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治理规划范文

沙漠治理规划篇1

关键词:民勤沙漠化防治;现状与问题;创新机制研究

沙漠治理规划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39-04

沙漠化对人类生存和工、农、牧业生产及发展是一个重大威胁。由沙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使耕地、牧场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30个省份的889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国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已达179.9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占国土面积的18%。沙漠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并造成了极大危害。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人民币,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继续扩大之势,而且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沙漠化继续侵害而得不到有效抑制,到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地的1/3,人类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甘肃省又是我国沙化、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据第三次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49%。经过多年防治,土地沙漠化侵害速度有所减慢,但防治总体形势依然呈现“整体治理,局部恶化”的现状,沙漠化防治形势还很严峻。

在2007年3月举行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和代表们共商民勤生态建设大计,同时强调:“我关心甘肃,除了经济发展外,最大的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问题。第一件事是一定不要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温总理2001年以来第11次批示和指示民勤沙漠化防治问题。2007年国庆节,温总理赶到他一直惦念的甘肃民勤县,视察民勤沙漠化防治问题。奔波在石羊河流域,深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处,察看防沙治沙情况,进入村庄走访农户,与干部群众座谈,研究和探讨民勤生态保护、沙漠化治理有效措施。民勤沙漠化严重程度和治理更引起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1.民勤沙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极干旱荒漠气候区。

1.1 民勤沙漠化防治现状

民勤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近十几年来,沙漠化危害不断加重,致使大量植被退化,大批耕地被风沙吞噬,成为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缺乏科学意识,没有正确处理沙漠化防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度开采地下水,严重破坏了民勤的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民勤历史上曾经是“湖泊涟漪、水草丰茂”的沙漠绿洲。曾有一个野鸭成群的青土湖,是民勤人引以为自豪的“母亲湖”,解放初期湖水丰富,1952年水位下降,1958年彻底干涸。始建于1958年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集蓄水、灌溉、防汛为一体,是民勤的人畜饮水、农业生产之源,是30万民勤人的生命之水。但是,由于连年干旱、少雨,水库蓄水逐年减少,于2004年6月底干涸,进一步加剧了民勤的干旱、缺水程度。据全国沙漠化调查检测结果显示,1998年~2003年5年间,民勤耕地风蚀沙漠化面积增加了11035.49公顷,且沙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发展。目前,民勤绿洲面积只占全县面积的6%,这一数据还在快速缩减。2001年~2006年间,民勤县尚未治理的风沙口流沙又向绿洲前移了近40米。而2006年沙丘移动速度为8.64米。

面对沙漠的前移,民勤人以坚韧的毅力与大自然抗争,曾以治沙闻名于世,创造过“人进沙退”的壮举。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严重干旱缺水,全县生态大面积恶化,局部性的防治作用很有限。沙漠化继续加剧,沙漠正在以每年8到10米的速度向绿洲腹地吞噬,民勤绿洲面临消失,已进入“沙进人退”的悲惨局面。特别是近20年来气候趋于干旱,过去的绿洲已变为沙源,成为全国最干旱、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策源区之一和生态特级危机区。调查显示,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从西、北、东三面逐年对民勤绿洲不断侵蚀,民勤几乎成为沙漠孤岛。

由于干旱和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树木根系够不到水而干枯、死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解决民勤沙化、荒漠化继续恶化问题,甘肃省政府、威武地区、民勤县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防沙治沙法规。旨在有效控制和治理民勤沙漠化,保住和恢复民勤绿洲。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1 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求得可持续发展,由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开始省内范围统一调水。《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调度管理办法》、《加强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通知》、《石羊河流域地表水量调度和地下水削减开采量实施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的规定》、《石羊河流域水事协调规约》等法规颁布实施。

1.1.2 关闭机井、压减耕地、退耕还林,拯救民勤绿洲。2006年民勤县制定了《2006~2010耕地压减规划》,还通过压田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推进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目前,已落实压减耕地8万亩;2003年~2007年3月底,已关闭机井1000多眼,计划到2010年关闭机井3000眼,2007年计划关闭机井500眼。

1.1.3 有计划的组织移民。由于缺水,民勤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向外移民10500人,对湖区沿边沿沙的20个自然村、镇采取整体搬迁。2007年计划移民8000人,搬迁308户,每搬迁一户需要政府补贴资金7万元。这进一步证明“沙进人退”的悲惨局面,已在民勤大面积出现。

1.2 存在的问题

民勤沙化、荒漠化问题调查研究虽然不断深入,不断出台和施行治理措施,继续恶化局面虽然得到部分控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有效治理。

1.2.1 防治的理论研究缺乏创新观念,从源头治理、彻底治理措施、管理机制和技术比较保守、落后。

1.2.2 缺乏有效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理念,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具体措施。

1.2.3 政策导向过于依赖大规模移民,造成居住地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后一走了之,无形中助长了破坏一片、遗弃一片的行为,造成农牧民保护家园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不强。面对民勤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断恶化的局面,强化治理措施不力。

1.2.4 对民勤沙化、荒漠化持续恶化的根源认识肤浅,没有认识到民勤所有问题的根子在于缺水。没有从高度认识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是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导致防治措施落后于恶化速度。

1.2.5 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临时应付态度,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快速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给现在防治造成很多困难,治理费用更加高昂,代价更加惨重,远远超过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2.民勤沙漠化防治创新机制研究

民勤沙漠化防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防治措施和创新机制研究更加深入。

2.1 正确审视民勤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地位民勤不只是甘肃的民勤,也不只是中国的民勤,而是世界的民勤。民勤绿洲起着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的作用,民勤的生态保护不仅是一个县、一个省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民族生存的大问题。民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对甘肃中西部地区、对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就会合拢连成一片继续南下,具有战略地位的千里河西走廊将被沙漠拦腰截断,整个北方将成为沙漠的前沿,后果不堪设想。

生态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大民勤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要全力以赴确保民勤这道生态屏障。当地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强劲措施,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解决生产、生活与生态争水的尖锐矛盾,同时要加大两大沙漠边缘的“封育、围堵”力度,遏制沙漠继续大面积扩展。因此,民勤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应尽快将民勤沙漠化防治的“局部行为、地方行为变成国家行为”。国务院应将民勤沙漠化防治计划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并形成一个部级工程,由国务院督促甘肃省政府主抓,国家林业局要大力配合和支持,进一步增加民勤生态效益补偿专项资金,保护民勤绿洲。

2.2 正视和研究投入产出不平衡是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内在原因在过去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更多地强调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很少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毁林开荒、毁草种田、围湖造地盛极一时,并以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打破了该地区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在享受自然资源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自然资源匮乏,使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引起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同时,也使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遭受破坏环境造成的苦果。开展环境教育,努力探讨科学利用与平衡发展的关系,探讨使用国家宏观调控生态投入产出平衡政策,深入研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力度,制定民勤生态环境保护及沙漠化防治有效措施。

2.3 管理机制创新民勤沙漠化防治要以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考虑,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和机制创新。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集中治理尚未有效治理和控制的风沙口流沙,集中各种优势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封堵沙丘前移和风蚀沙化面积扩大。

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人进沙退、防治土地沙漠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维护国土安全的新局面。重视北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技术,全面减少资源消耗。在生态脆弱、自然生存环境差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生态移民,搬迁出部分人口,减轻这个地方的用水压力,恢复地下水位,保护生态,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但大规模移民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立足本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治理措施,就地建设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走了之,移民到另一居住地,再去破坏一个新的、或去占有他人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形成恶性循环。在管理机制和政策上不能过分夸大移民的作用,更不能助长破坏一片、遗弃一片的行为,同时建立地区与区域目标责任制,采取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投入和督导,要“新技术,高效益”实施民勤沙漠化防治运作和管理机制创新。

2.4 沙漠化防治理念机制创新民勤要努力探索一条既不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又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道路。科学管理,科学治沙,借鉴国内外土地管理、沙漠化防治策略,总结经验教训,理性思考,对民勤沙漠化防治道路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将单纯的防沙治沙政策,变为防沙治沙与治穷治愚、治穷致富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力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农村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富了农民。那为什么不能分地(指需要治理的沙化、荒漠化土地)到户,实行林业、荒漠地家庭承包制?在各级政府指导下,实行家庭承包,让农民自己经营、自己发展。同时,培养一批有知识的防沙治沙与治穷致富能手,扎根家乡,指导和带领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发展经济,保护和建设家园。

2.5 实行生产、建设项目生态环保评估论证和立项审批制度建立生产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估审批制度,以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建设项目的优劣,通过评估论证优胜劣汰、取利除弊,对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污、不利土地植被生态环境的生产建设项目,采取限、停、禁、关、转等手段强制处理,防止为了短期经济增长,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监督和公正执法是沙化、荒漠化有效治理的保障。坚决纠正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缺失问题,充分发挥监管机制效能,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和徇私枉法及腐败行为,保证民勤沙漠化防治措施顺利落实。建立民勤沙漠化防治及苗木种子等生态建设物资的政府招、投标承建制度和采购监督制度,保障沙漠化防治专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防沙治沙。

2.6 民勤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沙漠的政策机制创新民勤沙漠化和贫穷的主要原因是缺水,所有问题的根子在于水,研究民勤沙漠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政策机制创新。民勤处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之中,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极干旱荒漠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4倍。北部雅布赖山一线是几公里宽的风口,风经过风口后加速,卷起大量流沙,不断吞噬着民勤绿洲。民勤最主要水源是石羊河,但由于石羊河上游和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172%,净利用率(耗水量与水资源量比)超过95.5%,输入民勤的水量正在逐年减少。目前,民勤年需水量是7亿多立方米,而石羊河输入民勤的水仅为0.6亿~1亿立方米。预计21世纪初我国西部的降水量比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民勤将更加缺水。

民勤沙漠化防治政策机制创新就是实施南水北调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民勤及北方缺水问题。研究民勤沙漠化防治所关注的一个共同点是解决水的问题,节水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也无水可节,拯救民勤绿洲最根本措施就是调水。而在当地调水已无多少水可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只能施行南水北调。

3.南水北调朔天运河调水,拯救民勤绿洲

调水治沙、根治沙尘暴,拯救民勤绿洲是民勤沙漠化防治机制创新的关键,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长远考虑。极力探讨和主张实施“朔天运河”引水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彻底解决河西走廊及民勤严重缺水局面,从根本上治理民勤沙漠化问题,拯救民勤绿洲。

3.1 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几经论证,各种数据比较完整,具有很大优势

从海拔3510米的雅鲁藏布江中游、自治区桑日县藏嘎村东南的朔玛滩,建坝开始引水,把雅鲁藏布江水首先引到通天河,再引到黄河,增加黄河水量,解决西北缺水问题。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3条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汛期富裕水集中起来,开渠引入黄河。再利用大西线“调水”方案各项子工程,把一部分水引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据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的《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和气象学家郭开方案的调查和论证,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切实可行、有丰沛的水源、理想的走水路线、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条引水线路引水多,水质好,投资少,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北方缺水问题。

3.2“黄石天运河”引水是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的子工程,是彻底解决民勤沙漠化防治及河西走廊缺水问题的主要方案

该引水线路从黄河虎峡一带开始引水,一期工程采取动力引水与筑坝升高水位引水相结合方式,沿黄河-石羊河下游(东湖镇、泉山镇一带)民勤盆地-弱水河(天仓段)修建运河(简称“黄石天运河”)调水。引水到民勤及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地区。汛期(6~8月)应尽量最大限度调水,把水引入运河沿途一带水库和湖泊储存,形成水库、湖泊群,在炎热的夏季蒸发,形成降雨,改变这一带的干燥气候,恢复和建设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条件。

“大西线朔天运河”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建设是民勤及甘肃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关键,它不仅作为我国水利建设的战略方针,而且应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改造和恢复民勤及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纪性的大工程,要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勘探和研究,趋利避害,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睦相处。

4.结论:

经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有关资料,用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的结合,正视以民勤为代表的甘肃,是沙化、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现状揭示民勤沙漠化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及机制创新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沙漠化危害。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提出民勤沙漠化防治有效措施。“大西线朔天运河”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建设不仅是民勤沙漠化防治、恢复民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建设民勤环境、发展民勤经济的有效措施。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研究依托“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建设,根治民勤沙漠化,是民勤沙漠化防治理念和机制创新的核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宗立.狄春华:拯救沙漠孤岛,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N].光明日报.2007-03-28.

[2]高翔.甘肃每年缺水14亿立方米[N].西部商报.2007.3.28-A-20.

[3]刘国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J].环境经济.2007,(4).

[4]孙鸿烈.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若干科学问题[J].科学新闻.2005,(18).

[5]刘鑫.宋献方等:石羊河流域径出山口径及与山区气候变化相关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07,(3).

[6]赵雪雁.河西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策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4).

[7]马顺龙.民勤压减耕地保护绿洲[N].甘肃日报,2007-04-05.

[8]李卫东:南水北调10套方案该选谁?[J].经济月刊.2000,(5).

[9]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议书[J].当代思潮,1999,(2).

[10]郭开.调水治沙 兴亡所系[J].当代思潮,2001,(6).

[11]惠小勇,包秀文.沙漠“决口”尘飞扬――来自沙尘暴源头的见闻[J].半月谈,2006,(8).

[12]魏桐.21世纪,中国将缺七条黄河的水[J].经济月刊,2000,(5).

[13]白青峰,赵磊.让民勤再现“天堑绿洲”的风采[N].经济日报,2005-11-25.

[作者简介]何俊林(195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研究;

吉亚辉(1964-)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研究;

柳建平(1965-)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量经济、生态经济研究。

沙漠治理规划篇2

作为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类型,荒漠生态系统蕴藏着天然特有品种和品质的经济植物、动物和药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子系统。由荒漠地区各类生物和环境构成的陆地荒漠生态系统,在保障着全球41.3%陆地面积和20亿人口生存的同时,还为人类保存了许多特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独有的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荒漠生态系统,既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脆弱带,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类型。

我们所说的防治荒漠化是指人类对荒漠生态系统的边缘进行干预,使之不再扩展,并通过以沙为原料的产业化造福人类。

中国是世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达国土面积的27.46%,约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据专家测算,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荒漠化防治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累计投入数千亿元人民币,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对沙化重大地区进行集中治理,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9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6168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沙区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在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1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1000万公顷,第二阶段1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这是我国进一步防沙治沙的明确目标与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防沙治沙的决心和信心,而我们还必须明白防沙治沙工作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大事。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的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或少开一天车,或将进入沙区的牛羊赶出,或在身边植下一棵树……防沙治沙就是摸清荒漠的脾气,对症下药,让它按照自然的生态法则衍变发展。只有这样沙漠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温顺,我们的家园也才会越来越安宁。

沙漠治理规划篇3

关键词:沙化土地 防沙治沙 “十三五”规划

1 海北州沙化土地基本情况

海北州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东北岸的海晏、刚察县境内,根据《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10-2020年)》规划区沙化土地现状统计表统计,海晏、刚察县沙化土地面积87038.8公顷,其中流动沙丘32310.2公顷、半固定沙地5618.9公顷、固定沙地10379.4公顷。

2 “十二五”期间的防沙治沙工作情况

全州现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9843.4公顷,其中:工程固沙3591公顷,封沙育草14466公顷,工程固沙造林538公顷,人工促进自然修复484公顷,“三北”造林工程764.4公顷。设置围栏60.9公里,界碑32个,警示牌3块,以及道路4公里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2.1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从2009年开始实施,历时4年。截止目前,海晏县实际完成沙漠化土地治理项目7440公顷,其中:封沙育草6000公顷,工程固沙种草1110公顷,沙地灌木造林330公顷。

刚察县完成沙漠化土地治理项目10893公顷,其中:封沙育草8466公顷、工程固沙2397公顷、沙地造灌木林30公顷。

2.2 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项目

2013年4月海晏县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海晏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地点主要位于青海湖东北岸的克土沙区,建设总面积1400公顷,建设主要内容是工程固沙造林,“十二五”期间,每年承担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建设任务178公顷,每年计划投资100万元。2013年按下达计划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2.3 海晏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

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我州海晏县被列入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在海晏县环青海湖周边区域实施《海晏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落实资金2071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主要包括设置围栏60.9公里,界碑32个,警示牌3块,固沙压沙185公顷,人工自然修复844公顷,以及道路、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期限为2年(2013-2014年)。2013年完成建设任务:固沙压沙84公顷,人工促进自然修复484公顷,设置围栏60.9公里,界碑32个,警示牌3块,以及道路4公里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37万元。

2.4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

2011-2012年累计完成“三北”造林工程674.4公顷,累计总投资433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营造沙棘灌木造林。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扩展依然存在。过去由于对环湖地区的乱垦滥开、超载放牧,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河流干涸,湖面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尽管近几年生态治理步伐不断加大,但是环湖地区生态治理投资和难度大,见效慢,加之农牧民群众生态治理意识不高,沙化现象仍然在与农牧民争夺生存发展的空间,严重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二是沙区气候条件差,社会治沙造林没有积极性。由于海北海拔高,气候严寒,治沙造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导致了群众和社会对治沙造林没有积极性。经过30年的治理,易治理地区已经实施相应的治理工程,下一步需要治理的是流动沙丘,治理条件更差,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配套物理或化学固沙措施后才能治沙造林,造林成本和难度都很大,造林成本在每亩1000元以上。但目前国家对造林的投资很低,三北和治沙投资只有成本的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造林需要,地方无财力大量投资,导致治沙造林建设质量低,进展缓慢,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缺补植经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林难度大,一次造林一般都达不到质量要求,需要1-2次,甚至3次以上的补植补种才能成功,但由于缺少补植补播费用,使造林成效难以巩固。

三是人为隐患仍然较多,治理成果依然脆弱。青海湖流域和湟水流域的人口快速增长,牲畜数量大幅度增加,草场面积明显不足,沙区禁牧难度很大。由于草地长期处于超载放牧状况,畜草矛盾突出,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同时,治理区植被刚开始恢复,林分结构单纯,稳定性差,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土地沙化极易反弹,就会前功尽弃。

4 “十三五”防沙治沙规划

4.1 “十三五”防沙治沙发展思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海北州创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的决定精神,突出在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生态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我州创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全面谋划好今后的工作。

4.2 “十三五”防沙治沙建设目标

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及《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10-2020年)》中把我州防沙治沙列为重要建设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明确了治理目标和任务,为治沙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提供了依据,我州将全力做好防沙治沙工作。今后的治沙工作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对大面积不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落实封禁措施,将使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恢复为主体的荒漠生态安全体系,保护现有植被,合理调配生态用水,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固定流动半流动沙丘,加强荒漠化综合治理。

4.3 “十三五”防沙治沙政策和资金需求

①加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对青海湖流域项目的投资力度,增加单位投资标准。

②制定禁牧封育制度措施。依据青海湖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重要生态意义,加大对其周边的治理力度,强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法规性文件,对相对靠近项目区周边的牧户进行整体搬迁。根据实际对项目区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以“封造结合”的原则,促进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变。

③完善青海湖周边生态监测站网体系建设。补充完善草地、森林、湿地、沙化生态系统综合定位监测点建设;完善水土保持定位站、水文水资源长观站、气象长观站、环境质量长观站、生物多样性等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相关监测仪器设备。

④加强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评估系统建设。建设青海湖周边遥感监测信息处理平台、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评估系统、信息共享和信息管理;建设中心实验室和生态监测档案馆,并积极开展生态监测技术人员培训。

⑤完成年度地面监测与社会经济补充调查。按照《作业设计》规定的监测时间、频次及指标开展各专项地面监测,包括:草地、湿地、森林、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气象要素及气象灾害、环境质量监测(含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监测(含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对已实施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社会经济补充调查。

⑥遥感监测。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准备、影像数据处理、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核查、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库、解译结果检验与补充调查、解译结果分析、编制监测报告。

⑦开展年度各专项生态监测结果分析评价,编制年度监测报告,建立专项数据库和图件库。

5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结合我州实际,按照生态区位,重点将青海湖周边区域确定为我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加大青海湖东北岸防沙治沙治理及湟水流域周边水源地的综合治理,完善造林绿化、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等专项规划,形成科学系统的林业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国家林业局的安排部署,研究出划定全州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物种四条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一要制定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制定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和管制原则与措施,将林地、沙区植被生态空间保护和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政府责任制考核,坚决打击破坏红线行为。

二要适度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生态用地,制定出台征占用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通过生态自我修复,加大对沙化土地、退化湿地治理等,有效补充生态用地数量,确保全州生态用地资源适度增长。

6 荒漠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囊括土地、水、山林、矿产等定价制度,但是在很多领域自然资源价格无法反映价值,因此亟待通过深化资源品价格改革,来实现市场在生态文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当前阶段,自然资源用途或功能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森林、草地、水体、湿地、滩涂等生态空间不缩小,甚至扩大生态空间面积。我州荒漠自然资源就是划定荒漠生态红线,保障荒漠面积不扩大,确定荒漠产权。

7 进一步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在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我们将始终以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并举的治理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及时调整防沙治沙思路。根据我州实际,总结多年防沙治沙的经验,在实施各项防沙治沙工程时,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防沙治沙工程水平和质量。

一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实行制度化管理。真正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肩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参与防沙治沙。由“义务式”“时段性”向“责任式”、“常年性”转变,真正做到群众受益,国家满意,推动防沙治沙建设的新进程。

二是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在国家加大治沙专项资金总量投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治理区域,集中资金,提高投资标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干一块成一块。避免任务平均分配,资金撒胡椒面,造林简单粗放,治沙进程缓慢,成效低的诸多弊病。

三是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模式。系统总结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和建设模式,针对不同沙化区域,深入探索新措施、新模式,突出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在造林的新技术上下功夫,确定合理的初植密度和混交比例,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结合,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继平.我国土地沙化现状与形势分析[J].林业经济,2013(06).

[2]孟君朝.浅析河北省防沙治沙工作的成效[J].价值工程,2013(21).

沙漠治理规划篇4

1 引言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根据北方自然环境背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沙漠化的概念总结为: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1]。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三种类型。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 1 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过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从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 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 350000km2, 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 3 个地区[2]:1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40.5%,特别是草原农垦区,如河北省坝上及内蒙古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 50 年代末期占农田面积的 3%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13%,80 年代后期的 25%;2 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 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积的 20%,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nb sp;53%,80 年代后期的 77.6%;3 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 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占该地区面积的 5%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22%,80 年代后期的 36%。

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 10% 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另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 年和 1993 年 TM 数据)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 1987~1993 年的 7 年间,由 32586km2(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积的 63.5%),减少了 1936.3k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平均每年约有 276.6km2 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 2460km2 的速度扩展[3],形势更为严峻。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在我国北方,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变化,时有南进和北退的过程;而广大地区随着统治民族的更迭,农业或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多次交替,其利用强度也有差异,使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也处于一个发展与逆转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蔓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但自 18 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50 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合作化、和“”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 2.5%~3.0%。例如,农牧交错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 50 年代至 80 年代曾达到 3.08%,平均人口密度从 10~15 人/km2 ;增加到 40~60 人/km2,高者可达 80 人/km2。内蒙古乌蒙后山 7 个受沙漠化危害的县(旗)的农业人口也从 1949 年的 51.5 万增加到 1985 年的 125.8 万。尽管进入 80 年代以

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已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不见减缓,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实行照顾政策等一些原因,情况更是如此。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根据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朱震达等于 1989 年提出了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分类和发展面积表[4],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造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 44700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 49900km2,占总面积的 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 56000km2,占总面积的 31.8%;以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为主的 1300km2,占总面积的 0.7%;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 14700km2,占总面积的 8.3%。沙漠化的过程就是在上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失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风蚀、搬运、堆积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包括:①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②固定沙丘的活化过程;③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上述风沙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仅有 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据调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近 13.4万hm2 农田和草场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 农田和 26.7万hm2 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 50 年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 74.0万hm2,恢复和改良草场 66.7万hm2 多。粮食总产量 1990 年较 1950 年增产 6 倍,大家畜由 7.6 万头增加到 36.3 万头,羊由 36 万只增加到 150 万只,活立木蓄积 340万m3,价值 7 亿多元,有 5 万多农户脱贫致富。

另一个成功的范例是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地区。通过遥感监测(1974 年和 1994 年)对比和实地调研[6],将沙漠化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和其它方面的变化列于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整治实践所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5 结论

沙漠治理规划篇5

2007年8月26日,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七星湖召开。此次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海外联谊会、国家林业局、中国工程院、 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国驻华机构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公司承办。

围绕“沙漠・生态・新能源”主题,参加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中国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相关地方政府官员介绍了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国际组织 官员介绍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前景;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特别探讨了防治荒漠化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并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国内企业家交流了防沙治 沙经验做法。

此次沙漠论坛规格较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和国家有关部 委负责人、国际有关专家、中国工程院及科学院的院士、清华大学等高校有关专家出席了此次论坛,另外,联合国驻华大使和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世界银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的驻中国机构官员,以及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的驻华大使也出席了 论坛。

中国与荒漠化的赛跑

荒漠化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它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 难民”。目前,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仍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球荒漠化面积达到38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 积的四分之一,使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其影响。联合国宣布,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中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2007年4月15日,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要依 靠人民群众和先进的技术,真正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2007年3月26日,总理在全国防沙治沙会上强调,中国沙化土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土地影响的地区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荒漠化防治和再生资源的利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其实中国政府一直在与荒漠化赛跑着。目前中国的荒漠和沙化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沙化土 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

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蒙古、朝鲜及韩国地区代表安吉蒙告诉本刊记者,联合国有防治沙漠公约,但像这样的沙漠论坛,他第一 次听到。而且此次论坛还邀请了有同样沙漠问题的一些国家来参加,比如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安吉蒙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作已经21年了,他 对中国一直就有了解,但以前在维也纳的总部里更多的是通过耳闻和阅读文件来了解中国,这次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体验了中国的进步。特别是看到中国在减 少沙漠面积,他认为,消除沙化是不可能的,但做到遏制沙化这一层,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向中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能做到其中一 部分的话,世界应该进步很大。”

沙漠治理呼唤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

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荒漠化面积达到了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西部大开发以来,内 蒙古提出了“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横亘在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南岸的库布其沙漠,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东与毛乌素沙地相握,是中国沙漠之一、世界第九大沙漠。一千年前,库布其是 一片沃土。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汉时期,库布其沙漠中虽有垦殖,但仍然是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绿荫冉冉的地方。至宋元时期,实行大规模军垦屯田,这里仍 然是一片平畴沃野。100年前,库布其是一片荒漠。随着历代垦殖,特别是自清代中叶以来变本加厉地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是近百年来流 沙面积最广的时期,库布其沙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最终形成,过去有民谚说“门外黑风家点灯,十步之内看不清”,可见沙漠之害。

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民营企业―亿利资源集团正是看重了这里储藏着丰富的天然碱、芒硝、盐等资源,扎根在这里,但无路、无电、无水、无通信的状况使得企业濒 临倒闭。在生存和发展的双重驱动下,1997年,亿利资源集团与当地政府联手,在死亡之海修建穿沙公路,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打通了第一条纵贯库布其沙漠 南北、全长110公里的柏油路,创造了“大漠奇迹”。此后10年,他们一共修建起了5条穿沙公路,而且路修到哪里,水电就通到哪里,绿化也跟到哪里。如今,亿 利资源集团已实现治沙面积20万公顷。此次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就位于库布其沙漠公园美丽的七星湖湖畔。

亿利资源集团是内蒙古的民营企业,其总裁王文彪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是一个非营利社团法人组织,它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组 成,通过“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理念回馈社会。中国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胡德平在此次论坛上就光彩事业的精神激动 地说,什么是光彩事业?就是要做对社会添光彩的事情。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公室副主任王信建告诉记者说,防沙、治沙工作是国家引导并主导,作为国家防沙、治沙的主管部门和组织协调机构,非常支持,也非常鼓励企 业和社会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防沙、治沙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

此次国际沙漠论坛上,芬兰籍的美国学者Serkka Korpela对记者说,她的故乡都是森林和湖泊,这次参加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是第一次看见沙漠,而且还看到了迷 人的湖泊风光,她非常兴奋,但兴奋之余,她为中国的荒漠化问题也十分堪忧,希望能借此论坛增加更多有识之士对治沙的关注和交流。

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梓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召开,对于鄂尔多斯市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多年来,在防沙、治沙和一些生态建设中, 鄂尔多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论坛是一次契机和动力,将推动鄂尔多斯进一步提高防沙、治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年一次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和谐的音符中结束了,但从论坛上传出的一个声音却越传越远,它呼吁着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挑战全球3800万平方公里的荒 漠化土地,共同关注并致力于改善荒漠化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信息反馈请发至,欢迎交流。)

沙漠治理规划篇6

反思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深刻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我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域,天然草地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历史上曾以美丽富饶,“草过于马脊”,“风吹草低见牛羊”而著称于世。美丽辽阔的草地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天然绿色屏障作用。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人口猛增,需求扩大,盲目开发土地、草场,造成生态失衡;90年代以来,由于忽视生态保护,单纯追求粮食、牲畜增长数量和速度,低水平粗放经营,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呈现出“加速化”、“普遍化”、“重度化”和土地生产能力弱化、地区贫困化的严重局面。

加速化――土地退化、沙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快。据资料显示,60年代草地退化面积大约为18%,80年代扩展到39%;从90年代到2000年则扩展到735%。6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沙化面积大约只有193万平方公里,90年代初扩展到304万平方公里,90年代末扩大到379万平方公里,现在已达414万平方公里。五六十年代流动沙丘仅有2%,半流动的占5%,2000年已达到1682%和3399%。同时,沙尘暴发生频率加快,次数增加,时间提前。锡盟扬沙和沙尘暴天气,60年代平均每年6天,现在增加到20多天,波及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普遍化――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区域内一种普遍现象,并在整体上处于迅速扩展之中。据统计,2000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率已达73%以上,其中风蚀化荒漠约占5914%,水蚀化荒漠约占1267%,重度盐渍化荒漠约占144%。锡盟浑善达克沙地周边旗县,风蚀化土地达75%以上。

重度化――就是非荒漠化土地转为各类荒漠化土地的速度加快,严重程度提高。据调查,到2000年,整个沙源治理区,风蚀荒漠化土地中,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度的分别占到6374%、2431%、794%和04%,而且每年分别以105%、55%和338%的速度向中度、重度和严重度转变。赤峰市荒漠化土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4%,其中重度化土地面积占2891%;锡盟大草原严重退化面积已达19亿亩,占草地总面积的64%;苏尼特草原几乎全部荒漠化,并与浑善达克沙地连为一体。

草地(包括部分耕地)生产能力弱化――主要表现在草地植被由茂密变稀疏、覆盖度降低,草种群落结构组成贫乏化,原生高产优质牧草部分或大部分消失,非牧性杂草增生;部分耕地风蚀沙质化,肥力尽失,成为不毛之地,由此导致生态功能的消退和生产能力下降或丧失。一是生物总量减少,草群平均高度从70年代的70cm降至现在的不足25cm;植被平均覆盖度由375%降至212%,平均产草量由103公斤/亩降至41公斤/亩。二是可食性牧草特别是优质草减少。轻度沙化的减少30―45%、中度的45―70%、严重的90%以上。与80年代相比,二等草地由18亩养1只羊现增到36亩,三等的由40亩增至110亩,四等的由50亩增至130多亩。单位草产量和质量越低,越超载过牧,形成不良循环。

地区贫困化――由于荒漠化破坏了生产力,有的失去了基本的生产条件,形成区域性生态化贫困。风沙源治理区34个旗县(市)中,有部级贫困县16个,自治区级的8个,分别占自治区总数的5334%和4211%,成为自治区最贫困的地区。

残酷的历史事实说明,错误的发展观是造成生态灾难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反思历史,面对现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对促进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风沙源治理工程,解决面临的问题,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一)制定和完善沙源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规划是工程实施和管理的灵魂,是建立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的前提。但当前有些地方规划不到位或不完善,尤其是上下两级在项目安排和投资方向上,互不衔接,有的严重脱节,形成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必须以规划行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工程的总体规划。凡规划不到位、不完善的,都应进行修订完善;没有规划的要抓紧制定。规划必须弄清沙源区生态资源情况,明确治理目标和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并落实到位;要提出治理措施、时间和步骤;要明确后续产业和加快发展的政策等。自治区和盟市的总体规划,要以旗县的规划为基础进行调整、修订、完善,使上下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为了保证规划质量,自治区应提出规划指导大纲,并对盟市、旗县参加规划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最后要经有关专家和主管部门专业人员,分盟市进行规划评审,最后由发改委批准实施。

(二)加强统筹协调,改进项目选择和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和投资效益。

1确定工程项目,要实行双向选择。上级主管部门安排每年的工程项目,要据国家计划要求,及时与下面沟通,由单方决定为上下双方协商决定,使项目更符合实际,减少投资“漏洞”,保证投资安全。同时,要提前安排下年度项目任务,并力争在上年12月前下达,以增加施工准备时间,保证工程质量。

2改作业设计审批制度为备案制,提高时效和指导作用。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作业设计由“有资质”单位承担和审批。实践结果表明,一是沙源治理项目点多、面广、少数“有资质”单位,根本难以承担,完全由旗县有关部门自己搞;二是审批不及时,有的拖至6、7月乃至11、12月,延误了有利季节,影响施工质量;三是以“审批”为名,进行乱收费。沙源治理工程项目,主要是人工、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治理以及打井、修渠、筑小塘坝等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旗县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多年从事这些工作,完全有能力承担设计和施工,规定由上级“有资质”单位审批,除增加程序和运行成本,没有实质性作用。另外,旗县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搞作业设计没有经费,而上级“有资质”单位则借“审批”之机,举手之劳,收取作业设计费。这是极不合理的,属于“合法”的乱收费,应及早取消。按照谁设计谁收费的原则,应将设计费发给旗县主管部门,用于作业设计补助和前期准备工作。

3改监理制为督查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工程监测。监理制是基本建设的一种制度保障。但是,沙源治理工程根本不同于基本建设,有强制性标准和监理手段。沙源治理主要项目多以种树种草为主,上千万计的树苗、草籽,难以全部监测,飞播造林种草,种子被“一风吹”了,监理也无可奈何;没有作业设计,也得开工,项目不合实际,也不能变更;而且,一个监理组两三人(多是退休干部),管两三个旗县,既没有交通工具,又无先进监理手段,在短时间监理几万亩、几十万亩一齐施工的项目,是不可能的,跑马观花也办不到。实践证明,监理的形式大于作用。另外,整个监理费每年支出近千万元,实际用于监理工作支出的不过30%左右,大部分成了所谓监理公司的“合法”收入,吃生态建设“大锅饭”。所以,改监理制为督查制实为必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派督查员,对工程项目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既保证按规程施工,又可节省一笔不必要的开支,防止和杜绝腐败现象滋生。应将这笔不小的“监理费”,用于治理工程项目技术承包,亦或用于生态监测网站建设,以实现监督管理信息化,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规范治理项目标准,优化治理结构,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1调整规范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及投资标准。实践证明,水源工程每处1万元是脱离实际的,导致遍地开花,低质量、低效益。2003年8月,国家水利部在《指导意见》中对“一处”作了界定:即水窖、蓄水池和小塘坝等小型拦蓄水工程,以拦蓄总库容每200立方米为1处,节水灌溉面积每3公顷为1处。这个规模投资1万元根本不够。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域多处于高原贫水区,应按不同项目实际,确定投资标准。以机电井为例,百米深井加配套至少需10万元左右;水窖、蓄水池、小塘及节水灌溉设施等,应按规模大小核定标准,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杜绝虚假工程。在项目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采补结合。控制高耗水项目,实现水资源生态平衡,永续利用。

2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草)项目标准与范围,优化治理结构。“退耕地”的界定,应以坡度和沙化等级作为标准,即坡度大于15°、沙化程度3级以上的耕地,原则上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坡度低于15°、沙化程度3级以下的,要作为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使该退的退下来,该治理的治理上去,以优化整体治理结构和工程实效,亦保证粮食生产和安全。牧区要取消“引农入牧”等违背草地生态规律的口号,对“高产饲料地”要作出明确界定,避免大搞“小而散”遍地开花的“饲料地”,造成建设中的破坏,出现集中治理,分散破坏的不利局面。对垦草种田包括不配套的小而散的草库伦,要按照“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的要求,实施退耕还草。

3要突出重点,加大草地禁牧区、生态保护区以及封山育林(草)区的建设,充分利用自然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和生态。沙源治理区虽然生态严重恶化,但大部分草地、沙地植被更新的条件并未完全丧失。实践证明,只要杜绝牲畜啃食、践踏和人为破坏,即使在半流动沙丘上,原生草木植物的恢复2―3年就见成效,3―5年就可以基本固定。各地要认真总结草地、沙地自然恢复的经验,并加以人工技术促进措施,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形成。

4要增加防灾和管理经费。近两年蝗虫、鼠害已给恢复的草地造成了很大危害。随着种树种草、围封、禁牧面积的扩大,管护和防火、灭虫、灭鼠等任务越来越大。“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如果管护不到位,不仅影响树、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甚至使治理成果毁于一旦。管护和灾害防治已刻不容缓。这方面所需资金,应纳入工程总投资中,列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四)推进体制创新,探索建立生态资源法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生态建设、保护与利用一体化。

目前,一些地方实行划分到户或个人承包,但其只重收益,忽视保护。要防治大面积林草地的虫鼠灾害,或林草地更新等,根本无资金。要解决面临的管护、抚育、更新等难题,做到永续发展,必须按照生态资源的公共属性和市场化原则,创新体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多元化。比如建立由农牧民+集体+公司组成的生态资源经营联合体,实行股份化管理,建用管结合,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实行有偿出让或拍卖,引进资金和龙头企业,由企业独资经营等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使用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国家和自治区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以便地方有法可依。

(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化贫困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沙源治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不快。为了保证沙源治理工程健康发展,必须把发展后续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纳入总体规划之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壮大。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加快发展后续产业规划和措施,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定位;要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改变粗放经营方式,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要大力培育、引进和壮大龙头企业,搞好小区建设,组织各类专业协会,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小区)+农牧户的产业化体系,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三要制定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产业建设,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以及技术、物资、设备支持;金融部门要提供低息优惠贷款或专项政策性贷款;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彻底解决当地生态化贫困问题,并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新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六)健全完善社会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提高沙源治理工程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沙漠治理规划篇7

关键词 北方地区;土地利用;沙漠化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1999)04-0355-04

1 引言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根据北方自然环境背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沙漠化的概念总结为: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1]。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三种类型。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 1 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过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从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 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 350000km2, 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 3 个地区[2]:1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40.5%,特别是草原农垦区,如河北省坝上及内蒙古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 50 年代末期占农田面积的 3%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13%,80 年代后期的 25%;2 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 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积的 20%,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nb sp;53%,80 年代后期的 77.6%;3 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 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占该地区面积的 5%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22%,80 年代后期的 36%。

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 10% 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另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 年和 1993 年 TM 数据)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 1987~1993 年的 7 年间,由 32586km2(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积的 63.5%),减少了 1936.3k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平均每年约有 276.6km2 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 2460km2 的速度扩展[3],形势更为严峻。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在我国北方,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变化,时有南进和北退的过程;而广大地区随着统治民族的更迭,农业或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多次交替,其利用强度也有差异,使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也处于一个发展与逆转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蔓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但自 18 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50 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合作化、和“”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 2.5%~3.0%。例如,农牧交错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 50 年代至 80 年代曾达到 3.08%,平均人口密度从 10~15 人/km2 ;增加到

40~60 人/km2,高者可达 80 人/km2。内蒙古乌蒙后山 7 个受沙漠化危害的县(旗)的农业人口也从 1949 年的 51.5 万增加到 1985 年的 125.8 万。尽管进入 80 年代以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已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不见减缓,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实行照顾政策等一些原因,情况更是如此。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根据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朱震达等于 1989 年提出了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分类和发展面积表[4],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造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 44700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 49900km2,占总面积的 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 56000km2,占总面积的 31.8%;以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为主的 1300km2,占总面积的 0.7%;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 14700km2,占总面积的 8.3%。沙漠化的过程就是在上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失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风蚀、搬运、堆积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包括:①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②固定沙丘的活化过程;③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上述风沙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仅有 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据调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近 13.4万hm2 农田和草场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 农田和 26.7万hm2 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 50 年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 74.0万hm2,恢复和改良草场 66.7万hm2 多。粮食总产量 1990 年较 1950 年增产 6 倍,大家畜由 7.6 万头增加到 36.3 万头,羊由 36 万只增加到 150 万只,活立木蓄积 340万m3,价值 7 亿多元,有 5 万多农户脱贫致富。

另一个成功的范例是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地区。通过遥感监测(1974 年和 1994 年)对比和实地调研[6],将沙漠化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和其它方面的变化列于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整治实践所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表 1 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地区防治沙漠化的效益 (1974~1994 年 )

Table 1 Effectiveness i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Xinglongzhao,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

(1974~1994)

1974 占总面积 (%) 1994 占总面积 (%) 效益 增减

沙漠化土地 (hm2) 15700 29.62 2100 3.96 -13600 -86.62%

林地 (hm2) 777 1.47 15840 30.10 +15063 +19 倍

农耕地 (hm2) 4960 9.36 6900 13.02 +1940 +39.11%

粮食总产 (t) 2790  13110  +10320 +3.7 倍

粮食单产 (kg·hm2) 562.5  1900  +1377.5 +2.4 倍

草场承载能力(单位:羊) 124200  152200  +2800 +22.5%

人均收入(元) 80

1120

+1040 +13 倍

5 结论

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全国不同地带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

参考文献

1 朱震达,王涛.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潜力、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8~202.

2 朱震达,王涛.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J].

地理学报,1990,45(4):430~440

3 CCICCD. China Country Paper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M]. 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96,18~31.

4 朱震达,刘恕.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7~42.

5 赵秉正.发扬延安精神坚持综合治理加快全面开发沙区经济步伐[A].林业部治沙办公室.动员起来向沙漠进军——全国治沙工作会议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0~86.

沙漠治理规划篇8

关键词: 荒漠化 干旱 防治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1186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3月10日 09:51
下一篇 2024年3月10日 09:55

相关推荐

  • 2023年中国人民警察节心得体会8篇

    2023年中国人民警察节心得体会8篇范文 如何写中国人民警察节心得?看看吧。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

    2023年2月15日
    210
  • 精选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个人通用最新范文2022年

    申请入党的时候,要对自己各个方面有足够深刻的认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不知关于一份好的入党申请书要怎么写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选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个人通用最新范文2022年…

    2022年12月5日
    183
  • 开县农业局2009年农业信息工作总结

    开县农业局二○○六年农业信息工作总结     XX年,我局农业信息工作在市农业局、县委、县府的领导下,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三个代…

    2022年12月7日
    182
  • 2024年元旦晚会致辞(15篇)

    2024年元旦晚会致辞(15篇) 元旦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的重要活动,而致辞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4年元旦晚会致辞(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

    2023年12月28日
    176
  • 最正式的借款合同(集合9篇)

    最正式的借款合同 第1篇甲方(出借人): 身份证号码: 住址: 乙方(借款人): 身份证号码: 住址: 甲乙双方就下列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合同。 一、甲方借给乙方人民币(大写)…

    2023年5月2日
    156
  • 初一军训的心得感受

    初一军训的心得感受_军训训练心得 军训美好,令人充满了回忆让人怀念,充满了酸甜苦辣咸的军训就如一段人生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迷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军训心得,供大家参考。 初一…

    2023年3月4日
    22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