(4)网络推手隐蔽性、渗透性强,他们通过制造话题、策划网络事件诋毁竞争对手或制造有影响力的话题,混淆视听,影响或改变现实社会中事件的发展趋势[9]。

(5)网络信息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容易产生引起连锁反应。

(6)部分论坛信息审查不规范;部分博客、个人空间、QQ群等上传图片、视频甚至不需要审查;部分视频网站对上传视频缺失内容安全审查。

2.6 构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矩阵

见图2。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上文分析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所面临的内、外部因素,得出了政府的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SO、ST、WO和WT策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往往需要采用策略组合才能很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为了更好地辅助政府制定策略措施,本文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策略分为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长期策略即在突发事件没有发生的时候,政府应做好加强优势、改善劣势等工作时制定的策略;近期策略即在某个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传播制定的策略。

3.1 长期策略(WO-ST策略组合)

在没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自身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优势、改善自身劣势,争取劣势转化优势,同时制定降低已知威胁的策略。基于此种考虑,本文将WO策略和ST策略进行组合作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期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政府干部认识网络舆情重要性,关注民众的网络声音。

(2)提高政府部门处理事件的效率,建立事件进展信息制度。

(3)政府各部门(公安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等)间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4)重视舆情演进规律、舆情监测技术、网络数据挖掘及预警研究。

(5)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挖掘培养“意见领袖”,发现并依法处理网络推手。

(6)鼓励政府干部、各部门新闻发言人、理论工作者等开办微博,平时利于和网民交流,“战时”可以引导网上舆论。

(7)实行网络实名制,完善互联网法规,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和违规处罚。

(8)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把关人”素质,制定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的信息的审查制度,尤其是图片和视频的审查。

(9)在人气旺、影响大的论坛设立网络警察(或者培训“意见领袖”深入论坛、博客等),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秩序维护。

(10)成立由专业人士网络监察机构,对网络进行监管。

3.2 近期策略

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突发事件发生、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政府介入干预、事件平息等阶段,所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一般分为潜伏期、明显期、高潮期和消退期[10]。在舆情潜伏期,政府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政府选择“争取机会”的策略易于引导舆情的发展,此时应采取“先声夺人”的策略组合(“SO-WT”策略组合);如果政府错过潜伏期的舆情引导,那么在舆情明显期,政府面临的威胁大于机会,选择“降低威胁”的策略可以尽量较少负面舆情,政府应采用“亡羊补牢”的策略组合(“ST-WO”策略组合)。

3.2.1 “先声夺人”策略――“SO-WT”策略组合

在舆情潜伏期,政府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政府选择“发挥优势、争取机会”的SO策略易于引导舆情的发展,尤其网络舆情监测重点应该是论坛、微博、个人空间等,避免发生“蝴蝶效应”[11];在舆情明显期以及高潮期,政府面临的威胁以及曝露出来的劣势逐渐明显,政府应采取“改善劣势、降低威胁”的WT策略;在舆情消退期,政府应监测衍生舆情、进行舆情反馈和经验总结。具体策略措施如图3。

3.2.2 “亡羊补牢”策略――“ST-WO”策略组合

如果政府错过舆情潜伏期的引导和控制,那么在舆情明显期,政府面临的威胁大于机会,选择“发挥优势、降低威胁”的ST策略可以尽量较少负面舆情,避免出现“轰燃效应”[12],尤其是通过网络监测处理虚假信息、不良舆论以及“网络推手”等威胁;在舆情高潮期,政府应采取

“改善劣势、争取机会”的WO策略来“弥补和挽回”政府错过最佳控制时期的损失;在舆情消退期,政府应监测衍生舆情、进行舆情反馈和经验总结,尤其是总结此次舆情处理滞后的教训并进一步完善舆情反应机制。具体策略措施如图4。

4 结束语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体现了党对政府对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构建了SWOT策略矩阵,确定了政府的长期策略及近期策略,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先声夺人”和“亡羊补牢”策略,为政府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引导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t2011011820250.html.

[2]丁菊玲,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1,(2):6-9.

[3]张一文,齐佳音,马君,等.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J].情报杂志,2010,(9):1-6.

[4]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70-372.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事业的进展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秦亚欧.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策略分析[J].领导科学,2011.2(上):41-43.

[7]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8]李尚.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2):21-23.

[9]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52-56.

[10]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11]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新媒体,2008,(6):64-67.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0753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3月7日 07:20
下一篇 2024年3月7日 07:22

相关推荐

  • 公司年会的年终总结报告怎么写

    公司年会的年终总结报告怎么写5篇 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付出过努力,也得到过回报。人到中年,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执行制度,是我们的优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司年…

    2022年12月20日
    163
  • 在宿舍喝酒检讨书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了失误后,就需要写一份自我检讨书好好进行自我检讨,写检讨书的时候一定要有承认错误的意识。那么对应的检讨书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宿舍喝酒检讨书,欢迎…

    2024年2月25日
    120
  • 高中政治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高中政治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努力地工作,也有了一点收获,来总结过去,展望充满期望的未来,写一份教学总结…

    2022年12月8日
    181
  • 国企档案管理员工作心得体会

    国企档案管理员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干什么,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去对待,档案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学得好、学得快。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档案管理员工作…

    2023年2月15日
    184
  • 2011年兔年新婚庆典仪式主持稿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阳光明媚,歌声飞扬,欢声笑语,天降吉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金秋的大好时光,我们迎来了一对情侣先生和小姐幸福的结合。在这里首先…

    2023年1月26日
    163
  • 商铺委托经营简单协议书范本(精选13篇)

    商铺委托经营简单协议书范本(精选13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协议书的重要性,签订协议书可以保障自身的权益不被侵害。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协议书很是头疼…

    2023年12月25日
    12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